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寒庐初构想-《重生之独自绽放》

  温热的水流漫过肩颈,氤氲的水汽在浴室弥漫,如同一场朦胧的梦。

  苏寒将自己沉入浴缸,任由连日来的疲惫在热水中缓缓溶解。

  思绪却并未停歇,反而在这片私密的宁静中愈发活跃起来。

  中午要与林致远引荐的那位墨师傅的会面。

  现在是不是应该先给灵壤荒山取一个名字?

  水面上的雾气仿佛成了她思绪的画布。

  既要雅致不引人注目,又想把代表自己的“寒”字融入其中。

  “寒山居”?略显直白;

  “听寒轩”?又过于文气,不像隐居之所。

  她沉吟片刻,一个名字倏然跃入脑海

  ——“漱寒筑”

  “漱”字,有洗涤、涵养之意,

  正如她希望此地能涤荡尘虑,涵养灵蕴;

  “寒”既是她的名,也暗合此地清幽冷静的气质;

  “筑”则点明了居所的本质,朴实无华。

  【溯寒筑】藏“寒”于内,意在洗涤与沉淀,正合她意。

  她反复默念两遍,越觉贴切,心下已然决定。

  至于山顶的房子,她的构想也愈发清晰。

  无需阔气,但要绝对坚固、静谧。

  白墙黛瓦,线条简洁,拥有巨大的落地窗,将山景与晨光最大限度地引入室内。

  内部必须有一间隔音绝佳、不受干扰的静室,用于深度打坐与行针后的恢复;

  还要有一间连接灵蕴土壤的暖房,用于培育珍稀药材。

  整体布局必须暗合风水,形成天然的聚气格局,成为她修炼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思绪回笼时,水已微凉,苏寒从浴中起身,裹上柔软的睡袍,仿佛也披上了一身崭新的宁静。

  她坐到书桌前,打开了沉寂许久的专业设计软件。

  临近腊月,一种属于人间的、温暖的节庆感,悄然触动了她冰封的心湖一角。

  今年,她想亲手为自己,也为那个遥远而复杂的“家”,设计制作过年的新衣。

  那个家,曾是她拼命挣脱的牢笼,如今情感依旧淡薄。

  但那里,现在却有一个名字,让她无法彻底割舍

  ——苏辰,她的弟弟。

  前世,她卑微讨好,换来的却是他的不屑与冷漠。

  重生一世,命运轨迹偏转。

  自她决绝分家后,那个被宠坏的少年竟似一夜长大,显露出难得的担当。

  最让她心弦震颤的,是前几个月她“失踪”于白家村,苏辰竟请假赴京,在她可能出现的地方,徒劳却执着地寻找等待了整整一月。

  这份笨拙而真挚的牵挂,是她在奶奶去世后冰冷的世界里,一抹意外的暖色。

  而他为了追赶她的脚步,不惜与家庭抗争,毅然改名“苏辰”。

  他曾发来长信息,里面的话,苏寒至今记得:

  “小姐姐,你的名字是‘寒’,代表冷。我不想你那么冷,我想温暖你。辰字,寓意着希望和光明。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阳光的照耀,那不就是温暖吗?”

  少年纯粹的逻辑,却像一颗投入坚冰的石子,漾开了细微却持久的涟漪。

  回来后仅一通报平安的电话,姐弟便未再联系。

  这份沉默的关怀,她记在心里。

  所以,设计新衣,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苏辰。

  她要给这个想要温暖自己的弟弟,亲手设计一套衣服。

  脑海中,苏辰的形象从模糊到清晰。

  她根据想象中他愈发挺拔沉稳的气质,在软件上流畅勾勒。

  一套收身效果极佳的西服雏形渐显。选用顶级的黑色羊毛呢料,挺括而含蓄。

  点睛之笔在于左腰际,她以立体刺绣工艺,设计了一幅 “云纹徐青竹” 。

  青竹象征风骨与坚韧,于云纹间徐徐舒展,含蓄而充满力量,正是她对这个弟弟的期许。

  接着,为父母设计。

  情感疏离,礼数不缺。

  父亲是沉稳的深青色中山装,母亲是端庄的绛紫色中式女装。

  工艺用料依旧顶尖,却不再投入多余情感。

  想了想,又为两位姑妈设计了同款不同色(大姑妈墨蓝,二姑妈黛绿)的中式服装。

  连同为自己设计的简约大气冬装大衣,她会交由信赖的姜叔给精心制作。

  此外,她会往那个“家”的存折存入一万元。在2005年,这已是一笔厚实的年礼。

  这便是苏寒式的“家人”关怀:

  物质的给予,距离的尊重,以及对唯一牵挂的弟弟,一份隐秘的、独属于她的温柔。

  设计图在屏幕上完善,当苏辰那套西服上最后一笔青竹叶脉勾勒完成,时间显示十一点。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几年不见,她需要知道苏辰确切的身高体重,才能做出最合身的尺码。

  电话接通的瞬间,那头传来青年带着惊喜和一丝紧张的声音:“小姐姐?”

  简单的询问,确认了尺寸。

  挂断电话后,苏寒看着屏幕上那套为想象中青年定制的衣服,清冷的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

  「溯寒筑」将是她的遁世修行之所,而指尖流淌出的这些设计,则是她与尘世间,为数不多的、温柔的牵绊。

  抬眼看了看时间,已近中午。

  与林致远和墨师傅的约见将至。

  她收敛心神,换上一身得体且便于行动的服装,带着对“漱寒筑”的蓝图,再次出门,投身于下一个需要她全力以赴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