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卧龙待时-《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周瑜在鄱阳湖大造楼船,其意非止淮南,更在江陵!

  郭嘉于病榻昏沉间吐露的这断断续续的几个字,如同惊雷般在蔡琰耳边炸响。

  江陵,荆州重镇,控遏长江中游,西进巴蜀,南控湘沅,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周瑜意在江陵,那他的战略野心就绝非仅仅满足于割据江东,而是要将整个长江天险握于手中,甚至西图益州!

  这无疑将彻底改变南方乃至天下的战略平衡。

  蔡琰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轻轻为郭嘉掖好被角,看着他再次陷入沉睡的苍白面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即便在生命的边缘,其洞察力依旧如此恐怖,一语道破了周瑜隐藏在重重迷雾下的真实意图。

  她立刻返回议事偏殿,召来了徐庶、刘晔与陈宫。

  当她说出郭嘉的判断时,三人亦是神色骤变。

  “江陵!”

  徐庶猛地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重重落在荆州中部,

  “若江陵为江东所得,则刘备被锁死在襄阳至江夏一线,难以西顾,江东则可凭借水师之利,溯江西进,威胁益州!

  届时,周瑜进可攻,退可守,其势大成!”

  刘晔捻须的手停住了,眉头紧锁:

  “如此一来,刘备必将拼死争夺江陵,孙刘联盟恐生裂痕!

  曹操若窥得此机,岂会坐视?

  南方局势将骤然紧张!”

  陈宫沉吟道:

  “此于我朝廷而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

  孙刘若因江陵生隙,甚至兵戎相见,则曹操必被牵制,我军整合内部、经略河北并州的时间便更加充裕。

  然,亦需警惕,若周瑜速胜,尽得荆州之利,则其势将难以遏制,成为我朝未来之心腹大患。”

  蔡琰端坐主位,凤目含威,冷静地分析着局面:

  “奉孝既已示警,我等不可不防,亦不可过度介入。

  当务之急,仍是稳固自身。

  然,南方之变,亦需未雨绸缪。”

  她迅速做出部署:

  “第一,加派精干细作,潜入江东及荆州,重点探查周瑜水军动向、粮草集结情况,以及刘备对江陵的防务安排。务必掌握第一手情报。”

  “第二,令张飞在兖豫边境,加强对曹操动向的监视,谨防其趁南方有变,突然发难。”

  “第三,”蔡琰目光转向刘晔,

  “子扬,你亲自负责与荆州刘备的联络。

  可遣使以朝廷名义,关切荆州防务,并可‘无意间’透露江东似有西顾之意,提醒刘皇叔谨防盟友之刃。

  但切记,言辞需含蓄,不可挑拨过甚,目前仍需维持孙刘表面和睦,以共抗曹操。”

  “第四,并州吕布方面,依前议,以安抚、监视为主。

  可正式派遣使者,携陛下赏赐,前往晋阳,表彰其平定并州之功,重申朝廷对其之倚重,并……可暗示,若其能安守并州,将来朝廷对河北用兵(指曹操控制的司隶),不吝以其为先锋。”

  这是蔡琰与陈宫商议后的策略,既给吕布画了一个看得见的大饼,又能将其可能的破坏力引导向曹操。

  “臣等领命!”三人齐声应道。

  新的指令迅速发出,朝廷这台庞大的机器继续高效运转。

  内政方面,徐庶主导的官制改革与六曹建制稳步推进;

  刘晔负责的文教与求贤事务也渐有起色,各地陆续有贤才被举荐或自行来投,充实了各级官僚机构;

  陈宫掌管的户曹则开始清点天下户籍、田亩,为恢复生产、制定赋税政策打下基础。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数日后,前往晋阳的朝廷使者快马回报。

  使者言,吕布虽表面接受了朝廷的赏赐和安抚,态度却颇为傲慢,对“温侯”之位似乎仍不满足,宴席间多次暗示朝廷赏功不明。

  更令人担忧的是,据观察,曹操的密使似乎并未断绝与晋阳的联系,只是行动更加隐秘。

  几乎同时,潜伏在荆州的暗线也传回密报:

  刘备在襄阳,确实正在大力招揽贤才,但其麾下目前仍以糜竺、孙乾、简雍等旧部为主,并未听闻有顶级谋士投效。

  然而,暗线确认,江东周瑜在鄱阳湖集结的楼船数量远超寻常,其麾下大将甘宁所部水军亦频繁演练,兵锋所指,隐隐向西,目标直指江陵迹象愈发明显。

  “刘备尚未觅得大才,此乃朝廷之幸。”

  徐庶(朝廷尚书令)分析道,

  “然其据有荆州地利,若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招揽到贤能之士辅佐。”

  刘晔则更关注周瑜的动向:

  “周瑜造楼船,练兵西向,其志已明。

  刘备若不能及时巩固江陵防务,恐要吃大亏。

  孙刘之争,恐怕难以避免了。”

  就在这时,一名来自幽州的信使带来了毛玠的密信。

  信中除了汇报幽州政通人和、边患暂平之外,还附上了一份他根据蔡琰昔日零星话语和自身查访,整理出的最新人才名单。

  这份名单比之前更加详实,其中在荆州襄阳之西隆中之地,明确标注了一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的隐士,并附注“经天纬地之才,王佐之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荆州襄阳附近,则标注了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评语为“荆楚奇才,谋略深长”。

  毛玠在信中强调,此二人名声不显于外,但根据多方零散信息交叉印证,确为世间罕见之大才,且尚未出仕任何势力。

  蔡琰看着名单上“卧龙”、“凤雏”的名号,心中震动,这与她前世的记忆完全吻合!

  此等经世之才,绝不能被刘备或孙权所得,必须为朝廷所用!

  “卧龙、凤雏……”蔡琰轻声念出这两个名字,目光灼灼,

  “此乃天赐朝廷之瑰宝,绝不可失!”

  徐庶、刘晔、陈宫闻言,皆神色一凛。

  他们虽未听闻过此二人,但见蔡琰如此重视,且名单出自毛玠之手,郭嘉亦有言在先,心知此二人必定非同小可。

  “主公,”刘晔立刻进言,

  “既是如此大才,朝廷当立刻遣使,以重礼、诚心前往延请!迟则恐生变数!”

  陈宫却相对谨慎:

  “然此等隐士,往往心高气傲,非寻常官爵名利所能动。

  需派一德才兼备、善于言辞之名士前往,方能显朝廷诚意,亦能察其真心。”

  蔡琰沉吟片刻,果断下令:

  “子扬,此事由你亲自督办!

  挑选合适使者,备足礼仪,持我与陛下亲笔书信,秘密前往隆中及襄阳,务必要将此‘卧龙’、‘凤雏’请至朝廷!

  告诉使者,态度务必恭敬,可许以高位,但更要以中兴汉室之大义相邀!”

  她深知,对于真正的顶级人才,理想信念往往比高官厚禄更具吸引力。

  “臣,遵旨!”

  刘晔深知此事关系重大,郑重领命。

  然而,未等寻访“卧龙”、“凤雏”的使者派出,一个来自兖州前线的紧急军报,再次打破了短暂的平静——曹操麾下大将张合,突然率部自陈留方向出击,猛攻张飞驻守的东郡边境城邑!

  虽被张飞击退,但其攻势之猛,试探之意明显,仿佛在掂量朝廷在重心转向内政后,边境防务的强度。

  “曹孟德……果然不安分。”

  蔡琰放下军报,目光锐利,

  “他这是在看,看我朝廷是否因内政和南方之变而松懈了武备!”

  她看向徐庶和陈宫:

  “传令张飞,提高戒备,严防曹操再次挑衅。

  同时,令兵曹核查各军武备、粮草,确保随时可战!”

  内政建设如火如荼,外部威胁却接踵而至。

  北有吕布似稳实危,西有曹操虎视眈眈,南有孙刘即将到来的碰撞,而寻找“卧龙”、“凤雏”之事更是关乎朝廷未来的气运。

  这新朝初立,气象万千的背后,是更加错综复杂的棋局与无处不在的挑战。

  蔡琰走到窗边,望着宫苑内抽出新芽的树木,深深吸了一口气。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朝廷能否在这四战之地中站稳脚跟,建立起稳固的基业,不仅要看内政的成果,看外部的博弈,更要看能否将那些散落四方的星火——尤其是“卧龙”与“凤雏”——汇聚到朝廷的大旗之下。

  风雨欲来,而新生的朝廷,必须在这风雨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那两位尚未出山的王佐之才,或许就是照亮前路的关键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