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会的第二天,苏七决定回孤儿院看看。
公交车在一声沉闷的放气声中停稳,像是疲惫的旅人终于到达了终点。苏七提着自己的手提包下车,一股混合着尘土、杂草和远处农田施肥味道的空气扑面而来,熟悉又刺鼻。
她站在那条记忆中的土路口,有些茫然地环顾四周。
印象里,通往孤儿院的那条路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下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则尘土飞扬。路两边是杂乱无章的菜地和几栋歪歪扭扭的民房。可现在,黄土路变成了平整(虽然依旧不宽)的水泥路,路旁的民房大多翻新成了两层甚至三层的小楼,贴着白色的瓷砖,显得有些突兀的崭新。
她沿着水泥路往里走,脚步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迟疑。越靠近孤儿院,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就越发强烈。
记忆中的晨光孤儿院,是两排低矮的砖瓦房,围着一个杂草丛生的大院子。锈迹斑斑的铁门常年关不严实,孩子们总能找到缝隙钻出去。院墙是红砖垒的,年久失修,爬满了枯萎的藤蔓,墙头上还插着防止人翻越的碎玻璃碴子。
而现在……
苏七停下脚步,怔怔地看着前方。
白色的崭新围墙,一人多高,严严实实地围拢着,墙上用明亮的色彩画着向日葵、小动物和手拉手的小朋友。黑色的电动伸缩门紧闭着,门柱上是烫金的“晨光福利院”几个大字,在午后的阳光下有些晃眼。透过栏杆缝隙,可以看到里面铺设的彩色塑胶地面和崭新的游乐设施。
干净,整洁,规范。
却陌生得让她心头发慌。
这里,还是她待了十几年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冬天灌风、夏天漏雨,却承载了她所有童年记忆的“家”?
门卫室里,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年轻小伙探出头,警惕地打量着她:“你找谁?”
苏七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里的哽塞,尽量平静地说:“你好,我以前是这里的孩子,今天……回来看看。”
保安将信将疑,还是打了个电话。等待的时间里,苏七的目光贪婪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试图从这片崭新的景象中,抠出一点点过去的影子。
那几棵老槐树还在,位置没变,只是树下的土地被硬化了,围着树砌了一圈水泥台子,成了供人休息的座位。她记得小时候,她最喜欢爬到最粗的那棵槐树上,躲在茂密的枝叶后面,看着院门外人来人往,幻想着自己的父母某一天会突然出现,来接她回家。夏天的时候,树上会垂下一种叫做“吊死鬼”的毛毛虫,有一次掉进了她的脖领子里,吓得她哇哇大哭,是院长奶奶一边笑着,一边帮她小心翼翼地捏出来。
院长奶奶……
想到那个慈祥而坚韧的老人,苏七的眼眶微微发热。奶奶总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罩衣,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一丝不苟的小髻。她的手很粗糙,布满了老茧和裂口,但抚摸她的头顶时,却异常温暖。
“小七啊,别总是一个人闷着,去跟其他孩子玩玩。”奶奶会这样劝她。
“人这一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骨头硬一点,总能熬过去。”在她被欺负偷偷哭泣时,奶奶会这样安慰她。
“好好读书,书里有黄金屋,有颜如玉,读了书,你才能飞出这个院子,去看更大的世界。”在她因为家境想要放弃学业时,奶奶会这样鼓励她。
奶奶没什么文化,却用最朴素的言语,给了她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向往远方的力量。可是,奶奶没能等到她“飞出”院子,就在她初中时积劳成疾病逝了。奶奶走的那天,天阴沉沉的,她跪在奶奶冰冷的手边,觉得自己的世界也塌了一大半。
后来,孤儿院的日子更难过了。继任的管理人员远不如奶奶用心,资金也时常捉襟见肘。她靠着给低年级孩子补习、假期去附近的小餐馆洗盘子,勉强维持着学业。就在她以为自己快要撑不下去,高中毕业后就得去打工时,转机出现了。
先是孤儿院的账户上,开始定期收到一笔匿名的捐款,数额不小,指定用于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久后,院长(继任者)找到她,告诉她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通过一个基金会,决定资助她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学业费用。
这笔资助,来得悄无声息,却又精准地托住了她即将坠落的命运。学费、书本费、甚至一笔不算多但足以让她不必为基本生活发愁的补助,都会按时到位。她写过很多封感谢信,寄到那个名为“辰光基金”的地址,但都石沉大海。她也曾鼓起勇气问过基金会联系的工作人员,对方永远只有一句礼貌而疏离的回复:“捐赠人希望保持匿名,我们尊重他的意愿。”
他(或者她)就像黑夜海面上的一座灯塔,在她最迷茫无助的时候,亮起了指引的光,却始终隐藏在浓雾之后,不肯显露真容。
这份恩情,如同刻在她心上的烙印。重生归来,在暂时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后,找到这位神秘恩人,成了她必须完成的心愿之一。这次回来,她抱着一丝微弱的希望,或许在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能找到一点被忽略的线索。
“是苏七吗?”一个温和的女声打断了她的回忆。
苏七转头,看到一位四十多岁、戴着眼镜、面容和善的女性从院里走出来。她是现在的副院长,姓王。
“王院长,您好,我是苏七。”苏七收敛心神,露出一个得体的微笑。
王副院长热情地握住她的手:“哎呀,真是女大十八变,都快认不出来了!回来看看好,回来看看好!快进来!”
跟着王副院长走进电动伸缩门,置身于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里,苏七感觉更加恍惚。脚下的彩色塑胶地面软绵绵的,孩子们穿着统一的、干净整洁的衣服在滑梯和秋千上嬉戏玩闹,笑声清脆。主楼外墙贴着米色的瓷砖,窗户宽大明亮。
王副院长兴致勃勃地给她介绍着院里的变化:“你看这边,是我们新建的多媒体教室……那边是图书室,藏书比以前丰富多了……孩子们现在的住宿条件也好多了,八个人一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空调……”
苏七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附和,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着。这里越好,就越衬得她记忆中的那个孤儿院破败灰暗,也让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那段充满艰辛的岁月,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连带着院长奶奶的气息,也似乎被这崭新的环境彻底抹去了。
“这一切,多亏了那位一直资助我们的先生啊。”王副院长感慨道,语气里充满了感激,“要不是他这些年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我们哪里有能力做这些改善。”
苏七的心猛地一跳,机会来了。她状似无意地接话,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和感激:“王院长,您说的这位资助人……我读书时也受过他的恩惠,一直很想当面感谢他。可是这么多年,我连他是谁都不知道。您在这里工作,有没有听说过关于他的一点消息?哪怕只是姓氏或者大概的年纪也好?”
王副院长推了推眼镜,露出爱莫能助的表情:“这个真没有。所有的捐助都是通过‘辰光基金’进行的,流程非常规范,但也非常保密。我们只负责接收款项和汇报使用情况,基金会对捐赠人的信息保护得极其严格,我们多次尝试表达谢意,都被婉拒了。”她顿了顿,压低了一点声音,“说起来也怪,这位先生对院里的事情似乎很了解,每次拨款都正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像是……像是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这里一样。”
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这里……
王副院长这句无心的话,让苏七后背莫名泛起一丝凉意,随即又被一种更复杂的情愫取代。是监视?还是……守护?
她不甘心,又试探着问:“那……以前的纸质档案呢?比如捐款记录的单据,或者最早基金会那边寄来的信函,上面会不会有寄件地址或者联系电话?哪怕是很多年前的也行。”
王副院长想了想:“以前的纸质档案大部分都电子化后存放在档案室了,原件……好像也保留了一部分在仓库。不过都是些老黄历了,估计有用的信息不多。”她看着苏七眼中执着的光,叹了口气,“我带你去档案室看看吧,你自己查查,或许能发现点什么。”
档案室里,管理员是个年轻的姑娘,在副院长的示意下,帮苏七调出了电子档案。屏幕上,关于“辰光基金”的拨款记录一条条罗列着,时间、金额、用途,清晰无比,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二十年前。但来源信息,始终只有那个冰冷的基金会名称和一个位于海外某离岸地的注册地址,联系人信息全是空白。
苏七不死心,又请管理员帮忙查找是否有相关的纸质信件或文件。管理员翻找了好一会儿,才从一个角落的旧纸箱里,找出一个泛黄的档案袋,里面是早年的一些捐款收据和几封基金会的公函。
苏七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她小心翼翼地翻开那些脆弱的纸张。公函的内容无非是通知款项已汇出、确认收到使用报告等,格式规范,措辞官方。落款处,只有打印的“辰光基金会”字样和一个对外公开的联系电话、邮箱。寄件地址,和电子档案里记录的一样。
没有签名,没有私人的联系方式,甚至连一个手写的字迹都没有。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那个神秘而遥远的“辰光基金”,如同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将那位恩人牢牢地保护在后面。
苏七拿着那张最早期的、纸张已经有些发脆的捐款通知单,指尖微微颤抖。通知单的日期,恰好是她初中毕业,即将升入高中的那个夏天。就是这笔钱,让她得以继续学业。
恩人就在那里,给予了她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吝啬于让她知道他是谁。
巨大的失落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执拗交织在她心头。
离开档案室,王副院长还有事要忙,苏七一个人又在院子里慢慢走着。她走到那几棵老槐树下,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皮。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恍惚间,她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瘦小的自己,躲在树上偷偷哭泣,或者看着天空发呆。
她靠着树干坐下,闭上眼睛,任由那些纷乱的记忆在脑海中翻滚。艰辛,温暖,孤独,倔强……还有那份贯穿始终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她一定要找到他。
不仅仅是为了报恩。更因为,这个人似乎从很久以前,就与她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某种隐秘的交集。重生带来的敏锐直觉告诉她,找到他,或许能解开更多关于她过去,甚至是未来的谜团。
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在她因为失望而微微蹙眉,靠在那棵老槐树下闭目沉思的时候,福利院某个隐蔽角落的摄像头,微不可查地调整了一下角度,聚焦在她带着淡淡忧伤和坚毅侧脸上。
遥远的海外,某栋摩天大楼顶层的办公室里,巨大的显示屏上分割着数个监控画面,其中一个,正是晨光福利院的实时景象。
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站在屏幕前,身姿挺拔如松。他深邃的目光落在那个靠在树下的纤细身影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样式简单的铂金袖扣。屏幕上少女眉宇间那抹化不开的执着和失落,清晰地映入他眼底。
他沉默地看了很久,直到屏幕里的少女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最终看了一眼焕然一新的院落,转身,毫不留恋地朝着大门走去,背影决绝而孤独。
男人端起桌上已经冷掉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他看着她走出大门,看着她站在路口等车,看着她坐上那辆破旧的公交车,直到车子消失在监控范围的尽头。
办公室内恢复了寂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运行声。
男人放下咖啡杯,拿起内线电话,声音低沉而平稳:“安排一下,下个季度的捐赠额度,再增加百分之二十。”
顿了顿,他补充了一句,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以她个人的名义,设立一个专项奖学金。”
挂了电话,他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繁华的都市夜景,玻璃上映出他冷硬却在此刻流露出一丝复杂情绪的轮廓。
时机还未成熟。
而苏七,对此一无所知。她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街景,将那份未能找到恩人的遗憾和失落,深深地压进心底,转化成了更坚定的决心。
无论他在哪里,无论他为何隐藏,她一定会找到他。
就像她一定会,让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她的新生,注定不会平静。而这位神秘的恩人,或许就是她这场命运棋局中,最关键的那颗未知的棋子。
公交车在一声沉闷的放气声中停稳,像是疲惫的旅人终于到达了终点。苏七提着自己的手提包下车,一股混合着尘土、杂草和远处农田施肥味道的空气扑面而来,熟悉又刺鼻。
她站在那条记忆中的土路口,有些茫然地环顾四周。
印象里,通往孤儿院的那条路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下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则尘土飞扬。路两边是杂乱无章的菜地和几栋歪歪扭扭的民房。可现在,黄土路变成了平整(虽然依旧不宽)的水泥路,路旁的民房大多翻新成了两层甚至三层的小楼,贴着白色的瓷砖,显得有些突兀的崭新。
她沿着水泥路往里走,脚步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迟疑。越靠近孤儿院,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就越发强烈。
记忆中的晨光孤儿院,是两排低矮的砖瓦房,围着一个杂草丛生的大院子。锈迹斑斑的铁门常年关不严实,孩子们总能找到缝隙钻出去。院墙是红砖垒的,年久失修,爬满了枯萎的藤蔓,墙头上还插着防止人翻越的碎玻璃碴子。
而现在……
苏七停下脚步,怔怔地看着前方。
白色的崭新围墙,一人多高,严严实实地围拢着,墙上用明亮的色彩画着向日葵、小动物和手拉手的小朋友。黑色的电动伸缩门紧闭着,门柱上是烫金的“晨光福利院”几个大字,在午后的阳光下有些晃眼。透过栏杆缝隙,可以看到里面铺设的彩色塑胶地面和崭新的游乐设施。
干净,整洁,规范。
却陌生得让她心头发慌。
这里,还是她待了十几年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冬天灌风、夏天漏雨,却承载了她所有童年记忆的“家”?
门卫室里,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年轻小伙探出头,警惕地打量着她:“你找谁?”
苏七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里的哽塞,尽量平静地说:“你好,我以前是这里的孩子,今天……回来看看。”
保安将信将疑,还是打了个电话。等待的时间里,苏七的目光贪婪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试图从这片崭新的景象中,抠出一点点过去的影子。
那几棵老槐树还在,位置没变,只是树下的土地被硬化了,围着树砌了一圈水泥台子,成了供人休息的座位。她记得小时候,她最喜欢爬到最粗的那棵槐树上,躲在茂密的枝叶后面,看着院门外人来人往,幻想着自己的父母某一天会突然出现,来接她回家。夏天的时候,树上会垂下一种叫做“吊死鬼”的毛毛虫,有一次掉进了她的脖领子里,吓得她哇哇大哭,是院长奶奶一边笑着,一边帮她小心翼翼地捏出来。
院长奶奶……
想到那个慈祥而坚韧的老人,苏七的眼眶微微发热。奶奶总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罩衣,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一丝不苟的小髻。她的手很粗糙,布满了老茧和裂口,但抚摸她的头顶时,却异常温暖。
“小七啊,别总是一个人闷着,去跟其他孩子玩玩。”奶奶会这样劝她。
“人这一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骨头硬一点,总能熬过去。”在她被欺负偷偷哭泣时,奶奶会这样安慰她。
“好好读书,书里有黄金屋,有颜如玉,读了书,你才能飞出这个院子,去看更大的世界。”在她因为家境想要放弃学业时,奶奶会这样鼓励她。
奶奶没什么文化,却用最朴素的言语,给了她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向往远方的力量。可是,奶奶没能等到她“飞出”院子,就在她初中时积劳成疾病逝了。奶奶走的那天,天阴沉沉的,她跪在奶奶冰冷的手边,觉得自己的世界也塌了一大半。
后来,孤儿院的日子更难过了。继任的管理人员远不如奶奶用心,资金也时常捉襟见肘。她靠着给低年级孩子补习、假期去附近的小餐馆洗盘子,勉强维持着学业。就在她以为自己快要撑不下去,高中毕业后就得去打工时,转机出现了。
先是孤儿院的账户上,开始定期收到一笔匿名的捐款,数额不小,指定用于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久后,院长(继任者)找到她,告诉她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通过一个基金会,决定资助她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学业费用。
这笔资助,来得悄无声息,却又精准地托住了她即将坠落的命运。学费、书本费、甚至一笔不算多但足以让她不必为基本生活发愁的补助,都会按时到位。她写过很多封感谢信,寄到那个名为“辰光基金”的地址,但都石沉大海。她也曾鼓起勇气问过基金会联系的工作人员,对方永远只有一句礼貌而疏离的回复:“捐赠人希望保持匿名,我们尊重他的意愿。”
他(或者她)就像黑夜海面上的一座灯塔,在她最迷茫无助的时候,亮起了指引的光,却始终隐藏在浓雾之后,不肯显露真容。
这份恩情,如同刻在她心上的烙印。重生归来,在暂时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后,找到这位神秘恩人,成了她必须完成的心愿之一。这次回来,她抱着一丝微弱的希望,或许在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能找到一点被忽略的线索。
“是苏七吗?”一个温和的女声打断了她的回忆。
苏七转头,看到一位四十多岁、戴着眼镜、面容和善的女性从院里走出来。她是现在的副院长,姓王。
“王院长,您好,我是苏七。”苏七收敛心神,露出一个得体的微笑。
王副院长热情地握住她的手:“哎呀,真是女大十八变,都快认不出来了!回来看看好,回来看看好!快进来!”
跟着王副院长走进电动伸缩门,置身于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里,苏七感觉更加恍惚。脚下的彩色塑胶地面软绵绵的,孩子们穿着统一的、干净整洁的衣服在滑梯和秋千上嬉戏玩闹,笑声清脆。主楼外墙贴着米色的瓷砖,窗户宽大明亮。
王副院长兴致勃勃地给她介绍着院里的变化:“你看这边,是我们新建的多媒体教室……那边是图书室,藏书比以前丰富多了……孩子们现在的住宿条件也好多了,八个人一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空调……”
苏七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附和,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着。这里越好,就越衬得她记忆中的那个孤儿院破败灰暗,也让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那段充满艰辛的岁月,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连带着院长奶奶的气息,也似乎被这崭新的环境彻底抹去了。
“这一切,多亏了那位一直资助我们的先生啊。”王副院长感慨道,语气里充满了感激,“要不是他这些年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我们哪里有能力做这些改善。”
苏七的心猛地一跳,机会来了。她状似无意地接话,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和感激:“王院长,您说的这位资助人……我读书时也受过他的恩惠,一直很想当面感谢他。可是这么多年,我连他是谁都不知道。您在这里工作,有没有听说过关于他的一点消息?哪怕只是姓氏或者大概的年纪也好?”
王副院长推了推眼镜,露出爱莫能助的表情:“这个真没有。所有的捐助都是通过‘辰光基金’进行的,流程非常规范,但也非常保密。我们只负责接收款项和汇报使用情况,基金会对捐赠人的信息保护得极其严格,我们多次尝试表达谢意,都被婉拒了。”她顿了顿,压低了一点声音,“说起来也怪,这位先生对院里的事情似乎很了解,每次拨款都正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像是……像是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这里一样。”
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这里……
王副院长这句无心的话,让苏七后背莫名泛起一丝凉意,随即又被一种更复杂的情愫取代。是监视?还是……守护?
她不甘心,又试探着问:“那……以前的纸质档案呢?比如捐款记录的单据,或者最早基金会那边寄来的信函,上面会不会有寄件地址或者联系电话?哪怕是很多年前的也行。”
王副院长想了想:“以前的纸质档案大部分都电子化后存放在档案室了,原件……好像也保留了一部分在仓库。不过都是些老黄历了,估计有用的信息不多。”她看着苏七眼中执着的光,叹了口气,“我带你去档案室看看吧,你自己查查,或许能发现点什么。”
档案室里,管理员是个年轻的姑娘,在副院长的示意下,帮苏七调出了电子档案。屏幕上,关于“辰光基金”的拨款记录一条条罗列着,时间、金额、用途,清晰无比,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二十年前。但来源信息,始终只有那个冰冷的基金会名称和一个位于海外某离岸地的注册地址,联系人信息全是空白。
苏七不死心,又请管理员帮忙查找是否有相关的纸质信件或文件。管理员翻找了好一会儿,才从一个角落的旧纸箱里,找出一个泛黄的档案袋,里面是早年的一些捐款收据和几封基金会的公函。
苏七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她小心翼翼地翻开那些脆弱的纸张。公函的内容无非是通知款项已汇出、确认收到使用报告等,格式规范,措辞官方。落款处,只有打印的“辰光基金会”字样和一个对外公开的联系电话、邮箱。寄件地址,和电子档案里记录的一样。
没有签名,没有私人的联系方式,甚至连一个手写的字迹都没有。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那个神秘而遥远的“辰光基金”,如同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将那位恩人牢牢地保护在后面。
苏七拿着那张最早期的、纸张已经有些发脆的捐款通知单,指尖微微颤抖。通知单的日期,恰好是她初中毕业,即将升入高中的那个夏天。就是这笔钱,让她得以继续学业。
恩人就在那里,给予了她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吝啬于让她知道他是谁。
巨大的失落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执拗交织在她心头。
离开档案室,王副院长还有事要忙,苏七一个人又在院子里慢慢走着。她走到那几棵老槐树下,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皮。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恍惚间,她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瘦小的自己,躲在树上偷偷哭泣,或者看着天空发呆。
她靠着树干坐下,闭上眼睛,任由那些纷乱的记忆在脑海中翻滚。艰辛,温暖,孤独,倔强……还有那份贯穿始终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她一定要找到他。
不仅仅是为了报恩。更因为,这个人似乎从很久以前,就与她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某种隐秘的交集。重生带来的敏锐直觉告诉她,找到他,或许能解开更多关于她过去,甚至是未来的谜团。
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在她因为失望而微微蹙眉,靠在那棵老槐树下闭目沉思的时候,福利院某个隐蔽角落的摄像头,微不可查地调整了一下角度,聚焦在她带着淡淡忧伤和坚毅侧脸上。
遥远的海外,某栋摩天大楼顶层的办公室里,巨大的显示屏上分割着数个监控画面,其中一个,正是晨光福利院的实时景象。
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站在屏幕前,身姿挺拔如松。他深邃的目光落在那个靠在树下的纤细身影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样式简单的铂金袖扣。屏幕上少女眉宇间那抹化不开的执着和失落,清晰地映入他眼底。
他沉默地看了很久,直到屏幕里的少女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最终看了一眼焕然一新的院落,转身,毫不留恋地朝着大门走去,背影决绝而孤独。
男人端起桌上已经冷掉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他看着她走出大门,看着她站在路口等车,看着她坐上那辆破旧的公交车,直到车子消失在监控范围的尽头。
办公室内恢复了寂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运行声。
男人放下咖啡杯,拿起内线电话,声音低沉而平稳:“安排一下,下个季度的捐赠额度,再增加百分之二十。”
顿了顿,他补充了一句,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以她个人的名义,设立一个专项奖学金。”
挂了电话,他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繁华的都市夜景,玻璃上映出他冷硬却在此刻流露出一丝复杂情绪的轮廓。
时机还未成熟。
而苏七,对此一无所知。她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街景,将那份未能找到恩人的遗憾和失落,深深地压进心底,转化成了更坚定的决心。
无论他在哪里,无论他为何隐藏,她一定会找到他。
就像她一定会,让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她的新生,注定不会平静。而这位神秘的恩人,或许就是她这场命运棋局中,最关键的那颗未知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