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的春日,在暗流涌动中悄然过半。
蔡琰有孕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于宫闱之内,但她以“凤体仍需静养”为由,将更多日常政务交由诸葛亮处置,自己则专注于决策核心与掌控大局。
她的脸色偶尔透出些许疲惫,但那双凤眸中的锐利与清明,却比往日更甚。
这一日,她召诸葛亮、庞统、徐庶等核心重臣,于麟德殿暖阁进行小范围奏对。
议题明确而沉重——北疆。
“吕玲绮将军已率精骑出发,成败尚在未定之天。”
蔡琰开门见山,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然,无论此役结果如何,北疆之患,绝非杀一使、败一阵可根除。
自汉武以来,胡虏之祸,循环往复,诸卿皆饱学之士,今日便议一议,这北疆之患,根源何在?
除却兵戈,可有长治久安之策?”
她将问题抛了出来,目光首先落在了诸葛亮身上。
这不仅是对北疆战略的探讨,更是对诸葛亮这位总揽政务,在宏观战略和治国理念上的一次考校。
诸葛亮肃然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北疆舆图前,他没有立刻指向军事据点,而是手指缓缓划过那广袤的草原、沙漠与山川形胜。
“主公,诸位同僚。”
他声音清朗,条理分明,
“亮近日遍览史籍,结合边报,以为北疆之患,其根有三。”
“其一,在地利。
草原广袤,胡骑来去如风,我军步卒为主,追之不及,守之难周。
彼可择弱而击,我却需处处设防,劳师靡饷,久必生疲。”
“其二,在生计。
胡人逐水草而居,不谙耕织,其生计所系,在于牛羊。
然草原白灾(雪灾)、黑灾(旱灾)频仍,一旦遭灾,牛羊毙死,则为求生计,必南下劫掠。
此非尽是其凶残成性,实乃生存所迫。”
“其三,在心性。
胡俗慕强,部落林立,强者为尊,并无我华夏礼法纲常之约束。
纵有一时臣服,一旦中原有变,或其内部生出雄主,则必复为边患。”
他顿了顿,羽扇轻摇,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回到蔡琰身上:
“故而,欲要长治久安,非仅恃兵戈之利。
需以兵威为基石,行教化、通利益、固根本之策,方为上策。”
庞统性急,忍不住道:
“孔明所言固然在理,然眼下秃发势大,曹贼勾结,岂是空谈教化之时?
当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
诸葛亮微微摇头:
“士元,雷霆之势,可解一时之危,难除百年之患。
武帝时卫霍之功何其盛也?
然匈奴遁走,鲜卑复起。
亮非不言战,而是战需有长远之谋。”
他转向蔡琰,躬身道:
“主公,臣以为,北疆之策,可分近、中、远三步。”
“近期,以‘慑’为主。
如吕将军此次行动,乃必要之慑。
同时,需巩固边防,择险要处增筑城塞,尤其是并州北部、幽州西部,形成相互呼应之防御体系。
军中‘火鸦队’之编练,需扩大,并配以更精良之火器,使胡骑不敢轻易叩关。”
“中期,以‘分’与‘抚’为主。”
他的手指点在草原上那些大小部落的分布区域,
“效仿汉武推恩之策,明赏格,重互市。
对愿意归附、不与秃发等同流合污之部落,开放边境榷场,以我之茶叶、布匹、盐铁、瓷器,易其牛羊、马匹、皮毛。
使其生计依赖于我,则战意自消。
同时,可效仿汉代属国旧制,许其内部自治,但需遣子入学,首领接受朝廷册封,渐染华风。”
“长期,以‘化’与‘固’为本。”
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深远,
“待边境稍安,可效秦汉旧事,但需更讲策略。
择水草丰美、战略要冲之地,设立军屯、民屯,迁徙内地流民、罪囚实边,给予田宅、农具、种子,与归附胡人杂居。
兴修水利,推广耐寒作物。
同时,广设官学,不仅教胡人子弟汉话、文字,亦教其农耕、工匠之术。
使其渐知定居之利,农耕之稳,潜移默化,数十年后,则胡汉之别渐消,皆为我朝编户齐民,北疆方可称真正安定。”
他最后总结道:
“此三策,需循序渐进,不可偏废。
慑其胆,分其势,抚其心,化其俗,固其地。
辅以陛下新政之根基,假以时日,北疆之患,或可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一番论述,层层递进,不仅分析了问题根源,更提出了系统性的、兼具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手段的解决方案。
其眼光之长远,思虑之周密,令庞统、徐庶等人皆陷入沉思,眼中露出叹服之色。
即便是蔡琰,也微微动容。
诸葛亮的成长速度,超出了她的预期。
他已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执行者和谋士,更开始展现出作为一位战略家和政治家的深厚潜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孔明之策,深谋远虑,可谓老成谋国。”
蔡琰缓缓开口,肯定了诸葛亮的方向,
“然,此乃百年大计,非一朝一夕之功。
眼下,仍以‘慑’为要。
吕玲绮之行,关乎朝廷威仪,亦关乎能否为后续‘分’、‘抚’之策赢得时间与空间。”
她话锋一转,带着一丝冷意:
“至于曹操,妄图以流言蜚语乱我民心,以外部勾结耗我国力,此乃疥癣之疾,跳梁小丑之行径!
传令各地,加强舆论引导,对散布谣言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同时,令刘晔,加大对曹操境内之渗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臣等领旨!”众人躬身。
会议散去,暖阁内只剩下蔡琰一人。
她轻轻靠回软垫,手不自觉地再次抚上小腹。
方才一番议论,耗费了她不少精神。
诸葛亮的方略让她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眼前的危机却依旧迫在眉睫。
这个孩子,在她全力应对内外挑战时悄然到来,是负担,也是动力。
她想起诸葛亮方才侃侃而谈时,那沉稳自信的气度,心中稍安。
有如此臂助,或许……她真的能在这乱世中,为自己,也为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然而,就在她稍感宽慰之时,一份来自西山绝密工坊的急报,被心腹宦官悄无声息地送入她的手中。
报告称,在对“惊雷”药粉的进一步提纯和稳定化试验中,发生了意外,一名资深工匠因操作不慎,引发了小规模爆炸,当场身亡,工坊一角被毁。
蔡琰看着报告,眉头紧锁。
这超越时代的力量,果然是一把极其危险的双刃剑。
掌控它,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许比她想象的更大。
她提笔,只批了四个字:
“厚恤,慎研。”
放下笔,她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
北疆的奔袭,东南的对峙,内部的暗流,技术的险阻,还有腹中这悄然生长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复杂而沉重的画卷。
她不知道吕玲绮此刻在草原上是否顺利,不知道郭模在凉州能否打开局面,更不知道曹操下一步还会使出怎样的毒计。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为了这摇摇欲坠的王朝,为了身边忠诚的臣属,也为了腹中这块与她血脉相连的骨肉。
“无论如何,这条路,我要走下去。”
她轻声自语,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冰冷。
风暴将至,而她,已做好准备,迎接一切。
蔡琰有孕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于宫闱之内,但她以“凤体仍需静养”为由,将更多日常政务交由诸葛亮处置,自己则专注于决策核心与掌控大局。
她的脸色偶尔透出些许疲惫,但那双凤眸中的锐利与清明,却比往日更甚。
这一日,她召诸葛亮、庞统、徐庶等核心重臣,于麟德殿暖阁进行小范围奏对。
议题明确而沉重——北疆。
“吕玲绮将军已率精骑出发,成败尚在未定之天。”
蔡琰开门见山,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然,无论此役结果如何,北疆之患,绝非杀一使、败一阵可根除。
自汉武以来,胡虏之祸,循环往复,诸卿皆饱学之士,今日便议一议,这北疆之患,根源何在?
除却兵戈,可有长治久安之策?”
她将问题抛了出来,目光首先落在了诸葛亮身上。
这不仅是对北疆战略的探讨,更是对诸葛亮这位总揽政务,在宏观战略和治国理念上的一次考校。
诸葛亮肃然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北疆舆图前,他没有立刻指向军事据点,而是手指缓缓划过那广袤的草原、沙漠与山川形胜。
“主公,诸位同僚。”
他声音清朗,条理分明,
“亮近日遍览史籍,结合边报,以为北疆之患,其根有三。”
“其一,在地利。
草原广袤,胡骑来去如风,我军步卒为主,追之不及,守之难周。
彼可择弱而击,我却需处处设防,劳师靡饷,久必生疲。”
“其二,在生计。
胡人逐水草而居,不谙耕织,其生计所系,在于牛羊。
然草原白灾(雪灾)、黑灾(旱灾)频仍,一旦遭灾,牛羊毙死,则为求生计,必南下劫掠。
此非尽是其凶残成性,实乃生存所迫。”
“其三,在心性。
胡俗慕强,部落林立,强者为尊,并无我华夏礼法纲常之约束。
纵有一时臣服,一旦中原有变,或其内部生出雄主,则必复为边患。”
他顿了顿,羽扇轻摇,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回到蔡琰身上:
“故而,欲要长治久安,非仅恃兵戈之利。
需以兵威为基石,行教化、通利益、固根本之策,方为上策。”
庞统性急,忍不住道:
“孔明所言固然在理,然眼下秃发势大,曹贼勾结,岂是空谈教化之时?
当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
诸葛亮微微摇头:
“士元,雷霆之势,可解一时之危,难除百年之患。
武帝时卫霍之功何其盛也?
然匈奴遁走,鲜卑复起。
亮非不言战,而是战需有长远之谋。”
他转向蔡琰,躬身道:
“主公,臣以为,北疆之策,可分近、中、远三步。”
“近期,以‘慑’为主。
如吕将军此次行动,乃必要之慑。
同时,需巩固边防,择险要处增筑城塞,尤其是并州北部、幽州西部,形成相互呼应之防御体系。
军中‘火鸦队’之编练,需扩大,并配以更精良之火器,使胡骑不敢轻易叩关。”
“中期,以‘分’与‘抚’为主。”
他的手指点在草原上那些大小部落的分布区域,
“效仿汉武推恩之策,明赏格,重互市。
对愿意归附、不与秃发等同流合污之部落,开放边境榷场,以我之茶叶、布匹、盐铁、瓷器,易其牛羊、马匹、皮毛。
使其生计依赖于我,则战意自消。
同时,可效仿汉代属国旧制,许其内部自治,但需遣子入学,首领接受朝廷册封,渐染华风。”
“长期,以‘化’与‘固’为本。”
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深远,
“待边境稍安,可效秦汉旧事,但需更讲策略。
择水草丰美、战略要冲之地,设立军屯、民屯,迁徙内地流民、罪囚实边,给予田宅、农具、种子,与归附胡人杂居。
兴修水利,推广耐寒作物。
同时,广设官学,不仅教胡人子弟汉话、文字,亦教其农耕、工匠之术。
使其渐知定居之利,农耕之稳,潜移默化,数十年后,则胡汉之别渐消,皆为我朝编户齐民,北疆方可称真正安定。”
他最后总结道:
“此三策,需循序渐进,不可偏废。
慑其胆,分其势,抚其心,化其俗,固其地。
辅以陛下新政之根基,假以时日,北疆之患,或可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一番论述,层层递进,不仅分析了问题根源,更提出了系统性的、兼具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手段的解决方案。
其眼光之长远,思虑之周密,令庞统、徐庶等人皆陷入沉思,眼中露出叹服之色。
即便是蔡琰,也微微动容。
诸葛亮的成长速度,超出了她的预期。
他已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执行者和谋士,更开始展现出作为一位战略家和政治家的深厚潜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孔明之策,深谋远虑,可谓老成谋国。”
蔡琰缓缓开口,肯定了诸葛亮的方向,
“然,此乃百年大计,非一朝一夕之功。
眼下,仍以‘慑’为要。
吕玲绮之行,关乎朝廷威仪,亦关乎能否为后续‘分’、‘抚’之策赢得时间与空间。”
她话锋一转,带着一丝冷意:
“至于曹操,妄图以流言蜚语乱我民心,以外部勾结耗我国力,此乃疥癣之疾,跳梁小丑之行径!
传令各地,加强舆论引导,对散布谣言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同时,令刘晔,加大对曹操境内之渗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臣等领旨!”众人躬身。
会议散去,暖阁内只剩下蔡琰一人。
她轻轻靠回软垫,手不自觉地再次抚上小腹。
方才一番议论,耗费了她不少精神。
诸葛亮的方略让她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眼前的危机却依旧迫在眉睫。
这个孩子,在她全力应对内外挑战时悄然到来,是负担,也是动力。
她想起诸葛亮方才侃侃而谈时,那沉稳自信的气度,心中稍安。
有如此臂助,或许……她真的能在这乱世中,为自己,也为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然而,就在她稍感宽慰之时,一份来自西山绝密工坊的急报,被心腹宦官悄无声息地送入她的手中。
报告称,在对“惊雷”药粉的进一步提纯和稳定化试验中,发生了意外,一名资深工匠因操作不慎,引发了小规模爆炸,当场身亡,工坊一角被毁。
蔡琰看着报告,眉头紧锁。
这超越时代的力量,果然是一把极其危险的双刃剑。
掌控它,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许比她想象的更大。
她提笔,只批了四个字:
“厚恤,慎研。”
放下笔,她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
北疆的奔袭,东南的对峙,内部的暗流,技术的险阻,还有腹中这悄然生长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复杂而沉重的画卷。
她不知道吕玲绮此刻在草原上是否顺利,不知道郭模在凉州能否打开局面,更不知道曹操下一步还会使出怎样的毒计。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为了这摇摇欲坠的王朝,为了身边忠诚的臣属,也为了腹中这块与她血脉相连的骨肉。
“无论如何,这条路,我要走下去。”
她轻声自语,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冰冷。
风暴将至,而她,已做好准备,迎接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