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皇家格物院。
曾经的“灵台”殿阁已不敷使用,相邻的几处宫苑也被划拨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愈发浓烈的硝石、煤炭与金属熔炼的混合气味。
工作台上,图纸、半成品零件、各种矿石样本堆积如山,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以及激烈的争论声此起彼伏。
鲁胜蹲在一座新改进的“反射炉”前,眉头紧锁,盯着炉膛内跳跃的火焰和坩埚中翻滚的铁水。
颗粒火药在实验室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要实现稳定、大规模的制备,需要更精确的温控和更耐用的器具,这反过来对金属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
“鲁师,还是不行!这第三炉‘高碳钢’出炉后脆性太大,根本无法用于制造您说的那种‘弹簧击锤’!”
一个满脸烟灰的年轻工匠沮丧地报告,他叫赵铁柱,原是军器局匠户,因心思灵巧被选入格物院。
鲁胜抹了把额头的汗,沉声道:“记录下这次投料的比例、鼓风力度和炉温变化。失败不怕,怕的是不知道为何失败。把所有失败的数据都汇总起来,交给算学组分析!”
他口中的“算学组”,是格物院新设的部门,由几名精通《九章算术》乃至宋元算经的年轻士子组成。
为首者名叫陈观,年仅二十,出身寒微,却是个算学奇才,原本在钦天监做个不受重视的书吏,在吏部遴选实务学堂教习时发现,转而推荐到了更能发挥其所长的格物院。
陈观此刻正伏案疾书,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演算符号和几何图形。
他不是在计算账目,而是在根据鲁胜提出的“击发机构”受力需求,反向推导所需钢材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等参数,为冶炼组提供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在以往的工匠作坊里是不可想象的。
“鲁师,”陈观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临时用水晶磨制的“眼镜”,“根据现有数据推算,欲得韧性足够之钢,非仅调整碳含量,恐需尝试加入少量其他金属,或改变锻打方式。
鲁胜点头,眼中满是血丝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就按你说的方向试!需要什么物料,列单子给我!哪怕试上一千次!” 这种拥有理论支持、系统性的探索,比他过去凭经验摸索效率高出太多。
然而,格物院的迅猛扩张和日益重要的地位,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经费审批、人员调配、与各部协调资源、应对朝廷质询……这些行政庶务,让醉心技术的鲁胜焦头烂额,严重分散了他的精力。
一次因不熟悉户部核销流程,导致一批急需的南洋苏木,采购被拖延了半月,差点耽误了火铳改进的进度。
梁正(朱厚照)很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一日,他召见了杨廷和与吏部尚书刘宇。
“鲁胜精于技艺,乃国之大匠。然格物院如今规模日盛,关乎军国重器,非仅一作坊矣。行政庶务,纷繁复杂,需有干练之员总揽其事,使鲁胜能专精于技术。”梁正开门见山,“二位爱卿,可有人选荐于朕?”
杨廷和早已思虑此事,闻言奏道:“陛下圣明。鲁院使确需卸去俗务,专心格物。臣观南京户部郎中徐明远,其人通晓庶务,精明强干,曾督造龙江船厂有功,于工部、户部流程皆熟。且其人对泰西之学、格物之理颇有兴趣,尝与人言‘器利亦可载道’,非迂腐之辈。或可调其入京,总领格物院政务,授以‘格物院同知’之职,位在鲁胜之下,掌院务庶政。”
刘宇沉吟片刻,他对这个跳出科举正途的格物院始终抱有疑虑,但皇帝和首辅意见一致,他也不好反对,只得道:“徐明远确为能吏。然格物院性质特殊,若以常法治之,恐窒碍难行。其官员考成,当以‘成果’为重,而非寻常文案功夫。”
梁正点头:“刘卿所言甚是。格物院,当以出‘实绩’为第一要务。徐明远……朕记得这个名字。准奏,即日调徐明远入京,擢为皇家格物院同知,总揽院务行政、钱粮人事。鲁胜加衔工部主事,仍领格物院使,专司技术研发,重大事项,需鲁胜与徐明远联署方可上报。”
这一安排,既赋予了徐明远足够的行政权力,又确保了鲁胜在技术上的权威,形成了制衡与协作。
半月后,徐明远到任。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敏锐,行事雷厉风行。
到任第一天,他便理顺了格物院与户部、工部的对接流程,建立了清晰的物料采购、经费核销章程。
同时,他并未干涉具体研发,反而大力支持鲁胜和陈观的工作,亲自出面为格物院争取到了更多资源和一批从各地选拔来的年轻工匠及算学、医药(用于炼丹术相关化学研究)人才。
其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年轻士子,名叫沈继祚,对光学极有兴趣,正在磨制各种透镜;还有一位原太医院医士之子,痴迷于炼丹术中的“变化之理”,在徐明远的支持下,开始系统研究各种矿物、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格物院在徐明远的治理下,迅速变得井井有条,研发效率进一步提升。
鲁胜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坚,他与陈观、赵铁柱组成的核心团队,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终于初步掌握了通过控制炉温、添加特定矿石(锰)以及采用“夹钢”工艺,制备出性能相对稳定、兼具硬度与韧性的钢材。
第一批新型钢材被优先用于制造“迅雷铳”的核心部件——那根决定击发可靠性的弹簧击锤,以及改进版“手迅雷”的转轮。
实验场上,新铳的哑火率开始显着下降,连射流畅度提升。
消息传到宣府,杨一清大喜过望,立刻上奏请求优先为宣府新军换装。
而月港的文贵也来信,询问新型火炮的研发进度,期望能装备水师战舰。
技术的进步,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不断扩散至军事、经济各个领域。
梁正看着格物院呈上的最新报告和那块闪烁着幽蓝光泽的钢样,知道他所期盼的“体系化”技术革新,终于迈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而徐明远的到来,让这台“研发机器”拥有了更强大的组织保障。
皇家格物院,这个诞生于西苑一角的机构,正以一种超越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理解的方式,悄然重塑着大明武备乃至未来的根基。
曾经的“灵台”殿阁已不敷使用,相邻的几处宫苑也被划拨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愈发浓烈的硝石、煤炭与金属熔炼的混合气味。
工作台上,图纸、半成品零件、各种矿石样本堆积如山,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以及激烈的争论声此起彼伏。
鲁胜蹲在一座新改进的“反射炉”前,眉头紧锁,盯着炉膛内跳跃的火焰和坩埚中翻滚的铁水。
颗粒火药在实验室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要实现稳定、大规模的制备,需要更精确的温控和更耐用的器具,这反过来对金属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
“鲁师,还是不行!这第三炉‘高碳钢’出炉后脆性太大,根本无法用于制造您说的那种‘弹簧击锤’!”
一个满脸烟灰的年轻工匠沮丧地报告,他叫赵铁柱,原是军器局匠户,因心思灵巧被选入格物院。
鲁胜抹了把额头的汗,沉声道:“记录下这次投料的比例、鼓风力度和炉温变化。失败不怕,怕的是不知道为何失败。把所有失败的数据都汇总起来,交给算学组分析!”
他口中的“算学组”,是格物院新设的部门,由几名精通《九章算术》乃至宋元算经的年轻士子组成。
为首者名叫陈观,年仅二十,出身寒微,却是个算学奇才,原本在钦天监做个不受重视的书吏,在吏部遴选实务学堂教习时发现,转而推荐到了更能发挥其所长的格物院。
陈观此刻正伏案疾书,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演算符号和几何图形。
他不是在计算账目,而是在根据鲁胜提出的“击发机构”受力需求,反向推导所需钢材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等参数,为冶炼组提供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在以往的工匠作坊里是不可想象的。
“鲁师,”陈观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临时用水晶磨制的“眼镜”,“根据现有数据推算,欲得韧性足够之钢,非仅调整碳含量,恐需尝试加入少量其他金属,或改变锻打方式。
鲁胜点头,眼中满是血丝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就按你说的方向试!需要什么物料,列单子给我!哪怕试上一千次!” 这种拥有理论支持、系统性的探索,比他过去凭经验摸索效率高出太多。
然而,格物院的迅猛扩张和日益重要的地位,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经费审批、人员调配、与各部协调资源、应对朝廷质询……这些行政庶务,让醉心技术的鲁胜焦头烂额,严重分散了他的精力。
一次因不熟悉户部核销流程,导致一批急需的南洋苏木,采购被拖延了半月,差点耽误了火铳改进的进度。
梁正(朱厚照)很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一日,他召见了杨廷和与吏部尚书刘宇。
“鲁胜精于技艺,乃国之大匠。然格物院如今规模日盛,关乎军国重器,非仅一作坊矣。行政庶务,纷繁复杂,需有干练之员总揽其事,使鲁胜能专精于技术。”梁正开门见山,“二位爱卿,可有人选荐于朕?”
杨廷和早已思虑此事,闻言奏道:“陛下圣明。鲁院使确需卸去俗务,专心格物。臣观南京户部郎中徐明远,其人通晓庶务,精明强干,曾督造龙江船厂有功,于工部、户部流程皆熟。且其人对泰西之学、格物之理颇有兴趣,尝与人言‘器利亦可载道’,非迂腐之辈。或可调其入京,总领格物院政务,授以‘格物院同知’之职,位在鲁胜之下,掌院务庶政。”
刘宇沉吟片刻,他对这个跳出科举正途的格物院始终抱有疑虑,但皇帝和首辅意见一致,他也不好反对,只得道:“徐明远确为能吏。然格物院性质特殊,若以常法治之,恐窒碍难行。其官员考成,当以‘成果’为重,而非寻常文案功夫。”
梁正点头:“刘卿所言甚是。格物院,当以出‘实绩’为第一要务。徐明远……朕记得这个名字。准奏,即日调徐明远入京,擢为皇家格物院同知,总揽院务行政、钱粮人事。鲁胜加衔工部主事,仍领格物院使,专司技术研发,重大事项,需鲁胜与徐明远联署方可上报。”
这一安排,既赋予了徐明远足够的行政权力,又确保了鲁胜在技术上的权威,形成了制衡与协作。
半月后,徐明远到任。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敏锐,行事雷厉风行。
到任第一天,他便理顺了格物院与户部、工部的对接流程,建立了清晰的物料采购、经费核销章程。
同时,他并未干涉具体研发,反而大力支持鲁胜和陈观的工作,亲自出面为格物院争取到了更多资源和一批从各地选拔来的年轻工匠及算学、医药(用于炼丹术相关化学研究)人才。
其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年轻士子,名叫沈继祚,对光学极有兴趣,正在磨制各种透镜;还有一位原太医院医士之子,痴迷于炼丹术中的“变化之理”,在徐明远的支持下,开始系统研究各种矿物、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格物院在徐明远的治理下,迅速变得井井有条,研发效率进一步提升。
鲁胜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坚,他与陈观、赵铁柱组成的核心团队,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终于初步掌握了通过控制炉温、添加特定矿石(锰)以及采用“夹钢”工艺,制备出性能相对稳定、兼具硬度与韧性的钢材。
第一批新型钢材被优先用于制造“迅雷铳”的核心部件——那根决定击发可靠性的弹簧击锤,以及改进版“手迅雷”的转轮。
实验场上,新铳的哑火率开始显着下降,连射流畅度提升。
消息传到宣府,杨一清大喜过望,立刻上奏请求优先为宣府新军换装。
而月港的文贵也来信,询问新型火炮的研发进度,期望能装备水师战舰。
技术的进步,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不断扩散至军事、经济各个领域。
梁正看着格物院呈上的最新报告和那块闪烁着幽蓝光泽的钢样,知道他所期盼的“体系化”技术革新,终于迈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而徐明远的到来,让这台“研发机器”拥有了更强大的组织保障。
皇家格物院,这个诞生于西苑一角的机构,正以一种超越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理解的方式,悄然重塑着大明武备乃至未来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