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整改一新的大棚群上。新型透光材料搭建的棚顶泛着柔和的光泽,调整后的间距让阳光能均匀铺洒到周边农田,也为基地的首次技术培训腾出了开阔场地。
临时搭建的培训大棚里,长条桌凳整齐排列,桌上摆满了嫩绿的菜苗、小巧的检测仪和厚厚一叠技术手册,三十多位村民早早到场,既有头发花白的“老把式”,也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
“各位乡亲,今天咱们的培训分两部分,上午学大棚环境调控和幼苗移栽,下午实操植保无人机和水肥一体机。”
林雨潇站在台前,身边的李教授手持幼苗样本,“这些是咱们特意培育的抗逆性蔬菜苗,比传统品种产量高三成,还能少生病,但种植讲究‘科学配方’,不是光靠力气就行。”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一阵议论。
王大爷摩挲着手里的技术手册,眉头微蹙:“种个菜还要看温度湿度?我种了一辈子地,看天看土就够了。”旁边的中年村民张强也附和:“这机器看着就复杂,咱们庄稼人哪学得会?”
林雨潇早有准备,笑着抬手示意:“王大爷,张哥,咱们今天不用死记硬背,边看边学边试,有啥问题随时问。”
他让技术人员打开大棚里的智能监测屏,上面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和土壤肥力数据,“您看,这屏比咱们的眼睛还灵,数值不对就自动报警,比凭经验靠谱多了。”
移栽教学环节,趣事接连发生。李教授演示如何控制移栽深度,要求幼苗根部入土三公分,松紧适度。
王大爷手劲大,一铲子下去把菜苗埋得只剩个顶芽,还嘟囔:“埋深点才稳当,不容易倒。”引得众人发笑。
技术人员连忙上前纠正:“大爷,这新品种根系娇气,埋深了会烂根,就像给孩子穿太厚会捂坏一样。”说着手把手教他用专用移栽器,轻轻一压就精准到位。王大爷试着操作了几次,渐渐找到窍门,忍不住感叹:“这玩意儿比锄头省事,还真有门道。”
更热闹的是植保无人机实操课。张强自告奋勇第一个尝试,握着遥控器却手忙脚乱,无人机要么飞得忽高忽低,要么差点撞到大棚骨架,吓得他满头大汗。“这东西看着小,脾气可不小!”张强擦着汗说。
技术人员笑着指导:“跟开拖拉机不一样,得看屏幕上的航线,速度放慢,眼睛盯着高度表。”
林雨潇也上前示范,手指轻点遥控器,无人机就平稳升空,沿着预设路线均匀喷洒水雾。
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张强慢慢找到手感,当无人机成功完成一小片区域的喷洒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培训中也遇到了难题。几位年长的村民看不懂智能设备上的数字,对着水肥一体机的按钮犯愁。柳婉叶灵机一动,把复杂的参数换算成“看颜色”“听声音”的简单口诀:“绿灯亮了能浇水,红灯闪了要施肥,机器嗡嗡响是正常,吱呀叫就赶紧停。”她还特意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卡片,把关键步骤画成漫画,村民们一看就懂,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了。
与此同时,基地的首次试种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张研究员带着技术团队对大棚土壤进行最后检测,用专业仪器分析酸碱度和养分含量,根据数据调配专用有机肥。
“南岭的土壤偏酸性,咱们得适量添加草木灰中和,这样蔬菜苗才能长得壮。”张研究员一边记录数据,一边给旁边帮忙的村民讲解。
张天乐伤愈归队,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带着几位年轻村民检查大棚的通风系统。“这些通风口要定时开关,温度超过二十五度就打开,低于十五度就关上,半点不能马虎。”他手把手教大家调试风机,眼神里满是认真,“林总信任我,我得把安保和设备维护这块儿守好。”
傍晚时分,培训结束,村民们意犹未尽。王大爷捧着技术手册,拉着林雨潇的手说:“林总,今天真是没白来,原来种菜还有这么多学问。这智能大棚比咱老办法强多了,往后我可得好好学。”
张强也笑着说:“无人机太好用了,以后打药不用弯腰受累,效率还高,我回去就动员村里其他人都来学。”
林雨潇看着村民们的笑脸,心中暖意融融。胸口的玉佩与晶体微微发光,仿佛呼应着他的心情。他转身对柳婉叶和李教授说:“明天开始分批次移栽幼苗,技术人员要分片包干,确保每位村民都能熟练操作。另外,把村民的反馈整理一下,后续再增加几期培训,争取让大家都成为‘科技农民’。”
夜色渐浓,基地的大棚里亮起了盏盏明灯。技术人员还在调试灌溉系统,村民们自发留下来帮忙搬运菜苗,身影在灯光下忙碌穿梭。
林雨潇站在大棚外,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蔬菜铺满大棚,看到了村民们丰收时的喜悦笑容。
他知道,科技兴农的道路没有捷径,但只要带着真心和耐心,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实惠带给村民,就一定能让绿源基地在南岭扎根结果。
而这首次试种,不仅是对技术的检验,更是对这份信念的坚守。春风里,新栽的菜苗带着露珠,在智能大棚的呵护下,悄然孕育着生长的力量。
临时搭建的培训大棚里,长条桌凳整齐排列,桌上摆满了嫩绿的菜苗、小巧的检测仪和厚厚一叠技术手册,三十多位村民早早到场,既有头发花白的“老把式”,也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
“各位乡亲,今天咱们的培训分两部分,上午学大棚环境调控和幼苗移栽,下午实操植保无人机和水肥一体机。”
林雨潇站在台前,身边的李教授手持幼苗样本,“这些是咱们特意培育的抗逆性蔬菜苗,比传统品种产量高三成,还能少生病,但种植讲究‘科学配方’,不是光靠力气就行。”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一阵议论。
王大爷摩挲着手里的技术手册,眉头微蹙:“种个菜还要看温度湿度?我种了一辈子地,看天看土就够了。”旁边的中年村民张强也附和:“这机器看着就复杂,咱们庄稼人哪学得会?”
林雨潇早有准备,笑着抬手示意:“王大爷,张哥,咱们今天不用死记硬背,边看边学边试,有啥问题随时问。”
他让技术人员打开大棚里的智能监测屏,上面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和土壤肥力数据,“您看,这屏比咱们的眼睛还灵,数值不对就自动报警,比凭经验靠谱多了。”
移栽教学环节,趣事接连发生。李教授演示如何控制移栽深度,要求幼苗根部入土三公分,松紧适度。
王大爷手劲大,一铲子下去把菜苗埋得只剩个顶芽,还嘟囔:“埋深点才稳当,不容易倒。”引得众人发笑。
技术人员连忙上前纠正:“大爷,这新品种根系娇气,埋深了会烂根,就像给孩子穿太厚会捂坏一样。”说着手把手教他用专用移栽器,轻轻一压就精准到位。王大爷试着操作了几次,渐渐找到窍门,忍不住感叹:“这玩意儿比锄头省事,还真有门道。”
更热闹的是植保无人机实操课。张强自告奋勇第一个尝试,握着遥控器却手忙脚乱,无人机要么飞得忽高忽低,要么差点撞到大棚骨架,吓得他满头大汗。“这东西看着小,脾气可不小!”张强擦着汗说。
技术人员笑着指导:“跟开拖拉机不一样,得看屏幕上的航线,速度放慢,眼睛盯着高度表。”
林雨潇也上前示范,手指轻点遥控器,无人机就平稳升空,沿着预设路线均匀喷洒水雾。
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张强慢慢找到手感,当无人机成功完成一小片区域的喷洒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培训中也遇到了难题。几位年长的村民看不懂智能设备上的数字,对着水肥一体机的按钮犯愁。柳婉叶灵机一动,把复杂的参数换算成“看颜色”“听声音”的简单口诀:“绿灯亮了能浇水,红灯闪了要施肥,机器嗡嗡响是正常,吱呀叫就赶紧停。”她还特意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卡片,把关键步骤画成漫画,村民们一看就懂,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了。
与此同时,基地的首次试种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张研究员带着技术团队对大棚土壤进行最后检测,用专业仪器分析酸碱度和养分含量,根据数据调配专用有机肥。
“南岭的土壤偏酸性,咱们得适量添加草木灰中和,这样蔬菜苗才能长得壮。”张研究员一边记录数据,一边给旁边帮忙的村民讲解。
张天乐伤愈归队,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带着几位年轻村民检查大棚的通风系统。“这些通风口要定时开关,温度超过二十五度就打开,低于十五度就关上,半点不能马虎。”他手把手教大家调试风机,眼神里满是认真,“林总信任我,我得把安保和设备维护这块儿守好。”
傍晚时分,培训结束,村民们意犹未尽。王大爷捧着技术手册,拉着林雨潇的手说:“林总,今天真是没白来,原来种菜还有这么多学问。这智能大棚比咱老办法强多了,往后我可得好好学。”
张强也笑着说:“无人机太好用了,以后打药不用弯腰受累,效率还高,我回去就动员村里其他人都来学。”
林雨潇看着村民们的笑脸,心中暖意融融。胸口的玉佩与晶体微微发光,仿佛呼应着他的心情。他转身对柳婉叶和李教授说:“明天开始分批次移栽幼苗,技术人员要分片包干,确保每位村民都能熟练操作。另外,把村民的反馈整理一下,后续再增加几期培训,争取让大家都成为‘科技农民’。”
夜色渐浓,基地的大棚里亮起了盏盏明灯。技术人员还在调试灌溉系统,村民们自发留下来帮忙搬运菜苗,身影在灯光下忙碌穿梭。
林雨潇站在大棚外,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蔬菜铺满大棚,看到了村民们丰收时的喜悦笑容。
他知道,科技兴农的道路没有捷径,但只要带着真心和耐心,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实惠带给村民,就一定能让绿源基地在南岭扎根结果。
而这首次试种,不仅是对技术的检验,更是对这份信念的坚守。春风里,新栽的菜苗带着露珠,在智能大棚的呵护下,悄然孕育着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