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虚拟交锋,技高一筹-《她称王,他们称臣》

  京城朝阳区,一家名为 “街角时光” 的连锁咖啡馆。上午十点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豆的焦香,混合着顾客低声交谈的声音,透着一股日常的闲适 —— 但这份闲适,却掩盖不住某个角落暗藏的 “虚拟战场”。

  “叶瑗” 坐在最里侧的卡座,背靠着墙面,能清晰观察到整个咖啡馆的入口和动线。她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连帽卫衣,帽子轻轻搭在头上,遮住了部分头发;脸上架着一副黑框平光眼镜,镜片反射着桌面的光线,让人看不清她的眼神。她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深海通信技术原理》,手指无意识地在书页上划过,仿佛在专注思考某个复杂公式;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拿铁,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桌面上留下一小片水渍 —— 这一切,都让她看起来像个 “沉浸在学术世界里的普通理工科学生”,完美融入咖啡馆的日常氛围。

  但她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紧张 —— 屏幕亮度调至最低,只有她能看清显示内容;触摸板上,她的指尖看似随意搭着,实则早已进入 “一级戒备” 状态。就在三分钟前,电脑的隐藏安全程序突然发出微弱的 “脉冲提示”,预示着 “不速之客” 的到来。

  【检测到外部连接请求…IP 来源:未知(疑似境外代理)… 加密协议:冥河 7 型(灰色地带常用高隐蔽协议)…】

  【警告!对方尝试获取摄像头、麦克风权限… 已触发本地屏蔽机制…】

  【检测到端口扫描… 目标:135(远程服务)、445(文件共享)、3389(远程桌面)… 攻击手法:慢速扫描,规避常规防火墙检测…】

  一连串隐蔽而专业的网络攻击,如同无形的毒蛇,顺着咖啡馆的公共 Wi-Fi 网络悄然袭来。苏叶心中了然 —— 这是 “幽灵船” 的常规操作,在正式见面之前,通过技术手段审查 “合作方” 的真实背景,一旦发现破绽,要么直接放弃,要么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对方的手法老辣且谨慎,扫描频率控制在 “每 10 秒一次”,避开了公共网络的流量监控阈值,显然是经验丰富的 “技术老手”。

  “叶瑗” 的脸上没有丝毫异样,依旧保持着 “专注看书” 的姿态,仿佛对电脑上的暗流一无所知。但她放在触摸板上的手指,却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完成了一系列精准操作 —— 她没有选择 “强硬拒绝所有连接”,那样会显得 “刻意设防”,暴露 “叶瑗” 的 “研究员” 人设;而是悄悄开放了一个预先构建好的 “虚拟沙盒环境”。

  这个沙盒是她根据 “叶瑗” 的身份量身设计的:里面存放着 “深渊之语” 模块的 “虚假研发数据”(包括 500 多页的实验记录、200 多段调试日志)、“半成品代码”(能运行但存在明显 bug),甚至还有一些 “技术瓶颈分析文档”(详细记录了 “叶瑗” 在研发中遇到的难题,如 “深海信号衰减过快”“抗干扰算法不稳定”)—— 所有内容逻辑自洽,细节真实到 “连资深工程师都挑不出漏洞”,完美符合 “一个资金短缺、独自研发的落魄研究员” 应有的技术环境。

  更关键的是,她在沙盒中植入了一个 “反向追踪程序”—— 这个程序伪装成 “系统日志文件”,一旦对方接入沙盒,就会自动附着在对方的攻击脚本上,顺着攻击路径回溯,收集对方的 “设备指纹”(如操作系统版本、浏览器配置、常用软件特征)、“网络节点信息”(代理服务器的 IP 残留),甚至能捕捉到对方 “敲击键盘的节奏”(用于后续行为分析)。

  攻击持续了整整三分钟。对方显然动用了 “自动化脚本 人工分析” 的组合模式 —— 脚本负责扫描漏洞、获取基础信息,人工则负责甄别数据真实性,试图从 “研发记录”“代码逻辑” 中找出 “伪装痕迹”。期间,对方曾两次发送 “虚假数据包”,模拟 “系统崩溃”,试探 “叶瑗” 的反应。

  “叶瑗” 恰到好处地表现出 “紧张”—— 她的额角渗出一丝细密的汗珠,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书页,甚至还皱着眉头,对着电脑屏幕轻轻 “咦” 了一声,仿佛在疑惑 “为什么电脑突然卡顿”;她还伸手按了按电脑的电源键,又快速松开,做出 “担心电脑死机” 的样子 —— 这一系列反应,完全符合 “一个不擅长应对网络故障的研究员” 的人设,没有丝毫破绽。

  终于,攻击停止了。屏幕上弹出一个黑色的加密对话框,没有标题,只有一行白色文字,来源与之前的 “中间人” 一致:

  【技术环境验证通过。沙盒数据逻辑自洽,符合 “独立研究员” 身份设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下一步:提供 “深渊之语” 模块的部分核心算法验证数据(需包含 3 组不同深海深度的通信速率测试结果),证明技术可行性。】

  要求直接而强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 这是 “幽灵船” 的最后一道考题,也是决定是否 “继续接触” 的关键。

  “叶瑗” 的脸上露出一丝 “犹豫”—— 她咬了咬下唇,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几秒,仿佛在 “纠结是否要暴露核心技术”;但很快,她的眼神又变得 “坚定”,像是 “为了获得合作机会,决定冒险展示实力”。她指尖飞舞,从沙盒的 “核心数据文件夹” 中,调出一份预先准备好的 “诱饵文档”—— 文档中的部分算法(如 “信号调制解调算法”)和性能数据(如 “深海 500 米通信速率 8Mbps,1000 米 6.5Mbps”)是真实有效的,足以让懂行的技术人员意识到 “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但最关键的 “抗干扰核心架构”,却被她巧妙地做了 “偏移处理”—— 看似逻辑通顺,实则存在一个 “隐蔽的设计缺陷”,若按此路径研发,最终会陷入 “信号稳定性与能耗无法兼顾” 的死胡同,既不会暴露真实技术,又能让对方 “看到希望”。

  她深吸一口气,点击 “发送” 按钮。

  等待回复的几秒钟,仿佛被无限拉长。咖啡馆的交谈声、咖啡机的运作声,都像是被按下了 “静音键”,“叶瑗” 的世界里,只剩下电脑硬盘轻微的 “滋滋” 声。她的手指紧紧攥着卫衣的袖口,指节微微发白,脸上露出 “紧张到屏住呼吸” 的神色,完美演绎着 “等待命运判决的研究者”。

  终于,对话框弹出新的内容:

  【数据已接收。初步验证有效,技术方向符合我方需求。】

  【可安排线下初步洽谈。具体时间、地点将在 24 小时内通知。期间保持通讯畅通,不要更换设备或网络环境。】

  消息发送完毕后,对话框瞬间关闭,对方的网络连接彻底断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叶瑗” 像是终于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微微向后靠在卡座的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摘下黑框眼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鼻梁,眼底露出一丝 “疲惫却满足” 的光芒,嘴角还轻轻扬起一抹微笑 —— 那是 “技术得到认可” 的欣慰,是 “合作有了希望” 的轻松,完全是 “叶瑗” 该有的真实反应。

  但在她重新戴上眼镜的瞬间,镜片后的眼神却骤然变得锐利如鹰 —— 她快速操作电脑,调出 “反向追踪程序” 的日志:程序已经成功捕捉到对方的 3 个跳板服务器 IP(分别位于东南亚、欧洲),分析出对方使用的是 “定制化操作系统”(剔除了所有可被追踪的组件),甚至还记录下对方 “敲击键盘的节奏特征”(每输入 10 个字符,会有 0.5 秒的停顿,疑似操作习惯)。

  虽然对方足够谨慎,最终的真实物理位置仍隐藏在多层代理之后,但这些 “指纹特征”,已经为后续的追踪和分析提供了关键线索。更重要的是,“幽灵船” 的技术人员已经认可了 “叶瑗” 的身份和 “深渊之语” 的价值,主动放下了第一道戒备 —— 鱼,已经闻到了饵料的香味,并且朝着 “陷阱” 迈出了第一步。

  这场发生在虚拟世界的无声交锋,她,技高一筹,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但苏叶清楚,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即将到来的 “线下洽谈” 中。

  (第四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