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晓娥将最后一根棉线穿过顶针时,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线轴上的“上海制造”字样——这是父亲托人从上海捎来的宝塔线,棉线细如发丝,却韧得能吊起半块砖头。她抬头看向窗外,贾张氏的影子正鬼鬼祟祟地在院门口晃,手里攥着的蓝布帕子鼓鼓囊囊,不用想也知道藏着要换的票证。
“晓娥妹子,在家忙呢?”贾张氏的声音像浸了水的棉絮,黏糊糊地飘进来。娄晓娥没回头,手里的活计不停,将棉线在布面上绷出笔直的线迹——她在给母亲绣一件小袄的领口,针脚密得能数清根数。
“刚把棉花晒了晒,怕返潮。”娄晓娥的声音隔着纱窗传出去,带着点漫不经心的距离感。她看见贾张氏的影子在门框上顿了顿,帕子被捏得更紧了。
“你看这天说变就变,”贾张氏推门进来,眼睛直往炕头的木匣子瞟——那是娄晓娥放票证的地方,平时总锁着,“前儿跟你说的布票,你匀我一尺呗?大茂那小子要去相看,总不能穿打补丁的褂子。”
娄晓娥终于放下针线,转身时手里多了个装着碎布头的簸箕:“大妈您也知道,我家布票刚换了我妈的棉裤料,实在腾不出。”她弯腰往簸箕里捡线头,碎布堆里露出半张揉皱的地方粮票——那是故意露给贾张氏看的。
“地方票也行啊!”贾张氏的眼睛亮了,“我托人去供销社换,一尺换一尺还不行吗?”
“这票是给我爸换降压药的,”娄晓娥把簸箕往高处挪了挪,指尖压住粮票的一角,“医生说得多吃粗粮,粮本上的细粮配额不够,才用地方票换玉米面。”她故意把“降压药”三个字说得重,看着贾张氏的脸一点点沉下去。
正说着,秦淮茹端着个空碗进来,眼圈红红的:“晓娥妹子,能借我点碱面吗?面发过了,酸得厉害。”她的目光扫过簸箕,脚步顿了半秒——那半张粮票像块烙铁,烫得她喉咙发紧。
娄晓娥起身从灶台角落摸出个小纸包:“刚够揉两斤面的,你拿去。”递过去时,指尖“不经意”地碰了碰秦淮茹的手腕,“我这儿有昨天剩的玉米面窝头,要不?”
秦淮茹慌忙摆手:“不用不用,有碱面就够了。”转身要走,却被贾张氏拽住:“你家不是有细粮票吗?匀一尺给我,回头我还你两斤棒子面!”
“我那票是留着给棒梗做新鞋的……”秦淮茹的声音越来越小,手指绞着围裙带子。娄晓娥看着她耳后那片泛红的皮肤——那是昨天被贾张氏推搡时撞在门框上的,现在还没消。
“其实吧,”娄晓娥突然开口,将簸箕里的碎布倒回针线笸箩,露出底下压着的铁皮盒,“我这儿有张过期的布票,不知道还能不能用。”她打开盒子,拿出张泛黄的票证,“去年的,上面没写截止日期,您要不试试?”
贾张氏一把抢过去,对着光看了半天:“过期的能行吗?”
“难说,”娄晓娥把棉线重新绕回顶针,“前儿我用去年的粮票换了瓶酱油,供销社李姐没细看。”她故意停顿,看着贾张氏的喉结动了动,“不过您得答应我,要是用不了,别说是我给的。”
“那当然!”贾张氏揣好票证,脚步轻快地走了,连句道谢都忘了。秦淮茹看着她的背影,嘴唇动了动:“那票……”
“是真过期了。”娄晓娥打断她,将铁皮盒锁好,“去年冬天就作废了,李姐上周还念叨这事。”她拿起针线,顶针在布面上压出细密的凹痕,“秦姐,您家的碱面够吗?不够我再找找。”
秦淮茹猛地回过神,摇摇头:“够了,够了。”转身往外走,到门口又停下,“晓娥妹子,你那窝头……能给我两个吗?棒梗说想吃了。”
娄晓娥从灶台上拿起用布包着的窝头,递过去时特意多放了块咸菜:“刚热过的,拿回去趁热吃。”看着秦淮茹攥紧布包的手,她补充道,“布票的事,别跟人说。”
等秦淮茹的脚步声远了,娄晓娥才掀开炕席,从夹层里抽出张崭新的全国布票——这才是她真正要留着给母亲做棉袄的。刚才那场戏,不过是用半张废票和两个窝头,给院里这潭浑水加了点料。
傍晚时分,院里突然炸开了锅。贾张氏拿着那张废票去供销社,被李姐逮个正着,不仅骂了顿投机倒把,还罚了五斤粮票。她疯了似的冲回院里,指着娄晓娥的窗户骂:“你个小贱人,敢骗我!”
娄晓娥慢条斯理地放下手里的活计,推开窗:“大妈这话怎么说的?我不是说了是过期的吗?您自己要去试,现在倒怪起我来了?”她扬声让全院都听见,“当初是谁说‘用不了也不怪你’的?”
“你还敢嘴硬!”贾张氏要往屋里冲,被刚回来的傻柱拦住:“大妈您干啥?晓娥妹子不是那样的人!”
“傻柱你别护着她!”贾张氏撒泼打滚,“她就是故意的,想让我家大茂娶不上媳妇!”
“娶不上媳妇也不能赖人姑娘家。”一大爷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旱烟袋,“票证过期就得作废,这是规矩。你自己贪小便宜,还好意思闹?”
二大爷跟着附和:“就是,传出去丢咱们院的脸!”三大爷蹲在台阶上算账,嘴里嘟囔着:“罚五斤粮票,折合市价三毛五,够买两盒火柴了……”
贾张氏见没人帮腔,哭声渐渐小了,最后被许大茂拽回屋。娄晓娥看着院里恢复平静,转身从针线笸箩里捡起那根上海棉线——刚才绣到一半的领口,针脚依旧匀得像用尺子量过。
她知道,这根线还得继续绷着,像院里的规矩,像心里的底线,松一分就会乱,紧一寸才安稳。至于贾张氏的怨怼,不过是根快磨断的棉线,值不得她费心思。
夜渐深,娄晓娥把铁皮盒里的票证重新归类,全国粮票放上层,地方布票塞中间,最底下压着张工业券——那是攒着给父亲换手摇血压计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票证上,泛着薄霜似的白光,像一层保护膜,隔开了院里的龌龊。
“吱呀”一声,窗户被轻轻敲了两下。娄晓娥握紧顶针,看见傻柱的影子在窗外晃:“晓娥妹子,我妈让我给你送两个菜团子。”他把篮子挂在窗钩上,“刚才……谢谢你没提秦淮茹。”
娄晓娥拿起菜团子,温热的气息混着玉米面的香味漫开来。她知道傻柱指的是啥——刚才贾张氏闹得最凶时,他肯定担心自己把秦淮茹也牵扯进来。
“都是街坊,”娄晓娥的声音软了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傻柱“嗯”了一声,没再多说,脚步声渐渐远了。娄晓娥咬了口菜团子,清甜的豆馅在舌尖化开。她低头看向领口上的针脚,棉线穿过布面,留下一个个细小的结,像极了这院里的人和事——看着乱,实则各有各的牵连,各有各的活法。
她拿起顶针,将最后一针穿过布面,线头在背面打了个死结。这领口,算是绣完了。就像今天这场票证风波,看似惊险,实则早被她用一根棉线似的心思,牢牢锁在了规矩里。
(本章未完待续)
“晓娥妹子,在家忙呢?”贾张氏的声音像浸了水的棉絮,黏糊糊地飘进来。娄晓娥没回头,手里的活计不停,将棉线在布面上绷出笔直的线迹——她在给母亲绣一件小袄的领口,针脚密得能数清根数。
“刚把棉花晒了晒,怕返潮。”娄晓娥的声音隔着纱窗传出去,带着点漫不经心的距离感。她看见贾张氏的影子在门框上顿了顿,帕子被捏得更紧了。
“你看这天说变就变,”贾张氏推门进来,眼睛直往炕头的木匣子瞟——那是娄晓娥放票证的地方,平时总锁着,“前儿跟你说的布票,你匀我一尺呗?大茂那小子要去相看,总不能穿打补丁的褂子。”
娄晓娥终于放下针线,转身时手里多了个装着碎布头的簸箕:“大妈您也知道,我家布票刚换了我妈的棉裤料,实在腾不出。”她弯腰往簸箕里捡线头,碎布堆里露出半张揉皱的地方粮票——那是故意露给贾张氏看的。
“地方票也行啊!”贾张氏的眼睛亮了,“我托人去供销社换,一尺换一尺还不行吗?”
“这票是给我爸换降压药的,”娄晓娥把簸箕往高处挪了挪,指尖压住粮票的一角,“医生说得多吃粗粮,粮本上的细粮配额不够,才用地方票换玉米面。”她故意把“降压药”三个字说得重,看着贾张氏的脸一点点沉下去。
正说着,秦淮茹端着个空碗进来,眼圈红红的:“晓娥妹子,能借我点碱面吗?面发过了,酸得厉害。”她的目光扫过簸箕,脚步顿了半秒——那半张粮票像块烙铁,烫得她喉咙发紧。
娄晓娥起身从灶台角落摸出个小纸包:“刚够揉两斤面的,你拿去。”递过去时,指尖“不经意”地碰了碰秦淮茹的手腕,“我这儿有昨天剩的玉米面窝头,要不?”
秦淮茹慌忙摆手:“不用不用,有碱面就够了。”转身要走,却被贾张氏拽住:“你家不是有细粮票吗?匀一尺给我,回头我还你两斤棒子面!”
“我那票是留着给棒梗做新鞋的……”秦淮茹的声音越来越小,手指绞着围裙带子。娄晓娥看着她耳后那片泛红的皮肤——那是昨天被贾张氏推搡时撞在门框上的,现在还没消。
“其实吧,”娄晓娥突然开口,将簸箕里的碎布倒回针线笸箩,露出底下压着的铁皮盒,“我这儿有张过期的布票,不知道还能不能用。”她打开盒子,拿出张泛黄的票证,“去年的,上面没写截止日期,您要不试试?”
贾张氏一把抢过去,对着光看了半天:“过期的能行吗?”
“难说,”娄晓娥把棉线重新绕回顶针,“前儿我用去年的粮票换了瓶酱油,供销社李姐没细看。”她故意停顿,看着贾张氏的喉结动了动,“不过您得答应我,要是用不了,别说是我给的。”
“那当然!”贾张氏揣好票证,脚步轻快地走了,连句道谢都忘了。秦淮茹看着她的背影,嘴唇动了动:“那票……”
“是真过期了。”娄晓娥打断她,将铁皮盒锁好,“去年冬天就作废了,李姐上周还念叨这事。”她拿起针线,顶针在布面上压出细密的凹痕,“秦姐,您家的碱面够吗?不够我再找找。”
秦淮茹猛地回过神,摇摇头:“够了,够了。”转身往外走,到门口又停下,“晓娥妹子,你那窝头……能给我两个吗?棒梗说想吃了。”
娄晓娥从灶台上拿起用布包着的窝头,递过去时特意多放了块咸菜:“刚热过的,拿回去趁热吃。”看着秦淮茹攥紧布包的手,她补充道,“布票的事,别跟人说。”
等秦淮茹的脚步声远了,娄晓娥才掀开炕席,从夹层里抽出张崭新的全国布票——这才是她真正要留着给母亲做棉袄的。刚才那场戏,不过是用半张废票和两个窝头,给院里这潭浑水加了点料。
傍晚时分,院里突然炸开了锅。贾张氏拿着那张废票去供销社,被李姐逮个正着,不仅骂了顿投机倒把,还罚了五斤粮票。她疯了似的冲回院里,指着娄晓娥的窗户骂:“你个小贱人,敢骗我!”
娄晓娥慢条斯理地放下手里的活计,推开窗:“大妈这话怎么说的?我不是说了是过期的吗?您自己要去试,现在倒怪起我来了?”她扬声让全院都听见,“当初是谁说‘用不了也不怪你’的?”
“你还敢嘴硬!”贾张氏要往屋里冲,被刚回来的傻柱拦住:“大妈您干啥?晓娥妹子不是那样的人!”
“傻柱你别护着她!”贾张氏撒泼打滚,“她就是故意的,想让我家大茂娶不上媳妇!”
“娶不上媳妇也不能赖人姑娘家。”一大爷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旱烟袋,“票证过期就得作废,这是规矩。你自己贪小便宜,还好意思闹?”
二大爷跟着附和:“就是,传出去丢咱们院的脸!”三大爷蹲在台阶上算账,嘴里嘟囔着:“罚五斤粮票,折合市价三毛五,够买两盒火柴了……”
贾张氏见没人帮腔,哭声渐渐小了,最后被许大茂拽回屋。娄晓娥看着院里恢复平静,转身从针线笸箩里捡起那根上海棉线——刚才绣到一半的领口,针脚依旧匀得像用尺子量过。
她知道,这根线还得继续绷着,像院里的规矩,像心里的底线,松一分就会乱,紧一寸才安稳。至于贾张氏的怨怼,不过是根快磨断的棉线,值不得她费心思。
夜渐深,娄晓娥把铁皮盒里的票证重新归类,全国粮票放上层,地方布票塞中间,最底下压着张工业券——那是攒着给父亲换手摇血压计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票证上,泛着薄霜似的白光,像一层保护膜,隔开了院里的龌龊。
“吱呀”一声,窗户被轻轻敲了两下。娄晓娥握紧顶针,看见傻柱的影子在窗外晃:“晓娥妹子,我妈让我给你送两个菜团子。”他把篮子挂在窗钩上,“刚才……谢谢你没提秦淮茹。”
娄晓娥拿起菜团子,温热的气息混着玉米面的香味漫开来。她知道傻柱指的是啥——刚才贾张氏闹得最凶时,他肯定担心自己把秦淮茹也牵扯进来。
“都是街坊,”娄晓娥的声音软了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傻柱“嗯”了一声,没再多说,脚步声渐渐远了。娄晓娥咬了口菜团子,清甜的豆馅在舌尖化开。她低头看向领口上的针脚,棉线穿过布面,留下一个个细小的结,像极了这院里的人和事——看着乱,实则各有各的牵连,各有各的活法。
她拿起顶针,将最后一针穿过布面,线头在背面打了个死结。这领口,算是绣完了。就像今天这场票证风波,看似惊险,实则早被她用一根棉线似的心思,牢牢锁在了规矩里。
(本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