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撤离之夜-《穿越亮剑之铁血崛起》

  过了一会,默菲斯上校摘下飞行帽,用力抓了抓凌乱的头发。

  他掏出一个银质酒壶灌了一口,这才开口,带着美国人特有的直率:

  “江,还有一件事,我们得谈谈。

  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的报复行动可能就在几小时内。”

  江岳眯着眼望向东边天空:

  “你们在天津让他们损失了多少?”

  “确认击落二十架零式和隼式。”

  默菲斯在航行图上画了个圈,

  “击伤的可能还有十几架。但问题是,根据飞行员的报告,他们老式的飞机并没出现在天津上空。”

  他把酒壶塞回口袋,语气变得严肃:

  “这意味着日军还保留着相当规模的航空兵力。如果我猜的没错,他们很快就会找回场子。”

  江岳点点头,这个判断和他不谋而合。

  “你需要我们做什么?”

  默菲斯指着跑道上正在抢修的飞机:

  “我需要两百个人手,协助地勤进行紧急维修。然后,”

  他加重语气,

  “我们必须立即放弃这个机场,转移到大同。这里的防空设施太少了。”

  “同意。”

  江岳立即招手叫来通讯员,

  “调两个连过来,全力配合美军维修工作。”

  很快,两百名八路军战士跑步进场。他们在美军技官的指挥下,开始搬运零件、传递工具。

  语言不通的双方靠着简单的手势和几个英文单词配合,效率居然不低。

  江岳注意到一个年轻战士正小心翼翼地帮美军技官扶着飞机蒙皮,另一个则在技官的示范下学习使用液压钳。

  这些战士虽然不懂精密维修,但学习能力强,干活卖力。

  一小时后,默菲斯拿着维修报告找到江岳。

  他并没有悲愤的表情,也没有太多情绪:

  “两架b-25和四架p-51损伤太重,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些飞机已经失去维修价值。”

  “知道了。”

  江岳平静地回答,心里却在盘算着这些飞机能拆下多少可用零件。

  铝材、发动机部件、仪表盘,这些都是根据地急需的物资。

  默菲斯并不在意他的想法,耸耸肩:

  “江,这些飞机,就拜托你来处理了。”

  “我们会处理。”

  江岳已经想好要派修械所的技术员来仔细拆解这些飞机。

  这时,撤退的哨声响起。

  地勤人员开始引导还能飞行的木头鹰优先起飞。

  这些伤痕累累的木制飞机依次滑跑,虽然姿态笨拙,却都顽强地升空了。

  与此同时,野战医院的转移也在有序进行。

  医护人员将伤员分批抬上卡车,药品和医疗器械被打包装箱。

  重要的航材和燃油被优先装车。

  江岳特别嘱咐工兵连长:

  “机场设施不要破坏,跑道保持完好。我们以后还要用这个地方。”

  默菲斯闻言挑了挑眉,露出赞赏的表情:

  “明智的决定,江。毁掉一个现成的机场太可惜了。”

  当美军机群最后一架还能飞行的p-51在跑道上颠簸着拉起,消失在渐暗的天际时,整个张家口机场突然陷入一种奇特的寂静。

  江岳抬手看了看表,傍晚六点四十分。

  他环顾四周,跑道旁散落着六架被判定的美军飞机

  ——两架b-25轰炸机和四架p-51战斗机,在暮色中如同搁浅的巨鲸。

  “鬼子给了我们一个晚上的时间。”

  江岳对身边的齐铭说,声音在空旷的机场上显得格外清晰。

  就在这时,机场大门方向传来卡车引擎的轰鸣声。

  几辆蒙着帆布的军用卡车驶入跑道旁停下,车灯在昏暗中划出几道光柱。

  车门打开,一个精干的青年利落地跳下车,正是修械所的负责人张文书。

  他身后,近百名技术人员和工人依次下车,人人背着工具包,动作麻利。

  江岳快步迎上去:

  “文书,你们可到了!”

  张文书来不及寒暄,回头朝身后喊道:

  “一组二组负责那架b-25,三组四组处理p-51。记住操作规范,尽量保持零件完整!”

  他这才转向江岳,语速很快:

  “接到命令我们就出发了。这些都是所里最好的技工,还有从大同机械厂调来的钳工。”

  机场卫队的两个连战士也小跑着赶来。

  这些战士下午刚协助美军进行过紧急维修,此刻虽然面带疲色,但动作依然利落。

  “同志们再辛苦一下,”

  江岳对带队的连长说,

  “配合技术人员拆解飞机。”

  “保证完成任务!”

  连长敬了个礼,立即指挥战士们分组配合技术工人。

  这时,机场巨大的探照灯突然亮起。

  光束没有照向机场外围,反而全部聚焦在待拆解的飞机上,将六架飞机照得如同舞台上的主角,四周却陷入更深的黑暗。

  拆解工作迅速展开。技术工人们像进行外科手术般精细:

  一组人员爬上b-25的机翼,用特制工具小心卸下莱特R-2600发动机的固定螺栓。

  这台重达一吨多的大家伙被缓缓吊起,稳稳放在等待的卡车上。

  “慢点慢点!”

  老师傅在下面指挥着,

  “这发动机只要完好,够咱们研究一阵子的!”

  另一组人正在拆解p-51的座舱仪表。

  年轻的技术员小心翼翼地卸下一个个仪表,旁边的战士用软布仔细包裹,再放入垫着棉花的木箱。

  “这些仪表太精密了,”

  技术员边操作边对协助的战士说,

  “随便一个,都比咱们一屋子的设备都值钱。”

  在另一架p-51旁,工人们正在拆卸机翼上的六挺12.7毫米勃朗宁重机枪。

  每卸下一挺,就有专人检查枪管状况,登记编号后立即装车。

  张文书的指挥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优先拆发动机、武器系统和通讯设备!结构件可以稍后!”

  江岳在各个作业点间巡视。

  他看到战士们两人一组,抬着拆下的飞机蒙皮装车;

  技工们围着一台刚卸下的发动机进行初步检查;

  甚至有专人拿着本子在记录每个零件的拆卸步骤。

  “大队长,”

  张文书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清单,

  “光是这四架p-51上的机枪,就够装备一个重机枪连了。还有那些无线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