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酷暑的炎热不减,连柏油路面都蒸腾着扭曲的热浪。
苏晚星特意向董文丽请了一天假,陪母亲江月英去赴小姨江秀梅的约。
地点选在一家环境尚可的中档餐馆包间。
江秀梅带着女儿陈小雨早早到了,她烫了时兴的卷发,穿着新买的印花连衣裙,脸上扑着粉,整个人透着刻意打扮过的精致。
陈小雨则穿着亮片小背心和紧身踩脚裤,头发扎得高高的,嘴上涂得唇彩颜色显得过于成熟甚至有几分老气——在苏晚星如今看来,这审美实在有些用力过猛,带着点城乡结合部的土气热闹。
让江月英都没想到的是,江秀梅的婆婆,那位穿着深色绸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刘老太太,也端坐在主位上。
苏晚星对这位刘老太太印象深刻。
前世为了感谢牵线插班读书的事情,也有这场家宴,同样刘老太太不请自来,然后……
想到这里,苏晚星的眼中闪过几分嘲意
“妈听说我要和姐姐外甥女吃饭,非要一起来热闹热闹。”江秀梅脸上笑容有点僵,解释道,眼神瞟向姐姐,带着一丝无奈。
“月英啊,好久不见了。”刘老太太端起茶杯,慢悠悠呷了一口
她脸上挂着长辈得体的微笑,眼神却像探照灯似的在江月英和苏晚星身上扫过,“秀梅总念叨你们娘俩不容易,大老远从外地来云江讨生活。这地方开销大吧?住得还习惯吗?”话语里的“外地”和“不容易”被她咬得格外清晰。
江月英局促地搓着手,挤出笑容:“还…还行,谢谢您关心。”
江秀梅赶紧打岔,开始她的保留节目:“姐,晚星,你们看小雨这身,新买的!百货大楼最新款!还有这头发,专门去‘丽人’做的,花了我小半个月工资呢!我们小雨就是会打扮,将来准能找个好人家!”她一边说,一边得意地抚平女儿衣服上不存在的褶皱。
陈小雨挺了挺胸脯,很享受母亲的吹捧。少女的虚荣心,让她刻意地观察苏晚星的神情,却没有她料想的艳羡和嫉妒,让她有几分失落。
想着奶奶和爸爸都说他们一家是乡下土包子,陈小雨安慰自己——一定是土包子不懂打扮和欣赏。
苏晚星只是淡淡笑了笑,没接话。
前世那种艳羡和自卑早已荡然无存,只觉得眼前的表妹像只花枝招展却不知方向的小孔雀。
刘老太太放下茶杯,嘴角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女孩子嘛,干干净净、本本分分就好。打扮太过了,容易招是非。像我们小雨这样,家里条件好,怎么打扮都行。月英啊,你们家晚星……”
她目光又落到苏晚星素净的白T恤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上,语气带着点“语重心长”的惋惜,“朴素点也好,省心。就是这学习……听说刚来插班?能跟上吗?别太勉强孩子。”
这看似关心,实则句句戳在江月英的软肋上——外地、穷、孩子学习可能跟不上。江月英脸涨得通红,嘴唇翕动着,却不敢反驳长辈,更怕让夹在中间的妹妹难做。
江秀梅脸上的得意也淡了,眉头微蹙,显然对婆婆这样“敲打”自己姐姐感到不自在,没忍住说:“晚星这孩子成绩还是挺好的……”
她话没说完,就又被刘老太太打断,“之前是之前,你们棉州那小地方,学习竞争压力小,我们云江这边可不一样。”
桌上的气氛顿时尴尬起来。
这时,服务员端上来一道清蒸鱼,鱼身银亮,香气扑鼻。
哎哟,这鲥鱼可不便宜!”江秀梅立刻找到了转移话题的机会,指着鱼对江月英说,“姐你尝尝!这季节吃鲥鱼最鲜了,云江本地人就好这口!”
刘老太太也矜持地点点头:“嗯,是还不错。”带着点本地人的优越感。
一直沉默的苏晚星,拿起公筷,姿态自然地给母亲夹了一块鱼腹肉。然后,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刘老太太和小姨,声音清晰悦耳,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从容:
“小姨说得对,这鲥鱼确实好。不过,我们云江这道清蒸鲥鱼能出名,倒不全是因为鱼本身金贵。主要在于做法和时节讲究。”
她顿了顿,在众人有些讶异的目光中,继续娓娓道来:“古时候,这鲥鱼洄游到我们云江一带产卵,肉质最为肥美丰腴。渔民捕捞后,讲究‘出水即烹’,用最简单的清蒸,佐以少许火腿、冬菇提鲜,最大程度保留其原味。而且,蒸的火候极为关键,差一分则生,过一分则柴。所以才有‘宁吃鲥鱼一口鲜,不吃他鱼一桌筵’的老话。现在养殖的多了,但能蒸出这种恰到好处火候和原汁原味的,倒也不算多见。”
她语气平和,条理清晰,不仅点出了鱼的珍贵,更道出了这道菜背后的饮食文化和烹饪精髓。
一番话,瞬间让江秀梅单纯夸“贵”的炫耀显得浅薄,更衬得刘老太太那点“本地人优越感”有些上不得台面。
包间里一时安静下来。刘老太太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端着茶杯的手悬在半空。江秀梅则是惊讶地看着自己这个印象中有些土气、内向的外甥女,仿佛第一次认识她。陈小雨更是听得一愣一愣的,完全没想到吃个鱼还有这么多讲究。
江月英看着侃侃而谈、落落大方的女儿,眼眶有些发热,腰杆不自觉地挺直了些。
“咳,”刘老太太有些尴尬地清了清嗓子,放下茶杯,生硬地转了话题,“……懂得还挺多。吃饭,吃饭吧。”
这顿饭的后半程,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刘老太太不再刻意“关心”,江秀梅的炫耀也偃旗息鼓了不少,只是眼神时不时复杂地瞟向苏晚星。江月英则默默地给女儿夹菜,心里充满了难言的骄傲。
苏晚星安静地吃着饭,偶尔回答一两句小姨关于学校的问题,态度礼貌而疏离。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今天这场小小的反击,不过是让某些人知道,她和母亲,并非可以随意拿捏、轻视的。真正的路,还长着呢。
苏晚星特意向董文丽请了一天假,陪母亲江月英去赴小姨江秀梅的约。
地点选在一家环境尚可的中档餐馆包间。
江秀梅带着女儿陈小雨早早到了,她烫了时兴的卷发,穿着新买的印花连衣裙,脸上扑着粉,整个人透着刻意打扮过的精致。
陈小雨则穿着亮片小背心和紧身踩脚裤,头发扎得高高的,嘴上涂得唇彩颜色显得过于成熟甚至有几分老气——在苏晚星如今看来,这审美实在有些用力过猛,带着点城乡结合部的土气热闹。
让江月英都没想到的是,江秀梅的婆婆,那位穿着深色绸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刘老太太,也端坐在主位上。
苏晚星对这位刘老太太印象深刻。
前世为了感谢牵线插班读书的事情,也有这场家宴,同样刘老太太不请自来,然后……
想到这里,苏晚星的眼中闪过几分嘲意
“妈听说我要和姐姐外甥女吃饭,非要一起来热闹热闹。”江秀梅脸上笑容有点僵,解释道,眼神瞟向姐姐,带着一丝无奈。
“月英啊,好久不见了。”刘老太太端起茶杯,慢悠悠呷了一口
她脸上挂着长辈得体的微笑,眼神却像探照灯似的在江月英和苏晚星身上扫过,“秀梅总念叨你们娘俩不容易,大老远从外地来云江讨生活。这地方开销大吧?住得还习惯吗?”话语里的“外地”和“不容易”被她咬得格外清晰。
江月英局促地搓着手,挤出笑容:“还…还行,谢谢您关心。”
江秀梅赶紧打岔,开始她的保留节目:“姐,晚星,你们看小雨这身,新买的!百货大楼最新款!还有这头发,专门去‘丽人’做的,花了我小半个月工资呢!我们小雨就是会打扮,将来准能找个好人家!”她一边说,一边得意地抚平女儿衣服上不存在的褶皱。
陈小雨挺了挺胸脯,很享受母亲的吹捧。少女的虚荣心,让她刻意地观察苏晚星的神情,却没有她料想的艳羡和嫉妒,让她有几分失落。
想着奶奶和爸爸都说他们一家是乡下土包子,陈小雨安慰自己——一定是土包子不懂打扮和欣赏。
苏晚星只是淡淡笑了笑,没接话。
前世那种艳羡和自卑早已荡然无存,只觉得眼前的表妹像只花枝招展却不知方向的小孔雀。
刘老太太放下茶杯,嘴角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女孩子嘛,干干净净、本本分分就好。打扮太过了,容易招是非。像我们小雨这样,家里条件好,怎么打扮都行。月英啊,你们家晚星……”
她目光又落到苏晚星素净的白T恤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上,语气带着点“语重心长”的惋惜,“朴素点也好,省心。就是这学习……听说刚来插班?能跟上吗?别太勉强孩子。”
这看似关心,实则句句戳在江月英的软肋上——外地、穷、孩子学习可能跟不上。江月英脸涨得通红,嘴唇翕动着,却不敢反驳长辈,更怕让夹在中间的妹妹难做。
江秀梅脸上的得意也淡了,眉头微蹙,显然对婆婆这样“敲打”自己姐姐感到不自在,没忍住说:“晚星这孩子成绩还是挺好的……”
她话没说完,就又被刘老太太打断,“之前是之前,你们棉州那小地方,学习竞争压力小,我们云江这边可不一样。”
桌上的气氛顿时尴尬起来。
这时,服务员端上来一道清蒸鱼,鱼身银亮,香气扑鼻。
哎哟,这鲥鱼可不便宜!”江秀梅立刻找到了转移话题的机会,指着鱼对江月英说,“姐你尝尝!这季节吃鲥鱼最鲜了,云江本地人就好这口!”
刘老太太也矜持地点点头:“嗯,是还不错。”带着点本地人的优越感。
一直沉默的苏晚星,拿起公筷,姿态自然地给母亲夹了一块鱼腹肉。然后,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刘老太太和小姨,声音清晰悦耳,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从容:
“小姨说得对,这鲥鱼确实好。不过,我们云江这道清蒸鲥鱼能出名,倒不全是因为鱼本身金贵。主要在于做法和时节讲究。”
她顿了顿,在众人有些讶异的目光中,继续娓娓道来:“古时候,这鲥鱼洄游到我们云江一带产卵,肉质最为肥美丰腴。渔民捕捞后,讲究‘出水即烹’,用最简单的清蒸,佐以少许火腿、冬菇提鲜,最大程度保留其原味。而且,蒸的火候极为关键,差一分则生,过一分则柴。所以才有‘宁吃鲥鱼一口鲜,不吃他鱼一桌筵’的老话。现在养殖的多了,但能蒸出这种恰到好处火候和原汁原味的,倒也不算多见。”
她语气平和,条理清晰,不仅点出了鱼的珍贵,更道出了这道菜背后的饮食文化和烹饪精髓。
一番话,瞬间让江秀梅单纯夸“贵”的炫耀显得浅薄,更衬得刘老太太那点“本地人优越感”有些上不得台面。
包间里一时安静下来。刘老太太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端着茶杯的手悬在半空。江秀梅则是惊讶地看着自己这个印象中有些土气、内向的外甥女,仿佛第一次认识她。陈小雨更是听得一愣一愣的,完全没想到吃个鱼还有这么多讲究。
江月英看着侃侃而谈、落落大方的女儿,眼眶有些发热,腰杆不自觉地挺直了些。
“咳,”刘老太太有些尴尬地清了清嗓子,放下茶杯,生硬地转了话题,“……懂得还挺多。吃饭,吃饭吧。”
这顿饭的后半程,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刘老太太不再刻意“关心”,江秀梅的炫耀也偃旗息鼓了不少,只是眼神时不时复杂地瞟向苏晚星。江月英则默默地给女儿夹菜,心里充满了难言的骄傲。
苏晚星安静地吃着饭,偶尔回答一两句小姨关于学校的问题,态度礼貌而疏离。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今天这场小小的反击,不过是让某些人知道,她和母亲,并非可以随意拿捏、轻视的。真正的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