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暗流铸剑-《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河内郡的易主,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在北地激起了层层涟漪,却又迅速被更大的暗流所吞没。

  怀县城头变幻大王旗,徐晃率精兵打着“奉诏讨逆”的旗号,在内应的协助下,以极小的代价迅速控制了郡治。

  郡内那些早已被渗透拉拢的豪强顺势归附,少数冥顽不化者被雷霆手段清除。

  消息传开,黄河两岸为之震动。

  然而,预想中袁绍的雷霆之怒并未立刻到来。

  邺城方面出奇地沉默,只是加强了与河内接壤的魏郡、赵国等地的防务,派大将麴义率部前出,与徐晃隔漳水对峙,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郭嘉在彭城接到徐晃“已据怀县,民心初定,然北虏麴义陈兵漳水,虎视眈眈”的军报时,只是淡淡一笑。

  “袁本初果然犹豫了。”

  他对身旁的蔡琰和徐庶分析道,“他新得幽州,内部派系需要平衡,幽州士族需要安抚,更要提防曹操趁火打劫。

  此时与我朝廷全面开战,非其首选。

  麴义前出,不过是姿态,意在威慑,也为日后可能的进攻占据有利位置。

  他在等,等一个更好的时机,或者……等我露出破绽。”

  “即便如此,北线压力骤增乃是不争事实。”

  蔡琰眉宇间带着忧色,“仅凭徐晃一部,恐难久持。且我军新得之地众多,兵力不免分散。”

  “主公所虑极是。”

  郭嘉颔首,眼中却闪烁着成竹在胸的光芒,“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明面上的防线。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水面之下。”

  他走到那幅愈发详尽的舆图前,手指在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地点划过。

  “自全据青徐,收复兖州东部以来,嘉便与元直、子扬暗中筹划,借整顿防务、剿抚地方之名,行精兵潜铸之实。”

  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仿佛在揭示一个巨大的秘密。

  “第一处,东海郡利城。”

  郭嘉的手指落在青州东南沿海,“此地僻远,盐枭海寇曾横行。

  半年前,已命黄忠将军,以剿匪安民为名,率本部三千荆襄精锐,五千老兵入驻。

  明面上,他整饬防务,清剿残寇;

  暗地里,则在沿海隐秘之处,利用当地船匠,督造新型艨艟斗舰,并严格操练一支擅长登陆、近战的水陆精锐。

  未来跨海南顾,或北上辽东,此军当为奇兵。”

  蔡琰眼中露出讶异之色,她虽知郭嘉布局,却不知细节已至如此。

  “第二处,琅琊国莒县。”

  手指西移,“此地毗邻泰山,山深林密。

  吕布及其女吕玲绮,已安置于此,名义上休整。

  实则,吕布以其绝世武勇及在并州旧部中的威望,暗中训练一支三万人的并州铁骑。

  此军虽不重甲胄,专精奔袭、破阵,来去如风。

  吕玲绮亦展现出不凡的将略天赋,统率一支万人左右的重骑,此军全员重甲,精于正面突袭。

  此父女二人,便是两把隐藏在山中平野的利刃,关键时刻,可直插敌腹。”

  徐庶补充道:“为确保隐秘,其粮草军械,皆由糜竺家族以商队名义,秘密输送。”

  “第三处,沛国相县。”

  手指点向兖州南部,“此地为南北要冲,看似平静。

  赵云将军的白马义从主力虽驻彭城,但其副将,以及千余最核心的幽燕老卒,早已化整为零,潜赴相县周边。

  依托当地屯田庄园,以护庄队、巡防营的名义,暗中扩编训练,目前已得精骑两万。

  一旦有事,数日之内便可集结,成为一支机动性极强的战略预备队。”

  “而最后一处,” 郭嘉的目光变得有些复杂,落在广陵方向,“便是张飞。”

  “翼德将军自留在广陵,心中憋闷,日日饮酒。

  然陈登善于疏导,以其性情,不宜困守一城,遂以其‘巡防江岸,震慑水匪’为名,允其统领一部水军。

  不料,张飞竟在此道上展露天分。

  他性情粗豪,却能与水军士卒打成一片,训练起来更是身先士卒,悍勇无匹。

  如今,他在广陵以东的江海交汇处,已练出一支约五千人的悍勇水师,虽船只不及江东精良,但士卒敢战,作风顽强,尤擅接舷跳帮,近身肉搏。

  假以时日,或可成为一支江上奇兵。”

  郭嘉一口气说完,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蔡琰、徐庶、刘晔都被这庞大而隐秘的布局所震撼。

  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长期酝酿、周密安排的深谋远虑。

  “奉孝……你竟暗中经营至此!”

  蔡琰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带着惊叹与欣慰。

  “非嘉一人之功,乃主公信任,元直、子扬及诸位将军戮力同心的结果。”

  郭嘉微微欠身,“此四支力量,黄忠水陆锐士、吕布父女突骑、赵云预备精骑、张飞悍勇水师,加之明面上的徐晃河内部、张辽青州部、赵云彭城主力,以及各地守军,我朝拥兵超十五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共同构成我朝廷多层次、有纵深的攻防体系。

  明暗结合,正奇相佐。”

  他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欣欣向荣的春色,语气转为凝重:

  “然而,铸剑千日,用剑一时。

  隐藏的力量,终究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发出致命一击。

  如今北有袁绍磨刀霍霍,南有孙刘荆襄对峙,曹操蛰伏待机。

  我等看似扩张,实则已处四战之地。

  下一步,是继续巩固消化,还是主动出击,打破这僵局?”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

  “袁绍整合幽州尚需时日,此乃我军战略窗口期。

  嘉以为,当以此为契机,一方面,继续强化上述各支暗线的训练与装备,使其尽快形成战斗力;

  另一方面,需寻一合适方向,小规模用兵,一则练兵,二则震慑四方,三则……试探各方反应。”

  “奉孝意指何方?”徐庶问道。

  郭嘉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最终落在了徐州、豫州与扬州交界的一片区域——“汝南。”

  “汝南郡,地广民稠,袁术败亡后,其地多为地方豪强和黄巾余党割据,名义上属曹操,实则控制薄弱。

  我军若以‘清剿匪患,收复王土’之名,遣一员上将,率一部精锐,南下汝南,扫平不服,将朝廷政令推行至此。

  此举,一可拓地增民,二可锻炼新军,三则……可进一步挤压曹操的生存空间,观察其与袁绍的反应。”

  “若曹操或袁绍干预?”刘晔问。

  “那就正好。”

  郭嘉眼中闪过一丝冷芒,“小规模冲突,正可检验我新成诸军的战力。也要让天下人知道,朝廷的剑,不仅锋利,而且……无处不在。”

  战略的方向渐渐清晰。

  在稳固基本盘的同时,利用隐藏的军事力量和正统名分,进行有限度的主动出击,不断试探和挤压对手的空间,积小胜为大胜,最终等待那个足以改变天下大势的决战时机。

  决议已定,众人各自领命而去,开始为下一步的行动进行准备。

  殿内只剩下郭嘉和蔡琰。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郭嘉依旧苍白的脸上。

  “奉孝,”蔡琰轻声道,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情,“如此殚精竭虑,你的身体……”

  “无妨。”

  郭嘉笑了笑,笑容在夕阳下显得有些虚幻,“能看到这些暗处的种子,有朝一日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便是嘉最大的欣慰。”

  只是,他心中清楚,乱世的平衡极其脆弱。

  这些暗处的力量,能成为破局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引火烧身的隐患。

  北方的袁绍,真的会坐视他从容布局吗?

  那个隐藏在邺城阴影下的巨大威胁,如同一头假寐的猛虎,谁也不知道它会在何时,猛然睁开嗜血的眼睛。

  汝南的烽火或将点燃,而北地的阴云,依旧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