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连日积压的阴云终于化作实质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向山峦。
顾微尘将新制成的“双器叠引”陶碗置于简陋的窗台上,屏息凝神,仔细观测着碗中那团微光的留存时长。
这是她耗费数日心血的成果,也是她在这绝境中唯一的希望。
然而,就在她注视的瞬间,天地间的气压似乎骤然降低,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扼住了呼吸。
周遭的灵气,平日里温顺如溪流,此刻却像被投入滚油的沸水,疯狂地躁动起来。
碗中那团原本稳定的光晕猛地一颤,剧烈波动,光芒明灭不定,仅仅维持了三息,便“噗”地一声彻底溃散。
一股灼热的气流沿着她与陶碗之间无形的联系逆冲而回,瞬间窜入经脉,带来一阵针扎般的刺痛。
顾微尘闷哼一声,脸色更白了几分。
她捂着胸口,强行压下翻涌的气血,目光中却不见沮丧,反而透出一丝明悟。
成了,却又没完全成。
这“灵纹陶器”确实能聚气存气,却缺少最关键的“稳频”之能。
它就像一只未经校准的劣质钟表,在风平浪静时尚能勉强走动,一旦遭遇外界的剧烈扰动,便会立刻指针乱摆,彻底失灵。
她的目光从失效的陶碗上移开,缓缓投向对面墙壁上那副用木炭精心描绘的人体经络图。
那图线虽然粗糙,却精准地标示出了每一处关键穴窍。
她的视线最终定格在胸前正中线,那条连接“膻中”与“神阙”的笔直墨线上。
此乃任脉之要冲,人体气机升降沉浮的总枢纽。
若能在此处,在陶碗的对应位置,设下一道缓冲的纹路,是否就能像水坝的泄洪渠一样,化解掉外界灵气的狂暴冲击?
念头一起,便再难遏制。
她当即起身,毫不犹豫地将那只尚有余温的陶碗摔碎,拆解研究。
她要在陶碗内壁,加刻一道螺旋状的缓流纹。
这灵感源自她在陈樵留下的杂记中看到的古陶“导水渠”结构,以迂回曲折的物理路径,强行延长灵气的滞留时间,消磨其暴戾之气。
然而,想法美好,现实却残酷。
第一次烧制,陶碗在窑中便因黏土收缩不均而炸裂。
第二次,她调整了火候,碗身却在冷却时崩开一道口子。
第三次,碗是成形了,但内壁的螺旋纹却在高温下扭曲变形,彻底失去了作用。
一连三次的失败,让她本就枯竭的精力雪上加霜。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目光无意间瞥到了墙角那张被她反复摩挲的,陈樵留下的山川地理图。
图纸的背面,似乎曾被什么药汁浸泡过,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痕。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
她用小刀小心翼翼地从图纸背面刮下一些干结的药汁粉末,将其与陶土混合。
她不知道这是什么,只当是死马当活马医。
第四次开窑,一抹温润的土褐色光泽映入眼帘。
新碗成了!
内壁的螺旋纹路清晰流畅,宛如夜空中的星轨盘旋不息。
她迫不及待地注入一丝灵气,碗中光晕亮起,顺着螺旋纹路缓缓流转,光芒柔和而坚韧。
一息,两息……五息!
光晕依旧稳定,丝毫没有溃散的迹象!
成功了!
她不知道的是,那药汁中恰好含有微量的“定心藤”成分,这种奇特的植物本身就具有凝神静气、增强材料稳定性的奇效,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稳频”之物。
当夜,瓢泼大雨如约而至,豆大的雨点砸在茅屋顶上,噼啪作响。
黑沉沉的山谷中,滚雷如巨兽咆哮,一道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幕,将天地照得忽明忽暗。
村西头的赵三此刻正烦躁到了极点。
连日的阴雨让他无法进山狩猎,家中早已断粮,婆娘的抱怨和孩子的哭闹像锥子一样扎着他的心。
借着酒劲,他带着两个同样穷困潦倒的村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穿行。
忽然,他瞥见顾微尘那破败的茅屋里,竟有一星微弱的光亮从窗缝透出。
“妈的!”赵三眼珠子瞬间红了,“这贱婢居然还能引气修行?定是偷藏了陈樵留下的灵药!”嫉妒与饥饿的怒火瞬间吞噬了他的理智。
他大步流星地冲过去,根本不顾屋前泥泞,“砰”的一声,一脚踹开了那扇本就摇摇欲坠的木门。
门板倒塌,裹挟着冰冷的雨水和烂泥灌入屋内,瞬间将干燥的地面变成一片泥浆。
屋内的光亮应声而动,却并未熄灭。
顾微尘依旧盘坐在草席上,并未起身。
面对闯入的三个恶汉,她只是平静地将那只新烧成的陶碗轻轻放置在胸前膻中穴的位置,而后缓缓闭上了双眼。
刹那间,奇妙的一幕发生了。
碗中那团螺旋流转的光晕,仿佛与她的呼吸融为一体,随着她胸口的起伏,形成了一种稳定而强大的节律。
屋外雷声炸裂,电光闪烁,碗中的光晕却如磐石般纹丝不动,宛如一颗在风暴中沉稳跳动的心脏。
赵三被这诡异的景象震慑了一瞬,但腹中的饥火很快压倒了惊疑。
他嘶吼着:“装神弄鬼!把东西交出来!”说着便朝顾微尘扑去。
可他刚迈出一步,脚下被雨水浸透的烂泥地猛地一滑,整个人狼狈不堪地摔倒在泥水里,溅了满身污秽。
恼羞成怒之下,赵三从腰间拔出了锋利的猎刀,凶光毕露地从地上爬起,一步步逼近。
“我先毁了你的宝贝,再看你……”他的话音戛然而止。
因为顾微尘,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的眼神平静如深潭,没有一丝波澜。
只见她抬起手掌,掌心那与生俱来的残缺灵纹悄然浮现,竟与胸前碗中的光路遥相呼应。
下一刻,赵三看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
屋外倾盆的雨滴,在进入茅屋的瞬间,竟像是被无形的丝线牵引,在空中凝成一条条晶莹的水线,不再笔直坠落,而是沿着一道玄奥的螺旋轨迹,缓缓盘旋而下——那轨迹,赫然与陶碗内壁的纹路一模一样!
这不是灵力外放的威压,这是一种……一种近乎于“道”的精妙掌控!
她竟将漫天雨水,当成了她演示灵气轨迹的示踪剂!
赵三浑身剧震,握刀的手臂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刀尖嗡嗡作响。
他心中的暴虐与贪婪,在这一刻被一种更深沉的恐惧所取代。
只听顾微尘清冷的声音在寂静的屋内响起,清晰地传入他的耳中:“你酒色过度,体内浊气淤塞已至心包经。今夜再动肝火,气血攻心,明日此时,必会心悸昏厥,神仙难救。”话音落下,她掌心灵纹隐去,胸前碗中的光团也顺着她的呼吸,被尽数收回经脉。
屋内,重归伸手不见五指的昏暗。
赵三僵立在原地,冰冷的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已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冷汗。
他死死地盯着黑暗中那个模糊的轮廓,良久,终究没敢再说一个字,默默地转身,带着同样惊骇的同伴,跌跌撞撞地消失在狂风暴雨之中。
雨歇天明,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
顾微尘拿起胸前的陶碗,发现碗底裂开了一道发丝般的细纹。
昨夜与天地雷霆共振,终究还是超出了这只初生陶碗的承受极限。
她正思索着如何修补,眼角余光忽然瞥见门缝下,似乎又被塞进来了什么东西。
她疑惑地走过去,俯身捡起。
那是一块旧陶片的残片,边缘有烧焦的痕迹,内壁沾满了干涸的泥土,刻痕模糊。
她打来清水,小心翼翼地将其洗净。
当泥土褪去,露出内壁真正的纹路时,她的呼吸猛地一滞。
那残片上,赫然刻着一道螺旋状的纹路,其走向与自己苦心钻研出的缓流纹惊人地相似,只是线条更为古拙,意境更为深远。
而在螺旋纹的末端,一个清晰的、用利器刻下的“陈”字,深深地烙印在陶土之中。
顾微尘的心脏猛地一跳,她霍然抬头,望向远处雨后初晴的山口。
天边的晨雾中,一个熟悉又高大的身影,正背着行囊,缓缓没入青翠的林海深处,一如他当年悄然出现时那样。
她捏紧了手中的陶片,那古拙的刻痕仿佛还带着一丝遥远的温度。
她低声呢喃,像是在问那远去的身影,又像是在对自己说:“原来……你也在修这条路。”旧陶片上那古朴的纹路,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过往,而那个“陈”字,更像是一把钥匙,即将开启一扇她从未触及过的大门。
顾微尘将新制成的“双器叠引”陶碗置于简陋的窗台上,屏息凝神,仔细观测着碗中那团微光的留存时长。
这是她耗费数日心血的成果,也是她在这绝境中唯一的希望。
然而,就在她注视的瞬间,天地间的气压似乎骤然降低,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扼住了呼吸。
周遭的灵气,平日里温顺如溪流,此刻却像被投入滚油的沸水,疯狂地躁动起来。
碗中那团原本稳定的光晕猛地一颤,剧烈波动,光芒明灭不定,仅仅维持了三息,便“噗”地一声彻底溃散。
一股灼热的气流沿着她与陶碗之间无形的联系逆冲而回,瞬间窜入经脉,带来一阵针扎般的刺痛。
顾微尘闷哼一声,脸色更白了几分。
她捂着胸口,强行压下翻涌的气血,目光中却不见沮丧,反而透出一丝明悟。
成了,却又没完全成。
这“灵纹陶器”确实能聚气存气,却缺少最关键的“稳频”之能。
它就像一只未经校准的劣质钟表,在风平浪静时尚能勉强走动,一旦遭遇外界的剧烈扰动,便会立刻指针乱摆,彻底失灵。
她的目光从失效的陶碗上移开,缓缓投向对面墙壁上那副用木炭精心描绘的人体经络图。
那图线虽然粗糙,却精准地标示出了每一处关键穴窍。
她的视线最终定格在胸前正中线,那条连接“膻中”与“神阙”的笔直墨线上。
此乃任脉之要冲,人体气机升降沉浮的总枢纽。
若能在此处,在陶碗的对应位置,设下一道缓冲的纹路,是否就能像水坝的泄洪渠一样,化解掉外界灵气的狂暴冲击?
念头一起,便再难遏制。
她当即起身,毫不犹豫地将那只尚有余温的陶碗摔碎,拆解研究。
她要在陶碗内壁,加刻一道螺旋状的缓流纹。
这灵感源自她在陈樵留下的杂记中看到的古陶“导水渠”结构,以迂回曲折的物理路径,强行延长灵气的滞留时间,消磨其暴戾之气。
然而,想法美好,现实却残酷。
第一次烧制,陶碗在窑中便因黏土收缩不均而炸裂。
第二次,她调整了火候,碗身却在冷却时崩开一道口子。
第三次,碗是成形了,但内壁的螺旋纹却在高温下扭曲变形,彻底失去了作用。
一连三次的失败,让她本就枯竭的精力雪上加霜。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目光无意间瞥到了墙角那张被她反复摩挲的,陈樵留下的山川地理图。
图纸的背面,似乎曾被什么药汁浸泡过,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痕。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
她用小刀小心翼翼地从图纸背面刮下一些干结的药汁粉末,将其与陶土混合。
她不知道这是什么,只当是死马当活马医。
第四次开窑,一抹温润的土褐色光泽映入眼帘。
新碗成了!
内壁的螺旋纹路清晰流畅,宛如夜空中的星轨盘旋不息。
她迫不及待地注入一丝灵气,碗中光晕亮起,顺着螺旋纹路缓缓流转,光芒柔和而坚韧。
一息,两息……五息!
光晕依旧稳定,丝毫没有溃散的迹象!
成功了!
她不知道的是,那药汁中恰好含有微量的“定心藤”成分,这种奇特的植物本身就具有凝神静气、增强材料稳定性的奇效,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稳频”之物。
当夜,瓢泼大雨如约而至,豆大的雨点砸在茅屋顶上,噼啪作响。
黑沉沉的山谷中,滚雷如巨兽咆哮,一道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幕,将天地照得忽明忽暗。
村西头的赵三此刻正烦躁到了极点。
连日的阴雨让他无法进山狩猎,家中早已断粮,婆娘的抱怨和孩子的哭闹像锥子一样扎着他的心。
借着酒劲,他带着两个同样穷困潦倒的村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穿行。
忽然,他瞥见顾微尘那破败的茅屋里,竟有一星微弱的光亮从窗缝透出。
“妈的!”赵三眼珠子瞬间红了,“这贱婢居然还能引气修行?定是偷藏了陈樵留下的灵药!”嫉妒与饥饿的怒火瞬间吞噬了他的理智。
他大步流星地冲过去,根本不顾屋前泥泞,“砰”的一声,一脚踹开了那扇本就摇摇欲坠的木门。
门板倒塌,裹挟着冰冷的雨水和烂泥灌入屋内,瞬间将干燥的地面变成一片泥浆。
屋内的光亮应声而动,却并未熄灭。
顾微尘依旧盘坐在草席上,并未起身。
面对闯入的三个恶汉,她只是平静地将那只新烧成的陶碗轻轻放置在胸前膻中穴的位置,而后缓缓闭上了双眼。
刹那间,奇妙的一幕发生了。
碗中那团螺旋流转的光晕,仿佛与她的呼吸融为一体,随着她胸口的起伏,形成了一种稳定而强大的节律。
屋外雷声炸裂,电光闪烁,碗中的光晕却如磐石般纹丝不动,宛如一颗在风暴中沉稳跳动的心脏。
赵三被这诡异的景象震慑了一瞬,但腹中的饥火很快压倒了惊疑。
他嘶吼着:“装神弄鬼!把东西交出来!”说着便朝顾微尘扑去。
可他刚迈出一步,脚下被雨水浸透的烂泥地猛地一滑,整个人狼狈不堪地摔倒在泥水里,溅了满身污秽。
恼羞成怒之下,赵三从腰间拔出了锋利的猎刀,凶光毕露地从地上爬起,一步步逼近。
“我先毁了你的宝贝,再看你……”他的话音戛然而止。
因为顾微尘,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的眼神平静如深潭,没有一丝波澜。
只见她抬起手掌,掌心那与生俱来的残缺灵纹悄然浮现,竟与胸前碗中的光路遥相呼应。
下一刻,赵三看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
屋外倾盆的雨滴,在进入茅屋的瞬间,竟像是被无形的丝线牵引,在空中凝成一条条晶莹的水线,不再笔直坠落,而是沿着一道玄奥的螺旋轨迹,缓缓盘旋而下——那轨迹,赫然与陶碗内壁的纹路一模一样!
这不是灵力外放的威压,这是一种……一种近乎于“道”的精妙掌控!
她竟将漫天雨水,当成了她演示灵气轨迹的示踪剂!
赵三浑身剧震,握刀的手臂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刀尖嗡嗡作响。
他心中的暴虐与贪婪,在这一刻被一种更深沉的恐惧所取代。
只听顾微尘清冷的声音在寂静的屋内响起,清晰地传入他的耳中:“你酒色过度,体内浊气淤塞已至心包经。今夜再动肝火,气血攻心,明日此时,必会心悸昏厥,神仙难救。”话音落下,她掌心灵纹隐去,胸前碗中的光团也顺着她的呼吸,被尽数收回经脉。
屋内,重归伸手不见五指的昏暗。
赵三僵立在原地,冰冷的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已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冷汗。
他死死地盯着黑暗中那个模糊的轮廓,良久,终究没敢再说一个字,默默地转身,带着同样惊骇的同伴,跌跌撞撞地消失在狂风暴雨之中。
雨歇天明,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
顾微尘拿起胸前的陶碗,发现碗底裂开了一道发丝般的细纹。
昨夜与天地雷霆共振,终究还是超出了这只初生陶碗的承受极限。
她正思索着如何修补,眼角余光忽然瞥见门缝下,似乎又被塞进来了什么东西。
她疑惑地走过去,俯身捡起。
那是一块旧陶片的残片,边缘有烧焦的痕迹,内壁沾满了干涸的泥土,刻痕模糊。
她打来清水,小心翼翼地将其洗净。
当泥土褪去,露出内壁真正的纹路时,她的呼吸猛地一滞。
那残片上,赫然刻着一道螺旋状的纹路,其走向与自己苦心钻研出的缓流纹惊人地相似,只是线条更为古拙,意境更为深远。
而在螺旋纹的末端,一个清晰的、用利器刻下的“陈”字,深深地烙印在陶土之中。
顾微尘的心脏猛地一跳,她霍然抬头,望向远处雨后初晴的山口。
天边的晨雾中,一个熟悉又高大的身影,正背着行囊,缓缓没入青翠的林海深处,一如他当年悄然出现时那样。
她捏紧了手中的陶片,那古拙的刻痕仿佛还带着一丝遥远的温度。
她低声呢喃,像是在问那远去的身影,又像是在对自己说:“原来……你也在修这条路。”旧陶片上那古朴的纹路,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过往,而那个“陈”字,更像是一把钥匙,即将开启一扇她从未触及过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