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时,苏寒已经醒了。她轻手轻脚来到院里,从井里打上刺骨的冷水洗脸。冰凉感瞬间驱散睡意,也带来一个清晰的认知:自由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开始。
奶奶,今天我带您去看县城有名的老中医,让人家给您调理一下身体。”苏寒边给奶奶盛粥边说。
奶奶一愣:“不用不用,你看奶奶都好多了,把钱省着点让你读书。”
苏寒放下手中的碗,走过去拉着奶奶枯瘦的手臂:“奶奶,钱的事您不用担心,咱们就去让郑老给您把把脉,如果没事我上学也能放心不是?”
奶奶认真的看着苏寒,最终无奈含泪答应。
德仁堂的门槛比寻常店铺高出三寸,据说是为了提醒求医者保持敬畏之心。
苏寒小心翼翼地扶着奶奶跨过那道暗红色的门槛,慢些,奶奶。
请问郑老先生在吗?苏寒踮起脚,声音不大却清晰,我们预约了今早的诊脉。
小学徒正要答话,里间棉帘一掀,走出个鹤发童颜的老者。他穿着靛青布褂,胸前挂着副老花镜,手腕上还沾着些未洗净的药渍。
来了?郑老目光直接落在奶奶身上:“你就是志远介绍的那个有咳疾的病人?”
苏寒连忙点头,扶着奶奶在诊桌旁坐下。郑老也不多话,三根手指往奶奶腕上一搭,眼睛就眯了起来。堂内顿时安静得能听见药碾子的回响。
阳光从雕花窗棂透进来,在奶奶枯瘦的手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寒屏住呼吸,盯着郑老不断变化的表情——眉头忽紧忽松,嘴角时而抿起时而放松,像在读一本深奥的书。
肝郁气滞,肺阴亏损,脾虚湿困...郑老突然开口,声音洪亮得吓了苏寒一跳,老太太,您这是心事太重啊!
能...能治吗?苏寒声音发紧。
郑老没直接回答,而是转向奶奶:夜里咳得厉害?痰中可带血丝?
偶尔有血星子...奶奶低声说,不打紧。
胡说!郑老突然拍案,吓得小学徒差点摔了捣药罐,肺络都伤着了还说不打紧?他转头对苏寒道:小丫头,你奶奶这病,光吃药不行,得配合药膳调理。
苏寒立刻从包袱里掏出笔记本:您说,我记着。
郑老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语速却放慢了:川贝炖梨要隔水蒸……黄芪粥得用砂锅文火……”
他说一条,苏寒记一条,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记到第七种配伍时,郑老突然停下:丫头,这些药材可不便宜。
我有钱。苏寒抬起头
郑老似乎看穿了什么,捋着胡须没再追问。
开方时,老人家的笔走得龙飞凤舞。苏寒伸着脖子看,发现他特意用了些价廉效佳的替代药材,比如用太子参代替西洋参,用陈皮代替沉香。
先吃七副,早晚各一煎。郑老把方子递给小学徒,又对苏寒说,丫头,跟我来后院拿点东西。
后院比前堂还要敞亮,晒着各色药材。郑老从檐下取下一个布包:这是我配的食疗方,送你奶奶。
苏寒刚要道谢,老人却摆摆手:别急,有条件的。他指着墙角一排小炉子,以后每周来一次,我教你煎药的火候,药膳的搭配。
苏寒愣住了。不是说郑老收徒极严吗?
怎么?不愿意?郑老眯起眼。
愿意!苏寒一躬到地,谢谢先生!怎么?不愿意?郑老眯起眼。
愿意!苏寒一躬到地,谢谢郑爷爷!
别谢我。郑老转身从架子上取下一本手抄册子,我也是听志远说你孝顺又肯学。
他顿了顿,声音突然低沉,老太太的病...光靠药不行,得有人用心照顾。
这话像根针,轻轻扎在苏寒心上。前世奶奶临终自己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我会的。苏寒忍着泪水接过册子,封面上《饮食调疾录》五个字已经褪色,我一定好好学。
回到前堂时,药已经包好了。郑老亲自送他们到门口,突然从袖中摸出个小布包:拿着,当见面礼。
展开是枚铜制的药匙,柄上刻着字——这是德仁堂学徒的标志。
苏寒的手微微发抖郑爷爷,这...
收着吧。郑老拍拍她的肩,声音只有他们俩能听见,你奶奶的病,往后还得靠你多操心。
回程路上,奶奶拎着药包走得比来时还稳当。苏寒捧着那本《饮食调疾录》,时不时偷瞄一眼——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配伍禁忌和食疗方子。
寒丫头,奶奶突然在街角停下,郑大夫是不是收你当徒弟了?
不算正式...苏寒有些不好意思,就说教我些药膳...
奶奶却笑了,皱纹里都漾着自豪:我早说过,我的寒丫头是个有出息的……”
苏寒鼻子一酸,前世自己没能照顾好奶奶,这一次绝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奶奶,今天我带您去看县城有名的老中医,让人家给您调理一下身体。”苏寒边给奶奶盛粥边说。
奶奶一愣:“不用不用,你看奶奶都好多了,把钱省着点让你读书。”
苏寒放下手中的碗,走过去拉着奶奶枯瘦的手臂:“奶奶,钱的事您不用担心,咱们就去让郑老给您把把脉,如果没事我上学也能放心不是?”
奶奶认真的看着苏寒,最终无奈含泪答应。
德仁堂的门槛比寻常店铺高出三寸,据说是为了提醒求医者保持敬畏之心。
苏寒小心翼翼地扶着奶奶跨过那道暗红色的门槛,慢些,奶奶。
请问郑老先生在吗?苏寒踮起脚,声音不大却清晰,我们预约了今早的诊脉。
小学徒正要答话,里间棉帘一掀,走出个鹤发童颜的老者。他穿着靛青布褂,胸前挂着副老花镜,手腕上还沾着些未洗净的药渍。
来了?郑老目光直接落在奶奶身上:“你就是志远介绍的那个有咳疾的病人?”
苏寒连忙点头,扶着奶奶在诊桌旁坐下。郑老也不多话,三根手指往奶奶腕上一搭,眼睛就眯了起来。堂内顿时安静得能听见药碾子的回响。
阳光从雕花窗棂透进来,在奶奶枯瘦的手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寒屏住呼吸,盯着郑老不断变化的表情——眉头忽紧忽松,嘴角时而抿起时而放松,像在读一本深奥的书。
肝郁气滞,肺阴亏损,脾虚湿困...郑老突然开口,声音洪亮得吓了苏寒一跳,老太太,您这是心事太重啊!
能...能治吗?苏寒声音发紧。
郑老没直接回答,而是转向奶奶:夜里咳得厉害?痰中可带血丝?
偶尔有血星子...奶奶低声说,不打紧。
胡说!郑老突然拍案,吓得小学徒差点摔了捣药罐,肺络都伤着了还说不打紧?他转头对苏寒道:小丫头,你奶奶这病,光吃药不行,得配合药膳调理。
苏寒立刻从包袱里掏出笔记本:您说,我记着。
郑老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语速却放慢了:川贝炖梨要隔水蒸……黄芪粥得用砂锅文火……”
他说一条,苏寒记一条,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记到第七种配伍时,郑老突然停下:丫头,这些药材可不便宜。
我有钱。苏寒抬起头
郑老似乎看穿了什么,捋着胡须没再追问。
开方时,老人家的笔走得龙飞凤舞。苏寒伸着脖子看,发现他特意用了些价廉效佳的替代药材,比如用太子参代替西洋参,用陈皮代替沉香。
先吃七副,早晚各一煎。郑老把方子递给小学徒,又对苏寒说,丫头,跟我来后院拿点东西。
后院比前堂还要敞亮,晒着各色药材。郑老从檐下取下一个布包:这是我配的食疗方,送你奶奶。
苏寒刚要道谢,老人却摆摆手:别急,有条件的。他指着墙角一排小炉子,以后每周来一次,我教你煎药的火候,药膳的搭配。
苏寒愣住了。不是说郑老收徒极严吗?
怎么?不愿意?郑老眯起眼。
愿意!苏寒一躬到地,谢谢先生!怎么?不愿意?郑老眯起眼。
愿意!苏寒一躬到地,谢谢郑爷爷!
别谢我。郑老转身从架子上取下一本手抄册子,我也是听志远说你孝顺又肯学。
他顿了顿,声音突然低沉,老太太的病...光靠药不行,得有人用心照顾。
这话像根针,轻轻扎在苏寒心上。前世奶奶临终自己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我会的。苏寒忍着泪水接过册子,封面上《饮食调疾录》五个字已经褪色,我一定好好学。
回到前堂时,药已经包好了。郑老亲自送他们到门口,突然从袖中摸出个小布包:拿着,当见面礼。
展开是枚铜制的药匙,柄上刻着字——这是德仁堂学徒的标志。
苏寒的手微微发抖郑爷爷,这...
收着吧。郑老拍拍她的肩,声音只有他们俩能听见,你奶奶的病,往后还得靠你多操心。
回程路上,奶奶拎着药包走得比来时还稳当。苏寒捧着那本《饮食调疾录》,时不时偷瞄一眼——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配伍禁忌和食疗方子。
寒丫头,奶奶突然在街角停下,郑大夫是不是收你当徒弟了?
不算正式...苏寒有些不好意思,就说教我些药膳...
奶奶却笑了,皱纹里都漾着自豪:我早说过,我的寒丫头是个有出息的……”
苏寒鼻子一酸,前世自己没能照顾好奶奶,这一次绝不让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