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自那日一曲空城惊退波才,已近半载。琰堡在紧张有序的运转中,悄然度过了光和七年的夏季。
田垄间的粟稷抽穗扬花,预示着秋日可能的丰收;堡墙在一次次的加固中愈发雄峻;而堡内军民,在《规制》的约束与毛玠、蔡谷等人的治理下,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秩序与凝聚力。
蔡琰的威望,不再仅仅源于奇谋与胆识,更根植于这日渐稳固的根基。
这一日,秋高气爽,忽有巡哨飞骑来报:一支约五十人的队伍,打着陈留郡府的旗号,正沿官道而来,距琰堡已不足十里!
队伍中除郡兵外,尚有文吏模样之人及几辆装载物资的大车,为首者据称是郡府的一位曹掾,姓王名匡。
消息传来,堡内不免一阵议论。郡府来人,虽非皇甫嵩那般声名显赫的重臣,但代表的是官方正统,其意图不明,令人心生忐忑。
蔡琰闻报,迅速镇定下来,召集毛玠、蔡谷商议。毛玠分析道:
“郡府此时遣人来,不外乎几种可能。一为巡视地方,核查我堡虚实;二或因我堡近来名声渐起,特来抚慰或探听;三或与近来周边剿匪事宜相关。张太守(张邈)乃名士,素重声誉,当不至无故加害。然,亦需谨慎应对。”
蔡谷道:“是否要紧闭堡门,严阵以待?”
蔡琰思忖片刻,决断道:
“郡府名义上仍是上官,过度戒备反显心虚,易授人以柄。然亦不可不防。蔡谷,着你率精锐于堡内隐蔽处待命,堡门可开,但岗哨需加倍警惕,仔细盘查来人。毛先生随我出迎。吩咐下去,堡内一切如常,勿要惊扰百姓。”
她选择了一种恭敬而不失警惕的姿态。
不久,那支队伍抵达堡前。为首的王曹掾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白净,带着几分官场中人的矜持。
他见堡门虽开但守卫森严,一位素衣少女与一文士迎出,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下马,依官场礼节拱手道:
“本官乃陈留郡府户曹掾王匡,奉太守之命,巡视西境,核查民情,闻得蔡堡主贤名,特来拜会。”
他将“蔡小姐”的称呼换成了更带官方色彩的“蔡堡主”。
蔡琰敛衽还礼,从容应道:“王曹掾大驾光临,敝堡蓬荜生辉。琰年轻识浅,忝为堡主,实为乱世权宜之计。大人请入内奉茶。”
双方入堡,至前厅落座。王匡目光扫过厅堂,见陈设简朴却洁净,侍立之人神色沉稳,不由暗暗点头。他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道:
“蔡堡主不必过谦。如今黄巾为乱,地方不宁,似贵堡这般能保境安民者,实属难得。太守大人亦有所闻,特命本官前来探看,若有难处,郡府或可酌情体恤。”
蔡琰谦逊道:“多谢太守大人与王曹掾挂怀。琰堡得以暂安,全赖堡内上下齐心,及如毛先生等贤才辅佐(顺势引见毛玠),方能勉强支撑。目前堡中尚可维持,唯愿能不负太守期望,守得此方安宁,为朝廷略尽绵力。”
她话语间既表达了恭顺,也点明了堡寨的自立性。
王匡对毛玠略一颔首,继续道:
“堡主忠心可嘉。然,依朝廷制度,地方坞堡营垒,需受郡府节制,兵员、粮秣亦需登记在册,以备征调。不知贵堡如今丁口几何?储粮多少?可战之兵又有多少?”
这话便带了几分核查与施压的意味。
毛玠见状,适时接口,从容答道:
“回禀王曹掾,敝堡现有登记丁口一千二百余,多为避乱流民,赖堡主仁德得以存活。储粮约可供全堡数月之需,皆由堡民辛勤垦殖所得。护卫庄客约三百,平日务农,闲时操练,只为自保乡梓,绝无他意。所有名册、账目皆已造册,可供大人查阅。”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说明了情况,又强调了自卫性质,并将记录完备作为守法的证据。
王匡仔细查看了毛玠呈上的部分简册,见记录清晰,条理分明,心中又高看了这琰堡几分。
他语气缓和了些:“嗯,记录倒是详尽。蔡堡主治理有方,毛先生亦是干才。如今贼氛未靖,郡府兵力有时鞭长莫及,尔等能自守一方,亦是助力。太守之意,望贵堡能谨守臣节,与郡府互通声气,共保陈留安宁。”
这话相当于一种默认式的认可,暂时不寻求直接控制,但要求保持沟通和忠诚。
蔡琰心中稍定,知道这一关算是过了大半,便顺势道:
“大人放心,琰堡上下,必以太守马首是瞻,谨守本分。若郡府有所差遣,只要力所能及,定当效力。”
她再次表明态度,但加了“力所能及”的前提。
王匡满意地点点头,此行的主要目的已达到。他又在蔡琰等人陪同下,巡视了堡墙、粮仓和部分田亩,所见井井有条,远非外界乱象可比,不禁暗自惊叹。
临行前,他代表郡府赠予了少许布帛、药材以示抚慰,并暗示若琰堡能维持现状并协助维持地方秩序,郡府可对其存在采取默许态度。
送走王匡一行,堡内众人皆感轻松。郡府的这次“巡视”,虽未带来实质援助,但其默认可的态度,无疑为琰堡的生存提供了更合法的外衣和相对安全的空间。
毛玠对蔡琰道:“主公,此次郡府来人,虽是核查,亦是一次机遇。我堡名声已正式达于州郡。日后,或可有更多与外界交往的机会,无论是招募流民,还是互通商贸,阻力都会小很多。”
蔡琰颔首,但目光依旧清醒:“名声愈显,觊觎者亦会愈多。郡府今日之默许,源于我堡对其暂无威胁且有用处。他日若我堡壮大,或郡府易主,情势恐又不同。眼下仍需韬光养晦,积攒实力。”
果然,随着郡府巡视的消息传开,周边一些观望的小势力对琰堡更加忌惮,而一些走投无路的流民和寒门士子,则更视其为理想的避难所,前来投奔者较前增多。
琰堡,在乱世的夹缝中,又赢得了一丝宝贵的发展契机。
蔡琰知道,她必须抓住这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机,让根基扎得更深。
田垄间的粟稷抽穗扬花,预示着秋日可能的丰收;堡墙在一次次的加固中愈发雄峻;而堡内军民,在《规制》的约束与毛玠、蔡谷等人的治理下,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秩序与凝聚力。
蔡琰的威望,不再仅仅源于奇谋与胆识,更根植于这日渐稳固的根基。
这一日,秋高气爽,忽有巡哨飞骑来报:一支约五十人的队伍,打着陈留郡府的旗号,正沿官道而来,距琰堡已不足十里!
队伍中除郡兵外,尚有文吏模样之人及几辆装载物资的大车,为首者据称是郡府的一位曹掾,姓王名匡。
消息传来,堡内不免一阵议论。郡府来人,虽非皇甫嵩那般声名显赫的重臣,但代表的是官方正统,其意图不明,令人心生忐忑。
蔡琰闻报,迅速镇定下来,召集毛玠、蔡谷商议。毛玠分析道:
“郡府此时遣人来,不外乎几种可能。一为巡视地方,核查我堡虚实;二或因我堡近来名声渐起,特来抚慰或探听;三或与近来周边剿匪事宜相关。张太守(张邈)乃名士,素重声誉,当不至无故加害。然,亦需谨慎应对。”
蔡谷道:“是否要紧闭堡门,严阵以待?”
蔡琰思忖片刻,决断道:
“郡府名义上仍是上官,过度戒备反显心虚,易授人以柄。然亦不可不防。蔡谷,着你率精锐于堡内隐蔽处待命,堡门可开,但岗哨需加倍警惕,仔细盘查来人。毛先生随我出迎。吩咐下去,堡内一切如常,勿要惊扰百姓。”
她选择了一种恭敬而不失警惕的姿态。
不久,那支队伍抵达堡前。为首的王曹掾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白净,带着几分官场中人的矜持。
他见堡门虽开但守卫森严,一位素衣少女与一文士迎出,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下马,依官场礼节拱手道:
“本官乃陈留郡府户曹掾王匡,奉太守之命,巡视西境,核查民情,闻得蔡堡主贤名,特来拜会。”
他将“蔡小姐”的称呼换成了更带官方色彩的“蔡堡主”。
蔡琰敛衽还礼,从容应道:“王曹掾大驾光临,敝堡蓬荜生辉。琰年轻识浅,忝为堡主,实为乱世权宜之计。大人请入内奉茶。”
双方入堡,至前厅落座。王匡目光扫过厅堂,见陈设简朴却洁净,侍立之人神色沉稳,不由暗暗点头。他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道:
“蔡堡主不必过谦。如今黄巾为乱,地方不宁,似贵堡这般能保境安民者,实属难得。太守大人亦有所闻,特命本官前来探看,若有难处,郡府或可酌情体恤。”
蔡琰谦逊道:“多谢太守大人与王曹掾挂怀。琰堡得以暂安,全赖堡内上下齐心,及如毛先生等贤才辅佐(顺势引见毛玠),方能勉强支撑。目前堡中尚可维持,唯愿能不负太守期望,守得此方安宁,为朝廷略尽绵力。”
她话语间既表达了恭顺,也点明了堡寨的自立性。
王匡对毛玠略一颔首,继续道:
“堡主忠心可嘉。然,依朝廷制度,地方坞堡营垒,需受郡府节制,兵员、粮秣亦需登记在册,以备征调。不知贵堡如今丁口几何?储粮多少?可战之兵又有多少?”
这话便带了几分核查与施压的意味。
毛玠见状,适时接口,从容答道:
“回禀王曹掾,敝堡现有登记丁口一千二百余,多为避乱流民,赖堡主仁德得以存活。储粮约可供全堡数月之需,皆由堡民辛勤垦殖所得。护卫庄客约三百,平日务农,闲时操练,只为自保乡梓,绝无他意。所有名册、账目皆已造册,可供大人查阅。”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说明了情况,又强调了自卫性质,并将记录完备作为守法的证据。
王匡仔细查看了毛玠呈上的部分简册,见记录清晰,条理分明,心中又高看了这琰堡几分。
他语气缓和了些:“嗯,记录倒是详尽。蔡堡主治理有方,毛先生亦是干才。如今贼氛未靖,郡府兵力有时鞭长莫及,尔等能自守一方,亦是助力。太守之意,望贵堡能谨守臣节,与郡府互通声气,共保陈留安宁。”
这话相当于一种默认式的认可,暂时不寻求直接控制,但要求保持沟通和忠诚。
蔡琰心中稍定,知道这一关算是过了大半,便顺势道:
“大人放心,琰堡上下,必以太守马首是瞻,谨守本分。若郡府有所差遣,只要力所能及,定当效力。”
她再次表明态度,但加了“力所能及”的前提。
王匡满意地点点头,此行的主要目的已达到。他又在蔡琰等人陪同下,巡视了堡墙、粮仓和部分田亩,所见井井有条,远非外界乱象可比,不禁暗自惊叹。
临行前,他代表郡府赠予了少许布帛、药材以示抚慰,并暗示若琰堡能维持现状并协助维持地方秩序,郡府可对其存在采取默许态度。
送走王匡一行,堡内众人皆感轻松。郡府的这次“巡视”,虽未带来实质援助,但其默认可的态度,无疑为琰堡的生存提供了更合法的外衣和相对安全的空间。
毛玠对蔡琰道:“主公,此次郡府来人,虽是核查,亦是一次机遇。我堡名声已正式达于州郡。日后,或可有更多与外界交往的机会,无论是招募流民,还是互通商贸,阻力都会小很多。”
蔡琰颔首,但目光依旧清醒:“名声愈显,觊觎者亦会愈多。郡府今日之默许,源于我堡对其暂无威胁且有用处。他日若我堡壮大,或郡府易主,情势恐又不同。眼下仍需韬光养晦,积攒实力。”
果然,随着郡府巡视的消息传开,周边一些观望的小势力对琰堡更加忌惮,而一些走投无路的流民和寒门士子,则更视其为理想的避难所,前来投奔者较前增多。
琰堡,在乱世的夹缝中,又赢得了一丝宝贵的发展契机。
蔡琰知道,她必须抓住这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机,让根基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