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回京城不第一时间告诉周老爷子,赵大宝心里猜测这其中肯定有故事,难道是某种豪门狗血剧?但看着眼前这和睦的一家人,又不太像。
李兰和周卫国是青梅竹马,两家是世交。李兰几乎是在周老爷子跟前长大的,跟亲闺女没两样。那肯定不是豪门狗血剧情。
周卫国之前一直在沪市工作,他以前是铁道兵,退伍后当了铁路工程师,难道没按照家里安排的工作?
这次工作调动回京,事先没跟老爷子完全沟通好,才闹了这么个小乌龙?
想不明白,赵大宝也就不想了。
因为这时,桌上的收音机里正好传来新闻播报:“……现在播送重要消息,我英勇的志愿军在朝鲜前线又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听到这个消息,少年周向阳一下子坐直了身体,脸上露出向往又有些抱怨的神色,对他爷爷说:“爷爷!您听听!又打胜仗了!当初要是您和我爸同意我报名参军,没准现在我也在朝鲜战场上立功了!这胜仗也有我一份功劳!”
听到孙子周向阳带着抱怨的话,刚才还笑呵呵的周老爷子脸色一肃,哼了一声:“哼!毛都没长齐,就想着上战场了?你以为那是过家家?”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为啥不让你去?你心里不清楚吗?没有一定军事素养就想上战场,就你那三脚猫的功夫,战场上枪子儿可不长眼!”
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子傲气和憋屈,“老子我当年拍着领导的桌子都没捞着上前线去,打了半辈子仗,好不容易来这么大一场仗,结果留守。我这浑身本事没处使,我找谁说理去?轮得到你个小屁孩?”
他越说越来气,指着旁边试图降低存在感的周卫国:“再看看你爹,退伍前好歹也是铁道兵,听说前线吃紧,他偷偷打报告想申请加入预备役运输队,结果呢?直接被老领导打回来了,骂他胡闹,说全都去前线国内的建设还要不要了?干好自己的事,才是对前线最大的支持。你爹这都混不上,你还想个屁!”
其实周老头还有一点没说,这孙子是他们老周家三代单传,但战事来了,这一点反而是忽略不计的。
周卫国被老爹当面揭短,尴尬地咳嗽两声,无奈地笑了笑。
话题既然引到了这场举世瞩目的战争上,屋里的气氛也变得严肃而热烈起来,大家自然而然地讨论起目前的情况。
周老爷子感慨道:“这帮洋鬼子,仗着装备好就想欺负人,没想到碰上了硬骨头!咱们的战士,是真不容易啊!”
周卫国从更实际的角度分析:“是啊,尤其是后勤补给线,听说打得异常惨烈。我们的铁道兵、汽车兵冒着敌人疯狂的轰炸,硬是建成了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才是奇迹!”
这时,赵大宝听着大家的议论,沉吟片刻,也开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但话语却格外清晰有力:“放心,我们必胜。这场仗,可以说为的就是一代人,把三代人的仗都打了。把该吃的苦都吃了,让咱们的子孙后代,能挺直腰杆子过好日子、过安稳日子!”
周老头听到赵大宝的话很是提气,不过还是问道:“小子你就这么肯定?人家可是装备都比咱好。”
赵大宝目光扫过众人,无比确定道:“当然,哪怕遇挫,咱也不怕,就算前线打完了,还有我爹,我爹没了,还有我!一寸山河一寸血,咱四万万同胞,全民皆兵!那只纸老虎,没什么好怕的?必须一次打到他疼,让他几十年不敢再抬爪子,打出个盛世中华。”
他语气坚定地判断:“这已经是第三个冬天了,我看,绝不会再有第四个冬天!最多再有半年,这场仗,就该见分晓了!他们那些联合军,看着人多势众,其实就是各怀鬼胎,就像当年的光头一样,人心不齐,必败无疑!”
赵大宝这番见解,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还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信心,让周老爷子和周卫国都听得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赏。
哪是赵大宝有多少军事知识和高深的见解,而是他从后世而来,知道明天年中这场战事就结束了。
一旁的少女周忆兰更是眼睛发亮地看着他。
少年周向阳听了,虽然也觉得热血沸腾,但还是有些不甘心:“可是……我还是想上前线做点什么,哪怕搬弹药也行啊!”
赵大宝看向他,微微一笑,“兄弟,在你心中只有在前线才属于战斗?我们这些后方的人啥也不是呗?“
“小子,我可没这么说,你别瞎说。”周向阳反驳道。
“能够上前线报国自然是荣耀一生,上不了前线一样可以报国。就像周叔说的,后勤保障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咱们在后方,一样能支持前线!”
说到在后方一样能支持前线,赵大宝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
现在是冬天,前线冰天雪地,战士们最需要什么?
保暖!食物!
重生回来这段时间,自己忙着自己家里的事,还没来得及好好想过这些问题,今天正好。
他猛地一拍大腿:“对了!咱们这些人虽然不能上前线,但可以想办法给前线战士们送他们需要的啊!武器装备我们给不了,但...发动街坊邻居做点棉手套、棉袜子?或者做炒面、肉干什么的?哪怕是一针一线,一粮一粟,也是咱们后方百姓的心意!这同样是为胜利做贡献!”
周向阳嘟囔道:“也不是没人在做这些...哪有直接上前线来的...”
赵大宝正色道:“他们做是他们的事,你做没做?有没有用心去做?人的需求可以是生理需求,也可以是精神需求。”
“衣服皮毛咱老百姓不一定家家户户都能拿得出来,但一双鞋垫、一套护膝还是可以的吧?不管是稻草、芦花编的,还是亲人衣服上扯下的一块布做的。那不是一双普通的鞋垫,那是来自于战士们后方母亲、妻子、姐妹沉甸甸的爱。”
“你不是会写字吗?你来写,她们来绣,把爱绣在鞋垫上,送到前线战士手中,让他们知道他们后方有人在等着他们回家.....”
周向阳还是不太服气,倒是周忆兰对这些非常感兴趣。
周忆兰第一个响应:“这个主意好!我可以组织同学一起做!”
李兰和周卫国是青梅竹马,两家是世交。李兰几乎是在周老爷子跟前长大的,跟亲闺女没两样。那肯定不是豪门狗血剧情。
周卫国之前一直在沪市工作,他以前是铁道兵,退伍后当了铁路工程师,难道没按照家里安排的工作?
这次工作调动回京,事先没跟老爷子完全沟通好,才闹了这么个小乌龙?
想不明白,赵大宝也就不想了。
因为这时,桌上的收音机里正好传来新闻播报:“……现在播送重要消息,我英勇的志愿军在朝鲜前线又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听到这个消息,少年周向阳一下子坐直了身体,脸上露出向往又有些抱怨的神色,对他爷爷说:“爷爷!您听听!又打胜仗了!当初要是您和我爸同意我报名参军,没准现在我也在朝鲜战场上立功了!这胜仗也有我一份功劳!”
听到孙子周向阳带着抱怨的话,刚才还笑呵呵的周老爷子脸色一肃,哼了一声:“哼!毛都没长齐,就想着上战场了?你以为那是过家家?”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为啥不让你去?你心里不清楚吗?没有一定军事素养就想上战场,就你那三脚猫的功夫,战场上枪子儿可不长眼!”
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子傲气和憋屈,“老子我当年拍着领导的桌子都没捞着上前线去,打了半辈子仗,好不容易来这么大一场仗,结果留守。我这浑身本事没处使,我找谁说理去?轮得到你个小屁孩?”
他越说越来气,指着旁边试图降低存在感的周卫国:“再看看你爹,退伍前好歹也是铁道兵,听说前线吃紧,他偷偷打报告想申请加入预备役运输队,结果呢?直接被老领导打回来了,骂他胡闹,说全都去前线国内的建设还要不要了?干好自己的事,才是对前线最大的支持。你爹这都混不上,你还想个屁!”
其实周老头还有一点没说,这孙子是他们老周家三代单传,但战事来了,这一点反而是忽略不计的。
周卫国被老爹当面揭短,尴尬地咳嗽两声,无奈地笑了笑。
话题既然引到了这场举世瞩目的战争上,屋里的气氛也变得严肃而热烈起来,大家自然而然地讨论起目前的情况。
周老爷子感慨道:“这帮洋鬼子,仗着装备好就想欺负人,没想到碰上了硬骨头!咱们的战士,是真不容易啊!”
周卫国从更实际的角度分析:“是啊,尤其是后勤补给线,听说打得异常惨烈。我们的铁道兵、汽车兵冒着敌人疯狂的轰炸,硬是建成了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才是奇迹!”
这时,赵大宝听着大家的议论,沉吟片刻,也开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但话语却格外清晰有力:“放心,我们必胜。这场仗,可以说为的就是一代人,把三代人的仗都打了。把该吃的苦都吃了,让咱们的子孙后代,能挺直腰杆子过好日子、过安稳日子!”
周老头听到赵大宝的话很是提气,不过还是问道:“小子你就这么肯定?人家可是装备都比咱好。”
赵大宝目光扫过众人,无比确定道:“当然,哪怕遇挫,咱也不怕,就算前线打完了,还有我爹,我爹没了,还有我!一寸山河一寸血,咱四万万同胞,全民皆兵!那只纸老虎,没什么好怕的?必须一次打到他疼,让他几十年不敢再抬爪子,打出个盛世中华。”
他语气坚定地判断:“这已经是第三个冬天了,我看,绝不会再有第四个冬天!最多再有半年,这场仗,就该见分晓了!他们那些联合军,看着人多势众,其实就是各怀鬼胎,就像当年的光头一样,人心不齐,必败无疑!”
赵大宝这番见解,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还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信心,让周老爷子和周卫国都听得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赏。
哪是赵大宝有多少军事知识和高深的见解,而是他从后世而来,知道明天年中这场战事就结束了。
一旁的少女周忆兰更是眼睛发亮地看着他。
少年周向阳听了,虽然也觉得热血沸腾,但还是有些不甘心:“可是……我还是想上前线做点什么,哪怕搬弹药也行啊!”
赵大宝看向他,微微一笑,“兄弟,在你心中只有在前线才属于战斗?我们这些后方的人啥也不是呗?“
“小子,我可没这么说,你别瞎说。”周向阳反驳道。
“能够上前线报国自然是荣耀一生,上不了前线一样可以报国。就像周叔说的,后勤保障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咱们在后方,一样能支持前线!”
说到在后方一样能支持前线,赵大宝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
现在是冬天,前线冰天雪地,战士们最需要什么?
保暖!食物!
重生回来这段时间,自己忙着自己家里的事,还没来得及好好想过这些问题,今天正好。
他猛地一拍大腿:“对了!咱们这些人虽然不能上前线,但可以想办法给前线战士们送他们需要的啊!武器装备我们给不了,但...发动街坊邻居做点棉手套、棉袜子?或者做炒面、肉干什么的?哪怕是一针一线,一粮一粟,也是咱们后方百姓的心意!这同样是为胜利做贡献!”
周向阳嘟囔道:“也不是没人在做这些...哪有直接上前线来的...”
赵大宝正色道:“他们做是他们的事,你做没做?有没有用心去做?人的需求可以是生理需求,也可以是精神需求。”
“衣服皮毛咱老百姓不一定家家户户都能拿得出来,但一双鞋垫、一套护膝还是可以的吧?不管是稻草、芦花编的,还是亲人衣服上扯下的一块布做的。那不是一双普通的鞋垫,那是来自于战士们后方母亲、妻子、姐妹沉甸甸的爱。”
“你不是会写字吗?你来写,她们来绣,把爱绣在鞋垫上,送到前线战士手中,让他们知道他们后方有人在等着他们回家.....”
周向阳还是不太服气,倒是周忆兰对这些非常感兴趣。
周忆兰第一个响应:“这个主意好!我可以组织同学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