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山林晨课与古法薪传-《重生之独自绽放》

  白家村的清晨,是被鸟鸣与薄雾唤醒的。

  当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山林还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青灰色之中时,苏寒便已起身。

  她换上白村长给她的、用柔软土布缝制的简便衣裤,踏着微湿的草叶,与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白村长汇合,一同走向村后那片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山坡。

  他们的第一项功课,是采集“无根水”。

  这不是普通的山泉或溪水,而是夜气与晨曦交汇时,凝结在特定草药叶片上、未曾落地的露水。

  白村长告诉苏寒,这种水,性至纯,蕴含草木之精与天地初开的生发之气,是炼制某些特殊药引和丸散的绝佳媒介,尤其适用于调理根基、安抚神魂类的方剂。

  苏寒手持特制的玉竹筒,动作轻缓而精准,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在特定植物(如薄荷、菖蒲、某些蕨类)叶心汇聚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引入竹筒内。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植物的了解,不能惊扰了这片山林的宁静,也不能采集错了对象。

  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草木香,她的心神在这一刻变得异常沉静,仿佛与这片古老的山林同呼吸。

  采集完无根水,东方的天际已染上金红。

  苏寒会跟随白村长,登上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峰,找一块平坦的巨石盘膝坐下,面向东方。

  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洒向大地时,白村长会引导她进行一种古老的吐纳术。

  这不是简单的深呼吸,而是有着独特节奏和意念引导的呼吸法,称之为“餐霞饮露”,意在吸纳日出时那缕最纯净、最富有生命力的“少阳之气”。

  苏寒依言而行,感受着微凉的空气带着阳光的暖意涌入肺腑,冲刷着体内积郁的浊气与疲惫,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晨曦中被唤醒、被滋养。

  连日来的奔波劳碌、京城里积压的郁结,在这日复一日的吐纳中,渐渐消散于山风岚霭之中。

  阳光普照,山林间的雾气渐渐散去,露出了清晰的轮廓。

  真正的采药时光开始了。

  白村长就像一部活着的、行走的本草纲目,他对这座山的熟悉,如同对自己的掌纹。

  他不仅能叫出每一种草药土名和古称,更能详细讲解其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不同部位的药性差异。

  “丫头你看,这株七叶一枝花,需得在花期将过未过时采摘,此时药力最足,解毒之效最佳。”

  “这是‘还魂草’,名字听着玄乎,实则对于止血生肌有奇效,但必须阴干,见了烈阳,药性就燥了。”

  “采药如同交朋友,要知根知底,更要取之有道,不可竭泽而渔。”白村长一边示范着如何在不伤及根系的情况下采摘所需部分,一边传授着与自然共存的古老智慧。

  午后,是炮制药材和学习古医炼药的时间。

  在白村长那间充满了各种瓶罐罐、石臼、铜鼎的简陋“药庐”里,苏寒见识到了远比现代制药更加繁复精妙的工艺。

  洗、浸、泡、晒、蒸、煮、炒、煅、淬……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法度,火候、时辰、辅料的添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白村长并不藏私,他将许多早已失传的药典知识倾囊相授。

  比如如何通过特殊的发酵工艺,激发出某些平凡药材的潜在药性;

  如何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复杂的方剂配伍,以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还有一些关于经络气血运行、与天地节气相应的、更为玄奥深邃的医理。

  他甚至开始教导苏寒一些简单的“古法炼药”。

  这并非神话中的炼丹,而是通过反复的提炼、融合,将药材的精华高度浓缩,制成药效更强、更易于吸收和保存的丹丸或膏方。

  过程极其考验耐心、专注力和对药性的精准把握。

  苏寒第一次独立尝试炼制一味安神定惊的“宁心丸”时,就因为火候稍猛,导致一炉药材尽数焦糊。

  白村长却没有责怪,只是捋着胡须笑道:“丫头,急了?药如人心,需文火慢炖,急不得,躁不得。失败是常事,记下这次的感觉,下次便知道了界限在哪里。”

  苏寒心悦诚服。

  在这里,她不再是那个需要掌控一切的集团掌舵人,只是一个虚心求教的学生。

  每一天,她都能接触到新的知识,解开一个医学上的谜题,这种纯粹汲取智慧的充实感,让她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暂时抚平了心底因那个诅咒和徐天宇病情而带来的焦灼。

  她的气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红润健康,眼神更加清亮沉静,体内那股因长期锻炼和前世记忆而略显紧绷的气息,也在日复一日的吐纳和山林浸润中,变得愈发绵长而平和。

  白家村的生活,简单、质朴,却充满了智慧与生机。

  对苏寒而言,这里不仅是学习古医术的课堂,更是一处洗涤灵魂、安顿身心的桃源。

  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里的一切,为着某个未知的未来,积蓄着力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