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思虑后,冯慧慧抬起头,眼神变得异常坚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辛老师,我想去风晚映画那边!”
黑色丝绸口罩之下,苏晚星的唇角几不可察地微微勾起。冯慧慧的选择,正在她的预料之中。这份不甘于安稳、渴望探索的劲头,正是风晚映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鲜血液。
“很好。”苏晚星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的暖意。
她随即话锋一转,谈起了对元老级成员王美琳和黄娜的安排:“美琳和黄娜,她们本来就有基础,又经过第一期小班课的打磨,加上这段时间大量的实操锻炼,已经通过了我的中级化妆师考核。她们的能力足以独当一面。”
她看着冯慧慧,清晰地告知决定:“所以,我打算任命王美琳为云裳婚纱那边的妆造主管,黄娜为风晚映画这边的妆造主管。”
冯慧慧专注地听着,脸上没有嫉妒,只有认真。
辛晚江继续道:“在我无暇分身的时候,她们需要代我管理日常事务,做出必要的决定。当然,作为主管和前辈,她们还有一个重要责任——承担起带领第二期新人快速上手、融入工作的职责。”
她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关键,“相应的,她们的薪资也会比单纯做化妆师有上浮。”
这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会亲力亲为所有事务的体现。
苏晚星这样的安排精妙之处在于,它无形中在王美琳和黄娜之间,乃至她们所代表的云裳与风晚两大业务板块之间,埋下了一种良性的竞争种子。
究竟哪边的选择更好?哪边的团队能做出更亮眼的成绩?
她们会为了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也为了带好分配到自己麾下的二期学员,而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开拓局面。
听到同期的王美琳和黄娜被委以主管重任,冯慧慧心中坦然,并无芥蒂。
她只是敏锐地察觉到,辛老师既然特意询问自己的规划,必然对自己也有安排。她索性直接问道:“辛老师,那……我过去之后,具体负责什么呢?”
苏晚星口罩上方露出的眉眼弯了弯,似乎在笑:“你以后的角色,除了正常的化妆工作外,”
她看着冯慧慧的眼睛,清晰地给出定位,“更像是我的助理。你的重心在风晚映画这边,协助黄娜,也协助我处理一些事务。同时,云裳那边的业务发展情况和客户评价反馈,你也要定期留意,汇总给我。”
冯慧慧心思并不愚钝,稍加思索,便明白了辛老师的深意。
辛老师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虽然她不知道是什么)需要投入精力,不可能时刻盯着日益壮大的“晚江妆造”团队。
而她和王美琳、黄娜三人,恰好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王美琳坐镇云裳,黄娜开拓风晚,而她作为辛老师的“眼睛”和“纽带”,既能扎根风晚协助黄娜,又能兼顾云裳动向,及时反馈。
这种安排,无形中形成了三方协作又相互制衡的管理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因辛老师暂时无法全力投入而可能出现的纰漏。
想通这一层,冯慧慧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惊叹。这位戴着口罩、年轻得过分却气场沉稳的辛老师,其思虑之深远、布局之精妙,远超她的想象。
她用力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辛老师!您放心,我一定做好!”语气里充满了被信任的激动和跃跃欲试的决心。
下午回家的路上,苏晚星裹紧了围巾,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元旦晚会为林婉莹救场、画出那惊鸿一瞥的“青竹妆”仿佛还是昨天的事,转眼间,日历已经翻到了腊月二十八,年关近在眼前了。
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拐去了李婶的小卖部。她摘下了标志性的黑色丝绸口罩,小心地揣进口袋里——在熟悉的小店附近,她不必时刻维持“辛晚江”的神秘感。
她需要给陈芳打个电话,确认一下那件事的计划安排。
在2000年初,手机还是稀罕物,寻常百姓家装得起固定电话的也还不多。
像李婶这样开着小卖部、兼营公用电话的,就成了街坊邻居的“信息驿站”。打一次市内电话几毛钱,打长途贵些,但比起装电话的初装费和月租费,对偶尔需要联系外地的人来说,依然是经济实惠的选择。
苏晚星现在手头宽裕了,这几毛钱的话费自然不在话下。
想着临近年关,不少外地打工的人已经返乡,云江本地有条件的人家也陆续装上了固话,李婶这里的公用电话应该不会像平时那么紧俏了。
没想到,她刚走到小卖部门口,就看见里面有人正占着电话。
苏晚星也不急,熟门熟路地走到挂满杂志的书架前,取下了最新一期的《瑞丽》,又顺手拿了一份当天的报纸,走到柜台前付钱。
这一个月来,苏晚星几乎天天光顾,买报纸杂志从不落空,李婶对她印象极好,每次结账都是笑盈盈的,透着熟稔的亲热。
付完钱,李婶一转头看向还在打电话的人,脸上的笑容立刻收了起来,换上了一副明显不耐烦的神情,声音也拔高了:“张翠花!你快点成不成?别人还等着用电话呢!”
李婶内心OS:又是这个占便宜没够的!别人打电话要么付钱,要么顺手买点东西,老娘也就算了。就她张翠花,脸皮比城墙拐弯还厚!打电话从不付钱,她家那小崽子小宝来吵着要零食,她才抠抠搜搜地掏几个钢镚儿,还总想耍花招!上回小宝闹着要吃果丹皮,她倒好,腆着脸教小宝:“小宝,快喊李婶好!李婶一高兴就给你啦!” 老娘当时也是心软,想着孩子可怜巴巴的,就把果丹皮递过去了。结果呢?这老娘们拉着小宝的手冲我挥挥,来了句“谢谢李婶,李婶真好!”,说完扭头就走!嘿!合着老娘白送她一包果丹皮还落个“真好”?这便宜占得,真叫一个炉火纯青!
苏晚星这才注意到,打电话的正是同院的张翠花。
张翠花正沉浸在通话里,被李婶一吼,不耐烦地翻了个白眼,对着话筒敷衍道:“知道了知道了!催什么催!马上就好!”
黑色丝绸口罩之下,苏晚星的唇角几不可察地微微勾起。冯慧慧的选择,正在她的预料之中。这份不甘于安稳、渴望探索的劲头,正是风晚映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鲜血液。
“很好。”苏晚星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的暖意。
她随即话锋一转,谈起了对元老级成员王美琳和黄娜的安排:“美琳和黄娜,她们本来就有基础,又经过第一期小班课的打磨,加上这段时间大量的实操锻炼,已经通过了我的中级化妆师考核。她们的能力足以独当一面。”
她看着冯慧慧,清晰地告知决定:“所以,我打算任命王美琳为云裳婚纱那边的妆造主管,黄娜为风晚映画这边的妆造主管。”
冯慧慧专注地听着,脸上没有嫉妒,只有认真。
辛晚江继续道:“在我无暇分身的时候,她们需要代我管理日常事务,做出必要的决定。当然,作为主管和前辈,她们还有一个重要责任——承担起带领第二期新人快速上手、融入工作的职责。”
她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关键,“相应的,她们的薪资也会比单纯做化妆师有上浮。”
这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会亲力亲为所有事务的体现。
苏晚星这样的安排精妙之处在于,它无形中在王美琳和黄娜之间,乃至她们所代表的云裳与风晚两大业务板块之间,埋下了一种良性的竞争种子。
究竟哪边的选择更好?哪边的团队能做出更亮眼的成绩?
她们会为了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也为了带好分配到自己麾下的二期学员,而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开拓局面。
听到同期的王美琳和黄娜被委以主管重任,冯慧慧心中坦然,并无芥蒂。
她只是敏锐地察觉到,辛老师既然特意询问自己的规划,必然对自己也有安排。她索性直接问道:“辛老师,那……我过去之后,具体负责什么呢?”
苏晚星口罩上方露出的眉眼弯了弯,似乎在笑:“你以后的角色,除了正常的化妆工作外,”
她看着冯慧慧的眼睛,清晰地给出定位,“更像是我的助理。你的重心在风晚映画这边,协助黄娜,也协助我处理一些事务。同时,云裳那边的业务发展情况和客户评价反馈,你也要定期留意,汇总给我。”
冯慧慧心思并不愚钝,稍加思索,便明白了辛老师的深意。
辛老师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虽然她不知道是什么)需要投入精力,不可能时刻盯着日益壮大的“晚江妆造”团队。
而她和王美琳、黄娜三人,恰好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王美琳坐镇云裳,黄娜开拓风晚,而她作为辛老师的“眼睛”和“纽带”,既能扎根风晚协助黄娜,又能兼顾云裳动向,及时反馈。
这种安排,无形中形成了三方协作又相互制衡的管理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因辛老师暂时无法全力投入而可能出现的纰漏。
想通这一层,冯慧慧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惊叹。这位戴着口罩、年轻得过分却气场沉稳的辛老师,其思虑之深远、布局之精妙,远超她的想象。
她用力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辛老师!您放心,我一定做好!”语气里充满了被信任的激动和跃跃欲试的决心。
下午回家的路上,苏晚星裹紧了围巾,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元旦晚会为林婉莹救场、画出那惊鸿一瞥的“青竹妆”仿佛还是昨天的事,转眼间,日历已经翻到了腊月二十八,年关近在眼前了。
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拐去了李婶的小卖部。她摘下了标志性的黑色丝绸口罩,小心地揣进口袋里——在熟悉的小店附近,她不必时刻维持“辛晚江”的神秘感。
她需要给陈芳打个电话,确认一下那件事的计划安排。
在2000年初,手机还是稀罕物,寻常百姓家装得起固定电话的也还不多。
像李婶这样开着小卖部、兼营公用电话的,就成了街坊邻居的“信息驿站”。打一次市内电话几毛钱,打长途贵些,但比起装电话的初装费和月租费,对偶尔需要联系外地的人来说,依然是经济实惠的选择。
苏晚星现在手头宽裕了,这几毛钱的话费自然不在话下。
想着临近年关,不少外地打工的人已经返乡,云江本地有条件的人家也陆续装上了固话,李婶这里的公用电话应该不会像平时那么紧俏了。
没想到,她刚走到小卖部门口,就看见里面有人正占着电话。
苏晚星也不急,熟门熟路地走到挂满杂志的书架前,取下了最新一期的《瑞丽》,又顺手拿了一份当天的报纸,走到柜台前付钱。
这一个月来,苏晚星几乎天天光顾,买报纸杂志从不落空,李婶对她印象极好,每次结账都是笑盈盈的,透着熟稔的亲热。
付完钱,李婶一转头看向还在打电话的人,脸上的笑容立刻收了起来,换上了一副明显不耐烦的神情,声音也拔高了:“张翠花!你快点成不成?别人还等着用电话呢!”
李婶内心OS:又是这个占便宜没够的!别人打电话要么付钱,要么顺手买点东西,老娘也就算了。就她张翠花,脸皮比城墙拐弯还厚!打电话从不付钱,她家那小崽子小宝来吵着要零食,她才抠抠搜搜地掏几个钢镚儿,还总想耍花招!上回小宝闹着要吃果丹皮,她倒好,腆着脸教小宝:“小宝,快喊李婶好!李婶一高兴就给你啦!” 老娘当时也是心软,想着孩子可怜巴巴的,就把果丹皮递过去了。结果呢?这老娘们拉着小宝的手冲我挥挥,来了句“谢谢李婶,李婶真好!”,说完扭头就走!嘿!合着老娘白送她一包果丹皮还落个“真好”?这便宜占得,真叫一个炉火纯青!
苏晚星这才注意到,打电话的正是同院的张翠花。
张翠花正沉浸在通话里,被李婶一吼,不耐烦地翻了个白眼,对着话筒敷衍道:“知道了知道了!催什么催!马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