第151章 立威安民-《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春寒料峭,彭城行宫的书房内却暖意融融。

  炭盆中跳跃的火光映在郭嘉日渐恢复血色的脸上,他正与蔡琰、徐庶、刘晔等人商议着下一步的方略。

  淮南的余烬尚未完全冷却,但新的棋局已然铺开。

  “曹操经此一役,实力大增,其觊觎青徐之心,必更炽烈。”

  徐庶指着地图上许昌与彭城之间犬牙交错的势力范围,眉头微锁,“我军新纳降卒虽众,却需时间整训消化,此时若与曹操全面冲突,恐非良机。”

  郭嘉接口道:“元直所言极是。然,示弱亦不可取。朝廷新立威于淮南,正需借此势头,稳固根本,震慑四方。晔以为,当务之急,一在‘安内’,二在‘攘外’。”

  蔡琰目光沉静,看向郭嘉:“奉孝以为,这‘安内’与‘攘外’,当如何着手?”

  郭嘉轻轻咳嗽一声,指尖在地图上彭城周边划过:

  “‘安内’者,首在消化淮南所得,整军经武,稳固青徐。

  主公可下诏,以‘淮南新附,需彰朝廷恩信’为名,在彭城及青州、徐州部分地区,适度减免今岁赋税,与民休息。

  此举可收民心,亦可显朝廷与袁术暴政之别。”

  他顿了顿,继续道:

  “其次,对新附之军,需尽快整编。

  可命子龙(赵云)、文远(张辽)等将,择其精锐,打散混编入北军各部;

  其余愿归田者,赐予淮南新得之无主荒地,或安置于青徐屯田。

  如此,既可增强我军实力,又可消弭潜在隐患,更可加速淮南恢复,一举三得。”

  “至于‘攘外’……”

  郭嘉的目光锐利起来,投向西方,“曹操势大,不可力敌,却可智取。

  其一,可借此次讨逆大功,以天子名义,大封功臣。

  不仅封孙、曹、刘,更要大封我军将士,如子龙、文远、汉升(黄忠)等,皆予以重爵显职,并明发天下。

  此举既是酬功,更是向曹操展示朝廷麾下人才济济,非他可轻侮。”

  “其二,”郭嘉的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可遣一能言善辩之士,持天子诏书及袁术僭越之罪证,前往许昌,‘犒劳’曹操,并‘商议’青徐边界及淮南后续事宜。

  名为商议,实为试探,亦是拖延。

  可暗示曹操,朝廷知他劳苦功高,若愿安守臣节,朝廷不吝封赏,甚至可表其为大将军,总揽军事……”

  徐庶眼睛一亮:

  “祭酒此计甚妙!此乃阳谋。

  曹操若接受大将军之职,名义上便需受朝廷节制,其行事多少要顾忌大义名分;

  若他不受,则其不臣之心,天下共知!

  无论他如何选择,朝廷皆可占据主动。”

  刘晔补充道:

  “还可借此机会,提出重划青徐与兖州边界,要求曹操退出此前侵占的部分城邑。

  他若应允,我军地盘可得扩展;

  他若不允,则理亏在先。

  同时,可要求其释放此前青州之战中被俘的将士,亦可彰显朝廷不忘旧部之恩义。”

  蔡琰颔首,决断道:

  “便依奉孝之策。元直,草拟封赏名单及减免赋税之诏,务求周全。

  子扬,你熟悉典章制度,封赏仪制由你协助元直。

  至于出使许昌之人选……”

  她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众人。

  “臣愿往。”

  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众人看去,竟是新近投效,以胆识和辩才着称的年轻文士,姓蒋名干,字子翼。

  蒋干躬身道:“干虽不才,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为朝廷分忧,赴许昌一行,必不辱使命!”

  郭嘉看了看蒋干,对其胆色颇为欣赏,微微点头:

  “子翼勇气可嘉。然曹操及其麾下谋士皆非易与之辈,此行凶险,需谨慎应对。

  切记,此行首要并非立时达成何种协议,而是宣示朝廷存在,观察曹操反应,拖延时间。”

  “干,谨记祭酒教诲!”蒋干肃然应道。

  计议已定,彭城朝廷这台精密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减免赋税的诏书下达,青徐之地百姓欢欣鼓舞,对朝廷感恩戴德之声日起。

  盛大的封赏典礼在彭城举行,赵云晋封永昌亭侯,张辽封都亭侯,黄忠封关内侯……一众将领沐浴皇恩,士气高昂,对朝廷的向心力空前凝聚。

  这些消息被刻意渲染传播,天下皆知彭城朝廷赏罚分明,麾下猛将如云。

  而蒋干,则带着天子诏书和朝廷的“诚意”,踏上了前往许昌的旅途。

  他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那个被誉为“乱世枭雄”的曹操及其智囊团,此行无异于虎口拔牙,但他心中并无太多畏惧,反而充满了为朝廷立下首功的渴望。

  就在蒋干出发后不久,一个来自北方的消息,打破了暂时的平静。

  幽州牧刘虞旧部鲜于辅、齐周等人,因不满公孙瓒暴虐,又感于彭城朝廷此番讨逆展现出的魄力与“正统”地位,竟秘密遣使来到彭城,表示愿尊奉朝廷,请求朝廷派遣官员接管幽州部分郡县,并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以对抗公孙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消息,让蔡琰和郭嘉都感到有些意外之喜。

  郭嘉仔细询问了使者关于幽州的详细情况后,对蔡琰道:

  “主公,此乃天赐良机!

  幽州地处边陲,民风彪悍,若能得之,不仅可获良马、精兵之源,更可对袁绍形成牵制。

  公孙瓒虽勇,然其残暴不仁,失尽民心,败亡是迟早之事。

  朝廷正可借此,将影响力扩展至河北!”

  但徐庶也表示担忧:“幽州路途遥远,中间隔着袁绍和曹操的势力范围,直接派兵接管恐不现实。且若公然支持鲜于辅对抗公孙瓒,必然会过早与公孙瓒这个盟友交恶?”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是谨慎观望,放弃这伸向河北的触手?

  还是冒险介入,在北方埋下一颗属于朝廷的棋子?

  蔡琰看向郭嘉,等待着他的决断。

  郭嘉凝视着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北方土地,眼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

  他知道,朝廷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又必须抓住每一个可能壮大的机会。

  “或许……不必直接派兵。”

  郭嘉缓缓开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窗外的春意渐浓,柳条抽芽,但彭城朝廷核心的几人心中明白,这乱世的春天,注定与安宁无缘。

  南方的孙策在舔舐伤口并消化战果,西方的曹操在许昌磨刀霍霍,北方的幽州又传来了新的变数。

  朝廷这艘刚刚扬起风帆的船,正驶向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暗流汹涌的深水区。

  蒋干能否在许昌周旋成功?

  幽州的变局又将如何应对?

  这一切,都考验着掌舵者的智慧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