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学,文丽脑子里还在反复播放昨天婚礼上的画面——辛晚江拉下口罩,露出苏晚星那张熟悉的脸。
这个秘密像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到现在还没平息。
苏晚星选择在最后时刻向她坦白身份,文丽明白,这是基于对她的信任,知道她不是那种会到处宣扬的人。
这份信任,冲淡了之前被冒牌货欺骗带来的大部分愤怒和懊恼。
课间,陈书墨坐在位置上,心里七上八下。
他本以为文丽今天会为“帮了大忙”来感谢他,结果左等右等,文丽根本没往他这边看。
他按捺不住,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班长,你姑姑昨天的婚礼办得怎么样?辛晚江大师的手艺,肯定名不虚传吧?”
他不提还好,这一提,文丽立刻想起那个冒牌货恶劣的态度、脏兮兮的粉扑和化得乱七八糟的眉毛,心头刚压下去的火气又有点往上冒。
良好的家教和班长的身份让她忍住了难听的话,只是抬眼看他,语气平淡地反问:“陈书墨,你没看昨晚的《云江潮声》吗?”
《云江潮声》是云江市电视台每晚雷打不动的王牌新闻栏目,收视率最高,主持人更是台里的门面担当,前些年从林婉莹换成了欧阳娇,在云江影响力巨大。
陈书墨一心扑在怎么超越苏晚星的学习排名上,哪有心思看本地新闻?他一脸茫然:“《云江潮声》?怎么了?”
旁边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男生,忍不住压低声音插话:“书墨,昨晚《云江潮声》做了个专题,曝光了一个诈骗团伙,专门冒充那个化妆师辛晚江骗人……”
话说到这份上,再结合文丽那明显冷淡甚至带着点审视的眼神,陈书墨瞬间全明白了!他介绍给文丽的那个“辛晚江”,根本就是个骗子!还正好撞在枪口上,被电视台曝光了!
陈书墨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声音都干巴了:“啊?是……是这样啊?还有这种事……”
文丽看着他这副样子,心里的猜测更确定了。
她直视着陈书墨,语气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你不是说,你亲戚姐姐就是请的她吗?就算你不知道她是骗子,事后……你亲戚姐姐难道就没跟你提过,这个‘辛晚江’技术不行或者哪里不对劲?” 她特意强调了“亲戚姐姐”四个字。
陈书墨的表情彻底僵住了,眼神闪烁不定。他当时确实接到过那个“亲戚姐姐”的电话,抱怨说那个“辛晚江”技术差、态度坏,名不副实。但他满脑子想着让文丽欠他个人情,根本没在意,甚至还让对方别声张……这些,他怎么可能说出口?
见陈书墨哑口无言,文丽心里最后一点疑惑也消失了。她没再追问,只是淡淡地点了下头,语气疏离:“不管怎么说,麻烦你‘帮忙’了。” 这句“帮忙”和“麻烦”,客气得近乎冷漠。
陈书墨灰溜溜地坐回自己的位置,心里又懊恼又憋屈。这次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讨好成文丽,反而彻底暴露了自己的不堪。他更想不通的是:不就冒充个化妆师吗?怎么就闹上了《云江潮声》这种大新闻?
单单一个化妆师被冒充,自然不够格成为《云江潮声》的专题报道。
但苏晚星,或者说辛晚江的团队,敏锐地抓住了2000年初人们普遍商标意识薄弱的痛点。
她们主动联系了工商管理部门,正好契合了工商部门当时想大力宣传商标法、提高市民维权意识的工作方向。
昨晚的《云江潮声》,以记者暗访的形式,揭露了假冒“辛晚江工作室”的内幕:简陋的办公环境、劣质的化妆品、多名戴口罩轮流冒充“辛晚江”的化妆师。画面里警察当场抓捕了其中一名正在行骗的“辛晚江”。报道层层深入,最终指向了背后的操控者——丽影婚纱。
主持人欧阳娇在报道结尾严肃总结,指出“辛晚江”和“晚江”均已被注册为商标,冒名顶替、尤其是使用“辛晚江工作室”名义进行经营,属于严重的商标侵权行为,并借此向广大观众普及了商标注册和保护的基本知识。
这则新闻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不仅为辛晚江正了名,洗清了近期因冒牌货而产生的无端恶评,更让许多曾经上当受骗的顾客恍然大悟,纷纷前往公安机关报案。
当然,电视新闻里警察当场抓捕那个冒牌“辛晚江”的画面,拍的就是文丽姑姑文静在酒店化妆间的那一幕。
周雅雯得了苏晚星的提醒,事后特意找到记者沟通,希望报道时能给新娘及其家人打码或者不露脸,避免影响人家的婚礼和声誉。
结果那些记者都是老江湖,早就认出了在场的是文旅局的副局长,知道是他妹妹结婚。就算周雅雯不打招呼,他们心里也有数,知道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分寸拿捏得很准。
报道播出时,涉及文静和文丽的画面都做了模糊处理,或者只取了背影、局部,一点也没让文家沾上不好的影响,反而成了受害者被保护的正面案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仅电视台报道了,《云江日报》的记者也紧跟着推出了文字报道。借着加强商标权宣传的这股东风,报道详细揭露了诈骗团伙的运作模式,强调了商标保护的重要性。
和电视新闻不同,报纸在结尾处还特意多写了一笔:“记者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经核实,‘辛晚江’老师本人及其团队目前仅与‘云裳婚纱’及‘风晚映画’影楼两家机构合作,请市民认准正规渠道,谨防假冒。”
这多出来的一句话,对报社来说不过是顺手一提,但对“云裳婚纱”和“风晚映画”来说,分量可就重了!
等于是官方报纸给它们做了个免费的、极具公信力的广告,提醒大家只有这两家才是正牌合作方。
这当然不是记者突发善心。主要是周雅雯太会办事了。
在整个暗访和报道过程中,她积极配合记者,要人给人,要资料给资料,态度好得没话说。
报道结束后,眼看快到饭点,她“顺理成章”地提出请辛苦了一天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们吃个便饭。
饭桌上气氛融洽,她也没提什么要求,只是闲聊间“不经意”地又提了提自家和风晚映画的合作是多么正规可靠。
苏晚星深知在这个信息传播还主要靠报纸电视的年代,和媒体渠道打好关系有多重要。周雅雯这套“积极配合 人情往来”的组合拳,用得很是地方。
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假和普法行动,总算是真正落下了帷幕。
这个秘密像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到现在还没平息。
苏晚星选择在最后时刻向她坦白身份,文丽明白,这是基于对她的信任,知道她不是那种会到处宣扬的人。
这份信任,冲淡了之前被冒牌货欺骗带来的大部分愤怒和懊恼。
课间,陈书墨坐在位置上,心里七上八下。
他本以为文丽今天会为“帮了大忙”来感谢他,结果左等右等,文丽根本没往他这边看。
他按捺不住,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班长,你姑姑昨天的婚礼办得怎么样?辛晚江大师的手艺,肯定名不虚传吧?”
他不提还好,这一提,文丽立刻想起那个冒牌货恶劣的态度、脏兮兮的粉扑和化得乱七八糟的眉毛,心头刚压下去的火气又有点往上冒。
良好的家教和班长的身份让她忍住了难听的话,只是抬眼看他,语气平淡地反问:“陈书墨,你没看昨晚的《云江潮声》吗?”
《云江潮声》是云江市电视台每晚雷打不动的王牌新闻栏目,收视率最高,主持人更是台里的门面担当,前些年从林婉莹换成了欧阳娇,在云江影响力巨大。
陈书墨一心扑在怎么超越苏晚星的学习排名上,哪有心思看本地新闻?他一脸茫然:“《云江潮声》?怎么了?”
旁边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男生,忍不住压低声音插话:“书墨,昨晚《云江潮声》做了个专题,曝光了一个诈骗团伙,专门冒充那个化妆师辛晚江骗人……”
话说到这份上,再结合文丽那明显冷淡甚至带着点审视的眼神,陈书墨瞬间全明白了!他介绍给文丽的那个“辛晚江”,根本就是个骗子!还正好撞在枪口上,被电视台曝光了!
陈书墨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声音都干巴了:“啊?是……是这样啊?还有这种事……”
文丽看着他这副样子,心里的猜测更确定了。
她直视着陈书墨,语气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你不是说,你亲戚姐姐就是请的她吗?就算你不知道她是骗子,事后……你亲戚姐姐难道就没跟你提过,这个‘辛晚江’技术不行或者哪里不对劲?” 她特意强调了“亲戚姐姐”四个字。
陈书墨的表情彻底僵住了,眼神闪烁不定。他当时确实接到过那个“亲戚姐姐”的电话,抱怨说那个“辛晚江”技术差、态度坏,名不副实。但他满脑子想着让文丽欠他个人情,根本没在意,甚至还让对方别声张……这些,他怎么可能说出口?
见陈书墨哑口无言,文丽心里最后一点疑惑也消失了。她没再追问,只是淡淡地点了下头,语气疏离:“不管怎么说,麻烦你‘帮忙’了。” 这句“帮忙”和“麻烦”,客气得近乎冷漠。
陈书墨灰溜溜地坐回自己的位置,心里又懊恼又憋屈。这次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讨好成文丽,反而彻底暴露了自己的不堪。他更想不通的是:不就冒充个化妆师吗?怎么就闹上了《云江潮声》这种大新闻?
单单一个化妆师被冒充,自然不够格成为《云江潮声》的专题报道。
但苏晚星,或者说辛晚江的团队,敏锐地抓住了2000年初人们普遍商标意识薄弱的痛点。
她们主动联系了工商管理部门,正好契合了工商部门当时想大力宣传商标法、提高市民维权意识的工作方向。
昨晚的《云江潮声》,以记者暗访的形式,揭露了假冒“辛晚江工作室”的内幕:简陋的办公环境、劣质的化妆品、多名戴口罩轮流冒充“辛晚江”的化妆师。画面里警察当场抓捕了其中一名正在行骗的“辛晚江”。报道层层深入,最终指向了背后的操控者——丽影婚纱。
主持人欧阳娇在报道结尾严肃总结,指出“辛晚江”和“晚江”均已被注册为商标,冒名顶替、尤其是使用“辛晚江工作室”名义进行经营,属于严重的商标侵权行为,并借此向广大观众普及了商标注册和保护的基本知识。
这则新闻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不仅为辛晚江正了名,洗清了近期因冒牌货而产生的无端恶评,更让许多曾经上当受骗的顾客恍然大悟,纷纷前往公安机关报案。
当然,电视新闻里警察当场抓捕那个冒牌“辛晚江”的画面,拍的就是文丽姑姑文静在酒店化妆间的那一幕。
周雅雯得了苏晚星的提醒,事后特意找到记者沟通,希望报道时能给新娘及其家人打码或者不露脸,避免影响人家的婚礼和声誉。
结果那些记者都是老江湖,早就认出了在场的是文旅局的副局长,知道是他妹妹结婚。就算周雅雯不打招呼,他们心里也有数,知道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分寸拿捏得很准。
报道播出时,涉及文静和文丽的画面都做了模糊处理,或者只取了背影、局部,一点也没让文家沾上不好的影响,反而成了受害者被保护的正面案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仅电视台报道了,《云江日报》的记者也紧跟着推出了文字报道。借着加强商标权宣传的这股东风,报道详细揭露了诈骗团伙的运作模式,强调了商标保护的重要性。
和电视新闻不同,报纸在结尾处还特意多写了一笔:“记者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经核实,‘辛晚江’老师本人及其团队目前仅与‘云裳婚纱’及‘风晚映画’影楼两家机构合作,请市民认准正规渠道,谨防假冒。”
这多出来的一句话,对报社来说不过是顺手一提,但对“云裳婚纱”和“风晚映画”来说,分量可就重了!
等于是官方报纸给它们做了个免费的、极具公信力的广告,提醒大家只有这两家才是正牌合作方。
这当然不是记者突发善心。主要是周雅雯太会办事了。
在整个暗访和报道过程中,她积极配合记者,要人给人,要资料给资料,态度好得没话说。
报道结束后,眼看快到饭点,她“顺理成章”地提出请辛苦了一天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们吃个便饭。
饭桌上气氛融洽,她也没提什么要求,只是闲聊间“不经意”地又提了提自家和风晚映画的合作是多么正规可靠。
苏晚星深知在这个信息传播还主要靠报纸电视的年代,和媒体渠道打好关系有多重要。周雅雯这套“积极配合 人情往来”的组合拳,用得很是地方。
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假和普法行动,总算是真正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