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真正的天才-《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

  不知不觉间。

  柳文谦与沈墨的辩论已持续了近一个时辰。

  双方唇枪舌剑,引经据典,将“理”、“气”、“心”、“性”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

  柳文谦的论证如同精密的蛛网,层层叠叠,逻辑严谨,紧紧扣住朱子“性即理”的根本,强调格物穷理的重要性,每一处引证都力求扎实,不容置疑。

  他的支持者们频频点头,认为此乃学问之正途。

  然而,沈墨始终气定神闲,他并未在细节上与柳文谦过多纠缠,而是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总能跳出局部的争夺,直指根本。

  当柳文谦再次强调“心是气之灵,须以性理为主宰,方能不偏不倚”时,沈墨微微摇头,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说道:

  “柳兄所言,固是持重之论。”

  “然,若依此说,则‘心’始终居于被动,需时时向外格物以明理,向内克己以复礼,工夫未免繁难,犹如镜上拂尘,尘来拂之,尘去复来,何时是了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见众人皆凝神倾听,才缓缓道:

  “先贤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此心即是理,活泼泼地,当下具足。修养工夫,不在向外驰求,而在‘发明本心’,在‘致本心’。如同明珠在怀,只需拭去尘垢,其光自现,何须外求一理来安置于心?”

  “若心外有理,心与理为二,则此心终不得其正,此理终不得其明。”

  “唯有体认‘心即理’,当下承当,学问方有落脚处,工夫方有得力处。”

  他这一番话,将陆氏心学的“易简工夫”与“本心存在”的精髓阐述得清晰透彻,更指出了朱子学说可能带来的“心物二分”、“工夫支离”的潜在问题。

  其言语虽平实,却如洪钟大吕,震人心魄。

  尤其最后那句“当下承当”,带着一种强烈的道德主体性和实践精神,让许多苦于工夫繁难的学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柳文谦眉头紧锁,试图反驳,引了几句朱子批评陆学“太简”、“近禅”的话语,但,气势上已然被沈墨那圆融贯通、直指本心的论述所压制。

  他的反驳显得像是固守门户之见,而沈墨的阐述则更显开阔与灵动。

  主持辩经的老博士见状,微微颔首,适时出言做了总结。

  首先,肯定了双方精彩的辩论,也指出了朱陆之学各有所长,皆是对圣贤之道的阐发,勉励学子们应博采众长,不可偏废。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在这场具体的交锋中,沈墨以其对心学精义的深刻把握和更具感染力的阐述,略胜一筹。

  辩经会结束,沈墨身边立刻围拢了众多面露敬佩之色的学子,纷纷向他道贺、请教。

  “沈师兄高才,今日方知‘心即理’之精妙!”

  “听沈兄一席话,茅塞顿开!”

  王圆拉着张衍志和高肃也挤了过去,脸上满是兴奋的红光,连声道:

  “沈师兄,太厉害了!”

  “你那句‘明珠在怀,其光自现’,说得真好!”

  沈墨面对众人的追捧,依旧神色平静,只是谦和地一一回应,脸上并无丝毫骄矜之色。

  张衍志站在人群中,看着被簇拥的沈墨,心中波澜起伏。

  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那种真正学问深厚者所散发出的气度,那是一种基于强大思想底蕴的从容与自信。

  他由衷地拱手道:

  “沈师兄学养深厚,见解精深,衍志受益匪浅,佩服之至。”

  沈墨目光落在张衍志身上,见他眼神清澈,态度诚恳,微微点头,说道:

  “张师弟客气了,互相切磋而已。”

  ……

  回去的路上,王圆依旧兴奋难耐,话匣子彻底打开,说道: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你们知道吗?”

  “沈墨沈师兄,可是去年京师会试的第三名,堂堂会元公!”

  “只是因为家中有些事务,才暂未参加殿试。”

  “他如今在书院,不过是沉淀学问,准备明年一举夺魁,蟾宫折桂呢!”

  “他的学问,那真是深不可测!”

  高肃也感叹说道:

  “会试第三……难怪有如此风采。”

  “与他相比,我等确实还差得远。”

  赵健沉默地走着,但,紧抿的嘴唇和闪烁的眼神,也透露着他内心的不平静。

  张衍志默默听着,心中那份震撼与神往愈发强烈。

  会试第三名!

  那是已经半只脚踏入进士门槛的顶尖人物,是真正的天下英才。

  今日这场辩经会,不仅让他领略了理学思辨的深邃,更让他真切地看到了自己与这些顶尖士子之间那巨大的差距。

  这差距并非不可逾越,但,却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抬头望向书院上空那片被晚霞染红的天空,心中没有气馁,反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与动力。

  李先生诚不欺我!

  天下英才何其多也!

  但,他如今能在这弘文书院,与如此多的俊杰同窗共学,见识到如此高妙的学问交锋,又是何其幸运!

  他暗暗握紧了拳头。

  前方的路虽然漫长而艰难,但目标却从未如此清晰。

  他要追上去,不仅要通过院试、乡试,会试,更要像沈墨那样,在更高的舞台上,与天下英才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