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的脚趾在凉席上蜷成小团。
陶笛的轻鸣像根细针,正一下下挑开她记忆里最紧的那根线——阿芽最后一次巡行前,也是这样退后半步,双手交叠在胸前,指节因为攥得太用力而泛白。
当时她问阿芽在做什么,老人只说:“真正的开始,从来不会敲锣打鼓。”
她转身摸向床头的粗陶盆。
那是祖母留下的,边沿磕得坑坑洼洼,釉色早被岁月磨成混沌的灰。
扣下陶盆时,盆沿蹭过她手背,粗糙得像阿芽掌心的老茧。
缝隙只留半指宽,她数过,正好够晨露渗进去,又不至于让阳光直晒。
之后七日,她像往常一样浇水、松土,敲碗三声唤来觅食的麻雀。
只是每次蹲在菜圃边,目光总在陶盆上扫过就移开,像怕多看一眼,那脆弱的平衡就会碎掉。
第七夜的月光比往日更亮,从缝隙漏进去时,她正给番茄苗搭竹架,余光瞥见陶盆底部浮起幽蓝的光。
“啪。”
那是刻痕流动的声音,像冰面裂开细纹。
她屏住呼吸,慢慢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陶盆外壁——隔着陶土,能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游走,像一群蚂蚁顺着纹路搬家。
当“等风来”三个字在月光下显形时,她的睫毛颤了颤,想起阿芽教她辨认古陶铭文的夜晚,老人也是这样,用树枝在地上一笔一画写,说:“字是活的,要等它自己开口。”
她把陶盆往旁边挪了三寸。
夜风立刻钻进去,掀起她额前的碎发,带着点咸湿的海气——原来这些天,连风都在等。
海底沉船之城的震动是从龙骨开始的。
海生的意识像浸在温水里的棉絮,正一丝丝散开。
他能听见无数船灵的低诵,像涨潮时的浪,一遍又一遍卷过历代遇难者的姓名。
“不迎,不拒,只记。”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把这道终令刻进每块船板的年轮里。
主舰龙骨“咔”地裂开时,他反而笑了——三百年前他抱着断桅沉入海底时,疼得想骂天;现在看着晶液凝成镜壁,映出那些或哭或笑的脸,倒觉得疼过的地方,终于长出了眼睛。
镜壁碎成光点的那个清晨,青禾正蹲在船舷边补渔网。
指尖突然发烫,像被晒了一整天的贝壳硌着。
她低头,看见网眼里的麻绳正自己打结,纹路弯弯曲曲,和柳婆教她的“裂语谱”完全不一样,却让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哄她睡觉时哼的调子。
“阿禾!你听这调子!”老渔夫的惊呼惊飞了几只海鸟。
她试着用指甲沿纹路刮动船舷,一段旋律就这么淌了出来——轻得像退潮时的细浪,却又熟得让人心慌。
“像我爷爷的开工号子!”渔夫拍着大腿,“他说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后来没人唱了……”
青禾没说话。
她把这段旋律编进新网,挂在桅杆上时,指尖还在发烫。
当夜起锚,船刚划出半里,海流突然转了方向,像有只无形的手,轻轻推着船避开暗礁群。
她趴在船沿看月光在水面碎成星子,听见桅杆上的渔网发出嗡鸣,和着海浪,像在应和什么远方的呼唤。
小满是在午后去的枯井。
井边的藤蔓开了小白花,薄晶光芒从井底漫上来,照得花瓣半透明,像用月光捏的。
她捏着陶碗碎片的手沁出细汗——那是阿芽最后一次修复时摔碎的,当时老人蹲在碎陶堆旁,用指节在地上划了三道短痕,说:“修不好的,就记着。”
碎片落进井里,水面荡开的涟漪没入空中,竟凝出个模糊的影子。
是阿芽。
她蹲在碎陶堆前,指节抵着地面,三道短痕慢慢爬满整个画面。
影像只闪了一瞬,可小满清楚听见心底有声叹息,像春风吹过老墙根,带着松快的暖。
“您走的路,现在有人走了。”她跪坐在井沿,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露。
风掠过井口,薄晶光芒晃了晃,仿佛在应。
春雷是在子时来的。
小满裹着旧棉袄守在菜圃中央,陶笛幼苗在风里轻颤,表面刻痕一道接一道亮起,像有人拿着火折子,顺着血脉在点灯笼。
第一声雷炸响时,她看见闪电劈下来,蓝白色的光裹着幼苗顶端,却没烧起来,反而激出一声清越的长音——那么纯,那么亮,像把天戳了个洞。
方圆十里的声音突然活了。
东头张婶家的陶瓦在屋檐下嗡鸣,西头老木匠的井栏铁箍震得直晃,村外废弃的旧船龙骨“吱呀”作响,连二丫去年摔过的铜铃铛,都在枕头下叮咚叮咚唱起来。
没有商量,没有顺序,所有被修复过的、被记住的、被疼过的东西,都跟着这声长音,轻轻和了。
大地深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吸气。
像沉睡万年的巨灵,终于,张开了嘴。
顾微尘在山崖闭关第七日,正引气过任督二脉。
忽然丹田一震,像被人用石锤猛地敲了下。
她猛地睁眼,额角沁出冷汗——不是走火入魔的灼痛,倒像有什么东西,正顺着血脉往上爬,轻得像片羽毛,却烫得惊人。
山风卷着松涛灌进洞来,她听见极远极远的地方,有个声音在响。
像陶笛初鸣。
陶笛的轻鸣像根细针,正一下下挑开她记忆里最紧的那根线——阿芽最后一次巡行前,也是这样退后半步,双手交叠在胸前,指节因为攥得太用力而泛白。
当时她问阿芽在做什么,老人只说:“真正的开始,从来不会敲锣打鼓。”
她转身摸向床头的粗陶盆。
那是祖母留下的,边沿磕得坑坑洼洼,釉色早被岁月磨成混沌的灰。
扣下陶盆时,盆沿蹭过她手背,粗糙得像阿芽掌心的老茧。
缝隙只留半指宽,她数过,正好够晨露渗进去,又不至于让阳光直晒。
之后七日,她像往常一样浇水、松土,敲碗三声唤来觅食的麻雀。
只是每次蹲在菜圃边,目光总在陶盆上扫过就移开,像怕多看一眼,那脆弱的平衡就会碎掉。
第七夜的月光比往日更亮,从缝隙漏进去时,她正给番茄苗搭竹架,余光瞥见陶盆底部浮起幽蓝的光。
“啪。”
那是刻痕流动的声音,像冰面裂开细纹。
她屏住呼吸,慢慢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陶盆外壁——隔着陶土,能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游走,像一群蚂蚁顺着纹路搬家。
当“等风来”三个字在月光下显形时,她的睫毛颤了颤,想起阿芽教她辨认古陶铭文的夜晚,老人也是这样,用树枝在地上一笔一画写,说:“字是活的,要等它自己开口。”
她把陶盆往旁边挪了三寸。
夜风立刻钻进去,掀起她额前的碎发,带着点咸湿的海气——原来这些天,连风都在等。
海底沉船之城的震动是从龙骨开始的。
海生的意识像浸在温水里的棉絮,正一丝丝散开。
他能听见无数船灵的低诵,像涨潮时的浪,一遍又一遍卷过历代遇难者的姓名。
“不迎,不拒,只记。”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把这道终令刻进每块船板的年轮里。
主舰龙骨“咔”地裂开时,他反而笑了——三百年前他抱着断桅沉入海底时,疼得想骂天;现在看着晶液凝成镜壁,映出那些或哭或笑的脸,倒觉得疼过的地方,终于长出了眼睛。
镜壁碎成光点的那个清晨,青禾正蹲在船舷边补渔网。
指尖突然发烫,像被晒了一整天的贝壳硌着。
她低头,看见网眼里的麻绳正自己打结,纹路弯弯曲曲,和柳婆教她的“裂语谱”完全不一样,却让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哄她睡觉时哼的调子。
“阿禾!你听这调子!”老渔夫的惊呼惊飞了几只海鸟。
她试着用指甲沿纹路刮动船舷,一段旋律就这么淌了出来——轻得像退潮时的细浪,却又熟得让人心慌。
“像我爷爷的开工号子!”渔夫拍着大腿,“他说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后来没人唱了……”
青禾没说话。
她把这段旋律编进新网,挂在桅杆上时,指尖还在发烫。
当夜起锚,船刚划出半里,海流突然转了方向,像有只无形的手,轻轻推着船避开暗礁群。
她趴在船沿看月光在水面碎成星子,听见桅杆上的渔网发出嗡鸣,和着海浪,像在应和什么远方的呼唤。
小满是在午后去的枯井。
井边的藤蔓开了小白花,薄晶光芒从井底漫上来,照得花瓣半透明,像用月光捏的。
她捏着陶碗碎片的手沁出细汗——那是阿芽最后一次修复时摔碎的,当时老人蹲在碎陶堆旁,用指节在地上划了三道短痕,说:“修不好的,就记着。”
碎片落进井里,水面荡开的涟漪没入空中,竟凝出个模糊的影子。
是阿芽。
她蹲在碎陶堆前,指节抵着地面,三道短痕慢慢爬满整个画面。
影像只闪了一瞬,可小满清楚听见心底有声叹息,像春风吹过老墙根,带着松快的暖。
“您走的路,现在有人走了。”她跪坐在井沿,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露。
风掠过井口,薄晶光芒晃了晃,仿佛在应。
春雷是在子时来的。
小满裹着旧棉袄守在菜圃中央,陶笛幼苗在风里轻颤,表面刻痕一道接一道亮起,像有人拿着火折子,顺着血脉在点灯笼。
第一声雷炸响时,她看见闪电劈下来,蓝白色的光裹着幼苗顶端,却没烧起来,反而激出一声清越的长音——那么纯,那么亮,像把天戳了个洞。
方圆十里的声音突然活了。
东头张婶家的陶瓦在屋檐下嗡鸣,西头老木匠的井栏铁箍震得直晃,村外废弃的旧船龙骨“吱呀”作响,连二丫去年摔过的铜铃铛,都在枕头下叮咚叮咚唱起来。
没有商量,没有顺序,所有被修复过的、被记住的、被疼过的东西,都跟着这声长音,轻轻和了。
大地深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吸气。
像沉睡万年的巨灵,终于,张开了嘴。
顾微尘在山崖闭关第七日,正引气过任督二脉。
忽然丹田一震,像被人用石锤猛地敲了下。
她猛地睁眼,额角沁出冷汗——不是走火入魔的灼痛,倒像有什么东西,正顺着血脉往上爬,轻得像片羽毛,却烫得惊人。
山风卷着松涛灌进洞来,她听见极远极远的地方,有个声音在响。
像陶笛初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