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尸次日,天光未亮,一场无形的风暴已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悄然酝酿。
茶馆的说书人、街边的货郎,乃至深宅大院里提着水桶的粗使婆子,都在交头接耳地传递着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听说了吗?七王妃为证清白,当堂剖了娘家表妹的尸身,竟是用秘法追魂,挖出了一桩皇家吃人的惊天旧账!”
这流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细节之丰富,仿佛说者亲临现场。
一时间,整个京城都炸开了锅。
百姓们既惊且惧,对高高在上的皇权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与猜疑。
而这股风,也以最快的速度倒灌进了紫禁城,宫墙之内,气氛比数九寒冬还要肃杀。
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云苏微,却无视了外界的一切揣测与宫中投来的探寻目光。
她非但没有闭门谢客以避风头,反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
她命吴大娘召集了济世塾中嗓音最好、身段最柔的几个少女,就在人流最密集的朱雀大街,搭起简陋的戏台,义演一出名为《青梧辞》的折子戏。
戏文讲述的是一名唤作青梧的宫婢,为保护被冤枉的主子,遭人毒害,最终血溅白衣、沉冤莫雪的故事。
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几个少女素衣悲声,咿呀的唱腔带着未脱的稚气,却更显哀婉动人。
当唱至那句“血染素兰无处诉,月照空梁燕不归”时,凄绝的曲调仿佛一把锥子,狠狠刺入围观人群的心底。
忽然,人群中一个满头银发、身形佝偻的老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浑浊的老泪纵横交错,她用枯树皮般的手捶打着地面,嘶声哭喊:“那是真的!青梧……是真的!我们当年伺候过林昭仪的人,全都被逼着发了毒誓,谁敢多说一个字,就得落得和她一样的下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老宫人的现身说法,胜过千言万语。
原本只是看热闹的百姓,此刻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愤怒。
这出戏,竟是真人真事!
云苏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她趁着这股舆论的东风,连夜写就一道奏折,与三份铁证一同呈入宫中。
第一份,是她母亲药笺碎片的拼合全图,脉络清晰,直指一种阴毒的慢性毒药。
第二份,是那所谓的“启灵散”的“血引毒”检测报告,详尽阐述了此毒唯有在特定血脉的催化下,才会显现出真正的毒性。
而第三份,也是最致命的一份,是从青梧那个旧香囊夹层中,用秘法复原出的一角记忆残页。
残页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几行关键小字清晰可辨:“癸卯三十七号药引,需纯血三两,寅时取于心脉。”
奏折的末尾,云苏微的笔锋凌厉如刀:“儿臣恳请父皇明鉴。若陛下仍不信儿臣所言,可召当年尚存于世的老宫人入宫对质。或可再开一具三年前无故暴毙的宫人棺椁,查验其舌底是否皆有紫黑‘鸠纹’?”
这道满载着质问与挑战的奏折,如同一枚投入深潭的炸弹,递入养心殿后,足足三个时辰未见任何回音。
禁宫内外,一片死寂。
直到第四个时辰的开端,七王府才收到了安插在宫中的眼线福安,用最隐秘的方式送出的密报。
密报上只有寥寥数语,却让云苏微的心沉到了谷底:“龙案上有撕碎的纸屑,拼凑可见‘不能再查’四字。”
不能查,不敢查,还是不愿查?
第三日黄昏,天边残阳如血。
一个名叫小满的粗使丫鬟,趁着夜色摸索到七王府后罩房的窗下,压低了声音,对着窗内云苏微的影子急切地说道:“王妃,奴婢……奴婢昨夜在西回廊扫雪,无意间听见沈姐姐和一个眼生的老太监说话。那老太监说……说漏了嘴,他说‘当年的事别再提了,抽那些宫人的血,是为了给陛下炼制‘续命膏’,压惊用的’。”
续命膏……
云苏微的瞳孔猛然收缩,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
她终于明白了,为何当年父亲在提及母亲之死时,总是欲言又止,最终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有些事,便是拼上整个国公府,也保不住。”原来如此,所谓的“傀儡药”、“启灵散”,不过是这套邪恶系统为了掩人耳目而抛出的不同分支。
其真正的核心,竟是用无数无辜女子的纯净血脉,为高高在上的帝王炼制延寿的秘药!
这滔天的罪孽,竟源自皇权最顶端!
彻骨的寒冷过后,是燃遍四肢百骸的滔天怒火。
她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当夜便点亮了书房的灯烛,以一种近乎癫狂的专注,拟写了一篇名为《血祭考》的残章。
她将其伪装成一本祖传医典的摘录,用古朴艰涩的文字,详细论述了一种上古禁术:“以纯阴之血饲药,可欺天换命,暂续阳寿。然此举有违天和,施术者虽得苟延,其血脉三代之内,必遭反噬而绝。”
写罢,她将这份精心伪造的抄本,状似无意地遗落在了一个必经之路上。
她知道,那个一心想攀附皇后、踩着自己上位的柳如烟,绝不会放过这个献媚的机会。
果不其然,两日之后,凤鸾宫内爆发出皇后凄厉的尖叫。
她手持着那份《血祭考》,怒不可遏地闯入皇帝的寝宫,将皇帝最心爱的汝窑茶盏狠狠摔在地上,碎片四溅。
“陛下!您自己看看!外面如今都在传,说咱们大胤的江山,是靠着吸食女人的血才撑起来的!您让臣妾的脸往哪儿搁?让皇家颜面何存?”
皇帝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彻查《血祭考》的来源,并严令封禁此书流传,违者立斩。
他却不知,这雷霆之怒,正中云苏微下怀。
禁令,往往是流言最好的催化剂。
越是禁止,传得越是疯狂。
深夜,寒风卷着碎雪敲打着窗棂。
一道黑影如鬼魅般翻墙而入,悄无声息地落在云苏微的书房外。
是离玄烬。
他带来了一个比“续命膏”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消息。
“福安趁着今日寝殿大乱,冒险探了父皇的密柜深处,”离玄烬的声音低沉而压抑,“他找到了一只水晶瓶。瓶内,藏着三根早已干枯发黑的女子手指。瓶身上贴着一张小小的标签,上面用朱砂写着:‘癸卯·林氏·初七’。”
癸卯,林氏,初七。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冰针,扎进云苏微的心脏。
她盯着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编号,指尖一寸寸变得冰冷。
离玄烬看着她煞白的脸,继续说道:“父皇每年冬至,都会对着这只瓶子焚香祭拜。福安曾远远听见,他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朕欠你的,只能用这万里江山来还’。”
云苏微忽然笑了,那笑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显得格外清脆,也格外冰冷。
“好一个‘欠’字,好一个用江山来还。既然他说欠,那这笔债,就该连本带利地还回来——我要他,亲手把他那份‘误诊名录’上,我母亲的名字,一笔一划地给我划掉!”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带着不容置喙的决绝。
窗外,雪落无声,一片枯黄的梧桐叶被风卷进窗棂,轻飘飘地落下,不偏不倚,正好压住了书桌上那张尚未送出的、写着密密麻麻人名的春宴谢礼单。
那单子上的朱红名字,与枯叶的脉络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在春日盛宴上演的,盛大而冷酷的清算。
茶馆的说书人、街边的货郎,乃至深宅大院里提着水桶的粗使婆子,都在交头接耳地传递着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听说了吗?七王妃为证清白,当堂剖了娘家表妹的尸身,竟是用秘法追魂,挖出了一桩皇家吃人的惊天旧账!”
这流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细节之丰富,仿佛说者亲临现场。
一时间,整个京城都炸开了锅。
百姓们既惊且惧,对高高在上的皇权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与猜疑。
而这股风,也以最快的速度倒灌进了紫禁城,宫墙之内,气氛比数九寒冬还要肃杀。
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云苏微,却无视了外界的一切揣测与宫中投来的探寻目光。
她非但没有闭门谢客以避风头,反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
她命吴大娘召集了济世塾中嗓音最好、身段最柔的几个少女,就在人流最密集的朱雀大街,搭起简陋的戏台,义演一出名为《青梧辞》的折子戏。
戏文讲述的是一名唤作青梧的宫婢,为保护被冤枉的主子,遭人毒害,最终血溅白衣、沉冤莫雪的故事。
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几个少女素衣悲声,咿呀的唱腔带着未脱的稚气,却更显哀婉动人。
当唱至那句“血染素兰无处诉,月照空梁燕不归”时,凄绝的曲调仿佛一把锥子,狠狠刺入围观人群的心底。
忽然,人群中一个满头银发、身形佝偻的老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浑浊的老泪纵横交错,她用枯树皮般的手捶打着地面,嘶声哭喊:“那是真的!青梧……是真的!我们当年伺候过林昭仪的人,全都被逼着发了毒誓,谁敢多说一个字,就得落得和她一样的下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老宫人的现身说法,胜过千言万语。
原本只是看热闹的百姓,此刻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愤怒。
这出戏,竟是真人真事!
云苏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她趁着这股舆论的东风,连夜写就一道奏折,与三份铁证一同呈入宫中。
第一份,是她母亲药笺碎片的拼合全图,脉络清晰,直指一种阴毒的慢性毒药。
第二份,是那所谓的“启灵散”的“血引毒”检测报告,详尽阐述了此毒唯有在特定血脉的催化下,才会显现出真正的毒性。
而第三份,也是最致命的一份,是从青梧那个旧香囊夹层中,用秘法复原出的一角记忆残页。
残页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几行关键小字清晰可辨:“癸卯三十七号药引,需纯血三两,寅时取于心脉。”
奏折的末尾,云苏微的笔锋凌厉如刀:“儿臣恳请父皇明鉴。若陛下仍不信儿臣所言,可召当年尚存于世的老宫人入宫对质。或可再开一具三年前无故暴毙的宫人棺椁,查验其舌底是否皆有紫黑‘鸠纹’?”
这道满载着质问与挑战的奏折,如同一枚投入深潭的炸弹,递入养心殿后,足足三个时辰未见任何回音。
禁宫内外,一片死寂。
直到第四个时辰的开端,七王府才收到了安插在宫中的眼线福安,用最隐秘的方式送出的密报。
密报上只有寥寥数语,却让云苏微的心沉到了谷底:“龙案上有撕碎的纸屑,拼凑可见‘不能再查’四字。”
不能查,不敢查,还是不愿查?
第三日黄昏,天边残阳如血。
一个名叫小满的粗使丫鬟,趁着夜色摸索到七王府后罩房的窗下,压低了声音,对着窗内云苏微的影子急切地说道:“王妃,奴婢……奴婢昨夜在西回廊扫雪,无意间听见沈姐姐和一个眼生的老太监说话。那老太监说……说漏了嘴,他说‘当年的事别再提了,抽那些宫人的血,是为了给陛下炼制‘续命膏’,压惊用的’。”
续命膏……
云苏微的瞳孔猛然收缩,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
她终于明白了,为何当年父亲在提及母亲之死时,总是欲言又止,最终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有些事,便是拼上整个国公府,也保不住。”原来如此,所谓的“傀儡药”、“启灵散”,不过是这套邪恶系统为了掩人耳目而抛出的不同分支。
其真正的核心,竟是用无数无辜女子的纯净血脉,为高高在上的帝王炼制延寿的秘药!
这滔天的罪孽,竟源自皇权最顶端!
彻骨的寒冷过后,是燃遍四肢百骸的滔天怒火。
她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当夜便点亮了书房的灯烛,以一种近乎癫狂的专注,拟写了一篇名为《血祭考》的残章。
她将其伪装成一本祖传医典的摘录,用古朴艰涩的文字,详细论述了一种上古禁术:“以纯阴之血饲药,可欺天换命,暂续阳寿。然此举有违天和,施术者虽得苟延,其血脉三代之内,必遭反噬而绝。”
写罢,她将这份精心伪造的抄本,状似无意地遗落在了一个必经之路上。
她知道,那个一心想攀附皇后、踩着自己上位的柳如烟,绝不会放过这个献媚的机会。
果不其然,两日之后,凤鸾宫内爆发出皇后凄厉的尖叫。
她手持着那份《血祭考》,怒不可遏地闯入皇帝的寝宫,将皇帝最心爱的汝窑茶盏狠狠摔在地上,碎片四溅。
“陛下!您自己看看!外面如今都在传,说咱们大胤的江山,是靠着吸食女人的血才撑起来的!您让臣妾的脸往哪儿搁?让皇家颜面何存?”
皇帝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彻查《血祭考》的来源,并严令封禁此书流传,违者立斩。
他却不知,这雷霆之怒,正中云苏微下怀。
禁令,往往是流言最好的催化剂。
越是禁止,传得越是疯狂。
深夜,寒风卷着碎雪敲打着窗棂。
一道黑影如鬼魅般翻墙而入,悄无声息地落在云苏微的书房外。
是离玄烬。
他带来了一个比“续命膏”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消息。
“福安趁着今日寝殿大乱,冒险探了父皇的密柜深处,”离玄烬的声音低沉而压抑,“他找到了一只水晶瓶。瓶内,藏着三根早已干枯发黑的女子手指。瓶身上贴着一张小小的标签,上面用朱砂写着:‘癸卯·林氏·初七’。”
癸卯,林氏,初七。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冰针,扎进云苏微的心脏。
她盯着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编号,指尖一寸寸变得冰冷。
离玄烬看着她煞白的脸,继续说道:“父皇每年冬至,都会对着这只瓶子焚香祭拜。福安曾远远听见,他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朕欠你的,只能用这万里江山来还’。”
云苏微忽然笑了,那笑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显得格外清脆,也格外冰冷。
“好一个‘欠’字,好一个用江山来还。既然他说欠,那这笔债,就该连本带利地还回来——我要他,亲手把他那份‘误诊名录’上,我母亲的名字,一笔一划地给我划掉!”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带着不容置喙的决绝。
窗外,雪落无声,一片枯黄的梧桐叶被风卷进窗棂,轻飘飘地落下,不偏不倚,正好压住了书桌上那张尚未送出的、写着密密麻麻人名的春宴谢礼单。
那单子上的朱红名字,与枯叶的脉络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在春日盛宴上演的,盛大而冷酷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