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吴音断肠-《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本该是草木繁盛的季节,关中大地却被战争的阴云与血腥气息所笼罩。

  李傕、郭汜等西凉叛军,采纳贾诩之策,一路收拢溃兵,声势浩大,如蝗虫过境,直扑长安。

  沿途城邑,或畏惧其兵势,或本就心向西凉,多有开城接纳者。

  叛军迅速兵临长安城下,将这座帝都围得水泄不通。

  长安城内,此刻已是一片恐慌。

  昔日诛杀董卓的豪情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大难临头的恐惧。

  吕布虽勇,但兵力有限,且城内人心不齐,部分原本依附王允的势力开始动摇。

  王允此刻才深感后悔,但为时已晚。

  他拒绝了吕布突围的请求,固执地认为应当坚守待援,寄望于关东诸侯能发兵勤王。

  然而,关东诸侯各自为战,谁会在这时候来触西凉军的霉头?

  围城第八日,叛军发起总攻。

  吕布率军奋力抵抗,亲手斩杀多名敌将,但终究寡不敌众。

  加之城内有人暗中接应,叛军最终攻破城门,如潮水般涌入长安。

  一场浩劫,就此展开。

  叛军入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昔日繁华的帝都,瞬间化为修罗地狱。

  官吏、士民死者万余人,积尸盈路,血流成河。

  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高官显贵,皆死于乱军之中。

  王允扶持着年幼的汉献帝逃上宣平门楼避兵。

  李傕、郭汜等人围住门楼,叩头便拜,口中却厉声质问:

  “董卓忠于陛下,为何无故杀害?”

  汉献帝战栗不能言。

  王允挺身而出,慨然道:

  “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臣等为社稷计,故诛之。今若念其忠,赦我等之罪,愿奉陛下以安天下。”

  李傕、郭汜岂肯罢休?

  他们要求皇帝下楼,并要求交出王允。

  面对叛军的刀剑,为了保全皇帝,王允自知难逃一死,他对献帝再拜叩首,毅然走下楼,厉声对李傕等人道:

  “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君以臣义,傕、汜曰:‘然’。遂害之。”

  这位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忠臣,最终死于乱刀之下,家族亦被屠戮。

  其首级被悬于市曹,以儆效尤。

  而吕布,在城中与叛军巷战良久,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麾下并州旧部数百骑,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青琐门,投奔袁术而去。

  李傕、郭汜等西凉军阀,彻底控制了长安,把控了朝廷。

  他们自封将军,专擅朝政,比之董卓,更为残暴昏乱。

  汉室威严,扫地以尽。

  ……

  当长安陷落、王允身死、李傕郭汜擅权的详细战报,经由各路信使和商贾传到陈留中牟时,已是七月初。

  蔡琰正在查看新编练部队的操演。

  徐庶快步而来,面色凝重地将一卷密报呈上。

  蔡琰展开细读,随着信息映入眼帘,她的眉头越皱越紧。

  尽管对历史的走向有所预料,但读到长安城破后那触目惊心的屠杀与劫掠,读到王允的刚烈赴死,读到李傕、郭汜这等武夫竟堂而皇之地掌控了朝廷,她的心依旧沉了下去。

  汉室最后一点体面,被彻底撕碎。

  这意味着,自此以后,群雄逐鹿将再无任何道德枷锁,纯粹沦为实力的比拼。

  然而,更让她心头一紧的,是随之而来的另一条消息:

  长安大乱,朝官星散,许多原董卓府邸的旧僚属或被清算,或不知所踪。

  父亲!

  蔡邕虽因她的提醒,早在董卓败亡前就设法外放,远避吴郡,理论上应已避开长安这场最惨烈的风暴。

  但乱世之中,消息阻隔,兵祸连结,谁能保证偏安东南的吴郡就绝对安全?

  谁能保证父亲不会受到波及?

  自从父亲离开后,音信日渐稀少,最近一封家书,已是三个月前。

  一股强烈的担忧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她的心脏。

  她仿佛看到父亲在异乡孤寂的身影,听到那熟悉的焦尾琴声在江南烟雨中变得飘渺而不安。

  她攥紧了手中的密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那种至亲远隔、生死未卜的无力感,比直面强敌更让她感到窒息。

  夏侯令女察觉到她的异样,轻声唤道:“主公?”

  蔡琰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心绪。

  她不能乱,尤其是在这个时候。

  “长安剧变,汉室名存实亡。李傕、郭汜之辈,豺狼本性,不足与谋。”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天下……真的要乱了。”

  徐庶沉声道:“主公所言极是。朝廷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曹操在兖州已整合青州兵,下一步,必是巩固内部,清除异己,然后向外扩张。我陈留,首当其冲。”

  “我知道。”蔡琰的目光投向东方,那是昌邑的方向,也是更遥远的吴郡的方向。

  对曹操的警惕与对父亲的牵挂,交织在一起,让她心绪难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沉吟片刻,果断下令:

  “元直,加派细作,严密监视曹操一举一动,尤其是其对兖州内部其他势力的态度。”

  “令女,设法通过南方的商路,打探吴郡消息,务必……要得知我父近况。”

  “另外,全军进入戒备,各城防务需再次核查,粮草军械储备,要确保万无一失!”

  “诺!”徐庶与夏侯令女齐声领命。

  众人离去后,蔡琰独自一人留在校场高台。

  夕阳的余晖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显得有几分孤寂。

  她想起小时候在洛阳,父亲手把手教她抚琴,讲解《汉书》……那些宁静的时光,如今已恍如隔世。

  乱世如同一口巨大的熔炉,将所有的温情与安宁都焚烧殆尽。

  “父亲,您一定要平安……”

  她在心中默念,这是她此刻唯一的祈愿。

  同时,长安的陷落,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

  妥协与退让,换不来真正的安宁。

  唯有掌握足够的力量,才能在这乱世中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才能拥有话语权。

  李傕、郭汜控制了朝廷,必然会试图以天子名义号令诸侯。

  可以预见,不久之后,来自长安的,带着西凉武夫粗粝气息的“圣旨”,就会传到各地。

  届时,曹操会如何应对?

  她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风,自西方而来,带着隐约的血腥气,也带来了更加扑朔迷离的未来。

  蔡琰知道,她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