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上一章,陈宇等人在处理完“张富贵”(黑田)的案件后,又收到了来自大境门戒毒医院的求救信,新的危机悄然降临。
陈宇已攥着张皱巴巴的烟纸站在戒毒医院门口。
纸页上的字迹歪歪扭扭,烟油浸透的地方透着焦味:“医生给的‘戒毒药丸’是毒药,吃完更想吸鸦片,还逼我们画戒毒所地图……”
末尾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罂粟花,和烟馆的秤砣图案相同。
戒毒所的木门上挂着“晋察冀边区禁烟督察局直属单位”的木牌,红漆刚刷过,映着墙上的《戒烟暂行办法》——用毛笔写的条款里,“严禁使用成瘾性药物替代”被红笔圈了三道,像三道警示的血痕。
赵刚的军靴在门诊室的地砖上磕出响,药瓶在柜台上排成一排,标签上的“戒毒丸”三个字油墨发亮。
“王医生,”他的手铐在腰上晃悠,“这些药是哪来的?进货单备案了吗?”
王医生的白大褂沾着褐色药渍,手在抽屉上停了停,像在藏什么。
陈宇拿起个药瓶,玻璃表面的指纹印叠成一片。他的指尖刚触到瓶盖,头突然一阵眩晕,左手下意识按住太阳穴——
1945年9月的北平,军统特务把金条推到王医生面前,金条的棱角硌着桌面。
“让他们把戒毒所地图画在药盒里,”特务的皮靴踩在《戒烟暂行办法》的油印件上,“就说‘八路军要把烟民当实验品’,闹起来,我们就有机会混进大境门粮库。”
“林姐,你看这标签!”王秀兰举着放大镜跑进来,军帽的帽檐蹭到药瓶,“和北平军统仓库的同款,印刷字体的第三笔都带钩!”
她往药盒里倒出药丸,褐色的颗粒滚出来,碾碎后散发出鸦片的腥甜,“这根本就是鸦片膏做的!”
林悦的指尖在药盒底部划了划,指甲缝里沾上药末。
“王医生,”她的声音发冷,目光扫过墙上的行医执照,“你登记的毕业院校是保定医专。
但我们查了档案,那年根本没有叫王志强的毕业生。”她往抽屉缝瞥,露出半张烟馆的账单,李三的签名赫然在列。
突然,一个瘦骨嶙峋的戒毒人员扑过来,死死抓住陈宇的胳膊。“老总!”他的指甲嵌进对方的皮肉,“我知道他是谁!”这人的脸蜡黄浮肿,却在抬头的瞬间让林悦倒吸口冷气——
“您是……周叔叔?”林悦的声音发颤,军靴在地上蹭出半寸,“我爸总说您当年在保定救过他!”
她往对方的手腕瞥,三道伤疤像蜈蚣爬过,正是父亲描述过的、为掩护同志被日军砍的伤。
老地下党周明抹了把脸,指缝里的灰混着泪往下掉。
“小悦?”他的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你爸……他还好吗?”
他突然指着王医生,“这畜生每天逼我们说公安干警的动向,不说就不给戒毒药,还让我们画粮库的路线图!”
(巳时·戒毒所病房)病房的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烟民们蜷缩在上面,骨瘦如柴的手互相抓着。
老王看见陈宇就挣扎着下床,断腿的裤管空荡荡的:“陈副局长,您可得为我们做主!”
他往墙角的尿桶指,“有人受不了折磨,昨天夜里自尽了……”
小李蹲在床头登记,钢笔在本子上划得很慢。
“姓名:赵老五,烟龄八年,”他的声音发哑,“被烟馆逼债,卖了闺女,后被强制戒毒。
”在“备注”栏里,他写下“被医生注射过不明药物”,笔尖在纸上停顿许久,才敢落下。
施尔昌的铜戒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正给烟民们发真正的戒毒药——用大黄、黄连熬的汤药,碗沿还冒着热气。
“喝了这个,”他的声音放得很柔,“虽然苦,但能治病根。”
一个烟民突然抓住他的手,铜戒指硌在对方手背上:“你是……施警官?去年你给我递过戒烟的方子!”
(午时·戒毒所院子)赵刚把《戒烟暂行办法》贴在墙上,红纸黑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第一条: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成瘾性药物替代戒毒,”他的吼声震得树叶沙沙响,“违反者按汉奸特务论处,从严查办!”烟民们的掌声稀稀拉拉,却透着劫后余生的激动。
陈宇让人把王医生押到院子中央,药瓶摔在地上,褐色的药丸滚出来,被军靴碾成泥。
“你还有什么话说?”他往周明指,“周叔叔是1938年的老党员,被你折磨得差点认不出来,良心过得去吗?”
王医生的白大褂被风吹得猎猎响,突然瘫坐在地:“是李三逼我的!”
他的手往怀里掏,掏出张揉皱的电报,“他说要是不照做,就杀了我在北平的家人!”电文上的“戴先生”三个字,和烟馆交易时的代号相同。
(未时·审判现场)审判现场设在戒毒所的院子里,周围挤满了群众。
李大娘攥着鞋底站在前排,看见王医生就往地上啐:“丧尽天良的东西!多少人家被你害了!”
她的鞋底还带着针脚,是连夜给周明纳的,想让他能走得稳些。
陈宇站在临时搭的台子上,手里举着《戒烟暂行办法》:“根据边区规定,”他的声音传遍全场,“判处王志强死刑,立即执行!所有烟民继续留所戒毒,费用由政府承担,痊愈后优先安排工作!”
枪声响起时,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周明突然站起来,瘦骨嶙峋的手举得很高:“我提议成立‘戒烟互助组’!”
他往烟民们望,“咱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绝不再碰那东西,绝不再让特务利用!”
1945年11月初的平绥路附近,李大爷背着柴筐在敌军营地外转悠。
枯枝在地上拖出“沙沙”的响,正好掩盖他数卡车的声音:“一辆,两辆……”
他往烟盒上划着道道,每道代表一辆运输车,“都是下午两点来,装的像是武器……”
地下交通员接过柴筐时,烟盒被悄悄换走。
李大爷的手在衣襟上蹭了蹭,粗布褂子沾着草屑:“还有,”他的声音压得像蚊子哼,“他们的电台总在夜里响,滴滴答答的,跟戒毒所那医生的发报声一样。”
交通员把烟盒藏在空心的柴禾里,往根据地赶。
暮色中,平绥路的卡车还在行驶,车灯像鬼火般闪烁,照亮路边“欢迎解放军”的红布被风吹得摇摇欲坠。
(戒毒所门口)林悦给周明送棉衣时,手在布兜里攥得很紧。
棉衣是她连夜纺线做的,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暖意。“周叔叔,”她的声音发颤,“我爸现在还好就比较忙。”
周明的手突然停住,棉衣不知道为什么掉在地上。
他往林悦的脸望,看了许久才说:“像,真像你妈。”他捡起棉衣,往里面塞了个东西,“这是你爸当年送我的钢笔,现在该还给你了。”笔杆上刻着个“梅”字,和寒梅组织的代号相同。
陈宇默默站在门口,看着林悦红着眼眶听往事,风掀起她的围巾,露出冻得发红的脖颈。
他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递过去,羊毛的料子还带着体温:“山里风大。”
林悦接过时,指尖碰到他的手,像触到团温暖的火。
(申时·三个月后)戒毒所的墙上挂满了锦旗,“救民于烟海”的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老王正给新进来的烟民讲戒烟的经历,断腿的地方安了木假肢,走起来“咯吱”响:“要不是陈副局长和林科长,我这条命早就没了,更别说找回被卖的闺女……”
周明的“戒烟互助组”已有三十多人,个个面色红润,正在院子里纺线。
棉线泛白,顶针磕木梭嗒嗒响,桌角堆着他们画的粮库防御图——比特务要的详细百倍,主动交给了公安局。
陈宇站在锦旗前,指尖拂过“为民除害”四个字。
赵刚从外面跑进来,军大衣上沾着雪粒:“陈宇,工人自卫队那边出事了!”
他往大境门的方向望,“他们的子弹,和日军遗留的军火库型号相同,怀疑是特务偷运进来的!”
(情报科的草绳)油灯下,林悦的草绳编得又快又稳。
她把周明提供的情报编进去:“平绥路敌军运输频繁,疑似军火,与工人自卫队子弹型号一致。”绳结的松紧交替,像摩斯电码在跳动。
窗外传来巡逻队的梆子声,三长两短,和寒梅组织的暗号相同。
林悦往墙上的日历瞥,12月1日被红笔圈着,正是警卫营换防的日子。
她往“布匹数量”栏多画一道,把情报藏进账本,等待陈宇来取。
【互动投票】
工人自卫队出现的日军型号子弹,最可能的来源是?
A. 日军遗留的军火库
B. 军统从北平偷运的
C. 寒梅组织自制的
【历史档案】
本章介绍的八路军武器是“八一式马步枪”:1939年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研制,口径7.92毫米,枪身较短,适合在山地作战,曾在平绥路反击战中大量使用,有效射程达500米。
【追更引导】
下章精彩预告:工人自卫队的子弹(1945 年 12 月 1 日,工人自卫大队营房)。
工人自卫队的子弹为何会成为新的线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追更订阅,看公安干警如何在重重迷雾中,揭开敌特的又一险恶计划!
附:真实历史档案
1945年至1946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张家口采取了系统且多维度的强制戒毒措施,结合政治动员、医疗干预、社会改造与群众监督,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禁毒体系。以下是具体方法的历史还原:
一、机构设置与政策框架
1. 成立专门禁毒机构
1945年10月,晋察冀边区设立禁烟督察局,统筹禁毒工作,负责鸦片缉私、烟民登记、戒毒场所管理等事务。
张家口市政府同步颁布《鸦片缉私暂行办法》和《戒烟暂行办法》,明确禁止种植、贩卖、吸食鸦片,违者依法严惩。
2. 经济手段辅助戒毒
政府采取定价收买烟土政策,避免直接没收引发抵触。
烟土按品质分为三等,头等每两收购价400元(边币),二等300元,三等200元,既减少民间藏毒,又为戒毒工作筹措资金。
例如,吉家坊村烟民主动交出烟土250两,成为“模范村”。
二、强制戒毒的核心措施
1. 集中收治与医疗干预
在大境门外设立戒毒医院,每月收容300-400名烟民,提供免费食宿、药物治疗和生活救济。
针对贫困烟民,政府专门成立禁烟所,强制驻所戒毒,同时救济其家属,解决后顾之忧。
治疗手段包括分发戒烟药丸(可能含中药成分),缓解戒断症状。
2. 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
烟民需参与农业生产或手工业劳动,通过体力劳动恢复健康并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
例如,吉家坊村烟民在戒烟后转向农业生产,彻底脱离毒品依赖。
同时,政府通过诉苦大会、街头宣讲等形式,揭露日伪毒化政策的危害,动员烟民自觉戒毒。
例如,六区烟民在教育后集体立誓戒除毒瘾,351人主动登记。
3. 群众监督与社会动员
发动群众参与禁毒,建立戒烟小组,烟民相互监督并定期汇报戒毒进展。
政府鼓励举报贩毒行为,对有功者给予奖励,形成“全民禁毒”氛围 。
例如,寿阳、榆次等地通过群众监视和家属劝导,迫使烟民戒除毒瘾。
三、法律威慑与政策灵活性
1. 分级处罚机制
对首次登记的烟民给予宽限期(如30岁以下限期3个月戒除),逾期未戒者处以半年至一年有期徒刑及罚款。
屡教不改者最高可判死刑。
同时,对公务人员涉毒行为从重处罚,彰显法律严肃性 。
2. 动态调整政策
针对实际执行中的问题,政府灵活调整措施。例如,将烟民登记时间从1945年底延长至1946年1月,确保更多人参与戒毒;对无经济能力的烟民提供全额救助,避免因贫复吸。
四、成效与历史意义
通过上述措施,张家口在短期内显着遏制了毒品泛滥。
至1946年3月,全市烟民登记人数大幅增加,部分村庄彻底禁种罂粟,鸦片贩卖基本绝迹。
这一时期的戒毒经验为后续解放区的禁毒工作提供了范本,其核心在于政治动员、医疗救助、劳动改造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既体现了革命政权的社会治理能力,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禁毒运动奠定了基础 。
值得注意的是,张家口的戒毒实践始终服务于战时经济与社会稳定需求,通过将烟民转化为劳动力,有效支援了边区生产与解放战争。这种“治病救人”与“社会改造”并重的理念,成为中共禁毒斗争的根本法宝之一 。
陈宇已攥着张皱巴巴的烟纸站在戒毒医院门口。
纸页上的字迹歪歪扭扭,烟油浸透的地方透着焦味:“医生给的‘戒毒药丸’是毒药,吃完更想吸鸦片,还逼我们画戒毒所地图……”
末尾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罂粟花,和烟馆的秤砣图案相同。
戒毒所的木门上挂着“晋察冀边区禁烟督察局直属单位”的木牌,红漆刚刷过,映着墙上的《戒烟暂行办法》——用毛笔写的条款里,“严禁使用成瘾性药物替代”被红笔圈了三道,像三道警示的血痕。
赵刚的军靴在门诊室的地砖上磕出响,药瓶在柜台上排成一排,标签上的“戒毒丸”三个字油墨发亮。
“王医生,”他的手铐在腰上晃悠,“这些药是哪来的?进货单备案了吗?”
王医生的白大褂沾着褐色药渍,手在抽屉上停了停,像在藏什么。
陈宇拿起个药瓶,玻璃表面的指纹印叠成一片。他的指尖刚触到瓶盖,头突然一阵眩晕,左手下意识按住太阳穴——
1945年9月的北平,军统特务把金条推到王医生面前,金条的棱角硌着桌面。
“让他们把戒毒所地图画在药盒里,”特务的皮靴踩在《戒烟暂行办法》的油印件上,“就说‘八路军要把烟民当实验品’,闹起来,我们就有机会混进大境门粮库。”
“林姐,你看这标签!”王秀兰举着放大镜跑进来,军帽的帽檐蹭到药瓶,“和北平军统仓库的同款,印刷字体的第三笔都带钩!”
她往药盒里倒出药丸,褐色的颗粒滚出来,碾碎后散发出鸦片的腥甜,“这根本就是鸦片膏做的!”
林悦的指尖在药盒底部划了划,指甲缝里沾上药末。
“王医生,”她的声音发冷,目光扫过墙上的行医执照,“你登记的毕业院校是保定医专。
但我们查了档案,那年根本没有叫王志强的毕业生。”她往抽屉缝瞥,露出半张烟馆的账单,李三的签名赫然在列。
突然,一个瘦骨嶙峋的戒毒人员扑过来,死死抓住陈宇的胳膊。“老总!”他的指甲嵌进对方的皮肉,“我知道他是谁!”这人的脸蜡黄浮肿,却在抬头的瞬间让林悦倒吸口冷气——
“您是……周叔叔?”林悦的声音发颤,军靴在地上蹭出半寸,“我爸总说您当年在保定救过他!”
她往对方的手腕瞥,三道伤疤像蜈蚣爬过,正是父亲描述过的、为掩护同志被日军砍的伤。
老地下党周明抹了把脸,指缝里的灰混着泪往下掉。
“小悦?”他的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你爸……他还好吗?”
他突然指着王医生,“这畜生每天逼我们说公安干警的动向,不说就不给戒毒药,还让我们画粮库的路线图!”
(巳时·戒毒所病房)病房的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烟民们蜷缩在上面,骨瘦如柴的手互相抓着。
老王看见陈宇就挣扎着下床,断腿的裤管空荡荡的:“陈副局长,您可得为我们做主!”
他往墙角的尿桶指,“有人受不了折磨,昨天夜里自尽了……”
小李蹲在床头登记,钢笔在本子上划得很慢。
“姓名:赵老五,烟龄八年,”他的声音发哑,“被烟馆逼债,卖了闺女,后被强制戒毒。
”在“备注”栏里,他写下“被医生注射过不明药物”,笔尖在纸上停顿许久,才敢落下。
施尔昌的铜戒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正给烟民们发真正的戒毒药——用大黄、黄连熬的汤药,碗沿还冒着热气。
“喝了这个,”他的声音放得很柔,“虽然苦,但能治病根。”
一个烟民突然抓住他的手,铜戒指硌在对方手背上:“你是……施警官?去年你给我递过戒烟的方子!”
(午时·戒毒所院子)赵刚把《戒烟暂行办法》贴在墙上,红纸黑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第一条: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成瘾性药物替代戒毒,”他的吼声震得树叶沙沙响,“违反者按汉奸特务论处,从严查办!”烟民们的掌声稀稀拉拉,却透着劫后余生的激动。
陈宇让人把王医生押到院子中央,药瓶摔在地上,褐色的药丸滚出来,被军靴碾成泥。
“你还有什么话说?”他往周明指,“周叔叔是1938年的老党员,被你折磨得差点认不出来,良心过得去吗?”
王医生的白大褂被风吹得猎猎响,突然瘫坐在地:“是李三逼我的!”
他的手往怀里掏,掏出张揉皱的电报,“他说要是不照做,就杀了我在北平的家人!”电文上的“戴先生”三个字,和烟馆交易时的代号相同。
(未时·审判现场)审判现场设在戒毒所的院子里,周围挤满了群众。
李大娘攥着鞋底站在前排,看见王医生就往地上啐:“丧尽天良的东西!多少人家被你害了!”
她的鞋底还带着针脚,是连夜给周明纳的,想让他能走得稳些。
陈宇站在临时搭的台子上,手里举着《戒烟暂行办法》:“根据边区规定,”他的声音传遍全场,“判处王志强死刑,立即执行!所有烟民继续留所戒毒,费用由政府承担,痊愈后优先安排工作!”
枪声响起时,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周明突然站起来,瘦骨嶙峋的手举得很高:“我提议成立‘戒烟互助组’!”
他往烟民们望,“咱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绝不再碰那东西,绝不再让特务利用!”
1945年11月初的平绥路附近,李大爷背着柴筐在敌军营地外转悠。
枯枝在地上拖出“沙沙”的响,正好掩盖他数卡车的声音:“一辆,两辆……”
他往烟盒上划着道道,每道代表一辆运输车,“都是下午两点来,装的像是武器……”
地下交通员接过柴筐时,烟盒被悄悄换走。
李大爷的手在衣襟上蹭了蹭,粗布褂子沾着草屑:“还有,”他的声音压得像蚊子哼,“他们的电台总在夜里响,滴滴答答的,跟戒毒所那医生的发报声一样。”
交通员把烟盒藏在空心的柴禾里,往根据地赶。
暮色中,平绥路的卡车还在行驶,车灯像鬼火般闪烁,照亮路边“欢迎解放军”的红布被风吹得摇摇欲坠。
(戒毒所门口)林悦给周明送棉衣时,手在布兜里攥得很紧。
棉衣是她连夜纺线做的,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暖意。“周叔叔,”她的声音发颤,“我爸现在还好就比较忙。”
周明的手突然停住,棉衣不知道为什么掉在地上。
他往林悦的脸望,看了许久才说:“像,真像你妈。”他捡起棉衣,往里面塞了个东西,“这是你爸当年送我的钢笔,现在该还给你了。”笔杆上刻着个“梅”字,和寒梅组织的代号相同。
陈宇默默站在门口,看着林悦红着眼眶听往事,风掀起她的围巾,露出冻得发红的脖颈。
他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递过去,羊毛的料子还带着体温:“山里风大。”
林悦接过时,指尖碰到他的手,像触到团温暖的火。
(申时·三个月后)戒毒所的墙上挂满了锦旗,“救民于烟海”的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老王正给新进来的烟民讲戒烟的经历,断腿的地方安了木假肢,走起来“咯吱”响:“要不是陈副局长和林科长,我这条命早就没了,更别说找回被卖的闺女……”
周明的“戒烟互助组”已有三十多人,个个面色红润,正在院子里纺线。
棉线泛白,顶针磕木梭嗒嗒响,桌角堆着他们画的粮库防御图——比特务要的详细百倍,主动交给了公安局。
陈宇站在锦旗前,指尖拂过“为民除害”四个字。
赵刚从外面跑进来,军大衣上沾着雪粒:“陈宇,工人自卫队那边出事了!”
他往大境门的方向望,“他们的子弹,和日军遗留的军火库型号相同,怀疑是特务偷运进来的!”
(情报科的草绳)油灯下,林悦的草绳编得又快又稳。
她把周明提供的情报编进去:“平绥路敌军运输频繁,疑似军火,与工人自卫队子弹型号一致。”绳结的松紧交替,像摩斯电码在跳动。
窗外传来巡逻队的梆子声,三长两短,和寒梅组织的暗号相同。
林悦往墙上的日历瞥,12月1日被红笔圈着,正是警卫营换防的日子。
她往“布匹数量”栏多画一道,把情报藏进账本,等待陈宇来取。
【互动投票】
工人自卫队出现的日军型号子弹,最可能的来源是?
A. 日军遗留的军火库
B. 军统从北平偷运的
C. 寒梅组织自制的
【历史档案】
本章介绍的八路军武器是“八一式马步枪”:1939年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研制,口径7.92毫米,枪身较短,适合在山地作战,曾在平绥路反击战中大量使用,有效射程达500米。
【追更引导】
下章精彩预告:工人自卫队的子弹(1945 年 12 月 1 日,工人自卫大队营房)。
工人自卫队的子弹为何会成为新的线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追更订阅,看公安干警如何在重重迷雾中,揭开敌特的又一险恶计划!
附:真实历史档案
1945年至1946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张家口采取了系统且多维度的强制戒毒措施,结合政治动员、医疗干预、社会改造与群众监督,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禁毒体系。以下是具体方法的历史还原:
一、机构设置与政策框架
1. 成立专门禁毒机构
1945年10月,晋察冀边区设立禁烟督察局,统筹禁毒工作,负责鸦片缉私、烟民登记、戒毒场所管理等事务。
张家口市政府同步颁布《鸦片缉私暂行办法》和《戒烟暂行办法》,明确禁止种植、贩卖、吸食鸦片,违者依法严惩。
2. 经济手段辅助戒毒
政府采取定价收买烟土政策,避免直接没收引发抵触。
烟土按品质分为三等,头等每两收购价400元(边币),二等300元,三等200元,既减少民间藏毒,又为戒毒工作筹措资金。
例如,吉家坊村烟民主动交出烟土250两,成为“模范村”。
二、强制戒毒的核心措施
1. 集中收治与医疗干预
在大境门外设立戒毒医院,每月收容300-400名烟民,提供免费食宿、药物治疗和生活救济。
针对贫困烟民,政府专门成立禁烟所,强制驻所戒毒,同时救济其家属,解决后顾之忧。
治疗手段包括分发戒烟药丸(可能含中药成分),缓解戒断症状。
2. 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
烟民需参与农业生产或手工业劳动,通过体力劳动恢复健康并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
例如,吉家坊村烟民在戒烟后转向农业生产,彻底脱离毒品依赖。
同时,政府通过诉苦大会、街头宣讲等形式,揭露日伪毒化政策的危害,动员烟民自觉戒毒。
例如,六区烟民在教育后集体立誓戒除毒瘾,351人主动登记。
3. 群众监督与社会动员
发动群众参与禁毒,建立戒烟小组,烟民相互监督并定期汇报戒毒进展。
政府鼓励举报贩毒行为,对有功者给予奖励,形成“全民禁毒”氛围 。
例如,寿阳、榆次等地通过群众监视和家属劝导,迫使烟民戒除毒瘾。
三、法律威慑与政策灵活性
1. 分级处罚机制
对首次登记的烟民给予宽限期(如30岁以下限期3个月戒除),逾期未戒者处以半年至一年有期徒刑及罚款。
屡教不改者最高可判死刑。
同时,对公务人员涉毒行为从重处罚,彰显法律严肃性 。
2. 动态调整政策
针对实际执行中的问题,政府灵活调整措施。例如,将烟民登记时间从1945年底延长至1946年1月,确保更多人参与戒毒;对无经济能力的烟民提供全额救助,避免因贫复吸。
四、成效与历史意义
通过上述措施,张家口在短期内显着遏制了毒品泛滥。
至1946年3月,全市烟民登记人数大幅增加,部分村庄彻底禁种罂粟,鸦片贩卖基本绝迹。
这一时期的戒毒经验为后续解放区的禁毒工作提供了范本,其核心在于政治动员、医疗救助、劳动改造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既体现了革命政权的社会治理能力,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禁毒运动奠定了基础 。
值得注意的是,张家口的戒毒实践始终服务于战时经济与社会稳定需求,通过将烟民转化为劳动力,有效支援了边区生产与解放战争。这种“治病救人”与“社会改造”并重的理念,成为中共禁毒斗争的根本法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