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老梅树下已支起了小小的茶灶。
青禾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吹着火苗。灶里的梅枝噼啪作响,溅起几点星火,映得他鼻尖发亮。小念将阿婆留下的铜壶注满清泉,挂在灶上,看那水汽渐渐氤氲开来。
“要多放些梅瓣么?”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去年收藏的干梅瓣,颜色虽褪,香气犹存。
沈砚默默递来一截梅枝:“刚折的,带着雪水。”枝上几朵半开的梅花还沾着化未尽的雪珠,在暮色中泛着微光。
茶灶的火旺了起来,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孩子们围坐成一圈,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那壶渐渐作响的泉水,最小的那个已经靠在姐姐肩上打起了盹。
影主盘膝坐在一侧,古籍摊在膝头,笔尖却停着。他的目光越过茶灶,望向禁地方向,眉间蹙着难以察觉的纹路。
“影主在担心什么?”小念轻声问,将梅瓣投入已沸的水中。霎时,一股清甜的香气弥漫开来,与晚风中的梅香交织。
影主回神,指尖轻点书页:“残寒虽除,其源未明。冻土之寒往年从未如此顽固。”他望向老梅树新结的花苞,“守梅剑此次现身,比典籍记载快了整整三日。”
壶中水沸第二遍,小念提起铜壶,将沸水注入茶碗。淡粉的梅瓣在碗中舒展,如重生一般。
“阿婆说,梅树知寒暖,比人更敏。”青禾忽然道,递过糖罐,“去年的雪下得迟,开春却早。怕是地脉也有了变化。”
沈砚接过茶碗,热气熏得他眉眼柔和了几分:“禁地边缘的冻土,去年扩了三尺。”他说话总是这般,平淡里藏着惊雷。
小念腕间的金纹忽然微热。她低头看去,见那“归”字纹路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如同呼应着什么。
就在这时,一阵轻缓的脚步声自梅林小径传来。
“阿婆!”青禾最先跳起来,朝着来人奔去。
一位白发老妪拄着梅枝杖蹒跚行来,肩头落着几瓣晚开的梅花。她笑着接住扑来的青禾,目光却已落在那老梅树新结的花苞上。
“哎呀,这么早就醒了?”阿婆的声音沙哑如揉碎的枯叶,却透着暖意。她行至树下,枯瘦的手轻抚树干,闭目片刻,“怪不得...地脉有变,老家伙也睡不安稳了。”
小念奉上一碗新沏的梅茶。阿婆接过,却不急着喝,只深深吸了口茶烟,眼角皱起欣慰的纹路:“今年的茶,比往年更香。”
孩子们围上来,七嘴八舌说着白日里守梅剑现身的情形。阿婆静静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抬眼望一望禁地方向。
待孩子们说完,她才轻啜一口茶,缓缓道:“守梅剑不是兵器,是梅岭的心。它能感知的,不止是地脉变动...”她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小念腕间,“更感知人心。”
夜幕完全降临,茶灶里的火映亮一方天地。阿婆从行囊中取出几个粗饼分与众人,又特意掰了一小块,碾碎撒在老梅树下。
“您从山外回来,可听说什么消息?”影主忽然问道,合上了膝头的古籍。
阿婆喝茶的动作顿了顿。茶碗上升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面容,让人看不清神情。
“北边的冻土,今年扩了十里。”她声音低了下去,“几个寨子迁了,说是地寒种不出粮食。有老人说,是地脉深处的寒气上涌,百年未遇。”
沈砚握茶碗的手指微微一紧。
小念腕间的金纹又热了起来,这次更明显,如温水漫过皮肤。她下意识地望向禁地方向,总觉得那黑暗中有什么在呼应这热度。
“守梅剑能镇住梅岭的寒气,却镇不住整个北境的冻土。”阿婆轻叹一声,将茶渣倾于树根,“但只要梅岭的暖还在,就还有希望。”
夜风中,老梅树的枝桠轻轻摇曳,那个新结的花苞在夜色中泛着微光,如同一个小小的灯塔。
青禾又添了新柴,火苗蹿高,映亮每个人心事重重的脸庞。最小的孩子已经熟睡,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糖。
“明日我去禁地边缘看看。”沈忽然道,掌心镇梅印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影主点头:“我查查古籍,看是否有类似记载。”
阿婆却看向小念:“丫头,你的金纹...今日可还有异样?”
小念挽起衣袖,露出腕间流转的金纹。在火光映照下,那纹路竟似活物般微微流动,与地脉的节奏隐隐相合。
“它自方才就一直温热,”小念轻触金纹,“仿佛在提醒什么。”
阿婆凝视那金纹,良久,露出一丝若有深意的笑:“归字纹...归心,归源。看来守梅剑选你,不是偶然。”
茶灶中的火噼啪一声,溅起一串火星,如流星般划破夜幕,旋即湮灭。
远处,禁地方向的夜空忽然泛起极淡的流光,如纱如雾,转瞬即逝。除小念外,似乎无人察觉——但她腕间的金纹分明地灼热了一瞬,如同无声的应答。
“夜深了,该让孩子们回去了。”阿婆起身,梅枝杖点地,“这壶茶的味道,会记得很久。”
众人起身收拾茶具,熄灭火灶。小念落在最后,伸手轻触老梅树的树干——温暖而踏实,仿佛能感受到地脉深处传来的、沉稳的心跳。
就在她转身欲离时,眼角瞥见树根处一点微光。蹲下身,见那是一小片嵌在树根处的晶石,正泛着与守梅剑相似的淡金暖光,与她腕间的金纹轻声呼应。
她小心地触碰那晶石,一段陌生的感知忽然流入心间:不是画面,不是声音,而是一种纯粹的感知——地脉深处的寒意正在聚集,如暗流涌动。
小念猛地抬头,望向禁地深处。
今夜,梅岭无人安眠。
青禾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吹着火苗。灶里的梅枝噼啪作响,溅起几点星火,映得他鼻尖发亮。小念将阿婆留下的铜壶注满清泉,挂在灶上,看那水汽渐渐氤氲开来。
“要多放些梅瓣么?”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去年收藏的干梅瓣,颜色虽褪,香气犹存。
沈砚默默递来一截梅枝:“刚折的,带着雪水。”枝上几朵半开的梅花还沾着化未尽的雪珠,在暮色中泛着微光。
茶灶的火旺了起来,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孩子们围坐成一圈,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那壶渐渐作响的泉水,最小的那个已经靠在姐姐肩上打起了盹。
影主盘膝坐在一侧,古籍摊在膝头,笔尖却停着。他的目光越过茶灶,望向禁地方向,眉间蹙着难以察觉的纹路。
“影主在担心什么?”小念轻声问,将梅瓣投入已沸的水中。霎时,一股清甜的香气弥漫开来,与晚风中的梅香交织。
影主回神,指尖轻点书页:“残寒虽除,其源未明。冻土之寒往年从未如此顽固。”他望向老梅树新结的花苞,“守梅剑此次现身,比典籍记载快了整整三日。”
壶中水沸第二遍,小念提起铜壶,将沸水注入茶碗。淡粉的梅瓣在碗中舒展,如重生一般。
“阿婆说,梅树知寒暖,比人更敏。”青禾忽然道,递过糖罐,“去年的雪下得迟,开春却早。怕是地脉也有了变化。”
沈砚接过茶碗,热气熏得他眉眼柔和了几分:“禁地边缘的冻土,去年扩了三尺。”他说话总是这般,平淡里藏着惊雷。
小念腕间的金纹忽然微热。她低头看去,见那“归”字纹路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如同呼应着什么。
就在这时,一阵轻缓的脚步声自梅林小径传来。
“阿婆!”青禾最先跳起来,朝着来人奔去。
一位白发老妪拄着梅枝杖蹒跚行来,肩头落着几瓣晚开的梅花。她笑着接住扑来的青禾,目光却已落在那老梅树新结的花苞上。
“哎呀,这么早就醒了?”阿婆的声音沙哑如揉碎的枯叶,却透着暖意。她行至树下,枯瘦的手轻抚树干,闭目片刻,“怪不得...地脉有变,老家伙也睡不安稳了。”
小念奉上一碗新沏的梅茶。阿婆接过,却不急着喝,只深深吸了口茶烟,眼角皱起欣慰的纹路:“今年的茶,比往年更香。”
孩子们围上来,七嘴八舌说着白日里守梅剑现身的情形。阿婆静静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抬眼望一望禁地方向。
待孩子们说完,她才轻啜一口茶,缓缓道:“守梅剑不是兵器,是梅岭的心。它能感知的,不止是地脉变动...”她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小念腕间,“更感知人心。”
夜幕完全降临,茶灶里的火映亮一方天地。阿婆从行囊中取出几个粗饼分与众人,又特意掰了一小块,碾碎撒在老梅树下。
“您从山外回来,可听说什么消息?”影主忽然问道,合上了膝头的古籍。
阿婆喝茶的动作顿了顿。茶碗上升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面容,让人看不清神情。
“北边的冻土,今年扩了十里。”她声音低了下去,“几个寨子迁了,说是地寒种不出粮食。有老人说,是地脉深处的寒气上涌,百年未遇。”
沈砚握茶碗的手指微微一紧。
小念腕间的金纹又热了起来,这次更明显,如温水漫过皮肤。她下意识地望向禁地方向,总觉得那黑暗中有什么在呼应这热度。
“守梅剑能镇住梅岭的寒气,却镇不住整个北境的冻土。”阿婆轻叹一声,将茶渣倾于树根,“但只要梅岭的暖还在,就还有希望。”
夜风中,老梅树的枝桠轻轻摇曳,那个新结的花苞在夜色中泛着微光,如同一个小小的灯塔。
青禾又添了新柴,火苗蹿高,映亮每个人心事重重的脸庞。最小的孩子已经熟睡,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糖。
“明日我去禁地边缘看看。”沈忽然道,掌心镇梅印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影主点头:“我查查古籍,看是否有类似记载。”
阿婆却看向小念:“丫头,你的金纹...今日可还有异样?”
小念挽起衣袖,露出腕间流转的金纹。在火光映照下,那纹路竟似活物般微微流动,与地脉的节奏隐隐相合。
“它自方才就一直温热,”小念轻触金纹,“仿佛在提醒什么。”
阿婆凝视那金纹,良久,露出一丝若有深意的笑:“归字纹...归心,归源。看来守梅剑选你,不是偶然。”
茶灶中的火噼啪一声,溅起一串火星,如流星般划破夜幕,旋即湮灭。
远处,禁地方向的夜空忽然泛起极淡的流光,如纱如雾,转瞬即逝。除小念外,似乎无人察觉——但她腕间的金纹分明地灼热了一瞬,如同无声的应答。
“夜深了,该让孩子们回去了。”阿婆起身,梅枝杖点地,“这壶茶的味道,会记得很久。”
众人起身收拾茶具,熄灭火灶。小念落在最后,伸手轻触老梅树的树干——温暖而踏实,仿佛能感受到地脉深处传来的、沉稳的心跳。
就在她转身欲离时,眼角瞥见树根处一点微光。蹲下身,见那是一小片嵌在树根处的晶石,正泛着与守梅剑相似的淡金暖光,与她腕间的金纹轻声呼应。
她小心地触碰那晶石,一段陌生的感知忽然流入心间:不是画面,不是声音,而是一种纯粹的感知——地脉深处的寒意正在聚集,如暗流涌动。
小念猛地抬头,望向禁地深处。
今夜,梅岭无人安眠。