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南京克复,芳心暗许-《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

  夕阳的余晖穿透南京城的硝烟,将紫金山的轮廓染成一片金红。随着最后一处北洋军据点被锐锋特种团肃清,总统府上空升起了国民革命军的军旗,红底黄星的旗帜在晚风中风猎猎作响,宣告着这座六朝古都的正式克复。历时三日的南京攻坚战,终以第1集团军与北伐军主力的协同胜利告终——孙传芳的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其本人率残部仓皇东逃,投奔盘踞江浙的张宗昌,而南京城内,秩序正以惊人的速度恢复。

  马小丑身着沾有硝烟的陆军上将军服,站在总统府门前的石阶上,目光扫过街道。与他想象中攻城后的狼藉不同,南京城虽有战火痕迹,却并无混乱景象。第1集团军的士兵们正列队沿街巡逻,腰间的步枪保持着戒备姿态,眼神却温和,遇到蜷缩在墙角的百姓,会主动递上干粮;几名工兵正小心翼翼地拆除街道上残留的街垒,避免损坏两旁的商铺;后勤部队的士兵推着粮车,在林婉清的指挥下,向百姓分发救济粮,人群中虽有低声的啜泣,更多的却是劫后余生的安稳。

  “军长,城内残敌已全部肃清,共歼灭北洋军三万余人,俘虏五万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孙传芳仅率两千余残部逃脱。”陈明快步走到马小丑身边,递上战报,语气中满是疲惫却难掩兴奋,“北伐军主力已入城,蒋介石总司令来电,祝贺我们攻克南京,要求我们负责城内治安与民政接管。”

  马小丑点点头,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街道上的士兵与百姓,沉声道:“传令下去,全军严格遵守军纪,‘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扰百姓一日安宁’,违者军法处置,绝不姑息!告诉各部队,协助百姓修缮房屋、清理街道,林婉清的民政团队立刻启动赈灾与民生恢复工作,夏晚晴负责粮草调配,确保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是!”陈明应道,转身去传达命令。

  沈若雁与柳轻眉也走了过来,沈若雁的特战服上还沾着尘土,苗刀上的血迹尚未擦干:“军长,城内的北洋军俘虏已集中看管,其中大部分是强征的百姓与散兵,按之前的政策,甄别后无恶行的,发放路费与粮食遣返,有恶行的押往后方劳役。”

  柳轻眉补充道:“城内的江湖义士与起义士兵也已登记造册,不少人愿意加入我们的部队,还有些手艺人工匠,想加入兵工厂,为军工事业出力。”

  马小丑刚要回应,眼角的余光瞥见了人群中的陈雪梅。她依旧身着深蓝色工装,袖口挽起,露出的手腕上沾着些许机油,显然是刚从城外的临时兵工厂赶来。她没有凑上前,只是站在不远处的一棵老槐树下,静静地看着街道上的景象,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复杂,有欣慰,有审视,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

  马小丑心中一动,迈步向她走去。“雪梅,辛苦了。”他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战役后的沙哑,“这次攻克南京,你的反坦克武器功不可没,没有你,我们恐怕要付出数倍的伤亡。”

  陈雪梅转过头,目光落在马小丑身上。他的军装沾着尘土与草屑,脸颊上有一道浅浅的划痕,是攻城时被弹片划伤的,但眼神依旧锐利而真诚,没有丝毫胜利后的骄纵。“军长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她的语气依旧平静,却比往日柔和了些许,“倒是军长麾下的士兵,军纪严明,与我印象中的军阀部队截然不同。”

  “军阀?”马小丑笑了笑,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嘲,却更多的是坚定,“我马小丑起兵,从不是为了做割据一方的军阀,而是为了保境安民,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北洋军那样烧杀抢掠、欺压百姓的行径,我深恶痛绝,我的部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存在。”

  他指向街道上正在修缮房屋的士兵:“你看,那些士兵,大多是穷苦出身,他们知道百姓的疾苦,也明白我们打仗是为了什么。军纪不是用来约束的,是用来守护的——守护百姓,也守护我们最初的初心。”

  陈雪梅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几名年轻的士兵正踩着梯子,帮助一位老妇人修补被炮火炸坏的屋顶。老妇人端着茶水,踮着脚想递给士兵,士兵们笑着摆手,说“军纪规定,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然后继续埋头干活。不远处,几名后勤士兵正将一袋袋粮食递给排队的百姓,每个人都能领到足够维持三日的口粮,还有一些药品,专门分发给老人与孩童。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陈雪梅。她想起了北平街头北洋军强抢粮食的场景,想起了父亲因拒绝为北洋军生产屠杀百姓的武器而含冤而死的画面,想起了自己留学时听到的“中国军阀皆残暴”的言论。可眼前的第1集团军,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她的固有认知——他们是士兵,是战士,却也是百姓的守护者,他们的武器是用来对抗敌人的,而不是欺压同胞的。

  “这些士兵,都是好样的。”陈雪梅的声音有些沙哑,眼中闪过一丝湿润。她转过头,看着马小丑,“军长能坚守初心,难能可贵。”

  马小丑看着她眼中的动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陈雪梅心中的“军阀”偏见,正在被一点点打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军将士的坚守,也是像你这样有家国情怀的人,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他顿了顿,语气郑重,“雪梅,南京克复后,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和你商量。”

  一、军工学堂:为理想筑巢

  三日后,南京城内的秩序已基本恢复。街道上的商铺陆续开门,百姓们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孩子们在巷口嬉戏,偶尔能看到巡逻的第1集团军士兵,百姓们会主动打招呼,士兵们也会微笑回应,一派军民和睦的景象。

  陈雪梅正在城外的临时兵工厂忙碌。攻克南京后,她将临时兵工厂迁至城内一处废弃的北洋军军械库,这里场地宽敞,设备齐全,便于扩大生产。此时,她正指导工人调试新缴获的机床,准备批量生产改良型105mm穿甲弹与反坦克武器,为后续追击孙传芳残部做准备。

  “陈总工程师,军长让您去一趟军政署,说有重要的事找您。”一名卫兵走进车间,恭敬地说道。

  陈雪梅点点头,摘下手上的手套,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跟着卫兵前往军政署。南京军政署设在原北洋军江苏省政府旧址,经过简单的修缮,已恢复了办公功能。马小丑正在办公室内看着一份图纸,见陈雪梅进来,连忙起身相迎。

  “雪梅,坐。”马小丑指着一旁的椅子,递上一杯热茶,“这几日忙着恢复秩序,一直没来得及和你细谈。南京是长江下游的重镇,交通便利,工业基础也比豫北、冀南要好,我想,把冀南兵工厂的核心部分迁到南京来,同时,在兵工厂旁设立一所军工学堂。”

  “军工学堂?”陈雪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没错。”马小丑展开桌上的图纸,“这是我和陈明、林婉清一起规划的军工学堂选址,就在南京城外的雨花台附近,紧挨着新的兵工厂(原北洋军军械库扩建)。学堂分三个部分:武器设计系、兵工生产系、弹药研发系,主要培养军工技术人才。我知道,你一直想实现‘军工救国’,而军工救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他指着图纸上的细节,继续说道:“学堂的师资,我打算请你担任校长,同时从欧洲聘请一批军工专家(之前陈明在欧洲联系的几位专家,已经同意来华),再从兵工厂选拔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讲师;招生对象主要是穷苦出身的青年、孤儿、兵工厂的学徒,还有愿意投身军工事业的进步学生,学费全免,提供食宿,毕业后直接进入兵工厂工作。”

  “资金方面,我从财政中划拨五万银元作为启动资金,后续每年从兵工厂的利润中抽取三成,作为学堂的运营经费;设备方面,从欧洲采购的精密仪器,除了兵工厂使用,也调拨一部分给学堂,建立实验室和实习车间,让学生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陈雪梅看着图纸上详细的规划,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她从未想过,马小丑会如此支持她的“军工救国”理想。建立军工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军工人才,这正是她父亲一生的心愿,也是她留学归来的重要目标。北洋军阀只知道采购武器、争权夺利,从未有人真正重视过军工人才的培养,而马小丑,却将这件事提上了日程,还投入了如此多的资源,甚至让她担任校长,给予她完全的自主权。

  “军长,这……这太贵重了。”陈雪梅的声音有些哽咽,她能感受到这份支持的重量,“建立军工学堂,耗费巨大,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您为什么愿意这么做?”

  马小丑看着她泛红的眼眶,语气真诚:“雪梅,我知道,军工救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能造枪造炮,但如果没有后续的人才,等我们这些人老了、不在了,兵工厂就会停滞,军工事业就会中断。我想让你的理想落地,让中国的军工事业能薪火相传,让我们的士兵永远有自己造的好武器,让国家永远有自保的能力。”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相信你的能力。你不仅懂技术,更有家国情怀,由你担任校长,我放心。学堂的所有事务,包括招生、教学、师资选拔,都由你全权负责,我绝不干预,只会全力支持你需要的一切资源。”

  陈雪梅看着马小丑真诚的眼神,心中的坚冰彻底融化。她一直以来防备的“军阀”,却成了最懂她、最支持她理想的人。他没有把她当作附属品,没有把她的事业当作装点门面的工具,而是真正尊重她的追求,愿意为她的理想付出巨大的代价。

  “军长,谢谢您。”陈雪梅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我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把军工学堂办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军工人才,为中国的军工事业,为‘保境安民’的宏愿,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马小丑连忙扶起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用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你需要什么帮助,随时告诉我,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人员,我都全力协调。”

  二、军民同心:细节见初心

  军工学堂的筹备工作很快启动。马小丑兑现承诺,不仅按时拨付了五万银元的启动资金,还协调南京市政府,将雨花台附近的一片荒地划拨给学堂,同时从锐锋特种团抽调了一个连的士兵,协助修建学堂校舍。林婉清也积极配合,发布招生告示,在南京及周边地区招募学生,短短十日,便有上千名青年报名,其中不乏穷苦人家的孩子、有手艺的工匠学徒,还有几位从上海、北平赶来的进步学生。

  陈雪梅全身心投入到学堂的筹备中,选拔师资、制定课程、采购教学设备,忙得不可开交。但她并没有因此忽略身边的景象,相反,南京城内的点点滴滴,都在不断加深她对马小丑的认知,让她心中的情愫悄然滋长。

  一日清晨,陈雪梅前往学堂选址查看施工进度。刚走到雨花台附近的一条小巷,便看到几名第1集团军的士兵正帮着一位老妇人修补院墙。老妇人的院墙在攻城时被炮弹炸塌了一角,家中只有她和一个年幼的孙子,无力修缮。士兵们得知后,主动前来帮忙,搬砖、和泥、砌墙,动作熟练,脸上没有丝毫不耐烦。

  “士兵同志,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老妇人端着茶水,递给士兵们,“以前北洋军来了,只会抢我们的粮食,哪会帮我们修房子啊,你们真是菩萨心肠!”

  “大娘,您客气了。”一名年轻的士兵接过茶水,笑着说道,“我们军长说了,我们是百姓的子弟兵,保护百姓、帮助百姓是应该的。等院墙修好了,我们再帮您把院子里的菜畦整理一下,您以后种菜就方便了。”

  陈雪梅站在巷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幕。阳光洒在士兵们的身上,他们的军装虽朴素,却干净整洁,脸上的笑容真诚而温暖。她想起了马小丑说的“百姓是根,军队是叶”,这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重量——这支部队,真的把百姓放在了心上。

  又一日午后,陈雪梅从兵工厂出来,想去军政署找马小丑商议学堂师资的事。路过南京城的粮仓时,看到夏晚晴正带领后勤部队的士兵,向百姓分发救济粮。粮仓外排着长长的队伍,百姓们秩序井然,每个人都能领到定量的粮食和一小包盐。一名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因为害怕,不小心把粮食袋掉在了地上,粮食撒了一地。小女孩吓得哭了起来,以为士兵会责骂她。

  没想到,一名士兵立刻蹲下身,帮她捡起粮食,拍掉上面的尘土,又从自己的粮袋里倒出一些,补充到她的袋子里:“小妹妹,别哭,粮食没少,快拿着回家吧,路上小心点。”

  小女孩止住哭声,接过粮袋,向士兵鞠了一躬,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夏晚晴看到这一幕,笑着对士兵说:“做得好,我们分发粮食,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吃饱饭,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让百姓寒心。”

  陈雪梅站在不远处,心中暖流涌动。她见过太多欺压百姓的军队,也听过太多军阀残暴的故事,而马小丑的部队,却用一件又一件小事,诠释着“保境安民”的初心。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将领,怎么可能是她心中那个“争权夺利、欺压百姓”的军阀?

  她还听说,马小丑在南京城内设立了二十个“百姓申诉点”,百姓有任何困难、任何冤屈,都可以前往申诉,由林婉清亲自督办。有一名商户,被北洋军强征了大量粮食和钱财,申诉后,林婉清很快查清情况,从缴获的北洋军物资中,双倍赔偿了商户的损失。商户感动不已,联合其他商户,为第1集团军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军民同心,共守太平”。

  这些细节,如春雨般滋润着陈雪梅的心田。她开始主动关注马小丑的动向,会在军政署的门口,看着他忙碌的身影;会在军事会议结束后,听他与将领们讨论如何恢复生产、如何推行新政;会在他前往兵工厂视察时,认真倾听他的意见,与他交流军工事业的规划。

  马小丑也察觉到了陈雪梅的变化。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保持距离,会主动与他打招呼,会在他关心她的身体时,轻声说“谢谢”,会在讨论工作时,眼神中带着信任与默契。他心中欣喜,却没有急于求成,只是依旧默默地支持她的事业,关心她的生活。

  一次,陈雪梅为了赶制学堂的课程表,熬夜到深夜。马小丑得知后,没有打扰她,只是让厨房准备了热腾腾的夜宵和一杯咖啡,让卫兵送到她的办公室。陈雪梅看着桌上的夜宵和咖啡,心中暖暖的——那是她喜欢的巴西咖啡豆,是马小丑特意让上海的洋行采购的。

  她想起了汉阳庆功宴上的拒绝,心中有些愧疚,却也有些庆幸。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草率地做出决定,才有机会看到马小丑的真心与担当,才有机会与他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三、初心共鸣:芳心暗许

  军工学堂的奠基仪式定在南京克复后的一个月。这一天,阳光明媚,雨花台附近的学堂选址上,彩旗飘扬,百姓们自发前来观礼,还有不少报名的学生和家长,脸上满是期待。

  马小丑率核心将领出席奠基仪式,陈雪梅作为学堂校长,亲手埋下第一块奠基石。当铁锹铲起泥土,覆盖在奠基石上时,陈雪梅的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是一座学堂的奠基,更是她“军工救国”理想的奠基,也是她与马小丑之间感情的新起点。

  奠基仪式结束后,马小丑与陈雪梅并肩走在学堂的工地上。“雪梅,学堂预计多久能建成?”马小丑问道。

  “按目前的施工进度,三个月后就能完工,然后开始招生授课。”陈雪梅说道,“师资已经基本确定,有三位德国军工专家,还有五位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另外,我还邀请了几位留洋归来的学者,担任理论课程的讲师。”

  “好。”马小丑点头,“需要什么支持,随时告诉我。我已经让秦雨薇的情报网留意各地的军工人才,只要是愿意来学堂任教或加入兵工厂的,我们都高薪聘请,妥善安置。”

  两人边走边聊,从军工学堂聊到兵工厂的发展,从北伐战争聊到全国统一,从“军工救国”聊到“保境安民”。他们的理念如此契合,目标如此一致,仿佛找到了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

  “军长,您说,等全国统一了,我们的军工事业会是什么样子?”陈雪梅问道,眼中充满了憧憬。

  “我想,到那时,我们的兵工厂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我们的军工学堂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我们的国家再也不会受列强欺凌,百姓再也不会受战乱之苦。”马小丑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而你,陈雪梅,会成为中国军工事业的奠基人,名垂青史。”

  陈雪梅的脸颊微微泛红,避开他的目光,轻声道:“我不想名垂青史,我只想让中国的士兵用上自己造的好武器,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这就够了。”马小丑转头看着她,目光温柔而炙热,“这正是我想要的,也是我们共同的理想。雪梅,我知道,之前的求婚有些唐突,让你为难了。但我对你的心意,从未改变。我愿意等,等全国统一,等外侮肃清,等你真正放下心中的顾虑。”

  陈雪梅的心跳得飞快,她抬起头,对上马小丑的目光。他的眼神真诚而坚定,没有丝毫的强迫,只有满满的尊重与期待。她知道,自己的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了他。从武汉前线的迫击炮改良,到冀南兵工厂的日夜操劳,从汉阳的拒绝,到南京的并肩奋斗,马小丑的身影,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心底。

  她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留学时的抱负,想起了南京城内军民同心的景象。她知道,马小丑不是她心中的“军阀”,而是一个有担当、有初心、值得她托付一生的人。

  “军长,”陈雪梅的声音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我不需要等到全国统一了。”

  马小丑愣住了,眼中满是错愕。

  “我看到了你的初心,看到了你的担当,看到了你对百姓的爱护,对理想的坚守。”陈雪梅的眼中泛起泪光,却嘴角上扬,“你不是军阀,你是真正的军人,是为百姓谋福祉的领导者。能与你并肩作战,为‘军工救国’‘保境安民’的理想而奋斗,是我的荣幸。”

  她顿了顿,鼓起勇气,看着马小丑的眼睛:“马小丑,我愿意……和你一起,等待全国统一,守护这片家国。”

  马小丑的眼中瞬间爆发出惊喜的光芒,他激动地握住陈雪梅的手。她的手纤细而温暖,带着一丝薄茧,那是常年与机床、图纸打交道的痕迹。“雪梅,你……你说的是真的?”

  “是真的。”陈雪梅点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如春日的暖阳,融化了所有的坚冰。

  阳光洒在两人身上,工地上的工人、远处的百姓、列队的士兵,都成了这美好时刻的见证者。沈若雁、柳轻眉等将领站在不远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对志同道合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马小丑紧紧握着陈雪梅的手,心中充满了幸福感与责任感。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份感情的圆满,更是一份理想的盟约。他会用一生去守护这份感情,去坚守这份初心,与陈雪梅一起,实现“军工救国”“保境安民”的宏愿,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让中国重归统一与强大。

  南京城的风,带着花草的清香,吹拂着两人的发丝。军工学堂的奠基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他们心中坚定的理想与真挚的感情。攻克南京,不仅是北伐战争的重要胜利,更是马小丑与陈雪梅感情的新起点。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将携手并肩,在北伐的烽火中,在军工的战场上,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