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铁砧上的时光-《大明执政官》

  正德七年的秋天,在宣府野狐岭的烽火与月港海面的波澜中悄然流逝。

  当冬日的初雪覆盖了京城的琉璃瓦,西苑皇家格物院内的攻坚,才真正显露出其漫长与艰辛的本质。

  金工坊内,炉火似乎从未熄灭过。

  鲁胜的鬓角,在这几个月里悄然添了几缕刺眼的白发。

  他正对着一块再次在测试中出现细微裂纹的复合钢炮管胚料发呆。这已是入冬以来的第七次失败。

  “还是内应力。”

  陈观的声音带着疲惫,他手中的算稿已堆积如山,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试验的参数和结果。

  “学生反复核算,层叠锻打确实能改善韧性,但不同钢材的收缩率差异,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依旧难以完全消除。除非……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在锻打过程中就更好地让它们‘咬合’在一起,或者,找到收缩率更接近的钢材配比。”

  鲁胜沉默地用粗粝的手指抚摸着那冰冷的裂痕,仿佛能感受到金属内部的挣扎。

  “咬合……”

  他喃喃道,“光是靠锤子砸,看来不够。或许……需要‘浸’?”

  他猛地抬头,眼中重新燃起火光:

  “陈小子,我记得你之前提过,前朝有‘生铁淋口’之术?我们可否反其道而行?不是用生铁淋熟铁,而是在我们这复合钢胚锻打到一定程度,温度正高时,淋上一种特殊的……‘药水’?不是水,是能促进融合的东西!”

  陈观一愣,随即陷入沉思:“《造化枢要》丹药篇中,似乎提及几种金石药物,在高温下能‘化铁’……或可一试?但这需与材物料研组和太医顾问仔细商议,确定何种药物可用,比例如何,风险极大!”

  “再大的风险,也比停在原地强!”

  鲁胜斩钉截铁。

  “去,把老姜太医请来,再把材物料研组所有关于金石反应记录都调出来!”

  就在鲁胜团队转向更冒险的“药淋融合”方向时,力械设计组的分体式火炮也遇到了新的麻烦。

  解决了密封垫圈问题后,他们在实弹射击测试中发现,连续高速射击超过十五次后,钢制药室与熟铁炮管连接处的卡榫结构,会因为热胀冷缩产生微小的形变,导致间隙增大,再次出现泄气,甚至有一次险些导致卡榫崩断。

  “材料!还是材料问题!”

  力械组主事无力地捶了下桌子。

  “熟铁炮管受热膨胀系数与钢制药室不同!卡榫结构设计得再精巧,基础材料不匹配,也是空中楼阁!我们必须要有膨胀系数更接近钢材的熟铁,或者……干脆都用钢!”

  这又将难题抛回给了鲁胜的金工坊。

  整个格物院,如同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瓶颈,都会牵动全局。

  徐明远将这些进展与困难,如实记录在每旬呈送的院务报告中。

  他没有催促,只是确保资源向最关键的技术节点倾斜,并协调各组之间的协作。

  他知道,陛下要的不是急就章的成果,而是真正可靠、能经得起实战考验的利器。

  时间在一次次失败、调整、再试验中缓慢流逝。秋去冬来,格物院内的灯火,总是最后一批熄灭。

  工匠和学者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寒风中穿梭于各作坊之间,呵出的白气与炉火的青烟交织在一起。

  直到年关将近,第一场大雪覆盖了西苑的亭台楼阁,金工坊内才终于传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经过数十次“药淋”,最终选用了一种特定比例的硼砂、硝石混合物试验和随之而来的锻打、退火,一根长约五尺的复合钢炮管胚料,在经历了极限装药的两次试射后,仅仅出现了轻微变形,内壁仅有正常磨损,没有任何裂纹迹象!

  “成了!这次真的成了!”

  赵铁柱激动得声音发颤。

  鲁胜抚摸着那根依旧温热的炮管,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中竟有些湿润。

  这小小的突破,耗去了他们整整一个秋天和半个冬天。

  几乎同时,力械组也传来了好消息。

  他们与材物料研组合作,通过调整熟铁的冶炼工艺,加入少量其他矿物,终于得到了膨胀系数与新型钢材更为接近的“改良熟铁”。

  用这种新材料制造的炮管,与钢制药室的配合终于达到了稳定状态。

  徐明远站在格物院的正堂,看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听着坊间隐约传来的欢呼,他知道,最艰难的阶段,或许已经过去。

  他铺开纸张,开始起草一份内容详实、充满信心的年终总结,准备呈报给那位在深宫中,始终给予他们耐心与信任的年轻皇帝。

  寒冬虽至,但铁砧上迸发出的真正火花,已开始驱散漫长的黑暗,照亮前路。

  而时间的沉淀,也让这光芒,显得愈发坚实与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