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诗社魁首,才女之名不胫而走-《她抢走金龟婿,我捡漏活阎王》

  墨玉琳操办的赏花宴大获成功,令她在京城闺秀圈中声名更盛。然而,总有些自诩清高的文人雅士或书香门第出身的才女,心底里仍觉得,战王府这等武将出身的人家,即便如今出了个状元郎,底蕴终究差了些,府里的小姐大约也只是在管家理事上有些能耐,于诗词文采这等风雅事上,恐怕稀松平常。

  不久后,由几位致仕老翰林夫人牵头组织的“蕙质兰心”诗社举办了一场春日雅集,广邀京城有才名的夫人小姐参加。墨玉琳作为沈家的少奶奶,沈煜又是年轻一辈中有名的才子,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雅集设在一处景致清幽的别苑。水榭曲廊,文人雅士、闺秀才女们三五成群,或品茗闲谈,或临水赋诗,气氛颇为风雅。

  墨玉琳今日穿着一身月白底绣淡紫色兰草的衣裙,妆容浅淡,发髻上只簪了一支素雅的玉簪,通身气质沉静温婉,与周遭的书香氛围融为一体。她安静地坐在虞怀瑾身侧,并不多言,只含笑听着诸位夫人小姐们谈论诗词歌赋。

  不多时,诗社的主事,一位姓崔的老翰林夫人笑着提议:“今日春光明媚,惠风和畅,若只是闲谈,未免辜负。不若我们行个‘流觞曲水’之令,以‘春暮’为题,限一炷香功夫,或诗或词,即兴创作,最后由几位老翰林评出魁首,如何?”

  这提议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侍女们撤去席上杯盘,在蜿蜒的水渠中放入盛着酒觞的荷叶,又点燃了一炷细香。

  水榭中顿时安静下来,只闻流水潺潺。不少素有才名的闺秀已是凝神思索,或低声吟哦,或提笔蘸墨。也有几位自知才学平平的,面露难色,只盼着那酒觞莫要停在自己面前。

  墨玉琳也领了纸笔,却并未急着落笔,只是目光沉静地望着窗外渐次凋零的春花,以及那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的新绿,若有所思。

  香燃过半,已有几位小姐完成了诗作,交由侍女誊抄,送去给几位老先生品评。其中,以国子监祭酒之女林小姐和一位宗室郡主所作最为引人注目,赢得了不少赞誉。

  “林姐姐这首《暮春即景》,‘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意境凄美,用典精巧,真是绝了!”

  “郡主的《鹧鸪天·春暮》也不错啊,‘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情致婉转,动人心肠。”

  议论声中,不乏有人将目光投向一直安静的墨玉琳。见她似乎还未动笔,有人便低声窃语:

  “看来沈少奶奶于诗词一道,果然不甚擅长……”

  “毕竟是武将府邸出身,能打理中馈已是不易,诗词终究是难了些。”

  “可惜了,嫁入沈家那样的书香门第,若腹中无锦绣,只怕日后……”

  这些议论声音虽低,但在安静的水榭中,也隐约可闻。虞怀瑾微微蹙眉,有些担忧地看了墨玉琳一眼,却见后者依旧神色平静,仿佛未曾听闻。

  就在那柱香即将燃尽,酒觞也将要流到墨玉琳面前时,她终于提起了笔。没有长时间的酝酿,也没有反复的涂改,她凝神静气,手腕悬动,一行行清丽的小楷便流畅地落在了雪浪笺上。

  香尽,诗成。

  侍女将她的诗作誊抄后,与其他人的一并送去评审。

  几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围坐一起,品评着送来的诗词。看到林小姐和郡主的作品时,他们频频点头,显然颇为赞赏。但当他们看到墨玉琳的诗作时,却都不约而同地怔了一下,随即凑近细看,低声交流起来,脸上渐渐露出惊异和激赏的神色。

  良久,那位崔老夫人笑着站起身,环视众人,朗声道:“诸位,经过几位老先生反复品评,今日诗魁已定。”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墨玉琳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便是沈少奶奶,墨玉琳小姐所作的这首《暮春感怀》。”

  水榭中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愣住了,尤其是方才那些窃窃私语的人,更是满脸难以置信。

  崔老夫人不等众人反应,便亲自朗声吟诵起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已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风老莺雏雨肥梅,午阴嘉树清圆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诗作诵毕,满座皆静。

  这诗……竟全然不似寻常闺阁伤春悲秋的矫揉之作!它豁达通透,于春暮凋零中见夏日生机,于时光流转中显从容气度。尤其是最后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份面对自然变化、人世变迁的淡定与豪迈,竟是许多男子都未必能有的胸襟!

  一位老翰林捻须赞叹:“好一个‘夏木阴阴正可人’!不滞于物,不困于情,格调高远,意境超脱!沈少奶奶此诗,已然超出闺阁范畴,颇有东坡居士遗风啊!”

  另一位也连连点头:“用典不着痕迹,对仗工整自然,更难得是这份心性气度!没想到战王府竟能培养出如此才女,沈家得此佳妇,实乃幸事!”

  赞誉之声此起彼伏,方才的质疑和轻视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敬佩和惊叹。

  那林小姐和郡主也起身,对着墨玉琳真心实意地福了一礼:“妹妹(姐姐)大才,我等心悦诚服。”

  墨玉琳连忙起身还礼,依旧是那副温婉谦和的模样:“诸位先生、姐姐们谬赞了。玉琳不过偶有所感,信笔涂鸦,当不得如此盛誉。在座诸位姐妹之作,各有千秋,玉琳还需多多学习。”

  她越是谦逊,越显得方才那些背后议论之人小气。

  虞怀瑾看着被众人围住、从容应对的小姑子,眼中充满了骄傲与欣慰。她知道,玉琳嫁入沈家后,并未因安逸而懈怠,反而在夫君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下,学问修养日益精进,今日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一次展露罢了。

  经此一役,“战王府小姐是才女”的名声,伴随着那首《暮春感怀》,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文坛和权贵圈。

  人们这才惊觉,这位曾经或许有些骄纵的王府小姐,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了一位才德兼备、气度不凡的名门淑女。她不仅能将中馈打理得井井有条,宴饮操办得风生水起,更腹有诗书,胸有丘壑。

  墨玉琳,以其不容置疑的才华,彻底赢得了文人雅士圈的尊重,也让战王府“文武双全”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名门淑女的风采,不仅在繁花似锦的宴会上,更在翰墨书香的雅集间,绽放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