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这是为何?”
内史腾疑惑地看着赵辰,眼中满是不解。
不光是他,在场的其他大臣也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显然没明白赵辰的意思。
面对内史腾的疑问,赵辰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在通讯不便的古代,“皇权不下乡” 从不是一句空话。
很多偏远地方的百姓,或许只认识里正,连县太爷都未必知晓,更别提远在咸阳的皇帝了。
即便真的将亩产万斤的粮种推广出去,百姓也只会以为是他们的皇帝对他们的恩惠,感激的也只会是身边的官员,而非大秦的皇帝。
想通这一点,赵辰笑着解释:“这还不简单?自然是因为天幕的缘故!
若是先前的天幕让九洲大陆所有百姓看到,那么红薯、土豆、改良小麦这些粮种,便会成为大秦的‘标志’,其他大洲的皇帝即便推广这些作物,百姓也会知道,这是从大秦传过去的,念的自然是大秦的好。
他们只会觉得,是大秦的皇帝体恤万民,才将粮种送到他们国家。
诸位说说,这对大秦而言,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对啊,臣先前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不错!看来这天幕对我大秦的助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大臣们纷纷附和,脸上的疑惑尽数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恍然大悟。
可内史腾仍有顾虑,再次开口问道:“可万一其他大洲的皇帝谎称,这些粮种是他们费尽千辛万苦,从大秦交易得来的呢?
那样一来,百姓岂不是会感激他们,而非大秦?”
“那又有什么关系?” 赵辰摆了摆手,语气从容,“无论是大秦主动推广,还是其他国家从大秦获取,只要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百姓能吃饱饭,不就够了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更何况,父皇推行的各项惠民政策,早已通过天幕传遍九洲,百姓人尽皆知。
他们若想赢得民心,至少要做得不比父皇差才行。
诸位认为,以现在其他国家的实力,这可能吗?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我大秦的民生相比,你们觉得此刻九洲大陆的百姓,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会不会和当初六国的百姓差不多,盼着能过上大秦百姓这样的日子?”
“此后,我们只需让大秦的探子在各国暗中宣传,让百姓知道大秦的好,知道他们如今能吃上饱饭,都是托了大秦的福……
到时候,呵呵……” 赵辰没有把话说完,但其中的深意,大臣们都心领神会。
“哈哈!太子殿下高见!”
“对啊!这一招真是妙啊!”
群臣会心一笑,当初大秦能轻易灭六国,不正是靠着粮种优势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吗?
如今天幕已经将大秦的军威和百姓的美好生活传遍九洲,人最害怕的就是对比。
若是没有对比,百姓或许还会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不错;
可一旦有了大秦这个 “参照物”,心中的落差便会无限放大。
没有人不想每天吃饱穿暖,不再受饥寒之苦。
到那时,他们便会忍不住思考,为何我们的皇帝做不到像大秦陛下那样?
百姓或许朴实,但绝不愚蠢 。
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看得明明白白。
更何况大秦还让孩子免费读书识字,这般对比之下,巨大的落差足以让百姓心生不满,不发生暴动就已是万幸。
到时候,大秦只需再推波助澜一番,或许都不用动手,其他帝国就会先乱起来。
此刻,最该发愁的,恐怕是其他大洲的皇帝们。
“好!就按照辰儿说的办!”
嬴政开口,语气带着决断,“诸卿先留在此地,稳固大秦内部,确保各项政策落地。朕会即刻派遣探子,探查九洲大陆其他大洲的情况,等得到确切消息后,再召集诸位商讨征伐之策!”
“陛下圣明!”
“散朝!”
“陛下万安!”
朝会结束后,赵辰也返回了自己的医馆。他坐在院中,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打算 。
九洲大陆即将融合,正好可以去其他大洲游历一番;而且诛仙世界也许久没去了,是时候回去看看碧瑶、雪琪她们的情况了。
……
时间缓缓流逝,九洲大陆的融合已过去一段时间。
大秦所在的天洲,果然出现了其他大洲派来的探子;
与此同时,大秦的探子也已潜入其他大洲,开始探查当地的情况。
甚至有一些地方,传来了红薯、土豆失窃的情报。
对此,始皇帝嬴政下令,对粮种失窃之事放任不管,但需安抚好大秦百姓,避免引起恐慌。
然而,那些偷到红薯、土豆种薯的各国皇帝,却陷入了新的烦恼之中。
大汉未央宫,宣室殿内。
汉武帝刘彻将案上的匈奴战报翻来覆去看了三遍,目光却始终落在角落那袋从大秦偷来的土豆和红薯上。
这些作物表皮粗糙,看上去毫不起眼,却能亩产万斤,抵得上大汉几十亩粟田的产量。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心中满是矛盾:“大秦有兵魔神镇守边疆,有机关朱雀从高空探查军情,想要主动进攻大秦,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说大秦还有那般强大的军事实力……
可若是将这些土豆、红薯在大汉推广,百姓势必会知道这是从大秦传来的,到时候,朕该如何解释?”
就在这时,卫青走进殿内,见刘彻对着土豆、红薯发呆,便轻声唤道:“陛下,陛下……”
刘彻猛地回过神来,将粮种重重摔在案上,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烦躁:“朕岂能不知!推广土豆和红薯,大汉的粮荒便能缓解,百姓也不会再因饥饿而易子而食。
可推广之后呢?百姓不会记朕的好,只会感念大秦的恩惠!
而且大秦还有‘祭田分授’的政策,他们定会觉得大秦的农兴之策比大汉好,朕的颜面何在?大汉基业的颜面又何在?”
他顿了顿,语气又软了下来,满是无奈:“可若不推广,百姓的不满只会越来越深,逃亡大秦的百姓也会越来越多。大秦若是趁机招抚这些百姓,大汉的根基怕是要动摇了。”
纠结良久,刘彻终于咬牙定下对策,对卫青下令:“传朕旨意!其一,命霍去病率领三万骑兵,前往边境加固防线;
同时派遣更多探子前往大秦,除了探查能触发任务的人之外,重点探查大秦军队的动向,以便提前防备。
其二,秘密派遣农官潜入大秦,务必学会土豆、红薯的种植技术。
此后在大汉推广时,就对外宣称,这是朕花费巨大代价,从大秦交易得来的粮种。
如此一来,既能缓解粮荒,又能保住颜面,还能赢得百姓的好感。”
“遵旨!” 卫青躬身应下,心中却清楚 。
这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稍微有分辨能力的百姓,都不会相信这套说辞。可眼下,也只能先这样做,走一步看一步了。
内史腾疑惑地看着赵辰,眼中满是不解。
不光是他,在场的其他大臣也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显然没明白赵辰的意思。
面对内史腾的疑问,赵辰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在通讯不便的古代,“皇权不下乡” 从不是一句空话。
很多偏远地方的百姓,或许只认识里正,连县太爷都未必知晓,更别提远在咸阳的皇帝了。
即便真的将亩产万斤的粮种推广出去,百姓也只会以为是他们的皇帝对他们的恩惠,感激的也只会是身边的官员,而非大秦的皇帝。
想通这一点,赵辰笑着解释:“这还不简单?自然是因为天幕的缘故!
若是先前的天幕让九洲大陆所有百姓看到,那么红薯、土豆、改良小麦这些粮种,便会成为大秦的‘标志’,其他大洲的皇帝即便推广这些作物,百姓也会知道,这是从大秦传过去的,念的自然是大秦的好。
他们只会觉得,是大秦的皇帝体恤万民,才将粮种送到他们国家。
诸位说说,这对大秦而言,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对啊,臣先前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不错!看来这天幕对我大秦的助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大臣们纷纷附和,脸上的疑惑尽数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恍然大悟。
可内史腾仍有顾虑,再次开口问道:“可万一其他大洲的皇帝谎称,这些粮种是他们费尽千辛万苦,从大秦交易得来的呢?
那样一来,百姓岂不是会感激他们,而非大秦?”
“那又有什么关系?” 赵辰摆了摆手,语气从容,“无论是大秦主动推广,还是其他国家从大秦获取,只要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百姓能吃饱饭,不就够了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更何况,父皇推行的各项惠民政策,早已通过天幕传遍九洲,百姓人尽皆知。
他们若想赢得民心,至少要做得不比父皇差才行。
诸位认为,以现在其他国家的实力,这可能吗?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我大秦的民生相比,你们觉得此刻九洲大陆的百姓,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会不会和当初六国的百姓差不多,盼着能过上大秦百姓这样的日子?”
“此后,我们只需让大秦的探子在各国暗中宣传,让百姓知道大秦的好,知道他们如今能吃上饱饭,都是托了大秦的福……
到时候,呵呵……” 赵辰没有把话说完,但其中的深意,大臣们都心领神会。
“哈哈!太子殿下高见!”
“对啊!这一招真是妙啊!”
群臣会心一笑,当初大秦能轻易灭六国,不正是靠着粮种优势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吗?
如今天幕已经将大秦的军威和百姓的美好生活传遍九洲,人最害怕的就是对比。
若是没有对比,百姓或许还会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不错;
可一旦有了大秦这个 “参照物”,心中的落差便会无限放大。
没有人不想每天吃饱穿暖,不再受饥寒之苦。
到那时,他们便会忍不住思考,为何我们的皇帝做不到像大秦陛下那样?
百姓或许朴实,但绝不愚蠢 。
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看得明明白白。
更何况大秦还让孩子免费读书识字,这般对比之下,巨大的落差足以让百姓心生不满,不发生暴动就已是万幸。
到时候,大秦只需再推波助澜一番,或许都不用动手,其他帝国就会先乱起来。
此刻,最该发愁的,恐怕是其他大洲的皇帝们。
“好!就按照辰儿说的办!”
嬴政开口,语气带着决断,“诸卿先留在此地,稳固大秦内部,确保各项政策落地。朕会即刻派遣探子,探查九洲大陆其他大洲的情况,等得到确切消息后,再召集诸位商讨征伐之策!”
“陛下圣明!”
“散朝!”
“陛下万安!”
朝会结束后,赵辰也返回了自己的医馆。他坐在院中,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打算 。
九洲大陆即将融合,正好可以去其他大洲游历一番;而且诛仙世界也许久没去了,是时候回去看看碧瑶、雪琪她们的情况了。
……
时间缓缓流逝,九洲大陆的融合已过去一段时间。
大秦所在的天洲,果然出现了其他大洲派来的探子;
与此同时,大秦的探子也已潜入其他大洲,开始探查当地的情况。
甚至有一些地方,传来了红薯、土豆失窃的情报。
对此,始皇帝嬴政下令,对粮种失窃之事放任不管,但需安抚好大秦百姓,避免引起恐慌。
然而,那些偷到红薯、土豆种薯的各国皇帝,却陷入了新的烦恼之中。
大汉未央宫,宣室殿内。
汉武帝刘彻将案上的匈奴战报翻来覆去看了三遍,目光却始终落在角落那袋从大秦偷来的土豆和红薯上。
这些作物表皮粗糙,看上去毫不起眼,却能亩产万斤,抵得上大汉几十亩粟田的产量。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心中满是矛盾:“大秦有兵魔神镇守边疆,有机关朱雀从高空探查军情,想要主动进攻大秦,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说大秦还有那般强大的军事实力……
可若是将这些土豆、红薯在大汉推广,百姓势必会知道这是从大秦传来的,到时候,朕该如何解释?”
就在这时,卫青走进殿内,见刘彻对着土豆、红薯发呆,便轻声唤道:“陛下,陛下……”
刘彻猛地回过神来,将粮种重重摔在案上,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烦躁:“朕岂能不知!推广土豆和红薯,大汉的粮荒便能缓解,百姓也不会再因饥饿而易子而食。
可推广之后呢?百姓不会记朕的好,只会感念大秦的恩惠!
而且大秦还有‘祭田分授’的政策,他们定会觉得大秦的农兴之策比大汉好,朕的颜面何在?大汉基业的颜面又何在?”
他顿了顿,语气又软了下来,满是无奈:“可若不推广,百姓的不满只会越来越深,逃亡大秦的百姓也会越来越多。大秦若是趁机招抚这些百姓,大汉的根基怕是要动摇了。”
纠结良久,刘彻终于咬牙定下对策,对卫青下令:“传朕旨意!其一,命霍去病率领三万骑兵,前往边境加固防线;
同时派遣更多探子前往大秦,除了探查能触发任务的人之外,重点探查大秦军队的动向,以便提前防备。
其二,秘密派遣农官潜入大秦,务必学会土豆、红薯的种植技术。
此后在大汉推广时,就对外宣称,这是朕花费巨大代价,从大秦交易得来的粮种。
如此一来,既能缓解粮荒,又能保住颜面,还能赢得百姓的好感。”
“遵旨!” 卫青躬身应下,心中却清楚 。
这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稍微有分辨能力的百姓,都不会相信这套说辞。可眼下,也只能先这样做,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