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针脚比符咒管用-《执尘仙途》

  《归息谣》的尾音散在风里时,陶知正蹲在晒谷场边数蚂蚁。

  山雀突然扑棱棱掠过竹匾,惊得她一个踉跄——那是北岭方向的山雀,往常总在松枝间跳,今日却直往村里飞,尾羽沾着细碎的土渣。

  她后颈的汗毛陡然竖起来。

  作为听裂者,陶知对地气的敏感比常人多了三分,此刻蹲在晒谷场青石板上,掌心贴地的瞬间,便觉出了异样。

  地息不再是往日绵长的呼吸,倒像被人攥住了喉咙的幼兽,在地下急喘。

  “顾姐姐!”她拎着裙角往顾微尘的院子跑,竹篮里的野菊被颠得东倒西歪。

  院门口的梅树菌丝忽明忽暗,像有人在敲摩斯密码。

  顾微尘正坐在檐下的老榆木凳上,膝头摊着条洗得发白的青布裤腿。

  她捏着骨针的手稳得像刻刀,每一针都沿着布面经纬的纹路走,针脚细得能穿进绣花针的眼。

  陶知冲进院门时,她刚把断线的地方打了个收针结,线头藏得极妙,不仔细看根本寻不到痕迹。

  “北岭焦林在抖。”陶知扶着门框喘气,额角汗湿了碎发,“我贴在山神庙后的老槐树下听,地底下有东西在撞,像...像被铁链拴住的牛在挣。”她比划着,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门框上的旧木刺,“归途阵的根基在焦林底下,要是震裂了,秋收后运粮的商队可怎么过?”

  顾微尘的针在裤腿上顿了顿,目光顺着陶知指尖的方向往北岭扫了一眼。

  山影在秋阳下有些模糊,像蒙了层薄纱。

  她又低头看手里的布,拇指摩挲过裤腿上一道旧补丁——那是上个月帮张婶补的,当时布面绷得太紧,她特意在补丁边缘松了三针,如今那处的布料软得像朵云。

  “急的人治不了病。”她将骨针在头发上蹭了蹭,继续下针,“你见过老木匠修房梁么?

  房梁歪了,他不忙着砸锤子,先蹲在底下抽袋烟,等房梁自己’吱呀‘喊疼,才知道该往哪边加楔子。“

  陶知急得直跺脚:“可房梁喊疼要塌房!”

  “那便让它喊得再响些。”顾微尘的声音像浸了井水的石板,“喊得越响,伤处越清楚。”

  日头西沉时,陶知蹲在院外的老井边。

  井水深得能照见星星,可水面却起了细密的波纹——不是风,是地动。

  她数着波纹的频率,心跳跟着越跳越快。

  直到月亮爬上东墙,第一声闷响从北岭传来,像有人在地下掀翻了石磨。

  顾微尘的灯盏终于亮了。

  陶知扒着院门缝往里瞧,见她取了三根骨针:最粗的那根针尾刻着云纹,是去年在破庙捡的;中间那根细如麦芒,针身泛着象牙白;最细的那根几乎透明,在月光下像根冰棱。

  她分别穿了线:黑麻线粗粝,白棉线绵软,红丝线是从陶知的嫁衣上剪的,还带着绣了一半的并蒂莲。

  “进来。”顾微尘的声音突然从门里传来,惊得陶知差点栽进门槛。

  她低头,见顾微尘已将那条青布裤腿平铺在门板上,正对北岭方向。

  月光漏过窗棂,在布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倒像极了焦林底下的地络图。

  “黑线定骨,白线疏络,红线通脉。”顾微尘将三根针并排插在裤腰上,“你贴地听着,震波弱一分,便喊我。”

  陶知跪在地砖上,耳朵几乎要贴到青石板。

  第一针落下时,她听见地下传来“咔”的轻响,像冰面裂开条细缝。

  顾微尘的指尖渗出一滴血,混着黑麻线扎进裤腿——那是左膝盖的位置,对应焦林南麓的岩层。

  陶知睁大眼睛,地息里那团乱麻似的震颤,竟真顺着针脚的方向,往南麓散了些。

  第二针换了白线。

  顾微尘的手腕转了个圈,针脚在裤腿上绕出回环,像春溪绕石。

  陶知的耳朵贴得更紧了,地息里的急喘突然慢下来,像有人顺着绕线的节奏,轻轻拍着幼兽的背。

  第三针是红丝线。

  顾微尘捏着针的手微微发颤,陶知这才发现她指尖的血珠已渗了七八个,在布面上晕开小红点,倒像朵开败的梅花。

  针落下时,她挑了双股线,在裤腿内侧的接缝处轻轻一挑——那是陶知去年砍柴时划破的,她总说这道伤补不好,没想到顾微尘竟记着。

  地下突然传来“嗡”的长鸣。

  陶知差点撞上门框,她看见地缝里渗出淡青色的光,像极了顾微尘补古画时,颜料在宣纸上晕开的样子。

  震动的频率开始和针脚同步:直线落针时,岩层“咔嚓”释放应力;回环绕线时,地气“呼呼”流转;双股挑线时,断裂的青痕“嘶啦”弥合。

  “七十二针!”陶知数到最后一针时,声音都在抖。

  顾微尘的针尾垂着最后一截红丝线,在夜风里晃。

  地下的震颤彻底平息了,连灶上的水碗都静得像面镜子。

  那条青布裤腿在月光下泛着淡金色,经纬间的光丝若隐若现,竟和陶知在归途阵图上见过的地络一模一样。

  次日清晨,陶知在顾微尘的案头发现张草纸。

  上面画着三种针法,旁边用小楷写着:“昔年执尘者以金针引山河气机,后世误作神术,遂失其本。

  其实不过——哪里绷得紧,就往哪松一针。“

  她的眼眶突然热了。

  幼时母亲哄她睡觉时,总爱拿缝衣针在她背上游走,说“针脚稳了,心也就静了”。

  原来顾微尘的针,从来不是缝衣针,是缝天缝地的针。

  黄昏时,陶知跟着顾微尘去了村东的菜畦。

  新栽的菜苗才冒芽,嫩得像小巴掌。

  顾微尘蹲在苗边,将那条缝好的裤腿撕了一角,埋进土里。

  陶知这才注意到她怀里的布包:磨坏的铁镐碎片、补过的碗碴、穿烂的鞋底碎布,全是村里最寻常的旧物。

  “它要长大,得知道疼是从哪儿来的。”顾微尘将碎布轻轻按进土里,“就像你小时候摔了跤,要看看地上的石头,才记得绕着走。”

  夜风拂过,新苗的叶片突然泛起金光。

  陶知眯起眼,看见叶片脉络里有光在游走,竟在空中投下道虚影——是根正在穿线的骨针,悬在天地之间,像枚无声的印章。

  “霜降快到了。”顾微尘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晨雾重的时候,多留意院里的陶瓮。”

  陶知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昨夜月光下的裤腿。

  那些经纬光丝里,似乎藏着更幽深的纹路,像极了梅树的菌丝、檐角的蛛网,还有...她突然顿住——昨夜顾微尘缝补时,檐角的蛛网是不是也跟着针脚在颤?

  山风卷着秋虫的鸣唱掠过,陶知摸了摸怀里的草纸。

  远处传来张婶的呼唤,说灶上的陶瓮不知怎的,比往日多了层雾气。

  她望着渐沉的夕阳,忽然觉得这村子里的旧物,都像被顾微尘的针挑开了层纱,露出些从前看不见的、活的东西。

  霜降那日的晨雾,来得比往年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