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看眼前这个文安……怯懦,疲惫,甚至带着几分纵欲过度的萎靡……这反差实在太过巨大,巨大到让他难以接受。难道真如古话所说,诗品与人品未必一致?还是这少年身上,藏着某种极深的分裂?
他实在无法将那样气吞山河的诗句,与这副尊容联系起来。
“文丞,”阎立德终于开口,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看你气色不佳,可是身体不适?”
文安头垂得更低,声音细若蚊蚋:“回……回少监,下官……昨夜未曾安歇好……”
阎立德看着他这副模样,再联想到关于他昨夜流连平康坊的消息——昨晚那么多人,消息早就传开了,心中那点因为诗词而升起的好感又淡了下去。他微微蹙眉,带着几分长辈告诫晚辈的口吻,沉声道:
“文丞年少,蒙受圣恩,前程远大。当知爱惜羽毛,砥砺德行。有些场所,还是少去为妙。年轻人……戒之在色,方是长久之道。莫要因一时放纵,毁了根基。”
文安脸上瞬间脸色涨红,张了张嘴,想要辩解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做,在青楼房间里吓得像只鹌鹑,一宿没睡好纯粹是吓的和冻的。可这些话如何能说出口?说出来只怕更丢人,更坐实了别人的猜想。
他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般,最终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只是把脑袋埋得更深,耳朵尖都红得发烫,既是羞臊,又是委屈,还有一种百口莫辩的无力感。
阎立德见他这般情状,只当他是默认且知错了,便也不再深究。毕竟此子圣眷正隆,又有惊世诗才,只要不耽误正事,些许年少荒唐,倒也不必过于苛责。何况,陛下似乎对此诗极为看重,其中意味,颇耐人寻味。
“罢了。”
阎立德摆摆手,将手中诗稿放下,“看你精神不济,今日已近午时,你用过公厨午食后,便早些下值回去歇息吧。养足精神,明日再来。”
文安如蒙大赦,连忙躬身:“是,多谢少监体恤,下官……遵命。”
从阎立德的廨房出来,文安后背又是一层冷汗。他默默去公厨草草吃了午饭,味道依旧如同嚼蜡。放下碗筷,他看着外面明晃晃的日头,犹豫了一下。
回家?那个空荡荡的院子,似乎也并不比这甲库更能让他安心。而且现在回去,只怕也是胡思乱想,徒增焦虑。
相比之下,反而是这灰尘仆仆的甲库,更能让他心静。至少在这里,他可以用忙碌来麻痹自己。
于是,文安脚步一转,又回到了他那间库房角落,继续与那些故纸堆较劲。
这一幕,再次被有心人看在了眼里,报给了阎立德。
阎立德听闻文安并未回家,而是又回去整理簿册了,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
他原以为文安会如蒙大赦般地立刻回家补觉,毕竟那副身体被掏空的样子不似作伪。没想到,此子竟还有几分定力和责任心?知道领了俸禄就该做事?
看来,倒也不全然是个只知吟风弄月、流连烟花的轻浮少年。或许,是那诗境开阔了他的心胸?阎立德对文安的观感,稍稍扭转了一分。
……
接下来的日子,出乎文安意料地平静。
他每日准时点卯,一头扎进甲库,像只默默筑巢的工蚁,一点点梳理着那堆积如山的陈旧档案。灰尘沾满了他的袍袖,墨渍弄脏了他的手指,但他却在这种单调中,找到了一种难言的秩序感和片刻的安宁。
尉迟宝林自那日青楼之后,竟破天荒地没有再来找他。文安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心底深处,竟也有一丝微不可察的失落。
毕竟,在这座陌生的长安城里,尉迟宝林是唯一一个会主动跟他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人。尽管那种热情让他无所适从,但至少……不那么孤独。
不过无人打扰,正好合了文安的心意。他乐得清静,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甲库的整理工作中。
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杂乱无章的库房,渐渐显露出清晰的脉络。分门别类的簿册被整齐地码放在清理出来的架子上,虽然架子老旧,但比起之前堆在地上的混乱,已是天壤之别。
这些书架是文安向阎立德申请要来的,阎立德倒是爽快地答应了。
转眼到了十月底,长安城的秋意彻底被凛冽的冬寒取代。早晚的风如同刀子,刮在脸上生疼。
算算日子,文安来到这个时代,竟然已经快小半年了。从最初秦岭野人般的惶惑,到军营伤兵营的挣扎,再到如今这看似安稳却依旧如履薄冰的官身生活,他仿佛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月底发俸禄的日子到了。这是文安穿越以来,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工作”获得收入,意义非凡。
他的俸禄包括禄米和俸料钱。作为正九品上的将作监丞,岁禄米五十石,按月发放,这个月他领到了四石多米,沉甸甸的几大袋,看得他有些发愁如何运回去。幸好王禄早有准备,雇了辆小车来拉。
俸料钱则要少得多,只有区区几百文。但这几百文铜钱拿到手里,听着那叮当作响的声音,文安心里还是泛起了一丝微弱的涟漪。这是他靠自己双手挣来的,代表着一种在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
文安将铜钱小心地收好,盘算着给王禄和张婶也发点“工资”。
回到家,文安将王禄和张婶叫到堂屋,拿出两串铜钱,大概百十文的样子,分别递给他们。
“这个月,辛苦你们了。”文安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些,“这钱,你们拿着,算是你们的工钱。”
王禄和张婶看着那两串黄澄澄的铜钱,都愣住了。他们身为奴仆,主家管吃管住已是恩典,何时听说过还给发工钱的?
“郎君!这……这如何使得!”
王禄连连摆手,声音都有些发颤,“老奴伺候郎君是本分,岂能再要郎君的钱财!”
张婶也在一旁附和,脸上满是惶恐。
文安不由分说,将钱塞到他们手里,语气带着不容拒绝的坚持:“拿着。这是规矩。”
求首评,感谢X——Y的催更。
他实在无法将那样气吞山河的诗句,与这副尊容联系起来。
“文丞,”阎立德终于开口,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看你气色不佳,可是身体不适?”
文安头垂得更低,声音细若蚊蚋:“回……回少监,下官……昨夜未曾安歇好……”
阎立德看着他这副模样,再联想到关于他昨夜流连平康坊的消息——昨晚那么多人,消息早就传开了,心中那点因为诗词而升起的好感又淡了下去。他微微蹙眉,带着几分长辈告诫晚辈的口吻,沉声道:
“文丞年少,蒙受圣恩,前程远大。当知爱惜羽毛,砥砺德行。有些场所,还是少去为妙。年轻人……戒之在色,方是长久之道。莫要因一时放纵,毁了根基。”
文安脸上瞬间脸色涨红,张了张嘴,想要辩解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做,在青楼房间里吓得像只鹌鹑,一宿没睡好纯粹是吓的和冻的。可这些话如何能说出口?说出来只怕更丢人,更坐实了别人的猜想。
他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般,最终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只是把脑袋埋得更深,耳朵尖都红得发烫,既是羞臊,又是委屈,还有一种百口莫辩的无力感。
阎立德见他这般情状,只当他是默认且知错了,便也不再深究。毕竟此子圣眷正隆,又有惊世诗才,只要不耽误正事,些许年少荒唐,倒也不必过于苛责。何况,陛下似乎对此诗极为看重,其中意味,颇耐人寻味。
“罢了。”
阎立德摆摆手,将手中诗稿放下,“看你精神不济,今日已近午时,你用过公厨午食后,便早些下值回去歇息吧。养足精神,明日再来。”
文安如蒙大赦,连忙躬身:“是,多谢少监体恤,下官……遵命。”
从阎立德的廨房出来,文安后背又是一层冷汗。他默默去公厨草草吃了午饭,味道依旧如同嚼蜡。放下碗筷,他看着外面明晃晃的日头,犹豫了一下。
回家?那个空荡荡的院子,似乎也并不比这甲库更能让他安心。而且现在回去,只怕也是胡思乱想,徒增焦虑。
相比之下,反而是这灰尘仆仆的甲库,更能让他心静。至少在这里,他可以用忙碌来麻痹自己。
于是,文安脚步一转,又回到了他那间库房角落,继续与那些故纸堆较劲。
这一幕,再次被有心人看在了眼里,报给了阎立德。
阎立德听闻文安并未回家,而是又回去整理簿册了,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
他原以为文安会如蒙大赦般地立刻回家补觉,毕竟那副身体被掏空的样子不似作伪。没想到,此子竟还有几分定力和责任心?知道领了俸禄就该做事?
看来,倒也不全然是个只知吟风弄月、流连烟花的轻浮少年。或许,是那诗境开阔了他的心胸?阎立德对文安的观感,稍稍扭转了一分。
……
接下来的日子,出乎文安意料地平静。
他每日准时点卯,一头扎进甲库,像只默默筑巢的工蚁,一点点梳理着那堆积如山的陈旧档案。灰尘沾满了他的袍袖,墨渍弄脏了他的手指,但他却在这种单调中,找到了一种难言的秩序感和片刻的安宁。
尉迟宝林自那日青楼之后,竟破天荒地没有再来找他。文安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心底深处,竟也有一丝微不可察的失落。
毕竟,在这座陌生的长安城里,尉迟宝林是唯一一个会主动跟他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人。尽管那种热情让他无所适从,但至少……不那么孤独。
不过无人打扰,正好合了文安的心意。他乐得清静,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甲库的整理工作中。
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杂乱无章的库房,渐渐显露出清晰的脉络。分门别类的簿册被整齐地码放在清理出来的架子上,虽然架子老旧,但比起之前堆在地上的混乱,已是天壤之别。
这些书架是文安向阎立德申请要来的,阎立德倒是爽快地答应了。
转眼到了十月底,长安城的秋意彻底被凛冽的冬寒取代。早晚的风如同刀子,刮在脸上生疼。
算算日子,文安来到这个时代,竟然已经快小半年了。从最初秦岭野人般的惶惑,到军营伤兵营的挣扎,再到如今这看似安稳却依旧如履薄冰的官身生活,他仿佛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月底发俸禄的日子到了。这是文安穿越以来,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工作”获得收入,意义非凡。
他的俸禄包括禄米和俸料钱。作为正九品上的将作监丞,岁禄米五十石,按月发放,这个月他领到了四石多米,沉甸甸的几大袋,看得他有些发愁如何运回去。幸好王禄早有准备,雇了辆小车来拉。
俸料钱则要少得多,只有区区几百文。但这几百文铜钱拿到手里,听着那叮当作响的声音,文安心里还是泛起了一丝微弱的涟漪。这是他靠自己双手挣来的,代表着一种在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
文安将铜钱小心地收好,盘算着给王禄和张婶也发点“工资”。
回到家,文安将王禄和张婶叫到堂屋,拿出两串铜钱,大概百十文的样子,分别递给他们。
“这个月,辛苦你们了。”文安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些,“这钱,你们拿着,算是你们的工钱。”
王禄和张婶看着那两串黄澄澄的铜钱,都愣住了。他们身为奴仆,主家管吃管住已是恩典,何时听说过还给发工钱的?
“郎君!这……这如何使得!”
王禄连连摆手,声音都有些发颤,“老奴伺候郎君是本分,岂能再要郎君的钱财!”
张婶也在一旁附和,脸上满是惶恐。
文安不由分说,将钱塞到他们手里,语气带着不容拒绝的坚持:“拿着。这是规矩。”
求首评,感谢X——Y的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