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方舟到南岭公社乡企办公室上任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位从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下来的年轻人,充满了干劲和想法。
他深知,仅仅依靠农业,南岭的农民很难真正富起来。要想让南岭彻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必须发展乡镇企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任伊始,陆方舟并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先找到了乡企办公室主任柳婉叶。柳婉叶是土生土长的南岭人,在乡企办工作了十几年,对南岭的情况了如指掌,只是近年来乡企办的工作一直没什么起色,她也有些心灰意冷。
陆方舟诚恳地向柳婉叶请教,并表达了自己想要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柳主任,我知道南岭乡企的底子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找对路子,一定能搞起来。以后的工作,还请您多多支持和帮助。”
柳婉叶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和真诚的年轻人,心中的那点消极情绪渐渐消散了。她点了点头:“陆主任,你放心,只要是为了南岭好,我一定全力配合你。”
得到柳婉叶的支持后,陆方舟便带着乡企办的雷雨生、肖远山这两个年轻人,深入到南岭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走遍了南岭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上百户农民家庭,与村干部、老党员、致富能手以及普通群众促膝长谈。
他们了解到,南岭公社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上有取之不尽的木材和山野菜,还有品质优良的水果;
当地的妇女大多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和缝纫;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缺乏人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白天,他们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奔波在大队小队;晚上,他们就在临时住处整理调查资料,分析数据,讨论思路。
陆方舟常常一个人坐在灯下,对着地图和笔记本发呆,思考着如何将南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陆方舟心中关于南岭乡企发展的基本思路逐渐清晰、成熟。
他回到乡企办公室,闭门谢客,开始撰写那份凝聚了他心血和期望的《南岭公社乡镇企业创办工作方案》。
这份方案内容详实,体系完整,涵盖了创办乡镇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指导思想上,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多产业、多层次、多形式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南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方案设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的目标。
近期目标(1-2年):重点创办几个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如砖厂、木材加工厂、刺绣厂,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积累发展资金。
中期目标(3-5年):在巩固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创办家具厂、服装厂、水果罐头厂等,形成初步的产业链,使乡镇企业成为南岭公社的支柱产业之一。
远期目标(5-10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山野菜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等项目,打造具有南岭特色的品牌。
在具体项目规划上,方案对每个拟创办的工厂都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和规划:
- 砖厂:利用本地丰富的黏土资源,投资少见效快。主要满足本公社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需求,解决农村盖房用砖难的问题。
- 木材加工厂:依托本地林海资源,初期生产包装箱、简单的建筑木料等初级产品,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再向精加工发展。
- 刺绣厂:充分利用当地妇女擅长刺绣的传统手艺,从简单的绣品加工做起,逐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装饰品。
- 家具厂:在木材加工厂的基础上发展,利用本地木材生产款式新颖、价格实惠的家具,供应县内外市场。
- 服装厂:引进简单的缝纫设备,承接县内外服装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解决部分妇女的就业问题。
- 水果罐头厂和山野菜加工厂:这是方案中的亮点。方案提出,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本地盛产的山楂、苹果、梨以及各种山野菜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避免农产品积压和滞销。
为了实现这些宏伟的蓝图,陆方舟在方案中对筹资、基础设备、厂房建设、人员组织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 筹资方面:方案提出了“政府引导、集体投入、群众集资、能人带动、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六位一体的筹资模式。特别是鼓励公社内的致富能手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 基础设备和厂房建设:方案建议,初期可利用公社内闲置的校舍、仓库等进行改造,以节省成本。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改善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
- 人员组织与培训:方案强调“就地取材”,优先招聘本公社的村民,并计划联合县劳动局和相关技术院校,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工人素质。
这份方案洋洋洒洒,足足写了十几万字,不仅有宏观的战略规划,更有微观的操作细则,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陆方舟的反复推敲和计算。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想法,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希望的行动指南。
他让雷雨生、肖远志进行反复核对和计算,绘制图纸。印刷成册。
方案完成的那天深夜,陆方舟将厚厚的一册册整齐地摆放好。
窗外,夜色深沉,南岭的山在月光下勾勒出连绵的轮廓。他看着这份凝聚了自己心血和梦想的方案,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年后,南岭公社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富足笑容的景象。
他知道,这份方案要想变成现实,前路必然充满艰辛和挑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而其中,有一个人的意见和支持至关重要——林雨潇。林雨潇不仅是他的好朋友大学同学,也是公社的技术权威,深受农民信赖,而且为人正直,有大局观。他的认可,能让这份方案在公社内部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因此,陆方舟第一时间想到了林雨潇,请他帮助审定这份方案,提出宝贵的意见。他相信,林雨潇一定会理解并支持他的想法。
当林雨潇从忙碌的水稻防治工作中暂时抽出身,接过陆方舟递来的这份厚厚的方案时,他有些惊讶于这个大学的同学,新上任的乡企办副主任的魄力和细致。他花了整整一个晚上,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林雨潇的眼睛越来越亮。他仿佛看到了南岭公社一个全新的未来——一个不仅仅依靠土地,而是工业和农业齐头并进,充满活力的未来。
方案中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民利益的切实关注,以及那份长远的规划,都深深打动了他。
他合上方案,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他立刻找到陆方舟,紧紧握住他的手:“方舟,这份方案太好了!太系统了!南岭的农民要富起来,就需要这样有远见、有具体办法的规划!我全力支持你!”
陆方舟看到林雨潇眼中的光芒,知道自己获得了最关键的盟友。两人兴奋地讨论着方案的细节,憧憬着南岭的未来。
然而,就在两人为这份宏伟蓝图激动不已,准备向公社党委汇报,争取启动资金和政策支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却悄然出现,给这份看似完美的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深知,仅仅依靠农业,南岭的农民很难真正富起来。要想让南岭彻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必须发展乡镇企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任伊始,陆方舟并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先找到了乡企办公室主任柳婉叶。柳婉叶是土生土长的南岭人,在乡企办工作了十几年,对南岭的情况了如指掌,只是近年来乡企办的工作一直没什么起色,她也有些心灰意冷。
陆方舟诚恳地向柳婉叶请教,并表达了自己想要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柳主任,我知道南岭乡企的底子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找对路子,一定能搞起来。以后的工作,还请您多多支持和帮助。”
柳婉叶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和真诚的年轻人,心中的那点消极情绪渐渐消散了。她点了点头:“陆主任,你放心,只要是为了南岭好,我一定全力配合你。”
得到柳婉叶的支持后,陆方舟便带着乡企办的雷雨生、肖远山这两个年轻人,深入到南岭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走遍了南岭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上百户农民家庭,与村干部、老党员、致富能手以及普通群众促膝长谈。
他们了解到,南岭公社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上有取之不尽的木材和山野菜,还有品质优良的水果;
当地的妇女大多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和缝纫;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缺乏人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白天,他们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奔波在大队小队;晚上,他们就在临时住处整理调查资料,分析数据,讨论思路。
陆方舟常常一个人坐在灯下,对着地图和笔记本发呆,思考着如何将南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陆方舟心中关于南岭乡企发展的基本思路逐渐清晰、成熟。
他回到乡企办公室,闭门谢客,开始撰写那份凝聚了他心血和期望的《南岭公社乡镇企业创办工作方案》。
这份方案内容详实,体系完整,涵盖了创办乡镇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指导思想上,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多产业、多层次、多形式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南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方案设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的目标。
近期目标(1-2年):重点创办几个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如砖厂、木材加工厂、刺绣厂,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积累发展资金。
中期目标(3-5年):在巩固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创办家具厂、服装厂、水果罐头厂等,形成初步的产业链,使乡镇企业成为南岭公社的支柱产业之一。
远期目标(5-10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山野菜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等项目,打造具有南岭特色的品牌。
在具体项目规划上,方案对每个拟创办的工厂都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和规划:
- 砖厂:利用本地丰富的黏土资源,投资少见效快。主要满足本公社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需求,解决农村盖房用砖难的问题。
- 木材加工厂:依托本地林海资源,初期生产包装箱、简单的建筑木料等初级产品,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再向精加工发展。
- 刺绣厂:充分利用当地妇女擅长刺绣的传统手艺,从简单的绣品加工做起,逐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装饰品。
- 家具厂:在木材加工厂的基础上发展,利用本地木材生产款式新颖、价格实惠的家具,供应县内外市场。
- 服装厂:引进简单的缝纫设备,承接县内外服装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解决部分妇女的就业问题。
- 水果罐头厂和山野菜加工厂:这是方案中的亮点。方案提出,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本地盛产的山楂、苹果、梨以及各种山野菜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避免农产品积压和滞销。
为了实现这些宏伟的蓝图,陆方舟在方案中对筹资、基础设备、厂房建设、人员组织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 筹资方面:方案提出了“政府引导、集体投入、群众集资、能人带动、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六位一体的筹资模式。特别是鼓励公社内的致富能手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 基础设备和厂房建设:方案建议,初期可利用公社内闲置的校舍、仓库等进行改造,以节省成本。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改善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
- 人员组织与培训:方案强调“就地取材”,优先招聘本公社的村民,并计划联合县劳动局和相关技术院校,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工人素质。
这份方案洋洋洒洒,足足写了十几万字,不仅有宏观的战略规划,更有微观的操作细则,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陆方舟的反复推敲和计算。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想法,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希望的行动指南。
他让雷雨生、肖远志进行反复核对和计算,绘制图纸。印刷成册。
方案完成的那天深夜,陆方舟将厚厚的一册册整齐地摆放好。
窗外,夜色深沉,南岭的山在月光下勾勒出连绵的轮廓。他看着这份凝聚了自己心血和梦想的方案,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年后,南岭公社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富足笑容的景象。
他知道,这份方案要想变成现实,前路必然充满艰辛和挑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而其中,有一个人的意见和支持至关重要——林雨潇。林雨潇不仅是他的好朋友大学同学,也是公社的技术权威,深受农民信赖,而且为人正直,有大局观。他的认可,能让这份方案在公社内部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因此,陆方舟第一时间想到了林雨潇,请他帮助审定这份方案,提出宝贵的意见。他相信,林雨潇一定会理解并支持他的想法。
当林雨潇从忙碌的水稻防治工作中暂时抽出身,接过陆方舟递来的这份厚厚的方案时,他有些惊讶于这个大学的同学,新上任的乡企办副主任的魄力和细致。他花了整整一个晚上,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林雨潇的眼睛越来越亮。他仿佛看到了南岭公社一个全新的未来——一个不仅仅依靠土地,而是工业和农业齐头并进,充满活力的未来。
方案中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民利益的切实关注,以及那份长远的规划,都深深打动了他。
他合上方案,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他立刻找到陆方舟,紧紧握住他的手:“方舟,这份方案太好了!太系统了!南岭的农民要富起来,就需要这样有远见、有具体办法的规划!我全力支持你!”
陆方舟看到林雨潇眼中的光芒,知道自己获得了最关键的盟友。两人兴奋地讨论着方案的细节,憧憬着南岭的未来。
然而,就在两人为这份宏伟蓝图激动不已,准备向公社党委汇报,争取启动资金和政策支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却悄然出现,给这份看似完美的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