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三面烽火-《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马超在西凉的狂飙突进,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本就暗流汹涌的天下棋局,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一个角落。

  彭城朝廷在短暂的振奋后,立刻被更深的忧虑所笼罩——曹操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且完全出乎意料。

  他并未选择正面强攻张飞重兵布防的司隶一线,而是采纳了谋士贾诩“声东击西,批亢捣虚”的毒计。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西凉战事和北疆吕玲绮的捷报所吸引时,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率五千精锐骑兵,自长安悄然出发,避开朝廷在函谷关的防线,利用对司隶地形的熟悉和少量内应的指引,如同幽灵般穿过陉道,突然出现在司隶腹地!

  目标,直指刚刚收复不久、防御尚显薄弱的洛阳!

  几乎与此同时,曹操亲率大军主力,大张旗鼓做出强攻函谷关的态势,牢牢牵制住了张飞的主力。

  而镇守长安的夏侯渊,也加大了对武关的压力,使得司隶西部的守军不敢轻易东援。

  夏侯惇出兵迅猛诡谲。

  他避开沿途城邑,昼伏夜出,以惊人的速度直插洛阳。

  等到洛阳守将发现敌情,仓促闭门迎战时,夏侯惇的铁骑已经兵临城下!

  洛阳城头,烽火再起!

  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向彭城,字里行间充满了惊恐与绝望。

  司隶,这块插入中原腹心的战略要地,瞬间到了沦陷的边缘。

  消息传回彭城,朝野震动!

  谁也未曾料到,曹操在遭遇西凉挫折、北疆使者被截杀后,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如此果断地发动了如此凌厉的反击,直插朝廷心腹之地!

  麟德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蔡琰,听着殿外臣工们惊慌失措的议论,感受着腹中因她情绪波动而传来的不安胎动,强行压下翻涌的气血。

  她知道,此刻自己绝不能乱。

  “慌什么!”

  她的声音透过大殿,清冷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殿内的嘈杂,

  “夏侯惇孤军深入,乃兵行险着!

  洛阳城坚,岂是五千骑兵旦夕可下?”

  她目光转向殿下肃立的诸葛亮:

  “孔明,你以为当下该当如何?”

  诸葛亮面色凝重,但眼神依旧冷静。

  他快步走到司隶舆图前,语速快而清晰:

  “主公明鉴!

  夏侯惇此举,意在乱我腹心,迫我西线、北疆回援,其势虽凶,然确为孤军!

  其致命之处,在于粮道!

  其自长安而来,翻越太行,补给必然艰难,难以持久!”

  他手指点向洛阳周边:

  “当务之急,有三。

  其一,严令洛阳守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待援!

  深沟高垒,消耗敌军锐气。

  其二,令张飞将军,不必与曹操主力在函谷关纠缠,可分派精锐骑兵,东进,穿插至荥阳、成皋一带,威胁夏侯惇侧后,断其归路与可能的补给线!

  其三,速调驻防宛城之郝昭部,北上驰援洛阳!

  同时,传令并州张合,严密监视司隶方向,防曹操后续援军!”

  这套应对策略,核心在于“固守要点,断其粮道,四面合围”,精准地抓住了夏侯惇孤军深入的弱点。

  庞统、徐庶等人闻言,纷纷点头,混乱的思绪逐渐被理顺。

  “便依孔明之策!”

  蔡琰当即决断,“八百里加急,传令各方!告诉洛阳守将,守城有功者,封侯!失城者,提头来见!”

  然而,军情如火,内部的暗流却并未因外敌压境而平息。

  就在调兵遣将的命令发出不久,太常卿王朗竟联合数名宗室老臣,于宫门外求见,名义上是“关切陛下龙体,忧心国事”,言语间却再次提及“国本为重”,暗示在如此危难之际,应请皇帝陛下(刘协)临朝听政,以示“君臣一心,共渡时艰”,甚至隐晦提及“蔡琰身怀六甲,不宜过度操劳”。

  这几乎是在公然质疑蔡琰的执政合法性,试图利用外患和她的孕事,将她架空!

  蔡琰闻报,怒极反笑。

  她深知,这些老臣背后,未必没有曹操的影子,至少也是被曹操的攻势吓破了胆,或是想趁机攫取权力。

  “告诉他们,皇帝很好!

  前线将士正在浴血奋战,陛下与本宫在后方,更当稳定朝局,统筹全局!

  皇帝陛下乃天下共主,自有静养祈福之责,不必亲涉险地!”

  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并严令宫卫,无她手谕,任何人不得惊扰皇帝“静养”。

  处理完这波政治暗箭,蔡琰感到一阵疲惫袭来,小腹也传来隐隐的不适。

  她强撑着,召来心腹御医和宦官,严令加强对自身和皇帝住所的护卫与监控,绝不能让内部出现任何乱子。

  而此刻的诸葛亮,在总揽军政、调兵遣将的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朝堂上这股暗流。

  他一方面加紧处理军务,另一方面,则暗中指示庞统、徐庶等人,加强对那些蠢蠢欲动官员的监视和压制,同时以主公名义,连发数道安民告示和激励军心的檄文,强调朝廷上下团结一心,定能破此危局,试图将舆论引导到对抗外敌上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西凉,马超在得知司隶危急后,虽有心东进助战,但新占之地未稳,韩遂残部仍在武威虎视眈眈,加之郭模转达了朝廷“稳固西凉,即为大功”的旨意,只得按下躁动,加紧消化战果,整军备战,以防曹操自陇右方向施加压力。

  北疆,吕玲绮在取得截杀曹使的胜利后,果然迎来了秃发树机能的疯狂报复。

  数万胡骑如同狂潮般涌向长城沿线,攻势猛烈。

  幸得毛玠调度有方,吕玲绮亲自督战,依托城塞和“火鸦队”的犀利火器,才勉强稳住阵脚,但压力巨大,根本无法分兵南援。

  一时间,朝廷陷入了西凉需稳、北疆告急、司隶濒危的三面作战窘境!

  而西线,曹操的主力依旧虎视眈眈。

  所有的压力,都汇聚到了彭城,汇聚到了蔡琰和诸葛亮的肩上。

  深夜,诸葛府依旧灯火通明。

  诸葛亮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地图上那几处熊熊燃烧的战火标记,眉头紧锁。

  他知道,朝廷的国力已近极限,三线作战是取死之道。

  必须尽快打破一个方向的僵局。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司隶。

  夏侯惇……这支孤军,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若能将其全歼于司隶境内,不仅可解洛阳之围,更能沉重打击曹操的士气,一举扭转战略被动。

  他提笔,开始草拟一份更为大胆,也更为冒险的作战计划,准备呈报蔡琰。

  这份计划,需要调动目前朝廷所能调动的几乎所有机动力量,进行一场豪赌。

  而蔡琰府邸深处,在御医的安胎药作用下,勉强入睡。

  睡梦中,她仿佛又回到了前世濒死的那一刻,无尽的黑暗与冰冷包裹着她。

  然而,这一次,在那黑暗的尽头,似乎有一点微弱的、温暖的光芒在闪烁,那是……她腹中胎儿的悸动。

  她猛地惊醒,冷汗浸湿了寝衣。

  窗外,夜色正浓,彭城一片寂静,但遥远的东方,司隶的天空,想必已被战火染红。

  她抚摸着腹部,感受着那顽强存在的小生命,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孩子,别怕……”

  她低声呢喃,既是对腹中胎儿,也是对自己,

  “娘会守住这一切,谁也夺不走!”

  她起身,走向书案。

  那里,摆放着诸葛亮刚刚送来的、关于那危险“惊雷”药粉最新试验的密报,以及一份来自西山工坊,关于利用“猛火油”和“惊雷”原理,尝试制造一种可投掷的、威力更大的“爆炸物”的初步构想……

  非常时刻,或许,需要行非常之法。

  曹操的刀已经架到了脖子上,她不能再按部就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