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时分。
短暂的午休,并未能驱散经义课带来的沉重。
学子们拖着略显疲惫的步伐,依例前往校场,准备上半月才有一回的骑射课,权当松泛筋骨。
然而,众人刚在校场列队站定,却见书院教谕匆匆而来,面色严肃地宣布,说道:
“今日下午骑射课暂停!”
“所有需应试院试之学子,即刻返回明伦斋,进行策论小考!”
此言一出。
队伍中顿时一片哗然。
“策论小考?现在?”
“毫无准备啊!”
“完了,我策论最是薄弱……”
叫苦声,哀叹声此起彼伏。
在院试临近的巨大压力下,任何一次额外,尤其是毫无准备的考核,都足以让这些神经紧绷的学子们心生抗拒。
但,教谕令下,无人敢违,只得在一片愁云惨雾中,拖着更加沉重的步伐返回明伦斋。
很快,监考的先生捧着密封的试卷踏入斋内,气氛瞬间变得如同真正的考场般凝重。
试卷分发下来,当看清题目时,不少学子更是倒吸一口凉气,脸色发白。
题目赫然是:「论抑制土地兼并和充盈国库之法」
这两个问题,可谓是贯穿历代王朝兴衰的核心难题,分量极重!
尤其是近来朝廷邸报上,确实多次提及相关议题。
显然书院此次临时加试,意在模拟院试乃至更高层次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时务策”,考察学子们对现实问题的洞察与解决能力。
“土地兼并……此乃积弊,如何抑制?”
“国库空虚,开源节流谈何容易……”
“这题目也太难了,毫无头绪啊!”
斋舍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抱怨和吸气声。
许多学子抓耳挠腮,眉头紧锁,望着空白的答卷,迟迟无法下笔。
这突如其来的考验,不仅检验学识,更考验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张衍志拿到题目,初时也是一怔,但,随即冷静下来。
他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脑海中飞速运转。
前世庞大的信息量和历史阅历,在此刻成为了他最大的底气。
他深知,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特权阶层,利用免税特权大量吞并小农土地,导致国家税基萎缩,流民增多。
而国库空虚,则与税收制度不合理、征收效率低下、以及庞大的宗室俸禄、军费等开支密切相关。
沉思片刻,他眸中精光一闪,提笔蘸墨,不再犹豫,于答卷上挥毫泼墨:
“学生闻,国之大者,在民与食。”
“今土地日蹙归于豪右,仓廪渐虚耗于冗费,此二者实乃社稷心腹之患也。”
“治本之策,在于均平赋役、革除积弊、广开财源。”
“抑制兼并,非可强夺硬取,当以法度导之。”
“其一,请严格清丈天下田亩,绘制鱼鳞图册,使隐匿之田无所遁形。”
“其二,力行“摊丁入亩”之策,将丁银杂役逐步摊入田赋之中,拥有田亩多者则多纳赋役,无地少地之民则负担大减,如此可削弱豪强纳投献之利,缓兼并之势。”
“其三,限制勋贵官绅优免额度,逾额之田,一体纳粮当差。”
“至于充盈国库,则开源与节流并重。”
“开源者,非仅加赋于民。”
“可整顿盐铁茶马之政,革除中间盘剥,使利归公库。”
“鼓励通商,于交通枢纽设钞关,征收商税,然需定立明晰税则,杜绝官吏苛扰。”
“或可仿前朝“开中法”之遗意,令商贾输粮于边塞或急需之地,而给予其盐引等经营特权,此乃“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之良法。”
“节流者,首在裁汰冗官冗兵,核实军籍田亩,杜绝虚冒。”
“其次,量入为出,削减不必要的宫廷开支与工程营造……”
他引经据典,却又跳出经典框架,结合历史经验与超越时代的见解,提出的“清丈田亩”、“摊役入亩”、限制优免、整顿专卖、征收商税、开源节流等方略,虽因时代局限,某些细节尚显粗糙,但,其思路之清晰,触及问题本质之深刻,以及提出具体措施的勇气,都远远超出了寻常学子的范畴。
甚至在文中谨慎地提及了“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可能性。
一时间。
斋舍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某些学子因焦虑而发出的轻微叹息。
张衍志却心无旁骛,文思泉涌,将一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据充实、对策颇具操作性的策论一气呵成。
考试结束,答卷被收走。
学子们大多面带苦色,相互讨论着题目的艰难,哀叹自己发挥不佳。
然而,当阅卷的几位先生批阅到张衍志的试卷时,却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此子竟能想到‘摊役入亩’?”
“以此均平赋役,削弱兼并之利?”
“虽施行不易,然此思路,直指要害啊!”
一位先生拍案道。
“清丈田亩,限制优免,整顿商税……条条皆切中时弊!”
“更难得的是,并非空言,竟有具体路径之思!”
“你看他论及开源,不言加赋,而主张从盐铁商税中取利,甚至提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此等见识……当真出自一童生之笔?”
苏学士抚须长叹,眼中满是激赏,说道:
“格局宏大,洞察深邃,更难得是有破有立,非泛泛而谈。”
“此子之才,已不囿于章句,乃经世之才也!”
毫无悬念,张衍志这篇策论被定为本次小考之冠,评为甲上。
……
翌日,经义课上。
陈先生手持一份试卷,目光扫过底下惴惴不安的学子,最终落在沉稳如常的张衍志身上,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昨日策论小考,诸位想必已深知其难。”
“然,难中亦可见真章。”
他扬了扬手中的试卷,说道:
“张衍志之答卷,立意高远,见解卓绝,对策切实,可为范文。”
“今日,便由老夫为大家讲解此文,望诸位细听深思,于院试策论一道,能有所进益。”
说罢,陈先生便开始逐段诵读,并剖析张衍志的文章。
当听到“摊役入亩”、“清丈田亩”、“限制优免”、“开源节流而不加赋”等观点时。
满堂学子皆露震撼之色,纷纷望向张衍志,目光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与钦佩。
王圆更是偷偷对张衍志竖起了大拇指,低声道:
“衍志兄,你也太厉害了!这种法子都能想出来!”
张衍志面色平静,并无得色,只是微微颔首。
“过奖了。”
短暂的午休,并未能驱散经义课带来的沉重。
学子们拖着略显疲惫的步伐,依例前往校场,准备上半月才有一回的骑射课,权当松泛筋骨。
然而,众人刚在校场列队站定,却见书院教谕匆匆而来,面色严肃地宣布,说道:
“今日下午骑射课暂停!”
“所有需应试院试之学子,即刻返回明伦斋,进行策论小考!”
此言一出。
队伍中顿时一片哗然。
“策论小考?现在?”
“毫无准备啊!”
“完了,我策论最是薄弱……”
叫苦声,哀叹声此起彼伏。
在院试临近的巨大压力下,任何一次额外,尤其是毫无准备的考核,都足以让这些神经紧绷的学子们心生抗拒。
但,教谕令下,无人敢违,只得在一片愁云惨雾中,拖着更加沉重的步伐返回明伦斋。
很快,监考的先生捧着密封的试卷踏入斋内,气氛瞬间变得如同真正的考场般凝重。
试卷分发下来,当看清题目时,不少学子更是倒吸一口凉气,脸色发白。
题目赫然是:「论抑制土地兼并和充盈国库之法」
这两个问题,可谓是贯穿历代王朝兴衰的核心难题,分量极重!
尤其是近来朝廷邸报上,确实多次提及相关议题。
显然书院此次临时加试,意在模拟院试乃至更高层次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时务策”,考察学子们对现实问题的洞察与解决能力。
“土地兼并……此乃积弊,如何抑制?”
“国库空虚,开源节流谈何容易……”
“这题目也太难了,毫无头绪啊!”
斋舍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抱怨和吸气声。
许多学子抓耳挠腮,眉头紧锁,望着空白的答卷,迟迟无法下笔。
这突如其来的考验,不仅检验学识,更考验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张衍志拿到题目,初时也是一怔,但,随即冷静下来。
他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脑海中飞速运转。
前世庞大的信息量和历史阅历,在此刻成为了他最大的底气。
他深知,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特权阶层,利用免税特权大量吞并小农土地,导致国家税基萎缩,流民增多。
而国库空虚,则与税收制度不合理、征收效率低下、以及庞大的宗室俸禄、军费等开支密切相关。
沉思片刻,他眸中精光一闪,提笔蘸墨,不再犹豫,于答卷上挥毫泼墨:
“学生闻,国之大者,在民与食。”
“今土地日蹙归于豪右,仓廪渐虚耗于冗费,此二者实乃社稷心腹之患也。”
“治本之策,在于均平赋役、革除积弊、广开财源。”
“抑制兼并,非可强夺硬取,当以法度导之。”
“其一,请严格清丈天下田亩,绘制鱼鳞图册,使隐匿之田无所遁形。”
“其二,力行“摊丁入亩”之策,将丁银杂役逐步摊入田赋之中,拥有田亩多者则多纳赋役,无地少地之民则负担大减,如此可削弱豪强纳投献之利,缓兼并之势。”
“其三,限制勋贵官绅优免额度,逾额之田,一体纳粮当差。”
“至于充盈国库,则开源与节流并重。”
“开源者,非仅加赋于民。”
“可整顿盐铁茶马之政,革除中间盘剥,使利归公库。”
“鼓励通商,于交通枢纽设钞关,征收商税,然需定立明晰税则,杜绝官吏苛扰。”
“或可仿前朝“开中法”之遗意,令商贾输粮于边塞或急需之地,而给予其盐引等经营特权,此乃“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之良法。”
“节流者,首在裁汰冗官冗兵,核实军籍田亩,杜绝虚冒。”
“其次,量入为出,削减不必要的宫廷开支与工程营造……”
他引经据典,却又跳出经典框架,结合历史经验与超越时代的见解,提出的“清丈田亩”、“摊役入亩”、限制优免、整顿专卖、征收商税、开源节流等方略,虽因时代局限,某些细节尚显粗糙,但,其思路之清晰,触及问题本质之深刻,以及提出具体措施的勇气,都远远超出了寻常学子的范畴。
甚至在文中谨慎地提及了“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可能性。
一时间。
斋舍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某些学子因焦虑而发出的轻微叹息。
张衍志却心无旁骛,文思泉涌,将一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据充实、对策颇具操作性的策论一气呵成。
考试结束,答卷被收走。
学子们大多面带苦色,相互讨论着题目的艰难,哀叹自己发挥不佳。
然而,当阅卷的几位先生批阅到张衍志的试卷时,却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此子竟能想到‘摊役入亩’?”
“以此均平赋役,削弱兼并之利?”
“虽施行不易,然此思路,直指要害啊!”
一位先生拍案道。
“清丈田亩,限制优免,整顿商税……条条皆切中时弊!”
“更难得的是,并非空言,竟有具体路径之思!”
“你看他论及开源,不言加赋,而主张从盐铁商税中取利,甚至提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此等见识……当真出自一童生之笔?”
苏学士抚须长叹,眼中满是激赏,说道:
“格局宏大,洞察深邃,更难得是有破有立,非泛泛而谈。”
“此子之才,已不囿于章句,乃经世之才也!”
毫无悬念,张衍志这篇策论被定为本次小考之冠,评为甲上。
……
翌日,经义课上。
陈先生手持一份试卷,目光扫过底下惴惴不安的学子,最终落在沉稳如常的张衍志身上,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昨日策论小考,诸位想必已深知其难。”
“然,难中亦可见真章。”
他扬了扬手中的试卷,说道:
“张衍志之答卷,立意高远,见解卓绝,对策切实,可为范文。”
“今日,便由老夫为大家讲解此文,望诸位细听深思,于院试策论一道,能有所进益。”
说罢,陈先生便开始逐段诵读,并剖析张衍志的文章。
当听到“摊役入亩”、“清丈田亩”、“限制优免”、“开源节流而不加赋”等观点时。
满堂学子皆露震撼之色,纷纷望向张衍志,目光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与钦佩。
王圆更是偷偷对张衍志竖起了大拇指,低声道:
“衍志兄,你也太厉害了!这种法子都能想出来!”
张衍志面色平静,并无得色,只是微微颔首。
“过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