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三年,第一天,元旦。
这是一年之中规模最宏大、礼仪最繁缛、意义最非凡的大朝会。
四更刚过,北京城内已是人影幢幢,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无论品级高低,哪怕是最卑微的从九品小官,皆需身着按品级规定的崭新朝服,在寒冷的夜色中,汇聚于承天门外(清时期—天安门)的巨大广场上。
文官列于东,武官列于西,按照严格的品级秩序,排成森严的队列。
寒风如刀,许多低品级官员冻得面色发青,浑身颤抖,但无人敢有丝毫懈怠、抱怨或交头接耳。旌旗仪仗在微曦的晨光中森然罗列,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的大汉将军(宫廷侍卫)盔明甲亮,如同雕塑般肃立两旁,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庄严与威压。
卯时正,承天门、端门、午门的三重宫门在沉浑的钟鼓声中次第洞开,如同开启了一个神圣的通道。
百官在御史和礼官的严格引导与监督下,依品级高低,垂首敛目,迈着谨慎的步伐,鱼贯而入。
队伍沉默而浩荡,穿过金水桥,越过宽阔的广场,步入更加宏伟的奉天门(明称,今太和门),最终抵达举行大朝会的奉天殿前那足以容纳万人的巨大丹墀广场。
整个过程寂静无声,只闻数千人脚步踏在冰冷地砖上的沙沙声,以及身上玉带、佩饰偶尔碰撞发出的轻微脆响,气氛庄重到了极致。
朱厚照身着最为隆重的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玉藻垂落,遮住部分视线,更添神秘与威严。
他在司礼监太监和宫廷侍卫的簇拥下,升坐于奉天殿内那高高在上的金銮宝座。御座两旁,巨大的仙鹤蟠桃香炉内升起袅袅的御制香烟,金砖墁地,光可鉴人,盘龙金柱巍然耸立,直抵绘有精美彩画的藻井,整个环境无不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帝国威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赞礼官拖长了音调、极具穿透力的高唱声中,丹墀之下黑压压的百官队伍,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齐刷刷地跪倒在地,行最为庄重的三跪九叩大礼。
山呼万岁之声如同海啸,一浪高过一浪,震彻整个宫城,回荡在寒冷的晨空之中。
这一刻,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以一种极具仪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向天下昭示着其无可撼动的统治。
朱厚照端坐于宝座之上,目光透过眼前晃动的玉藻,平静地扫过丹陛下那一片依品级而跪的臣工。
他能清晰地看到前排刘健、李东阳等老臣在寒冷中微微颤抖的花白须发,看到杨廷和沉稳而若有所思的面容,看到英国公张懋即便跪拜依旧挺直的脊背,也能看到站在武官队列中后部、因新晋参将而得以首次参与如此盛典的周遇吉脸上那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潮红。。
大朝会的仪式繁琐而漫长,是对所有参与者体力和意志的考验。百官按部就班地上表称贺,歌功颂德;各地藩王、勋臣、乃至朝鲜、安南等属国使臣的贺表也由鸿胪寺官员一一高声宣读;各地进献的祥瑞,如罕见的白鹿、体态奇异的灵芝、甚至据称是黄河清淤时发现的“河清碑”等,被依次抬上展示。整个过程缓慢、庄重,每一步都遵循着古礼,不容有丝毫差错,虽显冗长,却象征着帝国秩序的延续与四海宾服。
整个仪式最核心、最引人瞩目的部分,是皇帝颁布《正德三年元旦敕谕》。
这份由内阁大学士们字斟句酌、精心草拟,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甚至修改的诏书,不仅是例行的新年吉祥话,更是新一年国家政策的风向标。
与往年多为空泛的祈福和道德劝诫不同,今年的敕谕中,朱厚照特意加入了清晰而具有实质性的政策宣示。
诏书在回顾了过去一年“吏治稍清,漕运初通,边备渐修”等“政绩”后,笔锋明确地转向未来:
“……然,草故鼎新,非一日之功;励精图治,需持之以恒。今岁当时乘此势,更续新篇,锐意进取……着吏部、兵部、户部,会同各有司衙门,详议考成黜陟之良法,明确章程,以资激励,务使贤能者上,庸惰者下,以振官常……武备乃立国之本,社稷之基,京营整顿,务求实效,汰冗补强,精练战法。武备学堂之设,为育将才,关乎长远,各相关衙门当速推进,不得延误……望诸臣工,深体朕之苦心,共襄盛治,俾使我大明,内则政通人和,外则四海升平,万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
诏书中这些明确指向具体改革领域的字句,如同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下方垂首聆听的百官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层层涟漪。改革,将在新年伊始就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考成法”、“武备学堂”等更系统、更制度化的方式强力推进。
有人因此振奋,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新机会;
有人深感忧虑,担忧自身的利益和地位受到冲击;
更有人暗中盘算,思忖着如何应对这不可阻挡的变革浪潮。
站在前排的杨廷和与英国公张懋,眼神交汇的瞬间,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与决心。
冗长的大朝会持续了近三个时辰,直到日上三竿方告结束。
百官早已饥肠辘辘,腿脚酸麻冰凉,但在礼官的唱喏声中,依旧保持着最后的体面,依序退出这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宫城。许多人走出午门后,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活动着冻僵的四肢,但皇帝敕谕中的内容,却如同这新年第一天的凛冽寒风,让所有人的头脑都异常清醒,也预感到了这注定不会平静的一年。
朱厚照回到乾清宫,在太监的服侍下,褪下沉重如山的冕服和旒冠,换上轻便的常服,才感到一种卸下千斤重担的松弛。张永早已命人备好了热腾腾的扁食(饺子)和驱寒的姜汤,小心地伺候着他用了一些。
“皇爷,这一大早的,真是辛苦您了。”张永看着皇帝略显疲惫的面容,心疼地说道。
朱厚照摇摇头,喝了一口热汤,暖意流入肺腑:“累是累些,但有些场面,必须撑起来。种子已经在众人心中种下,就看今年,能催生出怎样的秧苗,又能收获怎样的庄稼了。”
他顿了顿,吩咐道,“去坤宁宫看看皇后,告诉她朕晚些时候过去陪她用午膳。另外,传朕口谕,今日所有参与大朝会仪仗、护卫的大汉将军、锦衣卫及相关官校,皆赏赐酒肉,让他们也沾沾新年的喜气,同沐天恩。”
新年的第一天,就在这极度庄重、繁复的礼仪和一丝隐然而强大的变革气息中度过。
大明这艘巨轮,正按照掌舵者设定的全新航线,在看似传统的航道上,缓缓却坚定地调整着方向,驶向那充满希望、也必然伴随着风浪的未知海域。
这是一年之中规模最宏大、礼仪最繁缛、意义最非凡的大朝会。
四更刚过,北京城内已是人影幢幢,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无论品级高低,哪怕是最卑微的从九品小官,皆需身着按品级规定的崭新朝服,在寒冷的夜色中,汇聚于承天门外(清时期—天安门)的巨大广场上。
文官列于东,武官列于西,按照严格的品级秩序,排成森严的队列。
寒风如刀,许多低品级官员冻得面色发青,浑身颤抖,但无人敢有丝毫懈怠、抱怨或交头接耳。旌旗仪仗在微曦的晨光中森然罗列,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的大汉将军(宫廷侍卫)盔明甲亮,如同雕塑般肃立两旁,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庄严与威压。
卯时正,承天门、端门、午门的三重宫门在沉浑的钟鼓声中次第洞开,如同开启了一个神圣的通道。
百官在御史和礼官的严格引导与监督下,依品级高低,垂首敛目,迈着谨慎的步伐,鱼贯而入。
队伍沉默而浩荡,穿过金水桥,越过宽阔的广场,步入更加宏伟的奉天门(明称,今太和门),最终抵达举行大朝会的奉天殿前那足以容纳万人的巨大丹墀广场。
整个过程寂静无声,只闻数千人脚步踏在冰冷地砖上的沙沙声,以及身上玉带、佩饰偶尔碰撞发出的轻微脆响,气氛庄重到了极致。
朱厚照身着最为隆重的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玉藻垂落,遮住部分视线,更添神秘与威严。
他在司礼监太监和宫廷侍卫的簇拥下,升坐于奉天殿内那高高在上的金銮宝座。御座两旁,巨大的仙鹤蟠桃香炉内升起袅袅的御制香烟,金砖墁地,光可鉴人,盘龙金柱巍然耸立,直抵绘有精美彩画的藻井,整个环境无不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帝国威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赞礼官拖长了音调、极具穿透力的高唱声中,丹墀之下黑压压的百官队伍,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齐刷刷地跪倒在地,行最为庄重的三跪九叩大礼。
山呼万岁之声如同海啸,一浪高过一浪,震彻整个宫城,回荡在寒冷的晨空之中。
这一刻,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以一种极具仪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向天下昭示着其无可撼动的统治。
朱厚照端坐于宝座之上,目光透过眼前晃动的玉藻,平静地扫过丹陛下那一片依品级而跪的臣工。
他能清晰地看到前排刘健、李东阳等老臣在寒冷中微微颤抖的花白须发,看到杨廷和沉稳而若有所思的面容,看到英国公张懋即便跪拜依旧挺直的脊背,也能看到站在武官队列中后部、因新晋参将而得以首次参与如此盛典的周遇吉脸上那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潮红。。
大朝会的仪式繁琐而漫长,是对所有参与者体力和意志的考验。百官按部就班地上表称贺,歌功颂德;各地藩王、勋臣、乃至朝鲜、安南等属国使臣的贺表也由鸿胪寺官员一一高声宣读;各地进献的祥瑞,如罕见的白鹿、体态奇异的灵芝、甚至据称是黄河清淤时发现的“河清碑”等,被依次抬上展示。整个过程缓慢、庄重,每一步都遵循着古礼,不容有丝毫差错,虽显冗长,却象征着帝国秩序的延续与四海宾服。
整个仪式最核心、最引人瞩目的部分,是皇帝颁布《正德三年元旦敕谕》。
这份由内阁大学士们字斟句酌、精心草拟,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甚至修改的诏书,不仅是例行的新年吉祥话,更是新一年国家政策的风向标。
与往年多为空泛的祈福和道德劝诫不同,今年的敕谕中,朱厚照特意加入了清晰而具有实质性的政策宣示。
诏书在回顾了过去一年“吏治稍清,漕运初通,边备渐修”等“政绩”后,笔锋明确地转向未来:
“……然,草故鼎新,非一日之功;励精图治,需持之以恒。今岁当时乘此势,更续新篇,锐意进取……着吏部、兵部、户部,会同各有司衙门,详议考成黜陟之良法,明确章程,以资激励,务使贤能者上,庸惰者下,以振官常……武备乃立国之本,社稷之基,京营整顿,务求实效,汰冗补强,精练战法。武备学堂之设,为育将才,关乎长远,各相关衙门当速推进,不得延误……望诸臣工,深体朕之苦心,共襄盛治,俾使我大明,内则政通人和,外则四海升平,万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
诏书中这些明确指向具体改革领域的字句,如同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下方垂首聆听的百官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层层涟漪。改革,将在新年伊始就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考成法”、“武备学堂”等更系统、更制度化的方式强力推进。
有人因此振奋,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新机会;
有人深感忧虑,担忧自身的利益和地位受到冲击;
更有人暗中盘算,思忖着如何应对这不可阻挡的变革浪潮。
站在前排的杨廷和与英国公张懋,眼神交汇的瞬间,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与决心。
冗长的大朝会持续了近三个时辰,直到日上三竿方告结束。
百官早已饥肠辘辘,腿脚酸麻冰凉,但在礼官的唱喏声中,依旧保持着最后的体面,依序退出这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宫城。许多人走出午门后,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活动着冻僵的四肢,但皇帝敕谕中的内容,却如同这新年第一天的凛冽寒风,让所有人的头脑都异常清醒,也预感到了这注定不会平静的一年。
朱厚照回到乾清宫,在太监的服侍下,褪下沉重如山的冕服和旒冠,换上轻便的常服,才感到一种卸下千斤重担的松弛。张永早已命人备好了热腾腾的扁食(饺子)和驱寒的姜汤,小心地伺候着他用了一些。
“皇爷,这一大早的,真是辛苦您了。”张永看着皇帝略显疲惫的面容,心疼地说道。
朱厚照摇摇头,喝了一口热汤,暖意流入肺腑:“累是累些,但有些场面,必须撑起来。种子已经在众人心中种下,就看今年,能催生出怎样的秧苗,又能收获怎样的庄稼了。”
他顿了顿,吩咐道,“去坤宁宫看看皇后,告诉她朕晚些时候过去陪她用午膳。另外,传朕口谕,今日所有参与大朝会仪仗、护卫的大汉将军、锦衣卫及相关官校,皆赏赐酒肉,让他们也沾沾新年的喜气,同沐天恩。”
新年的第一天,就在这极度庄重、繁复的礼仪和一丝隐然而强大的变革气息中度过。
大明这艘巨轮,正按照掌舵者设定的全新航线,在看似传统的航道上,缓缓却坚定地调整着方向,驶向那充满希望、也必然伴随着风浪的未知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