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雨薇探情报,洞察先机-《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

  夜色如墨,南京城的秦淮河畔,一家名为“听雨轩”的茶馆依旧亮着昏黄的灯火。茶馆后院的厢房内,秦雨薇身着素雅的旗袍,长发挽起,露出纤细的脖颈,指尖夹着一支燃烧的香烟,烟雾缭绕中,她的眼神锐利如鹰,正仔细审阅着手中的密信。这是她设在南京的核心秘密联络点,表面是文人墨客品茶论道之地,实则是渗透蒋汪阵营的情报中枢——自马小丑推行“拥蒋不附蒋,联汪不依汪”的平衡策略以来,秦雨薇的情报网络便进入了全速扩张期,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覆盖南京、武汉、上海等军政要地,只为捕捉派系斗争的每一丝异动,为马小丑洞察先机。

  作为三省情报总监,秦雨薇深知情报是乱世博弈的“眼睛”。蒋汪双方表面维持着国民政府的统一,实则暗潮汹涌,每一个看似无意的举动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致命的阴谋。她的情报网络,早已跳出单纯的“收集信息”范畴,形成了“渗透—发展—传递—核实”的完整链条,线人遍布政府机关、军队、报社、商会,甚至蒋汪的核心幕僚身边,都有她安插的“暗棋”。

  一、情报网扩张:无孔不入的“暗线”

  秦雨薇的情报网络扩张,始于对关键节点的精准突破。她深知,想要渗透蒋汪阵营,必须找到“能接触核心信息、有撬动空间”的目标——或是对现状不满的中低层官员,或是渴望改变命运的记者,或是被派系排挤的军官,她总能精准捕捉这些人的诉求,以“安全保障、利益承诺、理念共鸣”为纽带,将他们发展为线人。

  (一)南京:军政核心的“眼睛”

  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是情报收集的重中之重。秦雨薇在南京设立了三个秘密联络点:“听雨轩”茶馆负责对接政府官员与记者线人;城南的一家裁缝铺,由一位名叫苏妈的老妇人经营,专门对接军队线人;城西的一家书店,由留洋归来的青年学子林风打理,负责传递密信与破译密码。

  第一个被发展的核心线人,是国民政府军政部的一名科员,名叫赵文斌。赵文斌出身穷苦,凭借寒窗苦读考入军政部,却因没有派系背景,多年得不到提拔,反而屡屡被黄埔系官员排挤。秦雨薇通过“听雨轩”的老板,以“同乡”身份与他结识,多次倾听他的委屈,暗中帮他解决了家人的医疗难题。在获得信任后,秦雨薇坦诚身份,承诺“只要提供真实情报,不仅能获得丰厚报酬,未来马将军掌权后,还能为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赵文斌深知蒋汪派系的黑暗,也敬佩马小丑的新政与战功,最终同意加入。他利用职务之便,能接触到军政部的部队编制、军费拨付、人事调整等核心文件,每次获取情报后,都会将密写在宣纸背面的信息,夹在普通公文里,送到“听雨轩”茶馆,再由茶馆伙计转交给秦雨薇。

  另一位关键线人,是《中央日报》的记者孙明。孙明曾是热血青年,渴望报道真相,却屡屡被黄埔系控制的报社高层打压,不允许报道“独裁、内斗”相关内容。秦雨薇通过书店老板林风与他结识,向他传递了马小丑三省的民生新政成果,以及蒋汪派系斗争的部分内幕。孙明被马小丑的“保境安民”初心打动,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揭露派系黑暗,于是同意成为线人。他利用记者身份,出入各种军政会议与社交场合,收集蒋汪核心幕僚的言论与动向,将情报以“新闻稿件”的形式,加密后传递给秦雨薇。

  (二)武汉:改组派巢穴的“暗桩”

  武汉是汪精卫改组派的核心据点,陈公博、顾孟余等改组派骨干长期在此活动。秦雨薇在这里设立了两个秘密联络点:一家名为“福康”的药铺,一家隐蔽在租界内的公寓。

  药铺的老板是一位名叫吴老中医的老人,他的儿子曾是北伐军士兵,在战斗中牺牲,而蒋介石的中央军却克扣了抚恤金。秦雨薇得知后,不仅暗中为他补齐了抚恤金,还安排他的孙子进入军工学堂读书。吴老中医感激涕零,主动提出愿意为情报网效力。他的药铺是武汉军政官员常来的地方,不少改组派官员都来这里看病抓药,吴老中医便借着问诊的机会,倾听他们的谈话,收集情报。

  租界内的公寓,则由一名名叫安娜的俄国女侨民负责。安娜曾是苏联顾问团的翻译,与改组派的顾孟余有旧交,因不满苏联顾问干涉中国内政,选择留在武汉。秦雨薇通过上海的华商商会与她结识,以“共同反对独裁、支持民主”为理念,说服她加入。安娜利用与顾孟余的关系,能出入改组派的核心聚会,收集他们密谋的相关信息,再通过加密电报传递给秦雨薇。

  (三)情报传递与核实:万无一失的链条

  为确保情报的安全与准确,秦雨薇建立了一套严密的传递与核实机制。

  传递方式分为三级:普通情报通过密写、暗号、信使传递;重要情报通过加密电报传递,电报密码由秦雨薇亲自制定,每日更换;核心情报则由线人亲自送达秘密联络点,再由秦雨薇的亲信护送回阜阳。

  为防止情报泄露,每个线人只与一个联络点对接,只认识对接人,不认识其他线人或情报网的核心成员;联络点之间互不关联,一旦某个联络点暴露,其他联络点能迅速切断联系,确保整体安全。

  核实机制更是严格:任何一份情报,必须至少通过两个不同渠道的线人交叉验证,才能视为有效;涉及重大决策(如部队调动、政策变动)的情报,还要结合公开信息(报纸报道、政府公告)与历史数据(过往派系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确保没有被误导。

  一次,赵文斌传来“蒋介石计划削减地方部队编制”的情报,秦雨薇立刻让孙明通过记者身份核实,同时让武汉的安娜打听改组派是否知晓此事。最终,孙明从军政部的一位高官口中证实了该计划,安娜也传来“汪精卫已知晓蒋的削权计划,正密谋应对”的情报,两份情报相互印证,秦雨薇才确认情报属实。

  这套严密的机制,让秦雨薇的情报网在多次派系清洗中安然无恙,始终能稳定输出高质量情报,成为马小丑应对变局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二、蒋氏密谋:削权收编的致命陷阱

  1927年秋,秦雨薇的情报网捕捉到了第一个重大异动——蒋介石的“地方部队整编计划”,这是一个针对所有地方实力派的削权陷阱,马小丑首当其冲。

  最先传来线索的是赵文斌。他在军政部的一份内部会议纪要中看到,蒋介石召集黄埔系核心将领开会,提出“北伐胜利,全国统一,地方部队需统一整编,纳入中央军序列,避免军阀割据”的方案。纪要中明确提到,马小丑的第1集团军“兵力过于庞大,兵工厂自主,恐成心腹大患”,计划将其兵力削减至五万人,取消兵工厂的自主经营权,由中央军派员接管。

  赵文斌深知此事的严重性,连夜将会议纪要的核心内容密写在一张宣纸背面,夹在一份普通的军费报销文件中,送到了“听雨轩”茶馆。秦雨薇接到情报后,立刻安排孙明核实。

  孙明利用参加军政部新闻发布会的机会,故意向一位黄埔系高官提问:“请问部长,传闻国民政府将对地方部队进行整编,是否属实?马小丑将军的部队战功卓着,是否会受到影响?”

  那位高官看似随意地回应:“全国统一后,部队整编是必然趋势,目的是提升战斗力,避免重复建设。马将军的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的精锐,自然会按统一标准整编,这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部队负责。”

  孙明从“统一标准”“按规定整编”等措辞中,确认了削权计划的真实性。随后,秦雨薇又收到了武汉方面的情报,安娜从顾孟余口中得知,蒋介石的整编计划不仅针对马小丑,还包括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目的是“削弱地方兵权,巩固中央独裁”。

  为了获取更详细的计划,秦雨薇冒险启用了一名潜伏在黄埔系特务组织(军统前身)的线人,名叫李默。李默是戴笠手下的一名中层特务,因不满戴笠的残暴与猜忌,被秦雨薇秘密发展。他通过内部渠道,获取了整编计划的详细方案:

  - 第一步:以“北伐胜利,论功行赏”为由,邀请马小丑等地方将领赴南京开会,趁机将其软禁,切断与部队的联系;

  - 第二步:派遣中央军精锐部队,以“协同演习”为名,进驻苏皖豫三省边境,形成包围之势;

  - 第三步:若马小丑同意整编,则削减兵力、接管兵工厂;若不同意,则以“违抗中央、意图割据”为由,动用中央军武力镇压;

  - 第四步:整编计划将在一个月后启动,先从马小丑的第1集团军下手,再依次解决其他地方部队。

  李默将这份详细方案藏在一枚空心的钢笔里,通过裁缝铺的苏妈,传递给了秦雨薇。秦雨薇看着这份计划,后背发凉——蒋介石的手段狠辣,步步紧逼,若没有提前察觉,马小丑很可能落入圈套,十年打拼的基业将毁于一旦。

  秦雨薇立刻对情报进行交叉验证,确认所有线索一致,整编计划属实且即将实施。她不敢耽搁,连夜将情报加密,通过专线电报发送给阜阳的马小丑,同时附上自己的分析:“蒋氏此举旨在彻底掌控兵权,清除地方势力,若军长赴南京,必遭软禁;若中央军入境,我军将陷入包围,胜算渺茫。唯一应对之策,是提前调整部署,避开锋芒,坚守三省地盘。”

  三、汪氏异动:密谋政变的渔翁之利

  就在秦雨薇核实蒋介石的整编计划时,情报网又捕捉到了汪精卫的异动——改组派正在密谋发动政变,趁蒋介石削权之际,夺取国民政府的控制权。

  最先发现线索的是武汉的吴老中医。一位改组派的核心官员在抓药时,无意中透露“蒋氏倒行逆施,独裁揽权,我们已联络各方力量,不日将有所行动,让他尝尝民主的力量”。吴老中医将这句话记在心里,随后传递给了秦雨薇。

  随后,安娜传来了更详细的情报。她参加了顾孟余组织的一次秘密聚会,会上,改组派与部分反蒋地方势力达成协议:由汪精卫出面,以“反对独裁、还政于民”为名,在南京发动政变,控制国民政府中枢;地方势力则在各地起兵响应,牵制中央军;政变成功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汪精卫任主席,参与政变的地方势力将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安娜还得知,改组派计划在蒋介石实施地方部队整编时发动政变,因为此时蒋介石的注意力集中在削权上,南京的防御相对薄弱,且地方势力对蒋介石不满,容易响应政变。改组派已经联络了江西、湖南的两位地方将领,他们同意在政变当天起兵,牵制中央军的兵力。

  秦雨薇意识到,汪精卫的政变密谋与蒋介石的削权计划,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局面。马小丑不仅要应对蒋介石的致命陷阱,还要提防汪精卫的政变可能带来的混乱——若政变成功,汪精卫可能会以“民主盟友”的名义拉拢马小丑,实则依旧想掌控其部队与地盘;若政变失败,蒋介石可能会借机扩大镇压范围,将马小丑视为“政变同谋”,提前动手。

  秦雨薇将汪精卫的政变情报与蒋介石的整编计划整合,再次发电报给马小丑,补充分析:“汪氏密谋政变,意在渔翁得利,蒋汪矛盾已不可调和。军长需同时应对两方风险:既要避开蒋的削权陷阱,又要远离汪的政变漩涡,坚守中立,稳固自身地盘与部队,待局势明朗后再做决断。”

  四、情报核实与上报:字字千钧的预警

  连续收到两份核心情报后,秦雨薇没有丝毫懈怠,她知道,情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十万大军与三省百姓的安危,必须进行最后的核实与确认。

  她让李默进一步打探蒋介石的整编计划启动时间与软禁马小丑的具体方案,李默传回消息:蒋介石已定于一个月后(农历十月初十)召开“全国军事整编会议”,向马小丑发出了邀请函,同时命令中央军第1师、第3师,以“协同演习”为名,向苏皖豫三省边境移动,预计半个月后抵达指定位置,形成包围。

  她让孙明调查南京的防御部署,孙明通过采访南京卫戍区的军官得知,南京的核心区域(总统府、军政部)由黄埔系精锐守卫,但外围防线相对薄弱,改组派的人员近期频繁出入南京,与部分卫戍区的军官有秘密接触,显然在为政变做准备。

  她让武汉的线人核实改组派的政变时间,吴老中医从一位经常来抓药的改组派军官口中得知,政变时间初步定在蒋介石召开整编会议的当天,趁南京城内军政要员聚集,一网打尽。

  所有情报交叉验证,细节完全吻合,秦雨薇终于确认:蒋介石的削权计划与汪精卫的政变密谋均属实,且时间高度重合,马小丑已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绝境。

  她将所有情报整理成册,包括会议纪要密写件、线人证言、部队调动信息、政变计划细节,亲自带着情报,乘坐秘密交通工具,从南京赶往阜阳。她知道,这些情报字字千钧,必须当面汇报,确保马小丑能准确把握局势,做出正确决策。

  历经三天三夜的潜行,秦雨薇抵达阜阳军营。此时,马小丑已收到她的加急电报,正焦急地等待她的到来。中军大帐内,马小丑、陈明、沈若雁、夏晚晴、林婉清、陈雪梅、柳轻眉等核心幕僚悉数到场,气氛凝重如铁。

  秦雨薇走进大帐,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将情报册递到马小丑手中:“军长,各位同仁,情况紧急。蒋介石一个月后将召开整编会议,意图软禁军长,削减部队,接管兵工厂;汪精卫计划在同一时间发动政变,夺取南京政权。两份计划相互交织,我们已身处绝境。”

  马小丑翻开情报册,越看脸色越凝重,拳头紧紧攥起:“蒋介石狼子野心,汪精卫也不是善类!他们都想把我当棋子,榨干我的价值后一脚踢开!”

  陈明看完情报,沉思片刻道:“军长,这是一个死局。赴南京,必遭软禁;不赴南京,蒋介石会以‘违抗中央’为由动武;若卷入汪精卫的政变,无论成败,我们都将成为众矢之的。唯一的破局之道,是提前调整部署,避开蒋的包围,远离汪的政变,坚守我们的三省地盘。”

  沈若雁立刻附和:“陈参谋长说得对!中央军第1师、第3师正在向边境移动,我们必须提前调动部队,避开他们的包围圈。同时,加强宿州、信阳、阜阳的防御工事,做好战斗准备,若蒋介石动手,我们也能正面应对。”

  夏晚晴补充道:“经济上我们已有充足储备,五百万银元的财政储备、一百万石粮食、五十万吨煤炭,足够支撑部队长期作战。兵工厂的武器弹药也很充足,能满足十万大军的需求。只要我们守住地盘,就有底气与蒋汪周旋。”

  五、提前部署:调兵避锋,稳固防线

  马小丑看着手中的情报册,又看了看麾下的核心幕僚,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蒋介石想削我的权,汪精卫想利用我,没那么容易!我决定,按大家的意见,提前调整部署,避开蒋介石的包围,远离汪精卫的政变,坚守苏皖豫三省,保住我们的部队与百姓!”

  随后,马小丑下达了一系列命令,每一条都精准针对蒋汪的计划:

  “第一,拒绝赴南京参会。由陈明参谋长起草回电,以‘苏皖豫三省边境匪患猖獗,部队整训关键时期,军长需亲自坐镇指挥,无法抽身赴会’为由,拒绝蒋介石的邀请。同时,公开表态‘坚决支持中央军整编,但需待地方稳定后再行商议’,麻痹蒋介石,为我们的部署争取时间。”

  “第二,调整部队部署,避开中央军包围。沈若雁、柳轻眉:即刻下令,将部署在南京周边(镇江、常州、无锡)的第7军主力(约三万人),以‘清剿皖北北洋残匪’为名,向西转移至阜阳、宿州一线;将部署在豫南边境的第19军一部(约两万人),以‘演习’为名,向北转移至信阳、驻马店一线;锐锋特种团留守南京周边,伪装主力,迷惑中央军的侦察,待主力转移完毕后,悄悄撤回阜阳。”

  “第三,加强防御工事,做好战斗准备。沈若雁:命令工兵部队加快宿州、信阳、阜阳三道核心防线的建设,加固碉堡、深挖战壕、布设反坦克地雷与铁丝网;储备足够的武器弹药、粮食与医疗物资,每道防线至少储备三个月的补给;调动炮兵团,将150mm重型榴弹炮部署在防线的核心位置,形成交叉火力,应对中央军的进攻。”

  “第四,稳定内部与民生。林婉清:通过报纸、布告等形式,向三省百姓宣传‘清剿匪患、保障安宁’的必要性,解释部队调动的原因,避免民心恐慌;加强地方治安,严厉打击造谣生事者,防止蒋汪的特务趁机破坏;继续推行新政,发放救济粮、扩建学堂,巩固民心。”

  “第五,情报监控与预警。秦雨薇:命令情报网密切监控中央军的调动动向,每六小时汇报一次;密切关注南京的政变动态,一旦汪精卫发动政变,立刻上报;加强对境内特务的打击,清除蒋汪安插的残余势力,防止他们在部队调动期间制造混乱。”

  “第六,经济与物资保障。夏晚晴:协调物资调配中心,优先保障转移部队的粮草与弹药供应;确保兵工厂的生产不受影响,加快150mm重型榴弹炮与反坦克武器的量产;储备足够的外汇与战略物资,应对可能的经济封锁。”

  命令下达后,全军立刻行动起来。沈若雁亲自坐镇前线,指挥部队转移;柳轻眉率领锐锋特种团,伪装主力迷惑中央军;工兵部队昼夜不停地加固防线;林婉清的民政团队深入各地,稳定民心;秦雨薇的情报网持续监控蒋汪动向;夏晚晴的经济团队保障物资供应。

  部队转移的过程井然有序,第7军主力从南京周边向西转移,沿途百姓自发为部队送粮送水,没有出现任何混乱。中央军的侦察部队果然被锐锋特种团迷惑,误以为第1集团军的主力仍在南京周边,没有察觉马小丑的真实意图。

  半个月后,第7军主力顺利转移至阜阳、宿州一线,第19军一部也转移至信阳、驻马店一线,三道核心防线加固完毕,武器弹药与粮草储备充足。此时,中央军第1师、第3师才抵达苏皖豫三省边境,却发现原本计划包围的“主力”早已不见踪影,面对的是三道固若金汤的防线,根本无从下手。

  而秦雨薇的情报网传来消息,蒋介石收到马小丑的回电后,虽有疑虑,但被“支持整编”的表态麻痹,又被锐锋特种团的伪装迷惑,认为马小丑“不敢违抗中央”,只是暂时拖延,没有立刻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依旧按原计划筹备整编会议。汪精卫的政变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没有察觉马小丑已提前跳出了他们的博弈漩涡。

  阜阳军营的了望塔上,马小丑看着转移到位的部队与加固完毕的防线,心中松了一口气。他身边的秦雨薇递上一杯热水:“军长,蒋介石的包围计划落空了,汪精卫的政变也与我们无关。我们现在占据主动,进可攻退可守。”

  马小丑接过热水,看着远方的防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雨薇,辛苦你了!没有你的情报,我们这次恐怕真的要栽在蒋汪手里。情报就是先机,有你在,我们就能永远占据主动,守住我们的初心与基业。”

  秦雨薇微微一笑:“军长过奖了。这是我分内之事。蒋汪的阴谋不会就此停止,我们还要继续警惕,等待最佳的时机。”

  夜色再次降临,苏皖豫三省的边境线上,防线稳固,部队严阵以待。秦雨薇的情报网如同无形的屏障,持续监控着南京、武汉的一举一动;马小丑的十万大军如同钢铁长城,守护着三省的安宁。蒋介石的削权陷阱与汪精卫的政变密谋,在精准的情报与提前的部署面前,暂时落空。而这场围绕权力的博弈,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马小丑与他的核心团队,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