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军民鱼水?-《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

  【秦明帝出生于秦历四十四年,今年也不小了,可能是最后一代对秦太宗还有记忆的帝王。

  他的记忆中大父温和稳重,只在关于农事上非常执着。

  大父说:“如果不出意外,亩产增多的好消息会在你或者你儿子在位的时候实现。这是大父送给你们的‘礼物’。”

  就算本身是安安稳稳的守成之君,借助那样的“东风”,也能成为千古留名的明君。

  秦明帝看着一碧如洗的天空,长长的舒出一口气。

  ——这样的“礼物”,总算是捞自己碗里了。

  下一任皇帝?

  下一任皇帝都没见过太宗大父,凭什么得到大父的馈赠??

  自己儿子也不行!!

  秦明帝非常小心眼的想。

  “陛下——!!陛下——!!”内侍一路小跑着前来,面露慌张。

  秦明帝皱眉:“干什么这样急急忙忙?不像话。”

  亏得还是一早就跟随他的老人。

  内侍哭丧着脸:“陛下,丰裕侯要不行了,您快去瞧瞧吧!”

  这个丰裕侯,自然不是指太宗次子丰裕侯,而是那位丰裕侯的长子,文帝特赦沿袭其爵位。

  岁数不小,一直不涉政,简直是皇帝刷名声的优秀工具人。

  秦明帝手中的奏章“哐当”一声落在地上。

  他猛地起身,带翻了案几上的茶盏:“怎么回事?昨日太医署不还说只是偶感风寒?”

  内侍扑通跪地,声音发颤:“太医令亲自诊的脉,说是……说是侯爷年轻时落下的病根,如今元气耗尽,再加上心愿已了,已是灯枯之象了。”

  秦明帝大步跨出殿门。丰裕侯府就在宫城边上,是先帝特赐的恩荣。

  踏进侯府寝殿时,药味扑面而来。床榻上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微微睁眼,挣扎着要起身行礼。

  “躺着。”秦明帝按住他枯瘦的手腕,在床沿坐下。

  明明丰裕侯比他还要小,可看着却比他苍老的多的多。

  丰裕侯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劳烦陛下亲临……老臣惭愧。”

  他们是堂兄弟,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大秦的缘故,年幼时长平侯其实是被养在咸阳宫内的。

  故而双方非常熟。

  秦明帝夺嫡的时候他还添了几分力。

  “朕记得,”秦明帝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墙上那幅泛黄的《耒耜图》上,“叔父在世时,最在意农事。”

  “是……”丰裕侯喘息着,“父亲临终前,交给老臣一个……一个铁盒。”

  秦明帝的心突然剧烈跳动起来。

  内侍捧来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秦明帝亲手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卷绢帛,最上面放着一封太宗亲笔。

  “朕之子孙:

  若见此信,当知农为国本。

  此十二卷,乃朕毕生心血。

  待东南水渠贯通之日,依此册推行,可使亩产倍增。

  勿令明珠蒙尘。”

  秦明帝的手指微微发抖。忽然明白,大父这份“礼物”,从来就不是留给某个特定的子孙,而是留给整个大秦的。

  丰裕侯气息微弱:“父亲说……要等到时机成熟……”

  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工部尚书满脸喜色地跪在殿外:“陛下!东南八百里加急——水渠贯通了!”

  秦明帝低头看着绢帛上密密麻麻的注疏,又看向床榻上奄奄一息的老人。

  这一刻,他忽然笑了。

  “传朕旨意。”他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即日起,设立农政司,由六皇子总领其事。”

  内侍怔住:“陛下,您不是说...”

  秦明帝轻轻抚过那些发黄的绢帛,目光越过殿门,望向远方金灿灿的麦田。

  “太宗的礼物,”他低声道,“终究是送给大秦的。”

  床榻上,丰裕侯缓缓合上双眼,嘴角一抹安详的笑意。人之在世,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他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足够。

  至于功绩……

  大秦的帝王会为了提高皇室的影响力,无限扩大作为皇室子弟的功劳。

  更别说他在其中的功劳也不算少。

  秦明帝转身,在丰裕侯府一阵嚎哭声中离开。丰裕侯只传两代,不怪他们哭嚎。

  战争拖的越久,国内对战场的增援就越轻松,在相同的战争供给下,亩产越高,百姓的日子也是过的越来越好。

  暮春时节,驿道两旁的麦田泛起金浪。一队辎重车正缓缓西行,押运的老兵抹了把汗,望着田埂上嬉闹的孩童出神。

  “王头儿,看啥呢?”年轻兵士递来水囊。

  老兵指着沉甸甸的麦穗:“俺当年第一次押粮,这儿的麦子才齐腰高。如今……”他比划着,“快赶上娃儿的个头了。”

  尽是感慨。

  他不知道他的先辈为了这样的亩产付出了多少的人命,只知道现如今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至少勤快一些,就不用再害怕被饿死。

  京城茶肆里,说书人醒木一拍:

  “且说那北原军报,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却日日炊烟不绝!为何?全赖今岁各州粮仓皆满,运粮车半月一趟,比那驿马还勤!”

  茶客们哄笑。

  这样的茶肆各处都有,挂着五星的牌子,宣扬着筛选出来的捷报——普天之下对于战争皆有了模糊的印象和责任。】

  <错觉吗?军民鱼水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民众对国家有了归属感之后,对他们透露出一些国家级别的战局其实问题不大,这相反可以提高凝聚力。总比一无所知的交着税,然后死的莫名其妙的好。>

  <额……总管觉你们在内涵一批君王。>

  <把感觉撤掉,他们就是在内涵一些君王。春秋战国时期的君王这样的可太多了。>

  <这还要有一个前提吧?就是这个国家的读书率需要上去。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支持君军民鱼水的是秦太宗,可是直到秦明帝才初步显现出来好处和成果。>

  <没办法,教育和政策都是具有延迟性的。只能说幸好秦文帝和秦明帝都是和秦太宗一条心的……>

  <这个我又知道了,内涵扶苏嘛。>

  <不至于不至于,扶苏都快被喷成筛子了。他只是能力不行,又不是品德不行。>

  <说皇帝的长子能力不行?上面的说话比我扎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