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汛还早,可西山的溪涧,已经在悄悄变了。
最先发现异样的是村头挑水的赵阿公。
他的铜桶刚浸入溪面,浑浊的水就顺着桶沿漫出来,沾在青石板上,竟留下星星点点的灰斑。
“这水不对头!”他用袖子抹了把脸,却见对岸老槐的叶子正打着旋儿往下落,油绿的叶尖蔫成了焦褐色。
消息像滚水泼进干柴堆,晌午时分,窑场前的晒瓷坪就挤满了人。
王婶抱着那只补过的陶碗挤到最前头,碗沿还沾着没擦净的粥渍:“肯定是青冥宗干的!上月他们派了二十个弟子去上游开什么灵矿,挖得山都秃了半面!”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狗蛋昨儿喝了口溪水,夜里直喊肚子疼,现在还蜷在炕上抽抽呢!”
人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附和声。
李铁匠抡着铁锤砸在砧子上,火星子溅得老高:“我家铁炉的火都弱了!从前一炉能打三把镰刀,现在两把都费劲,说是地脉里的火气被抽干了!”有几个年轻后生攥紧了扁担,眼睛红得像要冒火:“找小满姑娘去!她会听地脉说话,让她施法把溪水变回来!”
小满正蹲在溪边,指尖浸在浑浊的水里。
水的温度比往日低了三度,顺着指缝往骨头里钻。
她能听见,那些被村民骂作“火气”“灵气”的东西,正从地脉里被抽丝剥茧般扯出去——不是被掠夺,更像是……被某种粗糙的手生生拽断了。
“小满姑娘!”王婶的手搭上她肩膀时,她惊得缩了下。
抬头看见二十几双眼睛烧着火,她喉咙发紧,像被旧瓷片刮过似的:“我……我试试。”话出口才觉不对,从前替村民修地脉,她总说“听听看”,从不说“试试”。
当晚,她翻出师父留下的素色陶盘,盘底刻着细密的水纹。
陶知抱着个粗陶盏进来时,正见她对着月光描摹盘沿的裂痕。
“要去断脊崖?”陶知把茶盏放在她手边,茶雾里浮着半片蔫了的常春藤叶,“阿姐白日里看溪水的眼神,像在看块摔碎的钧窑天青。”
小满的手指顿在盘沿。
断脊崖是西山最险处,崖底堆着历代修士陨落的碎骨,传闻那里的地脉最是敏感——或者说,最痛。
“我要听它喊疼的声音。”她把陶盘收进布囊,“你跟我去。”
陶知没问为什么。
她从小就跟着小满听地脉,知道有些话得用脚走、用手摸、用骨头去震。
月上柳梢时,两人踩着露水往西山去。
起初陶知还能跟上小满的脚步,可刚转过第三个山弯,她突然踉跄着扶住岩壁。
“阿姐……”她的指甲深深掐进石缝,指节泛白,“这里……有东西在抖。”
小满凑过去,掌心贴上她手背。
岩壁的震动像极了老瓷窑烧到火候时的嗡鸣,却更沉、更钝,像有人拿石杵在她太阳穴上一下下夯。
陶知的额头渗出冷汗,顺着下巴滴在青石板上,溅起极小的水花:“疼,阿姐,它疼得直打颤。”
断脊崖的碎骨堆在崖底泛着幽光。
陶知脱了鞋,光脚踩在骨头上,忽然蜷缩成虾米状。
“陶知!”小满扑过去扶住她,却见她瞳孔散成模糊的墨团,牙齿咬得咯咯响:“压着……骨头……不能哭……”她的声音像被揉皱的布帛,“好多好多骨头,堆着,压着,地脉在下面扭……”
小满的后颈起了层鸡皮疙瘩。
她摸出素胎盘,蘸了溪水在盘上画圈。
溪水刚触到陶面,竟“滋啦”一声分裂成细流,沿着盘底的水纹爬成网状——那是西山地下灵脉的走向图!
更奇的是,在主脉断裂处,水流突然凝出个符号,像片被风吹皱的云,又像道没写完的符咒。
“地息节。”小满倒抽冷气。
她曾在顾微尘的《残谱辑要》里见过批注:上古修士与山川对话,以地息节为引,听其呼吸,察其伤损。
原来不是传说。
陶知突然瘫软在她怀里,额角的汗把素胎盘都打湿了。
“阿姐,”她的声音轻得像片叶,“它说,疼了三百年了。”
次日清晨,小满站在初语场的老槐树下。
她让村民脱了鞋,光脚踩在青石板上。
起初孩子们嘻嘻哈哈,李铁匠扯着嗓子喊:“要晒脚底板吗?”直到陶知哼起昨夜听到的震颤调——那是地脉的呻吟,低低的,像老妇人哄睡孙儿时的哼鸣。
最先安静的是赵阿公。
他蹲下来,手掌贴着地面,老泪突然决了堤:“我爹说过,铁砧响是因为大地也在打铁……原来是真的。”他的声音发颤,“我爹走前抓着我的手说,‘打铁要听砧子的哭’,我当他老糊涂了……”
人群里响起抽噎声。
王婶跪下来,把脸贴在地上:“狗蛋他爷爷走镖时说,山风里有前人的号子……原来不是号子,是地脉在喘气。”
七日后,溪水突然清了。
水面浮着层极淡的晶露,沾在指尖凉丝丝的,尝起来有股松针的甜。
李铁匠敲着铁砧笑:“炉火烧得旺了!”可小满却让几个后生搬来青石板,把所有泉眼封了个严实。
“每日只许孩童来取一滴,”她站在泉眼旁,素色道袍被山风吹得猎猎响,“滴在记事堂的画纸上,记下地脉的呼吸。”
当夜,窑场的火光照着新立的木牌,第三条写着:“凡用地脉之力者,须先伏地三刻,听它一次呼吸。”陶知蹲在墙角补盏破灯,灯油突然“腾”地窜起,火焰竟拉长成个人形剪影,在木牌上投下轻轻的影子,像在点头。
小满收拾笔墨时,忽然觉得眼皮发沉。
她靠在窑边打了个盹,迷迷糊糊看见自己站在窑心——那是烧瓷最旺的地方,火舌舔着她的衣角,却不疼。
窑壁上影影绰绰全是人脸,有赵阿公,有王婶,有陶知,还有个穿月白道袍的身影,发间插着旧木簪,正朝她笑。
“阿姐?”陶知的声音把她惊醒。
窑火噼啪作响,木牌上的字被映得发亮。
小满揉了揉眼睛,把未写完的笔收进匣里。
秋收祭快到了,她得把新规再抄几份,挂到村口的老槐树上。
可那窑心的梦,却像颗种子,悄悄埋进了她的睡里。
最先发现异样的是村头挑水的赵阿公。
他的铜桶刚浸入溪面,浑浊的水就顺着桶沿漫出来,沾在青石板上,竟留下星星点点的灰斑。
“这水不对头!”他用袖子抹了把脸,却见对岸老槐的叶子正打着旋儿往下落,油绿的叶尖蔫成了焦褐色。
消息像滚水泼进干柴堆,晌午时分,窑场前的晒瓷坪就挤满了人。
王婶抱着那只补过的陶碗挤到最前头,碗沿还沾着没擦净的粥渍:“肯定是青冥宗干的!上月他们派了二十个弟子去上游开什么灵矿,挖得山都秃了半面!”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狗蛋昨儿喝了口溪水,夜里直喊肚子疼,现在还蜷在炕上抽抽呢!”
人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附和声。
李铁匠抡着铁锤砸在砧子上,火星子溅得老高:“我家铁炉的火都弱了!从前一炉能打三把镰刀,现在两把都费劲,说是地脉里的火气被抽干了!”有几个年轻后生攥紧了扁担,眼睛红得像要冒火:“找小满姑娘去!她会听地脉说话,让她施法把溪水变回来!”
小满正蹲在溪边,指尖浸在浑浊的水里。
水的温度比往日低了三度,顺着指缝往骨头里钻。
她能听见,那些被村民骂作“火气”“灵气”的东西,正从地脉里被抽丝剥茧般扯出去——不是被掠夺,更像是……被某种粗糙的手生生拽断了。
“小满姑娘!”王婶的手搭上她肩膀时,她惊得缩了下。
抬头看见二十几双眼睛烧着火,她喉咙发紧,像被旧瓷片刮过似的:“我……我试试。”话出口才觉不对,从前替村民修地脉,她总说“听听看”,从不说“试试”。
当晚,她翻出师父留下的素色陶盘,盘底刻着细密的水纹。
陶知抱着个粗陶盏进来时,正见她对着月光描摹盘沿的裂痕。
“要去断脊崖?”陶知把茶盏放在她手边,茶雾里浮着半片蔫了的常春藤叶,“阿姐白日里看溪水的眼神,像在看块摔碎的钧窑天青。”
小满的手指顿在盘沿。
断脊崖是西山最险处,崖底堆着历代修士陨落的碎骨,传闻那里的地脉最是敏感——或者说,最痛。
“我要听它喊疼的声音。”她把陶盘收进布囊,“你跟我去。”
陶知没问为什么。
她从小就跟着小满听地脉,知道有些话得用脚走、用手摸、用骨头去震。
月上柳梢时,两人踩着露水往西山去。
起初陶知还能跟上小满的脚步,可刚转过第三个山弯,她突然踉跄着扶住岩壁。
“阿姐……”她的指甲深深掐进石缝,指节泛白,“这里……有东西在抖。”
小满凑过去,掌心贴上她手背。
岩壁的震动像极了老瓷窑烧到火候时的嗡鸣,却更沉、更钝,像有人拿石杵在她太阳穴上一下下夯。
陶知的额头渗出冷汗,顺着下巴滴在青石板上,溅起极小的水花:“疼,阿姐,它疼得直打颤。”
断脊崖的碎骨堆在崖底泛着幽光。
陶知脱了鞋,光脚踩在骨头上,忽然蜷缩成虾米状。
“陶知!”小满扑过去扶住她,却见她瞳孔散成模糊的墨团,牙齿咬得咯咯响:“压着……骨头……不能哭……”她的声音像被揉皱的布帛,“好多好多骨头,堆着,压着,地脉在下面扭……”
小满的后颈起了层鸡皮疙瘩。
她摸出素胎盘,蘸了溪水在盘上画圈。
溪水刚触到陶面,竟“滋啦”一声分裂成细流,沿着盘底的水纹爬成网状——那是西山地下灵脉的走向图!
更奇的是,在主脉断裂处,水流突然凝出个符号,像片被风吹皱的云,又像道没写完的符咒。
“地息节。”小满倒抽冷气。
她曾在顾微尘的《残谱辑要》里见过批注:上古修士与山川对话,以地息节为引,听其呼吸,察其伤损。
原来不是传说。
陶知突然瘫软在她怀里,额角的汗把素胎盘都打湿了。
“阿姐,”她的声音轻得像片叶,“它说,疼了三百年了。”
次日清晨,小满站在初语场的老槐树下。
她让村民脱了鞋,光脚踩在青石板上。
起初孩子们嘻嘻哈哈,李铁匠扯着嗓子喊:“要晒脚底板吗?”直到陶知哼起昨夜听到的震颤调——那是地脉的呻吟,低低的,像老妇人哄睡孙儿时的哼鸣。
最先安静的是赵阿公。
他蹲下来,手掌贴着地面,老泪突然决了堤:“我爹说过,铁砧响是因为大地也在打铁……原来是真的。”他的声音发颤,“我爹走前抓着我的手说,‘打铁要听砧子的哭’,我当他老糊涂了……”
人群里响起抽噎声。
王婶跪下来,把脸贴在地上:“狗蛋他爷爷走镖时说,山风里有前人的号子……原来不是号子,是地脉在喘气。”
七日后,溪水突然清了。
水面浮着层极淡的晶露,沾在指尖凉丝丝的,尝起来有股松针的甜。
李铁匠敲着铁砧笑:“炉火烧得旺了!”可小满却让几个后生搬来青石板,把所有泉眼封了个严实。
“每日只许孩童来取一滴,”她站在泉眼旁,素色道袍被山风吹得猎猎响,“滴在记事堂的画纸上,记下地脉的呼吸。”
当夜,窑场的火光照着新立的木牌,第三条写着:“凡用地脉之力者,须先伏地三刻,听它一次呼吸。”陶知蹲在墙角补盏破灯,灯油突然“腾”地窜起,火焰竟拉长成个人形剪影,在木牌上投下轻轻的影子,像在点头。
小满收拾笔墨时,忽然觉得眼皮发沉。
她靠在窑边打了个盹,迷迷糊糊看见自己站在窑心——那是烧瓷最旺的地方,火舌舔着她的衣角,却不疼。
窑壁上影影绰绰全是人脸,有赵阿公,有王婶,有陶知,还有个穿月白道袍的身影,发间插着旧木簪,正朝她笑。
“阿姐?”陶知的声音把她惊醒。
窑火噼啪作响,木牌上的字被映得发亮。
小满揉了揉眼睛,把未写完的笔收进匣里。
秋收祭快到了,她得把新规再抄几份,挂到村口的老槐树上。
可那窑心的梦,却像颗种子,悄悄埋进了她的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