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幻听如跗骨之蛆,是来自上古祭器的残魂在尖啸,黑焰巨鼎吞噬活人的景象在识海中反复冲撞,每一次都让她道心震颤,经脉中好不容易温养起来的微弱灵气险些逆流溃散。
她知道,这不仅是残魂侵扰,更是她道基受损,心魔趁虚而入的凶兆。
再这样下去,莫说重归仙途,恐怕不日便会神魂崩裂,沦为废人。
一连数日,她眉间的郁结几乎化为实质。
这天清扫过后,那个总是默默跟在她身后的聋哑少年阿陶,迟疑地递过来一个粗布包裹的方盒。
顾微尘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整块深褐色的泥团,散发着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
盒盖内侧,用木炭画着一个闭目塞耳、神态安详的小人。
她投去不解的目光。
阿陶从怀里摸出块小石板,用炭笔在上面飞快地写下几个字:“祖泥,静心,可塑。”
祖传的泥?
顾微尘心中一动,指尖捻起一小块,触感温润细腻,与其他泥土截然不同。
她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取了少许调水,在自己那简陋的屋中,凭借记忆中的手艺,捏制成一方小小的砚台。
当夜,她照常打坐修行,将这未干的泥砚置于案头。
奇迹发生了。
往日里汹涌不绝的魔音嘶吼,此刻竟像是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遥远得如同隔世回响。
那泥砚微微散发着一股温润之意,顺着空气渗入她的神识,将所有杂念一一抚平。
一夜过去,神识前所未有的清明,连带着经脉中的灵气运转都顺畅了三分。
天光微亮时,顾微尘拿起那方已半干的泥砚,仔细端详。
借着晨曦,她终于看清了泥质中夹杂着的、比发丝还细的微光颗粒。
那是“凝神晶砂”!
此物乃是百年以上的古陶窑底部的窑灰,经地火反复煅烧百年,去芜存菁,才可能凝结出的一丝精华。
在寻常人眼中,这不过是些无用的废物,但对于器修而言,却是修复高阶灵器时用以稳定器魂的无价之宝——“定魂基材”。
她心中掀起惊涛骇浪,看向窗外那个正在摆摊的瘦弱身影,目光复杂。
次日,她拿出三枚下品灵石,郑重地交到阿陶手中,买下了他所有静心泥。
阿陶惊得连连摆手,顾微尘却不容拒绝,反而又将一套她用废弃灵木自制的陶纹刻刀赠予了他。
阿陶捧着那套远比他手中破竹片精致百倍的刻刀,黝黑的眼眸里第一次迸发出炽热的光彩。
当夜,阿陶摊位上多了一尊小小的泥塑人像。
那人像不过巴掌大小,却栩栩如生——正是顾微尘手执刻刀,低头专注修复器物的模样。
这精巧的手艺引来了坊市里不少孩童围观,也落入了杜明远一个亲信的眼中。
那人嗤笑一声,对着周围人高声讥讽:“瞧瞧,一个聋子,居然供了个扫地的婆娘当神仙拜,真是笑掉大牙!”
笑声刺耳,孩童们一哄而散。
第二天清晨,顾微尘看到阿陶跪在摊前,无声地流着泪,试图将一地破碎的泥片拼凑起来。
那尊人像,被人恶意砸得粉碎。
顾微尘走过去,默默地拾起那些残片。
回到屋中,她没有用水去重新糅合,而是启动了早已生疏的金缮之术。
她熔了自己发簪上唯一的银饰,抽出银丝,以自身灵力为引,将每一块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接、镶嵌。
当她将那布满银色裂纹、却更显风骨的人像还给阿陶时,她用几不可闻的声音低语:“裂了,也能修。”
阿陶怔怔地看着手中的人像,泪水再次滑落,这一次,却不再是悲伤。
有了整块静心泥相助,顾微尘的夜修安稳了许多。
她决定尝试修复第二件残器——一块从回收司废料堆里捡来的“鸣雷鼓”残片。
这鼓片上的灵纹已尽数毁坏,灵性全无,被断定为彻底的废材。
她将静心泥塑成一个凹槽,将鼓片置于其中,以泥中蕴含的凝神晶砂之力温养了足足七日。
第七日夜里,她划破指尖,挤出心头血,混入碾碎的晶砂,以指为笔,开始在那鼓片上逐线重绘早已失传的上古雷纹。
第八日,恰逢雷雨交加之夜。
当她最后一笔落下,那鼓片竟毫无征兆地“嗡”的一声自颤起来,发出一声沉闷如心跳的声响。
恰在此时,天际一道手臂粗的闪电划破夜空,本该劈向坊市外的老槐树,却诡异地偏移了半尺,擦着树梢没入大地。
坊市深处,正在打盹的薛婆子猛地惊醒,浑浊的老眼望向窗外,满是骇然:“引雷续灵法?这是谁……这法子不是已经失传了近百年吗!”她披上外衣,拄着拐杖,循着那微弱的灵力波动,悄无声息地来到了顾微尘的门前。
她没有敲门,只是隔着门板,幽幽地问道:“小姑娘,你修的,是器?还是魂?”
屋内,顾微尘的声音平稳传来:“我在修的,是它原本该有的样子。”
鸣雷鼓的异动,虽未被常人察觉,却让杜明远敏锐地感到了一丝不对劲。
他发现,最近坊市中那些无人问津的残破法器,竟开始有了零星的交易,价格也悄然上涨。
利润的流失让他怒不可遏,立刻下达了严令:“即日起,凡坊市之内一切残器交易,必须经由回收司验核估价,私下交易者,一经发现,重罚不贷!”
他亲自带人,以“整顿市容”为名,蛮横地查抄了几个出售残器的小流摊,其中就包括阿陶的摊子。
那尊金缮修复的人像,连同顾微尘刚刚修复完成、还未来得及取回的另外三件小器物,尽数被夺走。
面对这般欺压,顾微尘依旧不动声色。
白天,她照常清扫着灵材库,仿佛一切都与她无关。
然而,当她清扫到一处偏僻的库墙角落时,她的动作停住了。
墙基的一道裂缝中,渗出的泥土痕迹,与阿陶给她的静心泥,一般无二!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她心中形成。
此库,竟是建在阿陶祖辈的陶窑旧址之上!
她按捺住心中的狂喜,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借着清扫的名义,走遍了灵材库的每一个角落。
她将测绘的数据偷偷记录在清扫册的夹层里,一夜未眠,绘制出了一幅详尽的“地下窑脉图”。
她甚至用一块特殊的谐频灵片测得,在这座废弃窑脉的中心,竟还存有一丝微弱的地火余温!
这缕余温,足以烧制出最高阶的修复陶具!
她将图纸折好,托相熟的老秤头悄悄转交给阿陶。
少年拿到图纸后,眼中的光芒前所未有地明亮。
次日凌晨,天还未亮,阿陶便带着她,从库房后院一口废井,潜入了尘封多年的地下窑道。
窑道深处,空气中弥漫着古老而静谧的气息。
一尊巨大的古陶轮静静矗立在窑心,虽布满尘埃,却不掩其古朴大气的轮廓。
陶轮的轮心,清晰地刻着五个古篆字——“匠门·静心局”。
顾微尘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五个字,就在此时,她怀中那枚从前世带来的、始终不知来历的神秘齿轮,骤然间变得滚烫。
她下意识地取出,那齿轮竟与陶轮底座一个不起眼的凹槽纹路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了一起,仿佛一把钥匙,插入了等待千年的锁孔。
“轰——”
一声轻微的闷响,窑心深处,那缕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地火,竟自行燃起一捧幽蓝色的火焰。
火光不大,却坚韧不灭,映照着顾微尘漆黑的眼瞳,仿佛点亮了两簇星火。
她转头,对着身旁激动得浑身颤抖的阿陶,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轻声道:“他们说,聋子给的泥,没用。可它,既修得了器,也点得着火。”
与此同时,回收司的库房内,杜明远正烦躁地翻阅着账册,核对着今日的收益。
忽然,他手中的账册一页,无端地焦黑了一角,一行细小的字迹在焦黑中缓缓浮现,字迹边缘还带着灼烧的余烬:
“残物有魂——你听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
杜明远瞳孔骤缩,猛地将账册摔在地上,惊疑不定地环顾四周。
库房里空无一人,只有窗外的风,呜呜咽咽,像极了无数器物残魂的低语。
而那幽蓝的窑火,正在地下深处静静燃烧,将冰冷的泥土,一点点变得温热。
她知道,这不仅是残魂侵扰,更是她道基受损,心魔趁虚而入的凶兆。
再这样下去,莫说重归仙途,恐怕不日便会神魂崩裂,沦为废人。
一连数日,她眉间的郁结几乎化为实质。
这天清扫过后,那个总是默默跟在她身后的聋哑少年阿陶,迟疑地递过来一个粗布包裹的方盒。
顾微尘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整块深褐色的泥团,散发着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
盒盖内侧,用木炭画着一个闭目塞耳、神态安详的小人。
她投去不解的目光。
阿陶从怀里摸出块小石板,用炭笔在上面飞快地写下几个字:“祖泥,静心,可塑。”
祖传的泥?
顾微尘心中一动,指尖捻起一小块,触感温润细腻,与其他泥土截然不同。
她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取了少许调水,在自己那简陋的屋中,凭借记忆中的手艺,捏制成一方小小的砚台。
当夜,她照常打坐修行,将这未干的泥砚置于案头。
奇迹发生了。
往日里汹涌不绝的魔音嘶吼,此刻竟像是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遥远得如同隔世回响。
那泥砚微微散发着一股温润之意,顺着空气渗入她的神识,将所有杂念一一抚平。
一夜过去,神识前所未有的清明,连带着经脉中的灵气运转都顺畅了三分。
天光微亮时,顾微尘拿起那方已半干的泥砚,仔细端详。
借着晨曦,她终于看清了泥质中夹杂着的、比发丝还细的微光颗粒。
那是“凝神晶砂”!
此物乃是百年以上的古陶窑底部的窑灰,经地火反复煅烧百年,去芜存菁,才可能凝结出的一丝精华。
在寻常人眼中,这不过是些无用的废物,但对于器修而言,却是修复高阶灵器时用以稳定器魂的无价之宝——“定魂基材”。
她心中掀起惊涛骇浪,看向窗外那个正在摆摊的瘦弱身影,目光复杂。
次日,她拿出三枚下品灵石,郑重地交到阿陶手中,买下了他所有静心泥。
阿陶惊得连连摆手,顾微尘却不容拒绝,反而又将一套她用废弃灵木自制的陶纹刻刀赠予了他。
阿陶捧着那套远比他手中破竹片精致百倍的刻刀,黝黑的眼眸里第一次迸发出炽热的光彩。
当夜,阿陶摊位上多了一尊小小的泥塑人像。
那人像不过巴掌大小,却栩栩如生——正是顾微尘手执刻刀,低头专注修复器物的模样。
这精巧的手艺引来了坊市里不少孩童围观,也落入了杜明远一个亲信的眼中。
那人嗤笑一声,对着周围人高声讥讽:“瞧瞧,一个聋子,居然供了个扫地的婆娘当神仙拜,真是笑掉大牙!”
笑声刺耳,孩童们一哄而散。
第二天清晨,顾微尘看到阿陶跪在摊前,无声地流着泪,试图将一地破碎的泥片拼凑起来。
那尊人像,被人恶意砸得粉碎。
顾微尘走过去,默默地拾起那些残片。
回到屋中,她没有用水去重新糅合,而是启动了早已生疏的金缮之术。
她熔了自己发簪上唯一的银饰,抽出银丝,以自身灵力为引,将每一块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接、镶嵌。
当她将那布满银色裂纹、却更显风骨的人像还给阿陶时,她用几不可闻的声音低语:“裂了,也能修。”
阿陶怔怔地看着手中的人像,泪水再次滑落,这一次,却不再是悲伤。
有了整块静心泥相助,顾微尘的夜修安稳了许多。
她决定尝试修复第二件残器——一块从回收司废料堆里捡来的“鸣雷鼓”残片。
这鼓片上的灵纹已尽数毁坏,灵性全无,被断定为彻底的废材。
她将静心泥塑成一个凹槽,将鼓片置于其中,以泥中蕴含的凝神晶砂之力温养了足足七日。
第七日夜里,她划破指尖,挤出心头血,混入碾碎的晶砂,以指为笔,开始在那鼓片上逐线重绘早已失传的上古雷纹。
第八日,恰逢雷雨交加之夜。
当她最后一笔落下,那鼓片竟毫无征兆地“嗡”的一声自颤起来,发出一声沉闷如心跳的声响。
恰在此时,天际一道手臂粗的闪电划破夜空,本该劈向坊市外的老槐树,却诡异地偏移了半尺,擦着树梢没入大地。
坊市深处,正在打盹的薛婆子猛地惊醒,浑浊的老眼望向窗外,满是骇然:“引雷续灵法?这是谁……这法子不是已经失传了近百年吗!”她披上外衣,拄着拐杖,循着那微弱的灵力波动,悄无声息地来到了顾微尘的门前。
她没有敲门,只是隔着门板,幽幽地问道:“小姑娘,你修的,是器?还是魂?”
屋内,顾微尘的声音平稳传来:“我在修的,是它原本该有的样子。”
鸣雷鼓的异动,虽未被常人察觉,却让杜明远敏锐地感到了一丝不对劲。
他发现,最近坊市中那些无人问津的残破法器,竟开始有了零星的交易,价格也悄然上涨。
利润的流失让他怒不可遏,立刻下达了严令:“即日起,凡坊市之内一切残器交易,必须经由回收司验核估价,私下交易者,一经发现,重罚不贷!”
他亲自带人,以“整顿市容”为名,蛮横地查抄了几个出售残器的小流摊,其中就包括阿陶的摊子。
那尊金缮修复的人像,连同顾微尘刚刚修复完成、还未来得及取回的另外三件小器物,尽数被夺走。
面对这般欺压,顾微尘依旧不动声色。
白天,她照常清扫着灵材库,仿佛一切都与她无关。
然而,当她清扫到一处偏僻的库墙角落时,她的动作停住了。
墙基的一道裂缝中,渗出的泥土痕迹,与阿陶给她的静心泥,一般无二!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她心中形成。
此库,竟是建在阿陶祖辈的陶窑旧址之上!
她按捺住心中的狂喜,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借着清扫的名义,走遍了灵材库的每一个角落。
她将测绘的数据偷偷记录在清扫册的夹层里,一夜未眠,绘制出了一幅详尽的“地下窑脉图”。
她甚至用一块特殊的谐频灵片测得,在这座废弃窑脉的中心,竟还存有一丝微弱的地火余温!
这缕余温,足以烧制出最高阶的修复陶具!
她将图纸折好,托相熟的老秤头悄悄转交给阿陶。
少年拿到图纸后,眼中的光芒前所未有地明亮。
次日凌晨,天还未亮,阿陶便带着她,从库房后院一口废井,潜入了尘封多年的地下窑道。
窑道深处,空气中弥漫着古老而静谧的气息。
一尊巨大的古陶轮静静矗立在窑心,虽布满尘埃,却不掩其古朴大气的轮廓。
陶轮的轮心,清晰地刻着五个古篆字——“匠门·静心局”。
顾微尘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五个字,就在此时,她怀中那枚从前世带来的、始终不知来历的神秘齿轮,骤然间变得滚烫。
她下意识地取出,那齿轮竟与陶轮底座一个不起眼的凹槽纹路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了一起,仿佛一把钥匙,插入了等待千年的锁孔。
“轰——”
一声轻微的闷响,窑心深处,那缕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地火,竟自行燃起一捧幽蓝色的火焰。
火光不大,却坚韧不灭,映照着顾微尘漆黑的眼瞳,仿佛点亮了两簇星火。
她转头,对着身旁激动得浑身颤抖的阿陶,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轻声道:“他们说,聋子给的泥,没用。可它,既修得了器,也点得着火。”
与此同时,回收司的库房内,杜明远正烦躁地翻阅着账册,核对着今日的收益。
忽然,他手中的账册一页,无端地焦黑了一角,一行细小的字迹在焦黑中缓缓浮现,字迹边缘还带着灼烧的余烬:
“残物有魂——你听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
杜明远瞳孔骤缩,猛地将账册摔在地上,惊疑不定地环顾四周。
库房里空无一人,只有窗外的风,呜呜咽咽,像极了无数器物残魂的低语。
而那幽蓝的窑火,正在地下深处静静燃烧,将冰冷的泥土,一点点变得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