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侧殿,刘协一边扒拉着碗里的肉羹,一边看似随意地向身旁的杨彪打听:杨公啊,朕听闻那蔡邕蔡伯喈,学问很大?为人如何?
杨彪正在汇报各地春耕的情况,闻言略感意外,但还是恭敬回答:回陛下,蔡伯喈确乃当世大儒。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辞赋、书法、音律,甚至天文数术亦有涉猎,可谓才贯古今。为人嘛......性情耿直,笃信忠孝,只是有时过于执拗,不通世务。先前因感慨董卓之死而获罪,实乃因其念及董卓些许知遇之恩,并非真心附逆。其人所着《汉史》未成,实乃学界一大憾事。
刘协听得眼睛发亮,心里狂呼:人才啊!全才!这种顶级文化人,不就是搞教育、树牌面的最好人选吗?居然被王允那老头差点搞死,真是暴殄天物!
他三两口喝完羹汤,抹了抹嘴:嗯,如此大才,闲置可惜了。传蔡邕觐见,朕要与他谈谈。
不多时,蔡邕被引了进来。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儒袍,身形清瘦,面容带着几分狱中留下的憔悴,但眼神依旧清澈明亮,透着一股文人特有的执拗和风骨。
罪臣蔡邕,叩见陛下,谢陛下不杀之恩。蔡邕的声音平稳,带着一丝沙哑。
蔡卿平身。刘协语气温和,昔日之事,朕已知晓,乃王司徒一时激愤,卿不必再挂怀。朕今日召卿前来,是有一件关乎国本、功在千秋的大事,欲托付于卿。
蔡邕起身,垂手恭立:陛下请讲,臣虽才疏学浅,若于国有利,敢不尽力?
刘协站起身,走到殿中,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望向远方:朕欲,重建太学!
短短六个字,如同惊雷劈在蔡邕耳边!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声音都颤抖了:陛......陛下!您......您说要重......重建太学?!
太学!那可是大汉的最高学府,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自董卓乱政,迁都长安,太学早已名存实亡,学舍倾颓,博士离散,典籍散佚。重建太学,是他蔡邕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陛下竟有如此雄心?!
不错!刘协斩钉截铁,不仅重建,朕还要革新!朕要这太学,不再是少数世家子弟镀金之所,而要面向我大汉所有子民!
他转向蔡邕,语气激昂:蔡卿!你想想,我煌煌大汉,亿万黎庶,若连认识我大汉的文字都不会,连简单的数算都不懂,他们如何能真正明白何为忠君爱国?如何能知晓仁义礼智信?他们甚至看不懂朝廷的诏令!这样的百姓,即便数量再多,又怎能算是真正的‘大汉子民’?朕要的,是人人知书识礼,人人皆可为国所用!这才叫‘有教无类’!
这一番话,如同洪钟大吕,狠狠撞击在蔡邕的心坎上!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文教昌盛、天下归心的康庄大道!这正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啊!
激动、兴奋、狂喜瞬间淹没了这位老臣,他噗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陛下!陛下圣明啊!此乃千秋功业!万世之基!臣......臣蔡邕,愿为此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刘协赶紧把他扶起来:好好好!蔡卿有此决心,朕心甚慰!具体如何做,朕有些粗略的想法,蔡卿参详参详。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描绘蓝图:朕以为,这新太学,当分阶段教学。初级阶段,无论年龄,只学两样:识字!算数!要求也不高,能认会写常用之字,能进行日常之数算即可。此乃根基,务必扎实!
蔡邕连连点头:陛下所言极是!蒙学启智,正该如此!
中级阶段,刘协继续道,则在识字算数基础上,深入学习经史子集,灌输忠君爱国之思想,培育仁义礼智信之品德。同时,数学课程也需加深,要能计算田亩、赋税、工程等实用之数。
至于高级阶段......刘协顿了顿,图穷匕见,朕以为,人各有所长,岂能要求人人都成经学大家?当分科而授!设立‘经学科’,专研圣贤经典;‘律法科’,学习大汉律令,明典正刑;‘算学科’,钻研数术,乃至天文历法;‘工巧科’(格物),研究器械制造、水利工程;‘兵略科’,传授兵法韬略,为将之道......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太学深造,学成之后,经朝廷考核,量才授官!
这一套现代教育体系的雏形抛出来,直接把蔡邕给干懵了。分科?工巧?兵略?这......这与他认知中的太学完全不同啊!
陛下......这......经学乃根本,其余是否......蔡邕下意识地就想维护经学的至高地位。
刘协笑道:蔡卿乃博学之人,岂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蔡卿之学问,不仅经学湛深,更精通音律、书法、数术。然太学中有一生,于经学平平,却于数术一道天赋异禀,能推演历法,校准乾坤,其功难道小于一位皓首穷经的老博士吗?再如一巧匠,能造出强弓硬弩,利我大军,其贡献难道不值一个出身?朕要的,是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蔡邕沉默了,他仔细品味着天子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他自己就是个全才,自然明白专精一艺的价值。若真能如此,太学将为朝廷输送各类急需的人才,而非只会空谈的酸儒!
“陛下深思远虑,臣......茅塞顿开!”蔡邕心悦诚服地躬身,“只是......师资、教材、生源......”
“不急,一步一步来。”刘协摆摆手,“可先在长安试点。初级班的识字、算数先生,无需大儒,只需挑选那些识文断字、精通算数的落魄书生、账房先生甚至退役的文书吏员即可担任。由朝廷统一编写蒙学教材,制定考核标准。中级、高级班的师资,则要劳蔡卿多多费心,征召各方学者。至于生源......”
刘协叹了口气:“如今兵荒马乱,百姓困苦,肯送来读书的恐怕不多。初期,可招收阵亡将士遗孤、宫中适龄小黄门、以及愿意来的寒门子弟,一律由朝廷供给食宿。待做出成效,天下太平,何愁无人来学?”
蔡邕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已经看到了太学重新响起朗朗读书声的那一天。他激动地胡须都在颤抖:“臣!领旨!必竭尽所能,为陛下办好这新太学!”
“善!”刘协满意地点点头,事情成了大半,他就不信了这些世家们敢公然反抗当世大儒,就看你们这些世家敢不敢公开跟天下寒门世子、儒家学士公然叫嚣。
杨彪正在汇报各地春耕的情况,闻言略感意外,但还是恭敬回答:回陛下,蔡伯喈确乃当世大儒。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辞赋、书法、音律,甚至天文数术亦有涉猎,可谓才贯古今。为人嘛......性情耿直,笃信忠孝,只是有时过于执拗,不通世务。先前因感慨董卓之死而获罪,实乃因其念及董卓些许知遇之恩,并非真心附逆。其人所着《汉史》未成,实乃学界一大憾事。
刘协听得眼睛发亮,心里狂呼:人才啊!全才!这种顶级文化人,不就是搞教育、树牌面的最好人选吗?居然被王允那老头差点搞死,真是暴殄天物!
他三两口喝完羹汤,抹了抹嘴:嗯,如此大才,闲置可惜了。传蔡邕觐见,朕要与他谈谈。
不多时,蔡邕被引了进来。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儒袍,身形清瘦,面容带着几分狱中留下的憔悴,但眼神依旧清澈明亮,透着一股文人特有的执拗和风骨。
罪臣蔡邕,叩见陛下,谢陛下不杀之恩。蔡邕的声音平稳,带着一丝沙哑。
蔡卿平身。刘协语气温和,昔日之事,朕已知晓,乃王司徒一时激愤,卿不必再挂怀。朕今日召卿前来,是有一件关乎国本、功在千秋的大事,欲托付于卿。
蔡邕起身,垂手恭立:陛下请讲,臣虽才疏学浅,若于国有利,敢不尽力?
刘协站起身,走到殿中,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望向远方:朕欲,重建太学!
短短六个字,如同惊雷劈在蔡邕耳边!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声音都颤抖了:陛......陛下!您......您说要重......重建太学?!
太学!那可是大汉的最高学府,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自董卓乱政,迁都长安,太学早已名存实亡,学舍倾颓,博士离散,典籍散佚。重建太学,是他蔡邕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陛下竟有如此雄心?!
不错!刘协斩钉截铁,不仅重建,朕还要革新!朕要这太学,不再是少数世家子弟镀金之所,而要面向我大汉所有子民!
他转向蔡邕,语气激昂:蔡卿!你想想,我煌煌大汉,亿万黎庶,若连认识我大汉的文字都不会,连简单的数算都不懂,他们如何能真正明白何为忠君爱国?如何能知晓仁义礼智信?他们甚至看不懂朝廷的诏令!这样的百姓,即便数量再多,又怎能算是真正的‘大汉子民’?朕要的,是人人知书识礼,人人皆可为国所用!这才叫‘有教无类’!
这一番话,如同洪钟大吕,狠狠撞击在蔡邕的心坎上!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文教昌盛、天下归心的康庄大道!这正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啊!
激动、兴奋、狂喜瞬间淹没了这位老臣,他噗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陛下!陛下圣明啊!此乃千秋功业!万世之基!臣......臣蔡邕,愿为此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刘协赶紧把他扶起来:好好好!蔡卿有此决心,朕心甚慰!具体如何做,朕有些粗略的想法,蔡卿参详参详。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描绘蓝图:朕以为,这新太学,当分阶段教学。初级阶段,无论年龄,只学两样:识字!算数!要求也不高,能认会写常用之字,能进行日常之数算即可。此乃根基,务必扎实!
蔡邕连连点头:陛下所言极是!蒙学启智,正该如此!
中级阶段,刘协继续道,则在识字算数基础上,深入学习经史子集,灌输忠君爱国之思想,培育仁义礼智信之品德。同时,数学课程也需加深,要能计算田亩、赋税、工程等实用之数。
至于高级阶段......刘协顿了顿,图穷匕见,朕以为,人各有所长,岂能要求人人都成经学大家?当分科而授!设立‘经学科’,专研圣贤经典;‘律法科’,学习大汉律令,明典正刑;‘算学科’,钻研数术,乃至天文历法;‘工巧科’(格物),研究器械制造、水利工程;‘兵略科’,传授兵法韬略,为将之道......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太学深造,学成之后,经朝廷考核,量才授官!
这一套现代教育体系的雏形抛出来,直接把蔡邕给干懵了。分科?工巧?兵略?这......这与他认知中的太学完全不同啊!
陛下......这......经学乃根本,其余是否......蔡邕下意识地就想维护经学的至高地位。
刘协笑道:蔡卿乃博学之人,岂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蔡卿之学问,不仅经学湛深,更精通音律、书法、数术。然太学中有一生,于经学平平,却于数术一道天赋异禀,能推演历法,校准乾坤,其功难道小于一位皓首穷经的老博士吗?再如一巧匠,能造出强弓硬弩,利我大军,其贡献难道不值一个出身?朕要的,是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蔡邕沉默了,他仔细品味着天子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他自己就是个全才,自然明白专精一艺的价值。若真能如此,太学将为朝廷输送各类急需的人才,而非只会空谈的酸儒!
“陛下深思远虑,臣......茅塞顿开!”蔡邕心悦诚服地躬身,“只是......师资、教材、生源......”
“不急,一步一步来。”刘协摆摆手,“可先在长安试点。初级班的识字、算数先生,无需大儒,只需挑选那些识文断字、精通算数的落魄书生、账房先生甚至退役的文书吏员即可担任。由朝廷统一编写蒙学教材,制定考核标准。中级、高级班的师资,则要劳蔡卿多多费心,征召各方学者。至于生源......”
刘协叹了口气:“如今兵荒马乱,百姓困苦,肯送来读书的恐怕不多。初期,可招收阵亡将士遗孤、宫中适龄小黄门、以及愿意来的寒门子弟,一律由朝廷供给食宿。待做出成效,天下太平,何愁无人来学?”
蔡邕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已经看到了太学重新响起朗朗读书声的那一天。他激动地胡须都在颤抖:“臣!领旨!必竭尽所能,为陛下办好这新太学!”
“善!”刘协满意地点点头,事情成了大半,他就不信了这些世家们敢公然反抗当世大儒,就看你们这些世家敢不敢公开跟天下寒门世子、儒家学士公然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