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与刘家商队在货栈交割完毕,刘掌柜执意做东,在附近一家颇为气派的酒楼设宴,既是庆贺一路平安,也是为张衍志饯行。
席间,刘掌柜亲自为张衍志斟酒,感慨道:
“张案首,此行多亏有你,尤其是野狼峪那晚,若非你智计退狼,我商队损失难以估量。大恩不言谢,这杯酒,我敬你!”
说罢,一饮而尽。
张衍志连忙举杯回敬,说道:
“刘掌柜言重了,一路承蒙关照,小子感激不尽。些许微劳,何足挂齿。”
赵铁柱等护卫也纷纷上前敬酒,气氛热烈。
酒过三巡,刘掌柜取出一个准备好的钱袋,推到张衍志面前,说道:
“张案首,这是之前你付的车资,务必收回。你对我商队有恩,若再收你车钱,我刘某人也无颜立足了。另外,这里面另加了二十两银子,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初来应天府,笔墨纸砚,人情往来,处处都要用钱,切勿推辞。”
张衍志推辞不过,见刘掌柜态度坚决,只好收下,心中记下这份情谊。
宴席终了,双方在酒楼门前郑重道别,刘掌柜再三嘱咐张衍志若有困难可去货栈寻他,这才带着商队众人离去。
张衍志独自一人在附近寻了间干净客栈暂住一晚。
翌日一早,他结算了房钱,问清路径,便朝着弘文书院的方向行去。
……
弘文书院位于应天府城东南的文教区,远离市井喧嚣。
越靠近那里,街巷愈发清幽,两旁多是高墙深院,偶有身着青衿的士子步履从容地走过,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书卷气息。
来到书院正门,只见黑底金字的匾额高悬,笔力遒劲,气象森严。
门前有石狮矗立,青石板路打扫得一尘不染。
向门房通报姓名并说明来意后,等了约莫一刻钟,才被引着穿过重重门廊,来到一处僻静的书斋。
书斋内,李修远正伏案批阅文书,听到脚步声,方才抬起头。
他今日穿着一身深色直缀,更显严肃。
见到张衍志,脸上并无多余表情,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坐下。
“家父的信,我已收到。”
李修远开门见山,语气平淡无波,听不出喜怒。
他接过张衍志双手奉上的家信,拆开快速浏览了一遍,随即放在一旁。
“你既持信而来,又有家父力荐,我弘文书院可以给你一个机会。”
李修远目光锐利地看着张衍志,说道:“但,需约法三章。”
“山长请讲。”
张衍志端正坐姿,凝神静听。
“其一,你初来乍到,根基未明,只能作为旁听生入院。能否转为正式生员,需看你日后课业表现,经由书院诸位先生共同评议决定。”
“其二,入院之后,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提及你与我,以及与婉儿之间的关系。若有人问起,只说是由庐州府清泉书院李秀才举荐而来。若敢借我之名行事,立时逐出书院,绝无宽贷!”
“其三,需严格遵守书院一切规章戒律,勤勉向学,不得惹是生非。一旦有违,无论事由,立刻逐出!”
三条规矩,条条冷硬,如同铁律,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衍志心中早有准备,知道这位准岳父绝不会给他任何特殊待遇,甚至会更加严苛。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说道:
“学生张衍志,谨遵山长教诲,定当恪守规约,潜心向学。”
李修远见他答应得干脆,神色稍缓,但依旧冷淡。
他取过一张名帖,提笔写了几个字,盖上私印,唤来一名在门外等候的教谕,说道:“带他去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在地字第六号宿舍。”
“是,山长。”
那教谕躬身领命,对张衍志做了个请的手势,说道:“张生,请随我来。”
“有劳了。”
跟着教谕走出书斋,张衍志这才有机会细细打量这所名满天下的书院。
但见庭院深深,廊庑相连,飞檐斗拱,古木参天。
随处可见镌刻着经典名句的碑刻,以及历代名士留下的题咏。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檀香。
时值上午,不少士子或在讲堂内听讲,或在廊下、亭中三五成群,或激烈辩论,或低声研讨。
张衍志路过一处水榭,只听里面几个士子正在高谈阔论道:
“……朱子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然则天下事物何其繁多,如何能格得尽?依我看,当如守拙先生所言,‘本心既理,灵明主宰’,格物之功,当在心上做……”
一个清瘦士子挥舞着手臂说道。
“谬矣!若心即理,则岂非闭目塞听即可成圣成贤?置圣人‘多闻阙疑’之训于何地?朱子之法,虽似迂阔,却是脚踏实地……”
另一人立刻反驳。
又有士子在吟诵新作的诗句,或交流时政见解,引经据典,意气风发。
张衍志只觉耳目一新,这里的学习氛围与清泉书院截然不同,更加开放,更加精深,让他心生无限向往。
引路的教谕姓王,态度颇为和蔼,一边走一边向他介绍道:
“我弘文书院历史悠久,现任山长李大人学问精深,掌院有方。”
“书院内,更有数位名动天下的名师,如精于《春秋》的周老夫子,擅长策论的陈先生,诗赋大家苏学士……从这里走出去的才子名臣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当今吏部侍郎林大人、翰林院侍讲方大人,皆是我院出身……”
张衍志听得心潮澎湃,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说话间,已来到宿舍区。
所谓“地”字号宿舍,条件算是一般,多为四人一间。
王教谕推开“第六号”的房门,一股淡淡的汗味和墨味混合的气息传来。
房间不大,靠墙并排着四张简陋的木床,中间是一张方桌和几条长凳,墙角放着几个箱笼。
此时,房内有三人,形态各异。
一人身材高瘦,如同竹竿,正靠在床头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
一人矮矮胖胖,圆脸大耳,正趴在桌上奋笔疾书,嘴里还念念有词。
另一人则不高不矮,体格颇为健壮,正在墙角擦拭着一把木剑,动作一丝不苟。
王教谕清了清嗓子,三人立刻看了过来。
“这位是新来的旁听生,张衍志,来自庐州府。以后便与你们同住地字第六号。你们要好生相处,互相砥砺学问。”
王教谕简单介绍道,又对张衍志说道:
“这三位是:高肃、王圆、赵健。你们自行认识吧,我还有事,先走了。”
说完,便转身离去。
教谕一走,房间内顿时安静下来。
那高瘦的、擦剑的、写字的,三双眼睛齐刷刷地落在了张衍志这个新来的旁听生身上……
与刘家商队在货栈交割完毕,刘掌柜执意做东,在附近一家颇为气派的酒楼设宴,既是庆贺一路平安,也是为张衍志饯行。
席间,刘掌柜亲自为张衍志斟酒,感慨道:
“张案首,此行多亏有你,尤其是野狼峪那晚,若非你智计退狼,我商队损失难以估量。大恩不言谢,这杯酒,我敬你!”
说罢,一饮而尽。
张衍志连忙举杯回敬,说道:
“刘掌柜言重了,一路承蒙关照,小子感激不尽。些许微劳,何足挂齿。”
赵铁柱等护卫也纷纷上前敬酒,气氛热烈。
酒过三巡,刘掌柜取出一个准备好的钱袋,推到张衍志面前,说道:
“张案首,这是之前你付的车资,务必收回。你对我商队有恩,若再收你车钱,我刘某人也无颜立足了。另外,这里面另加了二十两银子,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初来应天府,笔墨纸砚,人情往来,处处都要用钱,切勿推辞。”
张衍志推辞不过,见刘掌柜态度坚决,只好收下,心中记下这份情谊。
宴席终了,双方在酒楼门前郑重道别,刘掌柜再三嘱咐张衍志若有困难可去货栈寻他,这才带着商队众人离去。
张衍志独自一人在附近寻了间干净客栈暂住一晚。
翌日一早,他结算了房钱,问清路径,便朝着弘文书院的方向行去。
……
弘文书院位于应天府城东南的文教区,远离市井喧嚣。
越靠近那里,街巷愈发清幽,两旁多是高墙深院,偶有身着青衿的士子步履从容地走过,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书卷气息。
来到书院正门,只见黑底金字的匾额高悬,笔力遒劲,气象森严。
门前有石狮矗立,青石板路打扫得一尘不染。
向门房通报姓名并说明来意后,等了约莫一刻钟,才被引着穿过重重门廊,来到一处僻静的书斋。
书斋内,李修远正伏案批阅文书,听到脚步声,方才抬起头。
他今日穿着一身深色直缀,更显严肃。
见到张衍志,脸上并无多余表情,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坐下。
“家父的信,我已收到。”
李修远开门见山,语气平淡无波,听不出喜怒。
他接过张衍志双手奉上的家信,拆开快速浏览了一遍,随即放在一旁。
“你既持信而来,又有家父力荐,我弘文书院可以给你一个机会。”
李修远目光锐利地看着张衍志,说道:“但,需约法三章。”
“山长请讲。”
张衍志端正坐姿,凝神静听。
“其一,你初来乍到,根基未明,只能作为旁听生入院。能否转为正式生员,需看你日后课业表现,经由书院诸位先生共同评议决定。”
“其二,入院之后,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提及你与我,以及与婉儿之间的关系。若有人问起,只说是由庐州府清泉书院李秀才举荐而来。若敢借我之名行事,立时逐出书院,绝无宽贷!”
“其三,需严格遵守书院一切规章戒律,勤勉向学,不得惹是生非。一旦有违,无论事由,立刻逐出!”
三条规矩,条条冷硬,如同铁律,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衍志心中早有准备,知道这位准岳父绝不会给他任何特殊待遇,甚至会更加严苛。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说道:
“学生张衍志,谨遵山长教诲,定当恪守规约,潜心向学。”
李修远见他答应得干脆,神色稍缓,但依旧冷淡。
他取过一张名帖,提笔写了几个字,盖上私印,唤来一名在门外等候的教谕,说道:“带他去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在地字第六号宿舍。”
“是,山长。”
那教谕躬身领命,对张衍志做了个请的手势,说道:“张生,请随我来。”
“有劳了。”
跟着教谕走出书斋,张衍志这才有机会细细打量这所名满天下的书院。
但见庭院深深,廊庑相连,飞檐斗拱,古木参天。
随处可见镌刻着经典名句的碑刻,以及历代名士留下的题咏。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檀香。
时值上午,不少士子或在讲堂内听讲,或在廊下、亭中三五成群,或激烈辩论,或低声研讨。
张衍志路过一处水榭,只听里面几个士子正在高谈阔论道:
“……朱子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然则天下事物何其繁多,如何能格得尽?依我看,当如守拙先生所言,‘本心既理,灵明主宰’,格物之功,当在心上做……”
一个清瘦士子挥舞着手臂说道。
“谬矣!若心即理,则岂非闭目塞听即可成圣成贤?置圣人‘多闻阙疑’之训于何地?朱子之法,虽似迂阔,却是脚踏实地……”
另一人立刻反驳。
又有士子在吟诵新作的诗句,或交流时政见解,引经据典,意气风发。
张衍志只觉耳目一新,这里的学习氛围与清泉书院截然不同,更加开放,更加精深,让他心生无限向往。
引路的教谕姓王,态度颇为和蔼,一边走一边向他介绍道:
“我弘文书院历史悠久,现任山长李大人学问精深,掌院有方。”
“书院内,更有数位名动天下的名师,如精于《春秋》的周老夫子,擅长策论的陈先生,诗赋大家苏学士……从这里走出去的才子名臣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当今吏部侍郎林大人、翰林院侍讲方大人,皆是我院出身……”
张衍志听得心潮澎湃,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说话间,已来到宿舍区。
所谓“地”字号宿舍,条件算是一般,多为四人一间。
王教谕推开“第六号”的房门,一股淡淡的汗味和墨味混合的气息传来。
房间不大,靠墙并排着四张简陋的木床,中间是一张方桌和几条长凳,墙角放着几个箱笼。
此时,房内有三人,形态各异。
一人身材高瘦,如同竹竿,正靠在床头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
一人矮矮胖胖,圆脸大耳,正趴在桌上奋笔疾书,嘴里还念念有词。
另一人则不高不矮,体格颇为健壮,正在墙角擦拭着一把木剑,动作一丝不苟。
王教谕清了清嗓子,三人立刻看了过来。
“这位是新来的旁听生,张衍志,来自庐州府。以后便与你们同住地字第六号。你们要好生相处,互相砥砺学问。”
王教谕简单介绍道,又对张衍志说道:
“这三位是:高肃、王圆、赵健。你们自行认识吧,我还有事,先走了。”
说完,便转身离去。
教谕一走,房间内顿时安静下来。
那高瘦的、擦剑的、写字的,三双眼睛齐刷刷地落在了张衍志这个新来的旁听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