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龙骧虎步与暗度陈仓-《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章武十三年夏,朝廷南征的决策如同一块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洛阳这座新兴帝都激起了层层涟漪,却又被严格限制在最高的权力圈层之内。

  公开的诏令,依旧是强调“劝课农桑”、“巩固边防”,甚至大张旗鼓地表彰了一批在《考效法》下政绩卓着的郡县官员,仿佛帝国的重心仍在内部梳理与北方防御。

  然而,在看不见的暗处,一股强大的力量正悄然向南方汇聚。

  诸葛亮坐镇中枢,总揽全局,其调度之精密,堪称艺术。

  他并未大规模征发民夫,以免动静过大,而是充分利用了近年来整饬驿站、修缮官道的成果,命令各地府库预先将粮草军械以“常规轮换”、“边境储备”为名,分批、分路、小规模地向司隶西南部的弘农、上洛等郡县集结。

  同时,以“秋季大演武”为掩护,从张飞、马超部中,秘密抽调出三万经历过战火考验的精锐老兵,与两万新编练的“神火营”、“锐士营”混编,由徐晃、郝昭分别统领,陆续进驻武关附近的山区营地。

  所有调动皆在夜间进行,昼伏夜出,严密封锁消息。

  格物院将最新改良的五百具连弩、三百罐稳定性更高的“神火罐”以及二十架尚在试验阶段的“猛火油柜”原型机秘密移交军方。

  黄月英亲自向选拔出来的操作工匠讲解要点,尤其是对“猛火油柜”那危险而不可控的力量,反复叮嘱安全规范。

  这些超越时代的武器被小心拆卸,伪装成普通货物,混在粮草车队中运往前线。

  “暗部”的力量被发挥到极致。

  刘晔坐镇洛阳,如同操控着一张覆盖整个中原乃至江南的蛛网。

  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被刻意制造并释放出去:

  司隶方向,张飞每日依旧“酗酒骂营”,却“偶然”被巡哨的“敌军细作”窥见营中旌旗招展,兵马雄壮;

  陇右方向,马超的骑兵频繁出塞“狩猎”,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甚至北疆,也“恰好”有吕玲绮部击退秃发部落大规模寇边的“捷报”传来。

  所有这些,都在强化一个印象——朝廷的主力与注意力,依旧被牢牢牵制在北线。

  而对真正的目标——汉中,情报工作更是无孔不入。

  曹操留在汉中的守将夏侯尚,其性格特点、兵力部署、关隘虚实,乃至汉中内部杨昂等张鲁旧部的动向,都被“暗部”细作千方百计地搜集,源源不断送回洛阳。

  诸葛亮根据这些情报,亲自绘制了详尽的汉中地图,标注了每一处可能利用的险要、渡口、小道。

  就在朝廷紧锣密鼓筹备奇袭汉中之际,荆州的僵局也因朝廷之前的“谋势”之手,发生了微妙而关键的倾斜。

  李典奇袭失败,不仅让曹操损失了一支精锐,更严重打击了曹军的士气,也让襄阳城内的刘备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尽管形势依旧严峻,但来自朝廷“暗助”的那批箭簇药材,以及关于曹军局部动向的模糊情报,如同雪中送炭,让刘备确信北方的朝廷并非坐视不理,抵抗的决心更加坚定。

  关羽甚至组织了几次成功的夜间反击,虽然未能扭转战局,却也使得曹军不敢再像以往那般肆无忌惮地围攻。

  更重要的是江东态度的变化。

  周瑜虽然提出了联曹的激进之策,但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终究难下决心与野心勃勃的曹操深度捆绑。

  加之朝廷密使“无意”透露的李典奇袭计划,让周瑜和孙权都看清了曹操对江东的潜在威胁。

  最终,孙权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策略:

  一方面继续向曹操索要钱粮军械,虚与委蛇;

  另一方面,则默许了周瑜对长江水道控制的加强,并允许少量以“私人”名义的物资,通过更隐蔽的渠道流入刘备控制区。

  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使得曹操始终无法放心地将侧翼完全交给江东,不得不分出部分精力防备,进一步缓解了襄阳正面的压力。

  曹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北面朝廷的压力如芒在背,正面襄阳久攻不克,江东孙权首鼠两端,粮草转运日益艰难。

  他敏锐地感觉到一张大网正在收紧,却看不清网绳究竟握在谁手,又将从何处发力。

  他连续召集谋士议事,贾诩建议放弃襄阳,集中兵力稳固已占领的荆州北部,防范朝廷;

  程昱则主张不惜代价,强攻襄阳,速战速决。

  争论不休中,宝贵的时光一点点流逝。

  章武十三年秋,一切准备就绪。

  洛阳。

  蔡琰为即将出征的徐晃、郝昭设宴饯行。

  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核心的几位重臣在场。

  “此战关乎国运,二位将军当深知。”

  蔡琰举起酒杯,目光沉静而威严,

  “汉中乃益州门户,门户一开,巴蜀便在眼前。

  本宫与孔明在洛阳,静候佳音。”

  徐晃、郝昭肃然起身,单膝跪地:

  “臣等必竭尽全力,不负主公与军师重托!不破汉中,誓不还师!”

  诸葛亮将两封锦囊分别交给二人,郑重嘱咐:

  “此去艰险,凡事需相机决断。

  此囊中所书,乃亮对可能遭遇之情势的一些推演与应对之策,危急时可拆开一看。

  然战场瞬息万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终决断,还需仰仗二位将军之智勇。”

  “末将明白!”

  二人双手接过,贴身藏好。

  是夜,五万精锐偃旗息鼓,人衔枚,马裹蹄,如同一条无声的巨龙,自武关道悄然南下,没入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

  他们的目标,正是曹操以为固若金汤的汉中。

  几乎在同一时间,诸葛亮以朝廷名义,发布了一道看似寻常的诏令,宣布将于秋收后,在洛阳举行盛大的“祭天”与“誓师”仪式,以“彰显国威,祈求丰年”,并要求各州郡长官届时入朝观礼。

  这道诏令,巧妙地掩盖了徐晃、郝昭部消失的痕迹,并将天下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洛阳。

  龙已潜渊,剑藏鞘中。

  只待出鞘之时,石破天惊。

  而此刻的曹操,还在为荆州的泥潭与北方的压力而焦头烂额,对来自秦岭深处的致命威胁,浑然未觉。

  他只是在接到洛阳将举行盛大阅兵的消息时,冷笑一声:

  “虚张声势!”

  却不知,真正的雷霆,已离他的软肋——汉中,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