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丝路:归航启密令-《北境战神》

  印度洋的季风裹着咸湿的海雾,卷过“丝路号”考古船的甲板。卢卡趴在船舷上数海鸥,突然举着琉璃吹管大喊:“那艘海警船跟了我们三小时了!”众人循声望去,一艘涂着海警标识的快艇正匀速跟在侧后方,船舷上站着两个穿黑色作训服的人,举着望远镜朝甲板张望。张斌刚握紧怀表,快艇就发出信号请求靠舷,两个作训服人员跳上甲板时,鞋底的防滑纹还沾着海水。

  “张斌研究员,苏婉清博士。”领头人掏出证件,封皮烫着金色国徽,“我是国家文物局特勤组的陆沉,有项绝密任务需要你们配合。”他扫过围过来的少年们,目光在卢卡的琉璃吹管和阿扎姆的藤编盾上停留两秒,“郑和宝船‘清和号’的核心部件‘镇船瓷’,在民国时期流失海外,我们追踪到它被走私集团藏在泉州港的废弃仓库,对方带着仿制的文物准备转售。”陆沉展开平板电脑,屏幕上“镇船瓷”的照片与张斌怀表内侧的纹饰隐隐契合,“这瓷件藏着郑和船队的航线加密图,必须在七十二小时内追回。”

  “我们也参加!”林晓星举着青铜刻刀晃了晃,刀鞘上的刺桐花纹映着阳光,“泉州是我们的家乡,还能用上之前学的工艺知识辨真伪!”陆沉刚要拒绝,就见卢卡把琉璃吹管塞进他手里:“这是‘强光琉璃弹’,遇冲击会爆闪三秒,比催泪弹还管用!”阿扎姆拍着藤编盾:“我这盾能防铁棍,还能当担架用!”拉吉掏出刻刀:“我能开锁,上次在马六甲开古窑门就是我弄的!”陆沉被缠得没法,只好点头:“但必须听指挥,不许擅自行动。”

  考古船驶入泉州港时,暮色已漫过东西塔。陆沉带着众人钻进码头旁的保密会议室,全息投影亮起泉州港三维地图,废弃仓库的位置被标成红色:“走私集团有五个人,配备电击棍和仿真枪,仓库里布满监控。”他指着地图上的通风管道,“张斌和苏婉清伪装成买家引开注意力,少年们从通风管道潜入,找到‘镇船瓷’后用信号器联络。”阿扎姆突然举手:“通风管太窄,我钻不进去……”卢卡拍着他的肩膀:“放心,我给你做个‘折叠藤编梯’,从仓库后门的排水口进去!”

  次日清晨,张斌穿着西装,苏婉清拎着装有仿制瓷件的手提箱,走进废弃仓库。仓库里堆着密密麻麻的集装箱,中间摆着张铁皮桌,一个留着寸头的男人叼着烟坐在桌后,正是走私集团头目刀疤强。“东西带来了?”刀疤强的手指敲着桌面,桌下隐约露出电击棍的轮廓。苏婉清打开手提箱,故意把仿制瓷件的裂痕转向他:“这可是‘镇船瓷’残片,要不是急用钱,我们才不会卖。”

  与此同时,少年们在仓库后方的小巷里准备行动。卢卡刚把折叠藤编梯搭在排水口,就见阿扎姆一脚踩空,梯子晃了晃,他赶紧抓住墙头的水管,结果把水管拽得“哗啦啦”流水,溅了刀疤强的手下一身。“谁在外面?”两个手下举着电击棍冲出来,正好撞见拉吉用刻刀撬排水口的铁盖,拉吉急中生智,把刻刀插进铁盖缝隙,大喊:“小心有蛇!”两个手下吓得后退半步,阿扎姆趁机从梯子上跳下,用藤编盾把两人撞进积水里。

  仓库里的刀疤强听到动静,猛地掏出仿真枪拍在桌上:“你们耍诈!”张斌抬手示意冷静,指尖悄悄碰了碰藏在袖中的信号器:“外面是收废品的,别大惊小怪。”他弯腰假装检查桌面的“镇船瓷”,指尖刚触到瓷底的纹路就皱起眉——这是用现代瓷土仿制的,没有古瓷特有的包浆。苏婉清突然打翻桌上的水杯,水洒在刀疤强的电击棍上,短路的火花“噼啪”作响:“这瓷是假的!你敢骗我们?”

  混乱中,仓库顶部的通风管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卢卡抱着琉璃弹摔在铁皮桌上,弹珠滚得满地都是。“不许动!”刀疤强举着仿真枪对准他,卢卡却突然吹了声口哨,琉璃弹在地上炸开,淡蓝色的强光让所有人睁不开眼。林晓星从通风管跳下来,用青铜刻刀挑开刀疤强的手腕,仿真枪“啪”地掉在地上;拉吉钻进桌底,用刻刀割断绑着“镇船瓷”的铁链;阿扎姆则用藤编盾挡住冲过来的手下,把人逼得连连后退。

  “想跑?”刀疤强摸出备用的电击棍,朝抱着“镇船瓷”的拉吉砸去。张斌飞身挡在前面,软毛刷横在胸前,精准缠住电击棍的电线,猛地一拽,电击棍脱手飞出,正好砸在卢卡刚摆好的琉璃阵上。“这是我发明的‘琉璃绊马阵’!”卢卡大喊,刀疤强踩在琉璃珠上,摔了个四脚朝天,正好撞在赶来支援的陆沉怀里,被特勤队员当场制服。阿扎姆看着被藤编盾绑住的两个手下,挠着头笑:“这盾还能当绳子用,省了手铐。”

  回到文物局的保密实验室,“镇船瓷”被放在恒温展柜里。张斌用软毛刷清理瓷身,露出底部刻着的加密纹路,与怀表内侧的光晕重叠时,投射出一幅完整的郑和船队航线图。“这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秘密航线,标注了未公开的文物窖藏点。”苏婉清调出光谱数据,“瓷件用的是泉州德化瓷胎,嵌着东南亚的宝石碎粒,这是当年船队工匠留给后人的‘密码本’。”

  陆沉拿着任务报告走进来,身后跟着个戴眼镜的研究员:“这位是故宫文物医院的陈教授,接下来你们要配合他完成‘丝路文物修复计划’。”陈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展柜里的“镇船瓷”:“根据航线图,山东蓬莱海底可能藏着郑和船队的瓷器窖藏,但海域环境复杂,需要你们的工艺知识协助打捞修复。”卢卡立刻举着琉璃吹管:“我能做防水琉璃探测仪!”阿扎姆拍着胸脯:“我编个大藤编网,防止文物损坏!”

  当晚,泉州古城的开元寺旁燃起篝火,少年们围着刚修复的“镇船瓷”欢呼。林晓星教陆沉画刺桐花纹,拉吉用刻刀在木牌上刻“丝路同心”,卢卡则用剩余的琉璃料吹了个小郑和宝船模型,船帆上嵌着“镇船瓷”的微缩纹路。张斌打开怀表,最新的合影里,众人站在泉州东西塔前,“镇船瓷”的光晕与怀表内侧的二十七层光晕交相辉映。

  “蓬莱海底的窖藏,可能藏着更重要的丝路文物。”苏婉清望着夜空中的星星,“那是郑和船队回国后留下的最后一批宝藏,里面或许有连接中外文明的关键证据。”陆沉扔来几瓶泉州老醋饮料:“明天出发去蓬莱,这次任务——绝密。”卢卡接过饮料,不小心洒在琉璃宝船上,却发现水渍勾勒出船底的纹路:“这是蓬莱海域的潮汐图!瓷件的纹路能映出水文数据!”

  张斌攥着怀表,感受着掌心的温度。从东南亚的草原沙漠到国内的泉州码头,从修复文物到执行绝密任务,少年们的成长与丝路的传承紧紧相连。他知道,蓬莱的海底不仅有文物窖藏,更有等待他们书写的新传奇——热血未凉,征途不止,文明的薪火终将在这片土地上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