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还是寻常的婚事商讨?
将皇长子的正妃人选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议论。
其意味不言自明——几乎等同于直接赐婚的前奏。
太后今日既然开了这个口,便是下了决心,此事在她心中,已然无异于板上钉钉。
此刻,裴衍幸若是强硬拒绝,当场驳斥,伤的不仅是太后的颜面,更会落得一个 “不孝”、“忤逆” 的罪名。
这顶帽子,纵使他是亲王之尊,也承担不起。
他置身于这权力的漩涡中心,早已遍体鳞伤。
实在不愿,也不忍,再将任何一个无辜的女子,拉扯进这暗无天日的棋局之中,成为又一个牺牲品。
此时殿内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或屈服,或反抗。
沉吟片刻,裴衍幸终是深叹一声,那叹息轻得像是一缕即将散去的夜雾。
他再次起身,朝着主位深深一揖,声音沉静而坚定:
“皇祖母,父皇。京畿新政推行已至关键,诸多细则于庙堂之上恐难尽察民间实情。”
“孙儿作为新政主理之人,自愿请旨,亲赴松远县,扎根地方,实地督促新政施行,以观其效,以正其策。”
略微停顿,迎向上方那两道意味不同的目光,给出了那个看似妥协,实则划出期限的条件:
“待新政卓有成效,可顺利推行于京城之际,若那时……”
“孙儿仍如皇祖母所言,未能寻得中意之人,婚姻大事,全凭皇祖母与父皇做主。”
亲自前往偏远县城督行新政,这本非皇子职责。
然则,决策者亲临,体察民情,扫除积弊,其效果绝非在京中遥控指挥可比。
在国政安危、民生福祉与皇子婚事的权重面前,无人敢、也无人能将一桩亲事,凌驾于江山社稷之上。
裴衍幸掷出的,是一个朝堂之上无法被驳回的理由。
他是在孤注一掷,以社稷为盾,以民生为剑,为自己争得一口喘息之机,也为那迷雾般的未来,强行劈开一道变数。
皇帝闻此言,垂眸凝视着御案上的纹路,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复杂光芒。
他这个儿子……还真是厉害得很啊。
竟能将拒婚之举,包装得如此冠冕堂皇,如此忠君爱国,让人抓不住丝毫错处,反而要赞其一句“深明大义”。
片刻静默后,皇帝缓缓开口,一锤定音:
“皇额娘,幸儿既有此心,愿为江山社稷亲赴地方,劳苦功高。”
“我们作为长辈,自该成全他这片为国之心。那便依幸儿所言。婚事,待新政功成之日再议。”
太后面上最后一丝暖意褪去,彻底沉下脸来,却终究无法再反驳,只从喉间挤出一声沉闷的:
“……嗯。”
眼前这一场不见刀光剑影,却关乎命运的政治博弈,看得严初是一愣一愣的。
她从太后慈和却步步紧逼的催婚,一路看到轩王殿下被逼至角落,最后竟以自请离京、远赴地方督办新政作为缓兵之计。
那一来一往的言语交锋,看似平静,实则每一句都如同无形的枷锁。
逼得那般骄傲的殿下一步步退让,直至退到这条看似主动、实则孤绝的道路上。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道秋香色的身影。
他明明站在那里,身姿依旧高大挺拔如松柏,仿佛能撑起一方天地。
可不知为何,在那一刻,严初却从他紧抿的唇角、微垂的眼睫,以及那强撑的、几乎要碎裂开的平静之下,感受到了一种深可见骨的脆弱。
她心里蓦地一酸。
为何?
为何他贵为亲王之尊,地位显赫,权势滔天,却似乎事事都不得自由,桩桩件件都难以如愿?
为何他眉眼间总是凝着化不开的倦意,仿佛从未真正畅意地活过一日?
这九重宫阙,金堆玉砌,为何偏生容不下他一点真心的笑影?
太后的寿辰盛宴,便在这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暗潮汹涌的博弈中,悄然落下了帷幕。
丝竹止歇,灯火渐熄,一切喧嚣归于沉寂,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又仿佛什么都已悄然改变。
家宴的后半程,进行得异常“顺利”。
席间言笑晏晏,觥筹交错,每个人都完美地维持着无可挑剔的皇家仪态
好一派父慈子孝、君臣相得的和睦景象,足以令史官挥毫颂扬。
唯有裴衍幸,沉默地坐在自己的席位上,仿佛与那片虚假的和乐格格不入。
他不再参与任何交谈,只一杯接一杯,沉默地饮着那灼喉的烈酒。
家宴终是散了。
沈淮之因着需得连夜去天香阁寻苏衔月,核对今日冒险取得的那份关键记录。
便温声对严初交代了几句,并未与她一同乘车回府。
月色清冷,映照着宫门外汇聚又散去的车马。
严初独自坐上回府的马车,而沈淮之的身影则很快便融入了京城的夜色之中,朝着另一个方向匆匆而去。
随着车轮辘辘前行,严初倚在车壁上,仍觉得这一日过得光怪陆离,透着股不真实感。
那些华丽的场面,隐秘的交锋,苦涩的退让……在她脑海中一一闪过。
而此刻,她脑子里只剩下一个最朴素、也最强烈的念头:
赶紧!立刻!马上!回到沈府,把这身沉甸甸、束缚得她快要喘不过气的吉服给扒下来!
这层层叠叠的华美衣饰,不仅是物理上的沉重,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今日她所经历的一切规矩、压抑和身不由己。
太憋屈了!
她在心里无声地呐喊了一句,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憋闷已久的浊气。
马车刚在沈府门前停稳,严初几乎是从车里“窜”出来的。
提着她那沉重繁复的裙摆,也顾不上什么郡主仪态了,一路小跑着穿廊过院。
直奔自己的房间,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
“快快快!小望舒!救命!快来帮我把这身‘铠甲’给卸了!”
留守在房内的小望舒被她这阵仗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严初按在了妆台前。
“郡主您这是……”
小望舒看着自家郡主那一脸“劫后余生”的表情,有些摸不着头脑。
“别问,先拆!这脑袋上的东西快把我脖子压断了!”
严初指着自己头上那沉甸甸、满是珠翠步摇的发髻,感觉颈椎都在发出哀鸣。
小望舒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手脚麻利地开始拆卸那些繁琐的头饰。
每取下一支沉甸甸的金钗或步摇,严初就感觉自己的脑袋轻了一分。
待到最后一根固定发髻的玉簪被取下,浓密如云的黑发披散下来。
严初立刻毫无形象地晃了晃脑袋,感觉重获新生。
“还有这衣服!这带子!这扣子!”
严初站起身,像个等待解救的娃娃般张开手臂,催促着小望舒解开那层层叠叠的吉服。
那繁复的系带、精巧的盘扣,以及里三层外三层的厚重衣料。
仿佛一道道束缚,将她裹得密不透风。
当最后一件厚重的刺绣外袍被脱下,只剩下轻便柔软的雪白中衣时,严初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
毫无形象地瘫倒在柔软的床榻上,四肢舒展,感觉自己像一只终于被放归山林的鸟儿。
“活过来了……这参加宫宴简直比跑八百米还累人!”
小望舒看着她家郡主这副毫无形象可言的模样,忍不住掩嘴偷笑。
仔细地将那身价值不菲的吉服整理好,熄了室内的烛火后,退出房门将吉服拿去了库房。
严初在床上滚了半圈,借着月光望着帐顶。
“唉,”
翻了个身,把脸埋进枕头里,闷闷地想,
“还是这样自在。”
将皇长子的正妃人选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议论。
其意味不言自明——几乎等同于直接赐婚的前奏。
太后今日既然开了这个口,便是下了决心,此事在她心中,已然无异于板上钉钉。
此刻,裴衍幸若是强硬拒绝,当场驳斥,伤的不仅是太后的颜面,更会落得一个 “不孝”、“忤逆” 的罪名。
这顶帽子,纵使他是亲王之尊,也承担不起。
他置身于这权力的漩涡中心,早已遍体鳞伤。
实在不愿,也不忍,再将任何一个无辜的女子,拉扯进这暗无天日的棋局之中,成为又一个牺牲品。
此时殿内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或屈服,或反抗。
沉吟片刻,裴衍幸终是深叹一声,那叹息轻得像是一缕即将散去的夜雾。
他再次起身,朝着主位深深一揖,声音沉静而坚定:
“皇祖母,父皇。京畿新政推行已至关键,诸多细则于庙堂之上恐难尽察民间实情。”
“孙儿作为新政主理之人,自愿请旨,亲赴松远县,扎根地方,实地督促新政施行,以观其效,以正其策。”
略微停顿,迎向上方那两道意味不同的目光,给出了那个看似妥协,实则划出期限的条件:
“待新政卓有成效,可顺利推行于京城之际,若那时……”
“孙儿仍如皇祖母所言,未能寻得中意之人,婚姻大事,全凭皇祖母与父皇做主。”
亲自前往偏远县城督行新政,这本非皇子职责。
然则,决策者亲临,体察民情,扫除积弊,其效果绝非在京中遥控指挥可比。
在国政安危、民生福祉与皇子婚事的权重面前,无人敢、也无人能将一桩亲事,凌驾于江山社稷之上。
裴衍幸掷出的,是一个朝堂之上无法被驳回的理由。
他是在孤注一掷,以社稷为盾,以民生为剑,为自己争得一口喘息之机,也为那迷雾般的未来,强行劈开一道变数。
皇帝闻此言,垂眸凝视着御案上的纹路,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复杂光芒。
他这个儿子……还真是厉害得很啊。
竟能将拒婚之举,包装得如此冠冕堂皇,如此忠君爱国,让人抓不住丝毫错处,反而要赞其一句“深明大义”。
片刻静默后,皇帝缓缓开口,一锤定音:
“皇额娘,幸儿既有此心,愿为江山社稷亲赴地方,劳苦功高。”
“我们作为长辈,自该成全他这片为国之心。那便依幸儿所言。婚事,待新政功成之日再议。”
太后面上最后一丝暖意褪去,彻底沉下脸来,却终究无法再反驳,只从喉间挤出一声沉闷的:
“……嗯。”
眼前这一场不见刀光剑影,却关乎命运的政治博弈,看得严初是一愣一愣的。
她从太后慈和却步步紧逼的催婚,一路看到轩王殿下被逼至角落,最后竟以自请离京、远赴地方督办新政作为缓兵之计。
那一来一往的言语交锋,看似平静,实则每一句都如同无形的枷锁。
逼得那般骄傲的殿下一步步退让,直至退到这条看似主动、实则孤绝的道路上。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道秋香色的身影。
他明明站在那里,身姿依旧高大挺拔如松柏,仿佛能撑起一方天地。
可不知为何,在那一刻,严初却从他紧抿的唇角、微垂的眼睫,以及那强撑的、几乎要碎裂开的平静之下,感受到了一种深可见骨的脆弱。
她心里蓦地一酸。
为何?
为何他贵为亲王之尊,地位显赫,权势滔天,却似乎事事都不得自由,桩桩件件都难以如愿?
为何他眉眼间总是凝着化不开的倦意,仿佛从未真正畅意地活过一日?
这九重宫阙,金堆玉砌,为何偏生容不下他一点真心的笑影?
太后的寿辰盛宴,便在这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暗潮汹涌的博弈中,悄然落下了帷幕。
丝竹止歇,灯火渐熄,一切喧嚣归于沉寂,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又仿佛什么都已悄然改变。
家宴的后半程,进行得异常“顺利”。
席间言笑晏晏,觥筹交错,每个人都完美地维持着无可挑剔的皇家仪态
好一派父慈子孝、君臣相得的和睦景象,足以令史官挥毫颂扬。
唯有裴衍幸,沉默地坐在自己的席位上,仿佛与那片虚假的和乐格格不入。
他不再参与任何交谈,只一杯接一杯,沉默地饮着那灼喉的烈酒。
家宴终是散了。
沈淮之因着需得连夜去天香阁寻苏衔月,核对今日冒险取得的那份关键记录。
便温声对严初交代了几句,并未与她一同乘车回府。
月色清冷,映照着宫门外汇聚又散去的车马。
严初独自坐上回府的马车,而沈淮之的身影则很快便融入了京城的夜色之中,朝着另一个方向匆匆而去。
随着车轮辘辘前行,严初倚在车壁上,仍觉得这一日过得光怪陆离,透着股不真实感。
那些华丽的场面,隐秘的交锋,苦涩的退让……在她脑海中一一闪过。
而此刻,她脑子里只剩下一个最朴素、也最强烈的念头:
赶紧!立刻!马上!回到沈府,把这身沉甸甸、束缚得她快要喘不过气的吉服给扒下来!
这层层叠叠的华美衣饰,不仅是物理上的沉重,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今日她所经历的一切规矩、压抑和身不由己。
太憋屈了!
她在心里无声地呐喊了一句,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憋闷已久的浊气。
马车刚在沈府门前停稳,严初几乎是从车里“窜”出来的。
提着她那沉重繁复的裙摆,也顾不上什么郡主仪态了,一路小跑着穿廊过院。
直奔自己的房间,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
“快快快!小望舒!救命!快来帮我把这身‘铠甲’给卸了!”
留守在房内的小望舒被她这阵仗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严初按在了妆台前。
“郡主您这是……”
小望舒看着自家郡主那一脸“劫后余生”的表情,有些摸不着头脑。
“别问,先拆!这脑袋上的东西快把我脖子压断了!”
严初指着自己头上那沉甸甸、满是珠翠步摇的发髻,感觉颈椎都在发出哀鸣。
小望舒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手脚麻利地开始拆卸那些繁琐的头饰。
每取下一支沉甸甸的金钗或步摇,严初就感觉自己的脑袋轻了一分。
待到最后一根固定发髻的玉簪被取下,浓密如云的黑发披散下来。
严初立刻毫无形象地晃了晃脑袋,感觉重获新生。
“还有这衣服!这带子!这扣子!”
严初站起身,像个等待解救的娃娃般张开手臂,催促着小望舒解开那层层叠叠的吉服。
那繁复的系带、精巧的盘扣,以及里三层外三层的厚重衣料。
仿佛一道道束缚,将她裹得密不透风。
当最后一件厚重的刺绣外袍被脱下,只剩下轻便柔软的雪白中衣时,严初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
毫无形象地瘫倒在柔软的床榻上,四肢舒展,感觉自己像一只终于被放归山林的鸟儿。
“活过来了……这参加宫宴简直比跑八百米还累人!”
小望舒看着她家郡主这副毫无形象可言的模样,忍不住掩嘴偷笑。
仔细地将那身价值不菲的吉服整理好,熄了室内的烛火后,退出房门将吉服拿去了库房。
严初在床上滚了半圈,借着月光望着帐顶。
“唉,”
翻了个身,把脸埋进枕头里,闷闷地想,
“还是这样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