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的儿媳攥着襁褓的手突然收紧,指节泛白。
接生婆的铜盆“当啷”摔在地上,溅起的温水打湿了她青布裙角:“这...这娃娃生下来就没哭过!”
产房里的艾草味突然变得刺鼻。
年轻的父亲踉跄两步扶住门框,额角的汗顺着下巴砸在青砖上:“可方才还攥着陶片呢,那陶片热得...”
“热得邪性!”接生婆抄起门边的桃木枝往地上一杵,“我接生三十回,头回见这样的。
哑魂附体才不哭不闹,等子时三刻吸了阳气——“
“闭嘴!”产妇突然撑着炕沿坐起,额前的碎发全被冷汗浸透,“我家娃好好的!”她掀开被子就要下地,被王婶赶紧拦住:“你刚下产床!”
“我抱他去初语场。”产妇将襁褓护在胸口,声音发颤却斩钉截铁,“陶姑娘摸过的东西都暖,我家娃也暖。”她赤着脚踩在凉地上,却走得极稳,像踩着一条看不见的线,直通西山窑的方向。
小满是在窑顶晒陶胚时听见动静的。
山风卷着急促的脚步声撞上来,她转头就见王婶家的小媳妇抱着襁褓往窑院跑,发辫散了一半,鞋跟挂着半块泥。“小满姑娘!”她喘得说不成句,“我家娃...他...”
小满迎上去时,先注意到襁褓的弧度——婴儿的小脑袋稳稳枕在母亲肘弯,眼睛睁得溜圆,黑葡萄似的瞳仁里映着窑火的影子。
她伸手探向腕脉,指尖刚触到那截藕节似的手腕,就被烫了一下。
“热乎得像刚出窑的茶盏。”小满轻声说,目光落在婴儿掌心——那里还攥着那片青釉陶片,和他的皮肤贴得那样紧,几乎要长在一起。
她突然想起顾微尘修复唐代秘色瓷时说过的话:“古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的温度会替它们呼吸。”
“他...他真的没事?”产妇的眼泪啪嗒砸在襁褓上,打湿了绣着并蒂莲的边角。
小满摇头:“脉息比我还稳。”她顿了顿,又补了句,“就是太安静。”
安静得像块等待开片的素胎。
陶知是在黄昏时来的。
她怀里抱着个粗陶碗,碗里盛着刚熬的小米粥,雾气模糊了她眼尾的淡痣。“我守他。”她只说这三个字,便在产妇身边的草席上坐下,把碗搁在两人中间。
产妇有些拘谨地往旁边挪了挪,陶知却像没察觉似的,伸手轻轻碰了碰婴儿的指尖。
婴儿立刻攥住她的食指,小拳头攥得那样紧,连陶知指节上常年烧窑留下的薄茧都被压出红印。
“他在听。”陶知突然说。
“听什么?”小满正往火塘里添柴,闻言抬头。
陶知低头看着婴儿,目光软得像春夜的雾:“地脉的声音。”她的拇指轻轻摩挲婴儿手背,“和我第一次触到裂土时一样——血脉在跳,和窑火一个节奏。”
小满的呼吸陡然一滞。
她想起三年前陶知第一次展现“听裂者”能力时,整座西山的陶片都在她掌心震颤,像在诉说被埋在地下百年的故事。
此刻再看婴儿,他的睫毛轻轻颤动,嘴角竟慢慢翘起,像听懂了什么极妙的话。
是夜子时,变故突生。
小满正靠在门框打盹,忽然听见“嗡”的一声——不是陶铃,不是窑鸣,是所有陶器同时发出的震颤。
她猛地抬头,就见屋檐下挂的陶风铃在无风自动,窗台上的茶碗、案头的笔洗、墙角的腌菜坛,通通泛起细密的波纹,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
陶知的身影在晃动的光影里格外清晰。
她跪坐在草席上,双手虚虚捧着婴儿,指缝间溢出淡青色的光。
婴儿的小脸红扑扑的,眼睛仍睁着,却不像寻常婴孩那样混沌,倒像是能看见某种凡人看不见的线,正顺着陶知的指尖,往他体内延伸。
“这是...”小满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她想起顾微尘留下的手札,最后一页画着复杂的脉络图,旁边写着:“地脉非死物,当以心引之,以情续之。”
陶知抬头看她,眼里有星子在跳:“阿姐,他在接。”
接什么?
小满想问,却被窗外的动静惊住了。
原本晴朗的夜空突然聚起乌云,豆大的雨点砸在瓦当上,可落在陶知和婴儿周围三尺内,却像碰到了无形的屏障,纷纷弹开。
更奇的是,那些被弹开的雨珠坠地后,竟变成了极小的陶片,每片都带着不同的釉色,在泥地里闪着微光。
婴儿的胸脯轻轻起伏,原本攥着陶知手指的手慢慢松开,举到眼前。
他盯着自己的掌心,那里的陶片正发出淡青色的光,和陶知指缝的光连成一线。
小满突然想起顾微尘修复青铜器时的样子——她总说,修复不是填补裂痕,是让裂痕成为新的纹路。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雨停了。
陶知的额头渗出薄汗,却笑得像春茶初展的芽尖。
婴儿的小嘴巴动了动,发出极轻的一声:“月...”
“光光。”陶知轻声接。
婴儿的眼睛亮起来,又试了一次:“月...光光。”
这声比蚊鸣大不了多少的哼唱,却像颗炸在春水里的石子。
产妇突然捂住嘴,眼泪顺着指缝往下淌;王婶扶着门框滑坐在地,手里的铜盆当啷作响;小满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得发颤——这调子,正是顾微尘当年常哼的那首摇篮曲。
消息是随着晨雾传开的。
头一个来的是村东头的赵老汉,他扛着半块磨盘似的老石臼,石臼上刻着“同治九年”。“我孙女儿说,这石臼能听见我老伴儿捣药的声儿。”他把石臼往初语场院门口一放,“让陶姑娘摸摸成不?”
接着是西头的绣娘,抱着个褪色的肚兜,上面绣的并蒂莲只剩半朵:“这是我闺女百天时穿的,她去年出阁了,我想...”
小满站在窑顶往下望,看陶知坐在青石板上,面前的旧物越堆越高。
婴儿被裹在红布襁褓里,搁在她脚边的藤筐里,正抓着自己的小脚丫啃,啃两下就抬头看陶知摸旧物的手,眼睛弯成小月牙。
第七日晌午,小满正给新收的陶胚上底釉,就听见藤筐里传来脆生生的“暖了”。
所有人都静了一瞬,接着爆发出欢呼。
赵老汉的石臼“咔”地裂开条缝,渗出清亮的水;绣娘的肚兜上,那半朵并蒂莲突然绽开,用的竟是她当年没舍得用的金线。
小满退到院角的素胎陶像前。
这尊陶像是顾微尘离开前亲手捏的,眉目还留着未上釉的素白。
她从衣襟里摸出朵野菊,轻轻别在陶像鬓边:“你看,他们现在都懂了——修复不是为了完美,是为了记住。”
陶像的眼角突然有什么东西滑落。
小满屏住呼吸,见那滴釉泪坠在青石板上,“叮”地一声,变成颗拇指大的石子。
石子中央缠着根金线,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和顾微尘当年消散在劫雷里的执念,一模一样。
数月后,西山脚下多了间青瓦白墙的屋子,门楣上挂着块木牌,写着“记事学堂”。
小满路过窗下时,听见里面传来沙沙的笔响。
她踮脚望去,见陶知正握着婴儿的小手,在纸上画窑炉。
婴儿的另一只手揪着陶知的衣袖,奶声奶气地问:“姐姐,这个碗破了,我们抱抱它好不好?”
风突然转了方向,吹得屋檐下的陶铃齐齐轻响。
小满望着那些晃动的陶铃,忽然想起顾微尘说过的话:“最珍贵的修复,是让被修复的事物,学会自己温暖自己。”
铃声里,陶知的声音轻得像片落在心尖上的雪:“好。”
院外的老槐树上,有片去年秋天的枯叶正缓缓飘落。
它擦过窗棂时,轻轻碰了碰挂在那里的泥铃——那是小满当年在断崖下捡的,此刻正随着陶铃的节奏,发出清越的“叮”声。
这声音顺着山风飘向远方,飘向正在抽芽的春林,飘向刚破冰的溪涧,飘向某个背着旧陶罐赶路的身影——他忽然驻足,抬头望向西山方向,眼里有什么沉睡的东西,正在慢慢苏醒。
接生婆的铜盆“当啷”摔在地上,溅起的温水打湿了她青布裙角:“这...这娃娃生下来就没哭过!”
产房里的艾草味突然变得刺鼻。
年轻的父亲踉跄两步扶住门框,额角的汗顺着下巴砸在青砖上:“可方才还攥着陶片呢,那陶片热得...”
“热得邪性!”接生婆抄起门边的桃木枝往地上一杵,“我接生三十回,头回见这样的。
哑魂附体才不哭不闹,等子时三刻吸了阳气——“
“闭嘴!”产妇突然撑着炕沿坐起,额前的碎发全被冷汗浸透,“我家娃好好的!”她掀开被子就要下地,被王婶赶紧拦住:“你刚下产床!”
“我抱他去初语场。”产妇将襁褓护在胸口,声音发颤却斩钉截铁,“陶姑娘摸过的东西都暖,我家娃也暖。”她赤着脚踩在凉地上,却走得极稳,像踩着一条看不见的线,直通西山窑的方向。
小满是在窑顶晒陶胚时听见动静的。
山风卷着急促的脚步声撞上来,她转头就见王婶家的小媳妇抱着襁褓往窑院跑,发辫散了一半,鞋跟挂着半块泥。“小满姑娘!”她喘得说不成句,“我家娃...他...”
小满迎上去时,先注意到襁褓的弧度——婴儿的小脑袋稳稳枕在母亲肘弯,眼睛睁得溜圆,黑葡萄似的瞳仁里映着窑火的影子。
她伸手探向腕脉,指尖刚触到那截藕节似的手腕,就被烫了一下。
“热乎得像刚出窑的茶盏。”小满轻声说,目光落在婴儿掌心——那里还攥着那片青釉陶片,和他的皮肤贴得那样紧,几乎要长在一起。
她突然想起顾微尘修复唐代秘色瓷时说过的话:“古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的温度会替它们呼吸。”
“他...他真的没事?”产妇的眼泪啪嗒砸在襁褓上,打湿了绣着并蒂莲的边角。
小满摇头:“脉息比我还稳。”她顿了顿,又补了句,“就是太安静。”
安静得像块等待开片的素胎。
陶知是在黄昏时来的。
她怀里抱着个粗陶碗,碗里盛着刚熬的小米粥,雾气模糊了她眼尾的淡痣。“我守他。”她只说这三个字,便在产妇身边的草席上坐下,把碗搁在两人中间。
产妇有些拘谨地往旁边挪了挪,陶知却像没察觉似的,伸手轻轻碰了碰婴儿的指尖。
婴儿立刻攥住她的食指,小拳头攥得那样紧,连陶知指节上常年烧窑留下的薄茧都被压出红印。
“他在听。”陶知突然说。
“听什么?”小满正往火塘里添柴,闻言抬头。
陶知低头看着婴儿,目光软得像春夜的雾:“地脉的声音。”她的拇指轻轻摩挲婴儿手背,“和我第一次触到裂土时一样——血脉在跳,和窑火一个节奏。”
小满的呼吸陡然一滞。
她想起三年前陶知第一次展现“听裂者”能力时,整座西山的陶片都在她掌心震颤,像在诉说被埋在地下百年的故事。
此刻再看婴儿,他的睫毛轻轻颤动,嘴角竟慢慢翘起,像听懂了什么极妙的话。
是夜子时,变故突生。
小满正靠在门框打盹,忽然听见“嗡”的一声——不是陶铃,不是窑鸣,是所有陶器同时发出的震颤。
她猛地抬头,就见屋檐下挂的陶风铃在无风自动,窗台上的茶碗、案头的笔洗、墙角的腌菜坛,通通泛起细密的波纹,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
陶知的身影在晃动的光影里格外清晰。
她跪坐在草席上,双手虚虚捧着婴儿,指缝间溢出淡青色的光。
婴儿的小脸红扑扑的,眼睛仍睁着,却不像寻常婴孩那样混沌,倒像是能看见某种凡人看不见的线,正顺着陶知的指尖,往他体内延伸。
“这是...”小满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她想起顾微尘留下的手札,最后一页画着复杂的脉络图,旁边写着:“地脉非死物,当以心引之,以情续之。”
陶知抬头看她,眼里有星子在跳:“阿姐,他在接。”
接什么?
小满想问,却被窗外的动静惊住了。
原本晴朗的夜空突然聚起乌云,豆大的雨点砸在瓦当上,可落在陶知和婴儿周围三尺内,却像碰到了无形的屏障,纷纷弹开。
更奇的是,那些被弹开的雨珠坠地后,竟变成了极小的陶片,每片都带着不同的釉色,在泥地里闪着微光。
婴儿的胸脯轻轻起伏,原本攥着陶知手指的手慢慢松开,举到眼前。
他盯着自己的掌心,那里的陶片正发出淡青色的光,和陶知指缝的光连成一线。
小满突然想起顾微尘修复青铜器时的样子——她总说,修复不是填补裂痕,是让裂痕成为新的纹路。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雨停了。
陶知的额头渗出薄汗,却笑得像春茶初展的芽尖。
婴儿的小嘴巴动了动,发出极轻的一声:“月...”
“光光。”陶知轻声接。
婴儿的眼睛亮起来,又试了一次:“月...光光。”
这声比蚊鸣大不了多少的哼唱,却像颗炸在春水里的石子。
产妇突然捂住嘴,眼泪顺着指缝往下淌;王婶扶着门框滑坐在地,手里的铜盆当啷作响;小满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得发颤——这调子,正是顾微尘当年常哼的那首摇篮曲。
消息是随着晨雾传开的。
头一个来的是村东头的赵老汉,他扛着半块磨盘似的老石臼,石臼上刻着“同治九年”。“我孙女儿说,这石臼能听见我老伴儿捣药的声儿。”他把石臼往初语场院门口一放,“让陶姑娘摸摸成不?”
接着是西头的绣娘,抱着个褪色的肚兜,上面绣的并蒂莲只剩半朵:“这是我闺女百天时穿的,她去年出阁了,我想...”
小满站在窑顶往下望,看陶知坐在青石板上,面前的旧物越堆越高。
婴儿被裹在红布襁褓里,搁在她脚边的藤筐里,正抓着自己的小脚丫啃,啃两下就抬头看陶知摸旧物的手,眼睛弯成小月牙。
第七日晌午,小满正给新收的陶胚上底釉,就听见藤筐里传来脆生生的“暖了”。
所有人都静了一瞬,接着爆发出欢呼。
赵老汉的石臼“咔”地裂开条缝,渗出清亮的水;绣娘的肚兜上,那半朵并蒂莲突然绽开,用的竟是她当年没舍得用的金线。
小满退到院角的素胎陶像前。
这尊陶像是顾微尘离开前亲手捏的,眉目还留着未上釉的素白。
她从衣襟里摸出朵野菊,轻轻别在陶像鬓边:“你看,他们现在都懂了——修复不是为了完美,是为了记住。”
陶像的眼角突然有什么东西滑落。
小满屏住呼吸,见那滴釉泪坠在青石板上,“叮”地一声,变成颗拇指大的石子。
石子中央缠着根金线,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和顾微尘当年消散在劫雷里的执念,一模一样。
数月后,西山脚下多了间青瓦白墙的屋子,门楣上挂着块木牌,写着“记事学堂”。
小满路过窗下时,听见里面传来沙沙的笔响。
她踮脚望去,见陶知正握着婴儿的小手,在纸上画窑炉。
婴儿的另一只手揪着陶知的衣袖,奶声奶气地问:“姐姐,这个碗破了,我们抱抱它好不好?”
风突然转了方向,吹得屋檐下的陶铃齐齐轻响。
小满望着那些晃动的陶铃,忽然想起顾微尘说过的话:“最珍贵的修复,是让被修复的事物,学会自己温暖自己。”
铃声里,陶知的声音轻得像片落在心尖上的雪:“好。”
院外的老槐树上,有片去年秋天的枯叶正缓缓飘落。
它擦过窗棂时,轻轻碰了碰挂在那里的泥铃——那是小满当年在断崖下捡的,此刻正随着陶铃的节奏,发出清越的“叮”声。
这声音顺着山风飘向远方,飘向正在抽芽的春林,飘向刚破冰的溪涧,飘向某个背着旧陶罐赶路的身影——他忽然驻足,抬头望向西山方向,眼里有什么沉睡的东西,正在慢慢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