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吕不韦:“然,为示公平,寡人亦有补充,一,既曰放权,便需彻底。”
“此一年半内,丞相府一应属官,需全力配合王命,不得阳奉阴违,暗中掣肘。若有发现,以叛国论处!”
“二,评判之权,不可由丞相一人独断。此一年内,所有政务决策、施行结果,由御史大夫府详细记录在案。”
“期满之后,若有争议,当由宗室元老与朝中重臣公议裁决!以示公允!”
这最后两条补充,尤其是第二条,正是昨夜燕丹在章台宫寝殿内,跟嬴政反复思考商谈出来的关键。
必须留下退路!
评判标准必须明确,且不能由吕不韦一人说了算!
引入宗室和重臣公议,即便届时真有不利,我们也有斡旋和争辩的余地!
绝不能将生杀大权完全交予他手!
嬴政当时虽觉燕丹有些过于谨慎,但细想之下,深以为然。
此刻便毫不犹豫地提了出来。
吕不韦听罢,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下意识地瞥了燕丹一眼。
他心中明了,这缜密的补充,绝非嬴政一时能想出的,定是出自那位安秦君之手。
“果然…此子心思之缜密,远超预料。”他心中对燕丹的评价,又悄然拔高了几分。
不过,这两条补充,虽限制了他的一些操作空间,但大体上并未偏离他设赌的初衷——用事实说话。
他沉吟片刻,便点头应允:“大王所虑极是,如此方可服众。老臣……无有不从!”
“既如此,便请御史大夫录文吧。”嬴政挥手。
御史大夫不敢怠慢,连忙铺开帛书,蘸饱浓墨,根据嬴政与吕不韦的口述,将赌约条款、补充细则、见证人、立约日期等,一一工整写下。
廷尉在一旁仔细核对。
一时间,偏殿内只剩下笔尖划过帛书的沙沙声,以及几人或沉重或紧张的呼吸声。
燕丹垂手而立,目光低垂,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这白纸黑字一落,便再无反悔余地!
未来的惊涛骇浪,已可预见。
文书草拟完毕,御史大夫呈上。
嬴政与吕不韦各自仔细审阅一遍,确认无误。
“用印吧。”嬴政淡淡道。
内侍捧上秦王玺印与丞相印信。
嬴政亲手拿起那方沉甸甸的玄鸟钮青铜玺,沾满朱红印泥,在属于自己的那份帛书末尾,郑重地,用力地盖下!
“咚!”
一声闷响,如同战鼓擂动!
吕不韦亦取出丞相金印,在另一份帛书上,盖下印鉴。
印成,契约立!
御史大夫将两份帛书分别呈予嬴政与吕不韦。
嬴政接过,看也未看,随手递给身旁的燕丹:“安秦君,替寡人收好。”
燕丹躬身接过,只觉得这薄薄的绢帛,重若千钧!
吕不韦亦收起自己那份契约,对着嬴政深深一揖:“老臣,预祝大王……马到功成!” 语气复杂,听不出是真诚还是讽刺。
“仲父安心静养便是。”嬴政面无表情地回应。
吕不韦不再多言,与御史大夫、廷尉一同告退。
走出章台宫时,他抬头望了望咸阳宫上空那片看似平静的天空,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风暴,已起。
偏殿内,只剩下嬴政与燕丹二人。
嬴政长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脊背微微放松,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压力的光芒。
他转头看向燕丹,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丹,开始了。”
燕丹将那份沉重的帛书小心收好,走到嬴政身边,看着他年轻却已肩负起千钧重担的面容,心中百感交集。
他伸出手,轻轻握了握嬴政有些冰凉的手指,低声道:“嗯,开始了。臣…不,是我会一直陪着你。”
无论前路是万丈深渊,还是锦绣坦途。
这一刻,契约既成,赌局已开。
大秦的权柄,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交到了年仅十七岁的秦王嬴政手中。
而他所要面对的,将是吕不韦留下的庞大官僚体系、虎视眈眈的山东六国、以及……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终极考验!
白纸黑字的赌约,如同一道无形的分水岭,将大秦的朝局,骤然划入了全新的轨道。
自那日起,丞相吕不韦便以“腰伤沉疴,需静心休养”为由,深居简出,不再踏足咸阳宫正殿。
丞相府虽依旧门庭若市,往来公文不绝,但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决策权,已悄然转移至章台宫中那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君王手中。
嬴政,这位蛰伏已久的潜龙,一朝得水,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力与行动力。
他没有丝毫犹豫,也未曾有半分怯懦,如同一柄尘封已久,骤然出鞘的利剑,带着一往无前的锐气,开始了他为期一年半的“准亲政”实践。
接下来的半年光景,咸阳宫乃至整个秦国朝堂,都笼罩在一种高速运转,剧烈变革的氛围之中。
嬴政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刀阔斧地调整人事。
他并未急于清洗所有吕不韦的旧部,那既不现实,也易引发动荡。
而是采取了精准的“点穴”手法。
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把持关键职位,却对王命阳奉阴违,或能力平庸、尸位素餐的吕党核心官员。
今日罢黜一个掌管关中粮赋的治粟内史,明日调离一个把持少府器械制造的工师丞,后日又将几个在边境郡县为非作歹、与吕氏门阀勾结的太守革职查办……动作迅捷,雷厉风行。
空出的位置,他优先提拔了一批素有清名,能力出众,且明显倾向于王权的官员。
这些任命,往往是在朝会之上,由嬴政直接提出,根本不给其他大臣反驳或商议的余地。
嬴政言简意赅,态度强硬:“此事寡人意已决,不必再议!”
咸阳宫上空,风云汇聚。
“此一年半内,丞相府一应属官,需全力配合王命,不得阳奉阴违,暗中掣肘。若有发现,以叛国论处!”
“二,评判之权,不可由丞相一人独断。此一年内,所有政务决策、施行结果,由御史大夫府详细记录在案。”
“期满之后,若有争议,当由宗室元老与朝中重臣公议裁决!以示公允!”
这最后两条补充,尤其是第二条,正是昨夜燕丹在章台宫寝殿内,跟嬴政反复思考商谈出来的关键。
必须留下退路!
评判标准必须明确,且不能由吕不韦一人说了算!
引入宗室和重臣公议,即便届时真有不利,我们也有斡旋和争辩的余地!
绝不能将生杀大权完全交予他手!
嬴政当时虽觉燕丹有些过于谨慎,但细想之下,深以为然。
此刻便毫不犹豫地提了出来。
吕不韦听罢,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下意识地瞥了燕丹一眼。
他心中明了,这缜密的补充,绝非嬴政一时能想出的,定是出自那位安秦君之手。
“果然…此子心思之缜密,远超预料。”他心中对燕丹的评价,又悄然拔高了几分。
不过,这两条补充,虽限制了他的一些操作空间,但大体上并未偏离他设赌的初衷——用事实说话。
他沉吟片刻,便点头应允:“大王所虑极是,如此方可服众。老臣……无有不从!”
“既如此,便请御史大夫录文吧。”嬴政挥手。
御史大夫不敢怠慢,连忙铺开帛书,蘸饱浓墨,根据嬴政与吕不韦的口述,将赌约条款、补充细则、见证人、立约日期等,一一工整写下。
廷尉在一旁仔细核对。
一时间,偏殿内只剩下笔尖划过帛书的沙沙声,以及几人或沉重或紧张的呼吸声。
燕丹垂手而立,目光低垂,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这白纸黑字一落,便再无反悔余地!
未来的惊涛骇浪,已可预见。
文书草拟完毕,御史大夫呈上。
嬴政与吕不韦各自仔细审阅一遍,确认无误。
“用印吧。”嬴政淡淡道。
内侍捧上秦王玺印与丞相印信。
嬴政亲手拿起那方沉甸甸的玄鸟钮青铜玺,沾满朱红印泥,在属于自己的那份帛书末尾,郑重地,用力地盖下!
“咚!”
一声闷响,如同战鼓擂动!
吕不韦亦取出丞相金印,在另一份帛书上,盖下印鉴。
印成,契约立!
御史大夫将两份帛书分别呈予嬴政与吕不韦。
嬴政接过,看也未看,随手递给身旁的燕丹:“安秦君,替寡人收好。”
燕丹躬身接过,只觉得这薄薄的绢帛,重若千钧!
吕不韦亦收起自己那份契约,对着嬴政深深一揖:“老臣,预祝大王……马到功成!” 语气复杂,听不出是真诚还是讽刺。
“仲父安心静养便是。”嬴政面无表情地回应。
吕不韦不再多言,与御史大夫、廷尉一同告退。
走出章台宫时,他抬头望了望咸阳宫上空那片看似平静的天空,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风暴,已起。
偏殿内,只剩下嬴政与燕丹二人。
嬴政长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脊背微微放松,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压力的光芒。
他转头看向燕丹,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丹,开始了。”
燕丹将那份沉重的帛书小心收好,走到嬴政身边,看着他年轻却已肩负起千钧重担的面容,心中百感交集。
他伸出手,轻轻握了握嬴政有些冰凉的手指,低声道:“嗯,开始了。臣…不,是我会一直陪着你。”
无论前路是万丈深渊,还是锦绣坦途。
这一刻,契约既成,赌局已开。
大秦的权柄,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交到了年仅十七岁的秦王嬴政手中。
而他所要面对的,将是吕不韦留下的庞大官僚体系、虎视眈眈的山东六国、以及……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终极考验!
白纸黑字的赌约,如同一道无形的分水岭,将大秦的朝局,骤然划入了全新的轨道。
自那日起,丞相吕不韦便以“腰伤沉疴,需静心休养”为由,深居简出,不再踏足咸阳宫正殿。
丞相府虽依旧门庭若市,往来公文不绝,但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决策权,已悄然转移至章台宫中那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君王手中。
嬴政,这位蛰伏已久的潜龙,一朝得水,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力与行动力。
他没有丝毫犹豫,也未曾有半分怯懦,如同一柄尘封已久,骤然出鞘的利剑,带着一往无前的锐气,开始了他为期一年半的“准亲政”实践。
接下来的半年光景,咸阳宫乃至整个秦国朝堂,都笼罩在一种高速运转,剧烈变革的氛围之中。
嬴政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刀阔斧地调整人事。
他并未急于清洗所有吕不韦的旧部,那既不现实,也易引发动荡。
而是采取了精准的“点穴”手法。
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把持关键职位,却对王命阳奉阴违,或能力平庸、尸位素餐的吕党核心官员。
今日罢黜一个掌管关中粮赋的治粟内史,明日调离一个把持少府器械制造的工师丞,后日又将几个在边境郡县为非作歹、与吕氏门阀勾结的太守革职查办……动作迅捷,雷厉风行。
空出的位置,他优先提拔了一批素有清名,能力出众,且明显倾向于王权的官员。
这些任命,往往是在朝会之上,由嬴政直接提出,根本不给其他大臣反驳或商议的余地。
嬴政言简意赅,态度强硬:“此事寡人意已决,不必再议!”
咸阳宫上空,风云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