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病,如同一次淬火,烧去了张衍志之前的焦躁与执念。
病榻上的几日,他被迫放下了书本,却有了更多时间沉思。
他回想自己之前的疯狂,那近乎自虐的苦读,何尝不是一种被压力逼出的心魔?
若真熬坏了身子,甚至一病不起,那才是对家人最大的不负责任。
父亲还在河堤上苦苦支撑,这个家需要的是一个健康清醒,能长久扛起责任的顶梁柱,而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病案首”。
想通了这一点,张衍志的心境豁然开朗。
病愈后,他不再像之前那般焚膏继晷,而是制定了一套更为理性的作息。
天光微熹,他便起身,不再立刻扎进书堆,而是先在院中缓缓活动筋骨,打一套前世记忆里模糊的养生拳法,呼吸着清晨凛冽却清新的空气,让身体逐渐苏醒。
母亲王氏准备的早饭,他必定按时吃完,不再敷衍。
夜里,到了亥时(晚九点),无论思绪如何翻涌,他都会强制自己放下书本,吹熄油灯,安然入睡。
王氏和几个姐姐起初还担心他是不是憋着劲儿,可见他气色一日日红润起来,眼神也恢复了以往的清亮沉稳,只是那份沉稳之下,似乎多了一种深不见底的笃定和从容,这才渐渐放下心来。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重返学堂的张衍志,仿佛脱胎换骨。
之前那股拼命三郎的狠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流畅与深邃。
……
这日静室中,李秀才照例出题,乃是《孟子》中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求破题并阐述。
孙浩尚在蹙眉凝思,组织语言。
却见张衍志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笔走龙蛇,不过一刻钟,已将一篇结构严谨,义理透彻的文章呈于李秀才面前。
李秀才接过细看,只见破题便不凡:
“独善者,守道之基;兼济者,行道之验。穷达异遇,而君子之心未尝异也。”
寥寥数语,已点明无论境遇如何,君子持守的道心才是根本。
接着,文章层层推进,引证《论语》、《大学》,论述“独善”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功夫,是“兼济”天下的基础,而“兼济”也非好大喜功,而是“修齐治平”的自然延伸。
最后收束于“无论穷达,皆以修身明道为本”,一气呵成,理明辞畅,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洞见。
李秀才越看越是心惊,这篇文章,不仅辞藻得当,更难得的是对经典义理的理解已臻圆融贯通之境,绝非死记硬背所能为。
他忍不住拍案叫绝,说道:“妙!妙极!衍志,你这篇文章,破题精准,论述透辟,已得制艺三昧!便是放在院试之中,也属上乘之作!”
一旁的孙浩也凑过来看,看完后更是目瞪口呆,由衷赞叹道:
“衍志,你……你这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辈真是望尘莫及,你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啊!”
张衍志谦逊一笑道:
“先生过奖,孙兄谬赞。不过是病中胡思乱想,偶有所得罢了。”
然而,这“偶有所得”却并非偶然。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秀才愈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无论是考较经义注疏,还是策论时务,张衍志总能对答如流,且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提出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维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各种知识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书法。
以往他的字虽端正,却略显稚嫩。
如今,笔下竟隐隐有了筋骨,结构舒展,笔力遒劲,已初具风骨,看得出是下了苦功,且悟得了其中神韵。
起初,李秀才还能游刃有余地指点,答疑。
但很快,他就发现,张衍志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奥,有时甚至涉及到一些经学史上的疑难杂症,或是需要广博学识才能解答的典故源流。
李秀才虽饱读诗书,但毕竟常年居于乡镇,学识有其局限,有时竟被问得需要沉吟良久,甚至不得不坦言“容老夫查证典籍后再与你分说”。
一次,张衍志问及《春秋》微言大义中一处极为隐晦的笔法,并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注疏进行比较,指出其中看似矛盾实则可能蕴含深意之处。
李秀才捻须沉思半日,竟发现自己难以给出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的解答,只能感叹道:
“衍志啊,你如今所思所想,已然超出为师平日研读的范围了。此问甚深,恐需寻访专治《春秋》的大家,方能透彻。”
还有一次,李秀才拿出一道往年院试的疑难策问题,关于漕运利弊与改革之策。
张衍志不仅引经据典,分析了历代漕运制度的得失,更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颇有见地的设想,虽然略显稚嫩,但思路之开阔,考虑之周详,让李秀才这个只知圣贤书的夫子都听得连连点头,自愧不如。
渐渐地,李秀才意识到,在学问的深度和广度上,自己这个先生,能教给张衍志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
静室之中,很多时候,更像是两位学友在相互切磋,甚至张衍志的某些见解,还能给李秀才带来新的启发。
这一日,讲解完一篇范文后,李秀才看着伏案疾书,神情专注的张衍志,心中百感交集。
有骄傲,有欣慰,也有一丝淡淡的失落与感慨。
他知道,这只雏凤,羽翼已丰,李塾这片小池塘,已经不足以让他尽情遨游了。
他的舞台,在更广阔的院试,乡试,乃至京城的会试大殿之上。
“衍志。”
李秀才轻声唤道,待张衍志抬头,他温和一笑,眼中满是期许,说道:“为师……已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剩下的路,需要靠你自己去闯了。”
病榻上的几日,他被迫放下了书本,却有了更多时间沉思。
他回想自己之前的疯狂,那近乎自虐的苦读,何尝不是一种被压力逼出的心魔?
若真熬坏了身子,甚至一病不起,那才是对家人最大的不负责任。
父亲还在河堤上苦苦支撑,这个家需要的是一个健康清醒,能长久扛起责任的顶梁柱,而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病案首”。
想通了这一点,张衍志的心境豁然开朗。
病愈后,他不再像之前那般焚膏继晷,而是制定了一套更为理性的作息。
天光微熹,他便起身,不再立刻扎进书堆,而是先在院中缓缓活动筋骨,打一套前世记忆里模糊的养生拳法,呼吸着清晨凛冽却清新的空气,让身体逐渐苏醒。
母亲王氏准备的早饭,他必定按时吃完,不再敷衍。
夜里,到了亥时(晚九点),无论思绪如何翻涌,他都会强制自己放下书本,吹熄油灯,安然入睡。
王氏和几个姐姐起初还担心他是不是憋着劲儿,可见他气色一日日红润起来,眼神也恢复了以往的清亮沉稳,只是那份沉稳之下,似乎多了一种深不见底的笃定和从容,这才渐渐放下心来。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重返学堂的张衍志,仿佛脱胎换骨。
之前那股拼命三郎的狠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流畅与深邃。
……
这日静室中,李秀才照例出题,乃是《孟子》中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求破题并阐述。
孙浩尚在蹙眉凝思,组织语言。
却见张衍志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笔走龙蛇,不过一刻钟,已将一篇结构严谨,义理透彻的文章呈于李秀才面前。
李秀才接过细看,只见破题便不凡:
“独善者,守道之基;兼济者,行道之验。穷达异遇,而君子之心未尝异也。”
寥寥数语,已点明无论境遇如何,君子持守的道心才是根本。
接着,文章层层推进,引证《论语》、《大学》,论述“独善”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功夫,是“兼济”天下的基础,而“兼济”也非好大喜功,而是“修齐治平”的自然延伸。
最后收束于“无论穷达,皆以修身明道为本”,一气呵成,理明辞畅,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洞见。
李秀才越看越是心惊,这篇文章,不仅辞藻得当,更难得的是对经典义理的理解已臻圆融贯通之境,绝非死记硬背所能为。
他忍不住拍案叫绝,说道:“妙!妙极!衍志,你这篇文章,破题精准,论述透辟,已得制艺三昧!便是放在院试之中,也属上乘之作!”
一旁的孙浩也凑过来看,看完后更是目瞪口呆,由衷赞叹道:
“衍志,你……你这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辈真是望尘莫及,你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啊!”
张衍志谦逊一笑道:
“先生过奖,孙兄谬赞。不过是病中胡思乱想,偶有所得罢了。”
然而,这“偶有所得”却并非偶然。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秀才愈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无论是考较经义注疏,还是策论时务,张衍志总能对答如流,且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提出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维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各种知识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书法。
以往他的字虽端正,却略显稚嫩。
如今,笔下竟隐隐有了筋骨,结构舒展,笔力遒劲,已初具风骨,看得出是下了苦功,且悟得了其中神韵。
起初,李秀才还能游刃有余地指点,答疑。
但很快,他就发现,张衍志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奥,有时甚至涉及到一些经学史上的疑难杂症,或是需要广博学识才能解答的典故源流。
李秀才虽饱读诗书,但毕竟常年居于乡镇,学识有其局限,有时竟被问得需要沉吟良久,甚至不得不坦言“容老夫查证典籍后再与你分说”。
一次,张衍志问及《春秋》微言大义中一处极为隐晦的笔法,并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注疏进行比较,指出其中看似矛盾实则可能蕴含深意之处。
李秀才捻须沉思半日,竟发现自己难以给出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的解答,只能感叹道:
“衍志啊,你如今所思所想,已然超出为师平日研读的范围了。此问甚深,恐需寻访专治《春秋》的大家,方能透彻。”
还有一次,李秀才拿出一道往年院试的疑难策问题,关于漕运利弊与改革之策。
张衍志不仅引经据典,分析了历代漕运制度的得失,更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颇有见地的设想,虽然略显稚嫩,但思路之开阔,考虑之周详,让李秀才这个只知圣贤书的夫子都听得连连点头,自愧不如。
渐渐地,李秀才意识到,在学问的深度和广度上,自己这个先生,能教给张衍志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
静室之中,很多时候,更像是两位学友在相互切磋,甚至张衍志的某些见解,还能给李秀才带来新的启发。
这一日,讲解完一篇范文后,李秀才看着伏案疾书,神情专注的张衍志,心中百感交集。
有骄傲,有欣慰,也有一丝淡淡的失落与感慨。
他知道,这只雏凤,羽翼已丰,李塾这片小池塘,已经不足以让他尽情遨游了。
他的舞台,在更广阔的院试,乡试,乃至京城的会试大殿之上。
“衍志。”
李秀才轻声唤道,待张衍志抬头,他温和一笑,眼中满是期许,说道:“为师……已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剩下的路,需要靠你自己去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