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朝会定策-《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大婚的喜庆余温尚未散尽,彭城朝廷便迅速回归了日常的紧张与忙碌。

  建安六年三月十五,一场规格极高的大朝会在修缮一新的主殿举行。

  这不仅是大婚后的首次大朝会,更是应对袁绍再次倾力南下的战略决策会议。

  钟鸣鼎食,百官肃立。

  年幼的皇帝刘协端坐于御座之上,虽仍显稚嫩,但历经磨难与近年的安稳,眉宇间已多了几分沉静。

  他身侧略下方,设一凤座,蔡琰身着符合其执政身份的庄重朝服,端坐其上,气度雍容,目光扫过殿内群臣,不怒自威。

  郭嘉的位置则在御阶之下,文官之首,他依旧披着那件标志性的厚裘,面色苍白,但背脊挺直,眼神锐利如常。

  值得注意的是,久未在正式朝会露面的老太常、蔡琰之父蔡邕,今日也位列朝班。

  他须发皆白,精神却颇为矍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穿人心。

  他的出席,无疑进一步巩固了蔡琰执政的合法性与文脉传承。

  此外,一些许久未见的身影也赫然在列。

  镇守青州的臧霸(虽已被朝廷收编,但仍镇守原处)、从东海利城赶回的黄忠、甚至包括一直在琅琊莒县“休整”的吕布及其女吕玲绮,皆奉诏入朝。

  一时间,殿内文武济济一堂,气象森严。

  朝会伊始,刘晔便出列,详细禀报了袁绍尽起三州之兵,号称三十万,以颜良、文丑为先锋,已渡过黄河,兵锋直指河内怀县的紧急军情。

  殿内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众卿家,”刘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努力保持着镇定,

  “袁本初不顾朝廷诏令,屡次兴兵犯境,如今更是大举南下,如之奈何?”

  话音刚落,武将队列中便有人按捺不住。

  吕布率先出列,声若洪钟:

  “陛下,主公!

  袁绍匹夫,妄自尊大!

  布请率并州儿郎,北上迎敌,必斩颜良、文丑之首级,献于阙下!”

  他身旁的吕玲绮虽未言语,但英气勃勃的脸上也满是跃跃欲试。

  黄忠亦出列,沉声道:

  “末将愿率本部兵马,自东海北上,袭扰袁绍粮道,断其归路!”

  臧霸等人也纷纷请战,一时间殿内请战之声不绝,战意高昂。

  郭嘉轻轻咳了一声,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诸位将军忠勇可嘉,”郭嘉缓缓开口,声音带着病弱的沙哑,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然袁绍势大,不可力敌,只可智取。其兵虽众,然有其三弊。”

  他伸出三根手指:

  “一,粮草转运艰难,战线越长,其后勤压力越大。

  二,主骄将悍,颜良、文丑勇而无谋,袁绍本人刚愎自用,已杀田丰,囚沮授,无人能制。

  三,内部不和,袁谭、袁尚之争,乃其心腹大患。”

  他顿了顿,继续道:

  “故,我军策略,当以‘拖’为主,‘耗’为辅,‘间’为奇。”

  “徐晃、张辽将军在河内,需依托坚城,深沟高垒,避其锋芒,挫其锐气。

  不必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但要让他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此为‘拖’。”

  “令赵云将军所部精骑,游弋于黄河沿岸,寻机截击其粮队,焚其辎重。

  令黄忠将军水师,继续北上渤海,袭扰其沿海仓储。此为‘耗’。”

  “至于‘间’,”郭嘉目光转向徐庶,“元直,河北之事,需再加一把火。

  将袁绍杀田丰、囚沮授之事大肆渲染,尤其是要让袁谭和袁尚的支持者都相信,对方是导致田丰、沮授罹难的罪魁祸首。

  同时,可散播谣言,言袁绍久攻河内不下,迁怒后方,欲清查各地钱粮,拿某些‘办事不力’的豪强、官员开刀。”

  徐庶心领神会:“祭酒放心,属下必让河北人心惶惶,内乱自生。”

  郭嘉的策略条理清晰,正奇相合,让原本激愤的众将冷静下来,细细品味其中奥妙。

  这时,蔡邕颤巍巍地出列,向御座和蔡琰、郭嘉分别行礼,朗声道:

  “陛下,昭姬,祭酒。老臣以为,除军事应对之外,朝廷大义名分,亦不可废。

  当再发檄文,历数袁绍十大罪状,传告天下。

  并可遣使至袁绍军中,斥其无君无父,若其肯退兵谢罪,朝廷或可宽宥其部分罪责。

  此举,虽未必能令其退兵,却可彰显朝廷仁至义尽,占尽道义,动摇其军心士气。”

  蔡琰微微颔首:“父亲所言在理。

  子扬,檄文之事,由你负责,务求犀利磅礴。

  遣使之举,亦需安排得当人选。”

  “臣遵旨。”刘晔躬身领命。

  朝会又商议了南方局势。

  对于曹操攻打广陵,朝廷依旧持“申饬”但不直接干预的态度,意在让曹孙相争。

  对于刘备在荆南的坐大,郭嘉提出“既用且防”之策,一方面承认其“荆州牧”名分,令其牵制刘表、孙权,另一方面则密令加强与交州士燮的联系,并在荆南暗中扶持其他势力,以平衡刘备。

  朝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最终定下了以“北守南观,离间耗敌”为核心的总体战略。

  各项命令迅速形成诏书或密令,发往各地。

  散朝之后,百官依次退出大殿。

  郭嘉在徐庶的搀扶下,走得缓慢。

  蔡琰故意放慢脚步,与他并行。

  “奉孝,方才朝会上,你气色似乎比前几日更差了些。”

  蔡琰低声道,语气中难掩忧虑。

  郭嘉勉强笑了笑:

  “无妨,只是有些耗费心神。休息片刻便好。”

  他抬头看了看彭城湛蓝的天空,轻声道,

  “昭姬,袁绍这一仗,关乎朝廷存亡。

  若能挫其锋芒,甚至……若能寻得战机重创之,则北方格局定矣。

  届时,我们才能真正腾出手来,经略南方。”

  蔡琰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仿佛能看到北方天际隐约的战云。

  “我信你,奉孝。”

  她语气坚定,“朝廷上下,皆信你。”

  然而,就在朝廷紧锣密鼓地部署应对之时,一则来自官渡的加急军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刚刚回府的郭嘉手中。

  军报上的内容,让即便是智计深沉的郭嘉,眉头也紧紧锁了起来。

  “颜良率前锋五万,不顾侧翼,猛攻白马……曹操部将刘延告急,曹操却按兵不动,似有坐观之意……”

  郭嘉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眼中寒光闪烁。

  “曹孟德……果然还是想保存实力,让我朝廷与袁绍拼个两败俱伤吗?还是说……他另有所图?”

  局势,似乎比朝会上预想的,还要复杂几分。

  北方的棋局,因为曹操这暧昧不明的一步,陡然增添了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