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镇,塞北的风裹挟着黄沙与寒意,吹在脸上如同刀割。与月港的温润潮湿截然不同,这里的天地显得格外辽阔而苍凉。
孙铁柱率领的“锐士哨”一路疾行,终于抵达了这座九边重镇。
宣大总督杨一清并未在奢华的帅府接见他们,而是在一处靠近长城的简易校场。
老帅一身半旧戎装,须发皆白,眼神却锐利如鹰,亲自检阅了这支来自京师的“宝贝疙瘩”。他没有因为对方仅是一哨人马而有丝毫怠慢。
“周遇吉带出来的兵,果然有些不同。”杨一清目光扫过锐士哨官兵挺拔的站姿、精良的装备以及那双双充满锐气的眼睛,微微颔首,“不过,在这里,光站着好看没用。北虏的箭,可不认你衣服穿得齐不齐整。”
他随即指派了一名麾下的游击将军,安排锐士哨入驻一处前沿墩堡,负责一段约五里长墙的日常巡防与警戒。
这并非刻意刁难,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锤炼——让这些京师来的骄兵悍将,亲身感受边塞的苦寒、体味戍边的枯燥与压力,更要直面可能随时出现的鞑靼游骑。
初来乍到,挑战接踵而至。边军的老兵们对这些“天子门生”好奇之余,也带着几分审视与不服。他们习惯了塞外的风沙和残酷的搏杀,对于锐士哨那套严格的内务条例、定时的操练节奏,甚至吃饭前还要列队唱军歌的做派,颇有些不以为然。
“花架子。”几个边军老卒私下嘀咕。
孙铁柱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隔阂,但他谨记周遇吉的嘱咐,不争辩,不退缩,只是严格执行命令。
他带着哨队官兵,一丝不苟地巡边、了望、维护器械,将墩堡内外收拾得井井有条。夜晚,则与参谋张秀才一起,借助千里镜观察地形,记录边情,完善防务预案。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中。
一队约三十人的鞑靼游骑,趁着黎明前的黑暗,试图偷袭锐士哨驻守区域附近的一个小型民堡,掳掠人畜。
示警的烽烟刚刚升起,孙铁柱便做出了决断。
“张参谋,依预案丙条,扼守墙头,弓弩御敌!第一、第二什,随我出堡,依托左侧矮丘,用‘迅雷铳’截击!”他没有盲目固守,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利用新式火器的射程和威力,进行机动防御。
当那队鞑靼骑兵呼啸着冲向民堡,自以为得计时,侧翼的矮丘后,突然爆发出连绵不绝的轰鸣!
“砰!砰!砰!砰!”
“迅雷铳”第一次在实战中发出怒吼!子铳预装,轮番发射,火力密度远超鞑靼人见过的任何明军火器。
冲在最前面的几骑连人带马瞬间被炽热的弹丸撕碎,后续的骑兵大惊失色,队形顿时大乱。他们试图用骑弓还击,但射程完全无法与火铳相比。
孙铁柱抓住机会,率队一个短促突击,用精良的腰刀和配合默契的小队战术,将残余的鞑靼骑兵彻底击溃,斩首十余级,缴获战马数匹,己方仅轻伤两人。
战斗结束得快如电光石火。当附近卫所援军赶到时,只看到战场上的狼藉和锐士哨官兵正在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救助伤兵。
消息传回宣府镇,杨一清抚掌大笑:“好!果然是好钢!”他亲自召见了孙铁柱和张秀才,详细询问了战斗经过,尤其是对“迅雷铳”的运用和那套临战决策流程极为感兴趣。
“参谋?便是那张秀才?”杨一清看向一旁有些紧张的书生。
“是……是,制台大人。”张秀才连忙躬身。
“将你们观测地形、制定预案、临机决断的过程,细细写来,呈报于老夫。”杨一清目光深邃,“此等‘参谋’之法,或可于边军效仿。”
经此一役,边军将士看待锐士哨的目光彻底变了。从之前的“花架子”,变成了由衷的敬佩与好奇。
那些新式火器、那些奇怪的条例、那个能参与军机的“秀才”,都成了边军热议的话题。
孙铁柱趁机与边军交流操练,将京营的一些小队战术、体能训练方法无私传授,同时也虚心学习边军对付骑兵的实战经验。
一支小小的哨队,如同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在看似沉寂的北疆,激起了改革的涟漪。
杨一清看着校场上与边军一同操演、士气高昂的锐士哨,又看了看手中那份关于月港税银再次大幅增长的邸报,心中慨叹:“陛下布局深远,京营、海事、边镇……这是要重塑我大明筋骨啊!”
他提笔给皇帝写了一份密奏,除了为孙铁柱等人请功外,更着重阐述了新式火器与参谋制度于边防的巨大价值,并恳请朝廷能考虑,在宣大边镇,也尝试编练一支类似的、装备新式火器、采用新式战法的“试点”部队。
北疆的风,依旧寒冷,但一股新的力量,已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萌发、生长。
京营新军的锋芒,第一次在真正的战场上,闪耀出令人侧目的寒光。
孙铁柱率领的“锐士哨”一路疾行,终于抵达了这座九边重镇。
宣大总督杨一清并未在奢华的帅府接见他们,而是在一处靠近长城的简易校场。
老帅一身半旧戎装,须发皆白,眼神却锐利如鹰,亲自检阅了这支来自京师的“宝贝疙瘩”。他没有因为对方仅是一哨人马而有丝毫怠慢。
“周遇吉带出来的兵,果然有些不同。”杨一清目光扫过锐士哨官兵挺拔的站姿、精良的装备以及那双双充满锐气的眼睛,微微颔首,“不过,在这里,光站着好看没用。北虏的箭,可不认你衣服穿得齐不齐整。”
他随即指派了一名麾下的游击将军,安排锐士哨入驻一处前沿墩堡,负责一段约五里长墙的日常巡防与警戒。
这并非刻意刁难,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锤炼——让这些京师来的骄兵悍将,亲身感受边塞的苦寒、体味戍边的枯燥与压力,更要直面可能随时出现的鞑靼游骑。
初来乍到,挑战接踵而至。边军的老兵们对这些“天子门生”好奇之余,也带着几分审视与不服。他们习惯了塞外的风沙和残酷的搏杀,对于锐士哨那套严格的内务条例、定时的操练节奏,甚至吃饭前还要列队唱军歌的做派,颇有些不以为然。
“花架子。”几个边军老卒私下嘀咕。
孙铁柱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隔阂,但他谨记周遇吉的嘱咐,不争辩,不退缩,只是严格执行命令。
他带着哨队官兵,一丝不苟地巡边、了望、维护器械,将墩堡内外收拾得井井有条。夜晚,则与参谋张秀才一起,借助千里镜观察地形,记录边情,完善防务预案。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中。
一队约三十人的鞑靼游骑,趁着黎明前的黑暗,试图偷袭锐士哨驻守区域附近的一个小型民堡,掳掠人畜。
示警的烽烟刚刚升起,孙铁柱便做出了决断。
“张参谋,依预案丙条,扼守墙头,弓弩御敌!第一、第二什,随我出堡,依托左侧矮丘,用‘迅雷铳’截击!”他没有盲目固守,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利用新式火器的射程和威力,进行机动防御。
当那队鞑靼骑兵呼啸着冲向民堡,自以为得计时,侧翼的矮丘后,突然爆发出连绵不绝的轰鸣!
“砰!砰!砰!砰!”
“迅雷铳”第一次在实战中发出怒吼!子铳预装,轮番发射,火力密度远超鞑靼人见过的任何明军火器。
冲在最前面的几骑连人带马瞬间被炽热的弹丸撕碎,后续的骑兵大惊失色,队形顿时大乱。他们试图用骑弓还击,但射程完全无法与火铳相比。
孙铁柱抓住机会,率队一个短促突击,用精良的腰刀和配合默契的小队战术,将残余的鞑靼骑兵彻底击溃,斩首十余级,缴获战马数匹,己方仅轻伤两人。
战斗结束得快如电光石火。当附近卫所援军赶到时,只看到战场上的狼藉和锐士哨官兵正在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救助伤兵。
消息传回宣府镇,杨一清抚掌大笑:“好!果然是好钢!”他亲自召见了孙铁柱和张秀才,详细询问了战斗经过,尤其是对“迅雷铳”的运用和那套临战决策流程极为感兴趣。
“参谋?便是那张秀才?”杨一清看向一旁有些紧张的书生。
“是……是,制台大人。”张秀才连忙躬身。
“将你们观测地形、制定预案、临机决断的过程,细细写来,呈报于老夫。”杨一清目光深邃,“此等‘参谋’之法,或可于边军效仿。”
经此一役,边军将士看待锐士哨的目光彻底变了。从之前的“花架子”,变成了由衷的敬佩与好奇。
那些新式火器、那些奇怪的条例、那个能参与军机的“秀才”,都成了边军热议的话题。
孙铁柱趁机与边军交流操练,将京营的一些小队战术、体能训练方法无私传授,同时也虚心学习边军对付骑兵的实战经验。
一支小小的哨队,如同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在看似沉寂的北疆,激起了改革的涟漪。
杨一清看着校场上与边军一同操演、士气高昂的锐士哨,又看了看手中那份关于月港税银再次大幅增长的邸报,心中慨叹:“陛下布局深远,京营、海事、边镇……这是要重塑我大明筋骨啊!”
他提笔给皇帝写了一份密奏,除了为孙铁柱等人请功外,更着重阐述了新式火器与参谋制度于边防的巨大价值,并恳请朝廷能考虑,在宣大边镇,也尝试编练一支类似的、装备新式火器、采用新式战法的“试点”部队。
北疆的风,依旧寒冷,但一股新的力量,已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萌发、生长。
京营新军的锋芒,第一次在真正的战场上,闪耀出令人侧目的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