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郡兵如鬼魅一般,突然出现在战场上,这对黑山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原本孙轻部就已经久攻不下琰堡,士兵们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如今又看到官军的精锐部队杀到,后路也被截断,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阵脚大乱。
而那位疑似来自并州的头领,显然是个识时务的人。
他眼见形势不妙,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率领自己的本部人马,朝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试图逃脱官军的围剿。
这一举动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连锁反应。
孙轻部的其他士兵们看到盟友先行逃窜,心中的恐惧和不安愈发强烈,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战斗意志瞬间崩溃。
在琰堡守军和陈留郡兵的前后夹击之下,孙轻部的防线迅速瓦解,士兵们纷纷四散奔逃,完全失去了组织和抵抗能力。
蔡谷见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他果断下令,率领军队出城追击,对溃败的黑山军穷追猛打,进一步扩大战果。
在这场追击战中,黑山军毫无还手之力,被蔡谷的军队大量俘获。
谁能想到,一场看似必死的困局,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
战斗结束后,琰堡内外一片狼藉,但也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喜悦与振奋。
蔡琰强撑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亲自下令打开堡门,迎接援军。
那位领军的中年文官下马走来,对着迎上前来的蔡琰拱手一礼,语气中带着惊叹与敬意:“在下陈留郡丞周明(虚构人物,代表蔡邕故旧),奉郡守之命,特来援救。敢问……可是蔡邕公女公子,琰堡之主?”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岁、却已显露出不凡气度的女孩,难以置信她就是那个在信中运筹帷幄、在城头指挥若定的堡主。
蔡琰敛衽还礼,虽面容稚嫩,但举止从容:“正是小女蔡琰。多谢周郡丞及时来援,救我琰堡上下于水火!此恩此德,蔡琰没齿难忘,他日必报!”
她心中明了,这支援军能如此精准的到来,定是父亲蔡邕在背后运作的结果。
周明连忙道:“女公子言重了!蔡公乃天下文宗,吾等故吏门生,闻听贼寇欲犯公之祖宅,岂能坐视?郡守大人接到蔡公书信后,即刻派我率兵前来。只是路途耽搁,险些来迟,还望女公子恕罪!”
他话语间,对蔡邕的尊敬溢于言表,也点明了出兵缘由。
原来,蔡琰年前那封送往吴地的求救信,蔡邕收到后,虽自身尚在流放,却立刻利用其深厚的人脉网络,向陈留郡守以及周边州郡的故旧好友去信,陈明利害,恳请援手。
蔡邕的名望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陈留郡守考虑到蔡家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及剿匪安民的职责,这才派出了这支精锐郡兵。
周明更是蔡邕昔年举荐的孝廉,于公于私都极为卖力。
这份来自家族、来自父亲的强援,在最关键的时刻,改变了战局。
这不仅解了琰堡燃眉之急,更极大地提升了琰堡在地方上的政治地位和安全性。
接下来数日,琰堡忙于清理战场、救治伤员、安置俘虏、修复城防。
周明带来的郡兵暂时驻扎堡外,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使得周边窥伺的宵小之辈不敢妄动。
毛玠、蔡谷协助处理善后,单福则对蔡邕的影响力暗自赞叹。
蔡琰亲自设宴款待周明及郡兵主要将领,席间,她应对得体,既表达了感激之情,也展示了琰堡的实力与潜力,并委婉提出希望与郡府保持良好关系,共同维护地方安宁。
周明见蔡琰年纪虽小,却见识不凡,处事老练,更加不敢小觑,答应回郡府后必定详述琰堡之功,争取官方更多的支持与认可。
经此一役,琰堡名声大噪。不仅成功击退了黑山军与不明势力的联合进攻,更获得了官方背景的支持。
周边百姓纷纷来投,琰堡的人口和实力得到进一步扩充。
蔡琰的威望达到空前高度,无人再因她的年龄和性别而有丝毫轻视。
战后总结会议上,蔡琰肯定了所有人的功绩,也分析了得失。
她特别指出,此次虽胜,但依赖外援成分很大,自身实力仍需加强。
她提出要趁势扩大琰堡规模,吸纳流民,垦殖荒地,进一步训练军队,尤其是要建立一支更具机动性的骑兵小队。
同时,要利用此次胜利与官方建立的联系,积极开展贸易,积累财富。
关于那支并州来的敌军,蔡琰嘱咐毛玠和单福,要继续深挖情报,弄清其背后主使究竟是谁,永绝后患。
送走周明和郡兵后,琰堡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但经历战火洗礼的堡墙和军民,已然不同。
蔡琰站在修缮一新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她知道,这次危机度过,并不意味着永逸。乱世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
但经此一役,她更加坚信,凭借自己的先知、努力以及可依托的家族力量,她一定能在这乱世中,为琰堡,也为自己,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
而下一个目标,或许不应再仅仅是固守一堡之地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开始在她心中酝酿。
原本孙轻部就已经久攻不下琰堡,士兵们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如今又看到官军的精锐部队杀到,后路也被截断,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阵脚大乱。
而那位疑似来自并州的头领,显然是个识时务的人。
他眼见形势不妙,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率领自己的本部人马,朝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试图逃脱官军的围剿。
这一举动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连锁反应。
孙轻部的其他士兵们看到盟友先行逃窜,心中的恐惧和不安愈发强烈,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战斗意志瞬间崩溃。
在琰堡守军和陈留郡兵的前后夹击之下,孙轻部的防线迅速瓦解,士兵们纷纷四散奔逃,完全失去了组织和抵抗能力。
蔡谷见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他果断下令,率领军队出城追击,对溃败的黑山军穷追猛打,进一步扩大战果。
在这场追击战中,黑山军毫无还手之力,被蔡谷的军队大量俘获。
谁能想到,一场看似必死的困局,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
战斗结束后,琰堡内外一片狼藉,但也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喜悦与振奋。
蔡琰强撑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亲自下令打开堡门,迎接援军。
那位领军的中年文官下马走来,对着迎上前来的蔡琰拱手一礼,语气中带着惊叹与敬意:“在下陈留郡丞周明(虚构人物,代表蔡邕故旧),奉郡守之命,特来援救。敢问……可是蔡邕公女公子,琰堡之主?”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岁、却已显露出不凡气度的女孩,难以置信她就是那个在信中运筹帷幄、在城头指挥若定的堡主。
蔡琰敛衽还礼,虽面容稚嫩,但举止从容:“正是小女蔡琰。多谢周郡丞及时来援,救我琰堡上下于水火!此恩此德,蔡琰没齿难忘,他日必报!”
她心中明了,这支援军能如此精准的到来,定是父亲蔡邕在背后运作的结果。
周明连忙道:“女公子言重了!蔡公乃天下文宗,吾等故吏门生,闻听贼寇欲犯公之祖宅,岂能坐视?郡守大人接到蔡公书信后,即刻派我率兵前来。只是路途耽搁,险些来迟,还望女公子恕罪!”
他话语间,对蔡邕的尊敬溢于言表,也点明了出兵缘由。
原来,蔡琰年前那封送往吴地的求救信,蔡邕收到后,虽自身尚在流放,却立刻利用其深厚的人脉网络,向陈留郡守以及周边州郡的故旧好友去信,陈明利害,恳请援手。
蔡邕的名望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陈留郡守考虑到蔡家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及剿匪安民的职责,这才派出了这支精锐郡兵。
周明更是蔡邕昔年举荐的孝廉,于公于私都极为卖力。
这份来自家族、来自父亲的强援,在最关键的时刻,改变了战局。
这不仅解了琰堡燃眉之急,更极大地提升了琰堡在地方上的政治地位和安全性。
接下来数日,琰堡忙于清理战场、救治伤员、安置俘虏、修复城防。
周明带来的郡兵暂时驻扎堡外,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使得周边窥伺的宵小之辈不敢妄动。
毛玠、蔡谷协助处理善后,单福则对蔡邕的影响力暗自赞叹。
蔡琰亲自设宴款待周明及郡兵主要将领,席间,她应对得体,既表达了感激之情,也展示了琰堡的实力与潜力,并委婉提出希望与郡府保持良好关系,共同维护地方安宁。
周明见蔡琰年纪虽小,却见识不凡,处事老练,更加不敢小觑,答应回郡府后必定详述琰堡之功,争取官方更多的支持与认可。
经此一役,琰堡名声大噪。不仅成功击退了黑山军与不明势力的联合进攻,更获得了官方背景的支持。
周边百姓纷纷来投,琰堡的人口和实力得到进一步扩充。
蔡琰的威望达到空前高度,无人再因她的年龄和性别而有丝毫轻视。
战后总结会议上,蔡琰肯定了所有人的功绩,也分析了得失。
她特别指出,此次虽胜,但依赖外援成分很大,自身实力仍需加强。
她提出要趁势扩大琰堡规模,吸纳流民,垦殖荒地,进一步训练军队,尤其是要建立一支更具机动性的骑兵小队。
同时,要利用此次胜利与官方建立的联系,积极开展贸易,积累财富。
关于那支并州来的敌军,蔡琰嘱咐毛玠和单福,要继续深挖情报,弄清其背后主使究竟是谁,永绝后患。
送走周明和郡兵后,琰堡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但经历战火洗礼的堡墙和军民,已然不同。
蔡琰站在修缮一新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她知道,这次危机度过,并不意味着永逸。乱世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
但经此一役,她更加坚信,凭借自己的先知、努力以及可依托的家族力量,她一定能在这乱世中,为琰堡,也为自己,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
而下一个目标,或许不应再仅仅是固守一堡之地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开始在她心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